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是孔子?-吴小潭 | 思想广场-人文中国-中评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1:08:51
为什么会是孔子?
吴小潭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这是因为他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遵循着什么规律来生活?
先来说道家的老子(约前571年—前479年)。对于我们应该遵循着什么规律来生活呢?老子是从这个世界存在的本质上入手,而得出一套理论的。
《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是在讲这个世界存在的本质。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是老子对这个世界存在的本质的认识。基于对世界存在的这种认识,老子的结论是按照“道”的规律去做,要“顺其自然”,所以,大家要接受所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样残酷的现实。因为,有生有灭,变化无常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老子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提倡上位者无为,而下位者无不为。而使整个社会拥有“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自我调控功能。
老子反对暴力,这是因为暴力的存在会使“道”的功能无法显现也来。所以,老子说,“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夫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之士不处。”因为,只有利益才能让大家牢牢地聚集在一起,而用暴力让大家聚集在一起是不自然的。
所以,在老子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仁义道德,好么,大家就一起过,不好么就散伙;你想这样过,你就这样过,他想那样过也就随他去,只要大家觉得好就行了,这就叫“无为而治”,是老子心里所认为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了。
反之,如果是有一种外在的力量,比如说是暴力把大家驱赶在一起过日子,这样的话,仁义道德就有市场了。所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因为,这种社会已经不是循道社会了。
再来说一说墨家(约前480年—前420年)的墨子。对于我们应该遵循着什么规律来生活这个问题,墨子的主张是“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天志上》)。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为人人,人人为我”。或者说是“双赢”。否则的话,就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者是西风压倒东风的争斗。
还有,墨子对于立法的原则,也有一套自已的理论,一个原则是“法天”,“子墨之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墨子•天志上》) ,“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墨子•法仪》)。我们可以理解为按客观规律办事。
还有一个原则是“利民”。“发以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也就是说,制定法律要以有利于国家百姓人民为原则。
还有一个是执法必严。《吕氏春秋•去私》中有记载,有一个墨家的巨子(很有成就的弟子)的儿子在秦国杀了人了,秦惠王看这个人年事已高,又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就想给他开后门,叫人不要杀他的儿子。但是,这位巨子说,按照墨家的法律,“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所以,这位巨子“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再接下来讲一讲法家的商鞅(约前390年—338年)和韩非子(约前280年—233年),还有李斯(约前280年—208年)。这些人都是提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家的思想,在秦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对于秦国的强大以及以后统一中国,都有极大的帮助。
法是用来协调利益分配的一种约定,如果依法治国的话,这法,它应该如何制定,用什么确保它的实行呢?其结果必然是要损害当权者的利益,所以,在非循道社会中,“法律至上”是不可能的,“君本法次”,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吗!我们看看这三个人的下场就心知肚明了。
对了,李斯有个名篇,叫《谏逐客书》,建议大家去读一读,写得很精彩。大家可以分析一下其中的利害关系。
我们再来看一看儒家的孔子(前551年—前479年)的思想。孔子主张“礼”和“仁”。他提出“仁者爱人”的口号,说到底,就是要每个人都要把人当作人。所以,孔子的思想会侧重于个人的自身修养和教育。“礼”的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宗教等级制度。其作用是维护这种体制。他认为,只要是这样,这个天下就太平了。
还有儒家的孟子(约前390年—305年)。“仁政”思想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其之,君为轻。”(《孟子•离娄上》)这是“民贵君轻”说,还有是“暴君放伐”论,认为暴君可以诛杀。还有尊贤使能,以及“重教化,省刑罚。”
谈到儒家,谈到孔子,顺便也谈一下“成康之治”。也就是中国西周时,在周公的辅助之下,周成王与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多年时间太平盛世局面。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这种铁板钉钉的事实,致使孔子,孟子等人深信他们的理论是正确的。就像守株待兔的农夫一样,深信守着这个树桩一定能收获兔子一样。而不能去深究事物发展的规律。
对于诸子百家,我们不一一的去分析,就这样简单的讲一下,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循道社会”和“非循道社会”之间的区别。
我们先来谈一谈什么是“道”,我们来看一看太极图。

太极图
“道”是一种规律,是一种使万事万物能够存在的规律。我给“道”所下的定义是,对时间与空间进行无限分割后,有无共存,有中含无,无中含有,是一种动态。
它包含了这么几个特征。
一,对立统一,是存在的形式,也就是说任何事物是不可能孤立的存在的,它的存在必定有它之所以存在的对立面。
二,这对立面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地位平等,相互依存,但又相互制约。
三,这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有时是稳定的,但有时,这种稳定性会被打破,又会形成一种新的稳定关系。
那么,循道社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当然,循道社会必然是要遵循着“道”的规律来运作。即一个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它的对立面,而大家要认识到这个对立面,比如,百姓的存在也有它的对立面,比如说是社会秩序管理者(如政府部门),反之,社会秩序管理者也有它的对立面,即百姓。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不存在只有百姓而没有秩序管理者的社会;也不存在只有社会管理者而没有百姓的社会。
其次,对立面的两者是相互制约又相互愉悦的依存的关系,同时,利益分割永远是趋于均衡。太极图中的白鱼和黑鱼中间的S线可以理解为为利益分割线,也可以理解为一定时期而言相对稳定的“法”。
比如,百姓乐于纳税给政府作支出,而享受政府所提供的服务;而政府也乐于因维护的社会的秩序而获得报酬,它们之间是一种如墨子所说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关系。利益使它们走到了一起。但是,作为百姓的一方也会去制约政府,而政府也会表现出制约百姓的一面。所以,对自身制约的力量不是来自身而是来自自己之所以存在的对立面。
第三,顺从变化,也就是顺其自然的去变化。有新的东西出来而有能够持续的存在的话,自然会有新的东西去与它相对应。比如,百姓变了,自然要求有新的政府与之相适应;当然,如果是政府变了,其前提就是要有百姓的认可。
在循道社会中,就会出现像老子所描述,“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主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状况。
非循道社会又是怎样的呢?首先,非循道社会不是一个完全颠覆“道”的社会,它的存在必然也是依循着“道”的规律。只是,它的运作是扭曲的。非循道社会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虽然矛盾的双方是对立存在的,但是它们相互之间的地位不平等,一方压制着另一方。
二、利益区分不清晰,大家可以看到太极图中有一条很清晰的S线,来区分这两者的利益,但是,在非循道社会中,这条线若隐若现,表现在社会中就是法的不确定性。
三,没有顺其自然的变化。也就是说,新旧更替受到阻碍。
而这矛盾双方的存在,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利可得而结合在一起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有外在的暴力在发挥着作用,把它们两者捆绑在一起。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处在非循道社会中就一定是乱世。因为,如果矛盾的一方能够克制自己的话,让双方利益处于均衡状态,也是会出现太平盛世的。但是,致使出现这种局面的力量不是来自矛盾双方的相互制约于相互愉悦。而是来自其中强势的一方的自我克制。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的非循道社会中,也会出现“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
大家在读历史的时候,不能局限于表面现象,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使是表面相同的事物,其背后的本质力量也不一定会相同。
好,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循道社会和什么是非循道社会后,返过来看一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揭示了整个“道”的运作过程。而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 道明了存在的矛盾双方的关系。还有法家的思想则是要求有明确的利益分割。也就是说,要有一根非常清晰的“S”形分界线。如果推崇他们的思想,中国无疑会走上循道社会的路子。但是,所谓的“圣人”可是要真正的“无为而治”了。
对于儒家的孔子和孟子,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这个“道”的规律还是吃不透的。但是,面对这种乱七八糟的社会现实,他们也想让大家过上安稳的生活。而他们学习周公,所开出的药方就是“礼”和“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他们认为,只要大家相互各让一步,按部就班,这事情就解决了,天下就太平了。所以,强调自身的修养之类的。看似解决了问题,但是,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了问题。
我们来看中国的历史。从夏、商、周开始,一直就是处于非循道社会这种体制之中,到了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实行了“焚书坑儒”,把暴力演绎到了极致。天真地认为,只要有暴力就可以统治天下,从一世到万世。完会违背了“道”的规律。完全忘了老子的告诫:“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结果,到了秦二世就玩完了。
汉初崇尚老子之学(虽然是学的不精),但是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朝历代都是沿用这一套东西。久而久之,孔子这顶圣人的帽子也就越戴越牢固了。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对于统治者来说,这种非循道社会是不可改变的,在这个大前提之下,如何调查节各种种样的社会矛盾呢?孔子的“礼”和“仁”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孔子的思想就像是一帖药,可以缓解病情,但又永远不会根治病情。
所以,孔子当然是首选了。
完稿于湛蓝居(待修改)
2010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