影响地勘单位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49:44
国土资源网 (2009年11月13日  12:2)
 
 
 
 
 
侯军亮
 
按照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地质工作正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探索,以便更加主动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了统一认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笔者结合当前影响改革发展的若干问题,谈几点浅见。
地质工作具有需求驱动特性和动态调整性,改革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办发〔2003〕76号文指出,“地质勘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则进一步指出,“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看出,地质工作在纵向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横向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方面,是一项随着时间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明显的需求驱动特性和动态调整性。地质工作的发展过程就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完善、改革、创新、适应的动态过程。因此,地质工作必须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创新和改革,改革是地质工作永恒不变的主题。任何不敢改革、不愿改革、不想改革的做法和想法,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对地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有害的。
国有地勘单位的事企属性不是影响地质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地勘单位是承担地质工作任务的主体力量,也是具体操作单位。地勘单位的作用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质工作的成效。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地勘单位只有走企业化之路,地质工作才能够加快发展。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源于历次地勘单位“甩包袱”式改革旧思维的延续,不符合目前的客观实际,也不利于地质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事实上,对国有地勘单位而言,事业也好,企业也罢,其提供地质勘查工作和地质技术服务的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只不过事业单位有财政预算保障,更多追求的是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企业单位则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在追求质量和效率的同时,还得追求经济效益。仅此而已。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在推行旨在提高效率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其核心便是政府部门的私营化、企业化。即通过引入企业部门的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提升政府效率。政府部门尚可推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还会有顾虑吗?此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许多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的经费也并非完全来自于政府预算,大多数机构除了政府直接拨款外,还通过承接外来项目、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手段来获取外来资金。因此,在国有地勘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地勘单位的事企属性不是当前影响地质工作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
国有地勘单位的主要问题在于内部管理。  内部管理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模式的呆板,缺乏创新性。部分地勘单位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办法、老经验,吃大锅饭,得过且过,创新性的制度建设跟不上。真正能够用足事业政策、走活企业路子的单位不多。二是管理制度的老化,适应性差。一些单位管理制度与生产经营“两张皮”,或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或无制可依,根本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今天,有些单位仍靠承包制、定管理费等老模式维持运营。三是现代管理人才的缺乏,能动性不足。这是影响地勘单位长远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现代管理人才就谈不上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更谈不上管理的现代化。地勘单位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市场化探索,但管理也是生产力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建立和培育起来。重技术、轻管理;重生产、轻市场;重开源、轻节流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想方设法提升地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鼓励地勘单位在内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地质事业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地勘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地质工作和地勘单位的互动调整要视各省(市、区)的具体情况而定。由于各省(市、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同,对矿产勘查和开采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安全事故等负外部性的承受力不同,加之以往地质工作程度不同、矿产资源禀赋不同、地勘单位布局和改革发展情况也不同等原因,注定了各省(市、区)地质工作和地勘单位在互动调整上的差异和区别。
目前,备受业内关注的广东模式和内蒙古模式便是很好的例证。广东模式强化了地勘单位的事业职能,主要是源于广东省并非矿产资源大省,且地质勘查程度相对较高。而同时,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大,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696亿元,居全国之首。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地质技术服务的需求超过了对矿产勘查的需求,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环境承载压力大,对矿产勘查、开采所造成的负外部性无法承载。所以,广东模式是地质技术服务和环境保护双重驱动的结果。而内蒙古模式正好相反。内蒙古是典型的资源大区,矿产资源丰富,且地质勘查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矿业经济比重大。2007年矿业产值就占到全自治区经济总量的34%。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2008年,自治区生产总值仅有7600亿元,排名全国第16位,发展经济是自治区政府当然的工作重点。因此,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内蒙古,就适合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放开地勘单位的手脚,强化地勘单位的企业属性,鼓励地勘单位走探采一体化之路就是必然选择。内蒙古模式其实是资源勘查开发驱动的结果。
值得强调的是,在地质工作和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中,尽管各省(市、区)的作用重大,但国土资源部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应继续加强对各地的地质工作和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指导,通过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地质工作有关的政策、规章、制度、标准、规程和规范,加强对地质工作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评估和监督国家有关地质勘查政策、法规在各地的贯彻、执行和落实情况,提供全国性的地质公共物品等,对地质工作和地勘单位进行规范、引导、调整和推动,避免各地出偏差和走弯路。
(作者单位:河北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