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老电影——说一说样板戏《红灯记》的破绽漏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13:44
杨墨
回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发现自己真的是很傻很天真,特别容易受骗,面对着很明显的破绽也经常看不出来,要过许多年才能明白过味儿来。
比如我上小学那时候,正赶上“忆苦思甜”闹得欢,我们学校请来个老工人给我们做报告。那老工人作报告时对我们讲:“……我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只好去给地主放牛。十冬腊月,我光着脚去放牛,冻得要死,只能踩在刚拉出来的牛屎里暖和暖和脚……”
当时我还很义愤填膺,心说这地主阶级真坏呀,居然这么剥削穷人。后来,过了好多年我才发现,这不对劲啊!我们北方的冬天,野地里根本就没有草,你出去放哪门子牛呢?在北方,谁家的牛到了冬天不是关在牛圈里,靠秋天攒下的干草过冬啊!这面带忠厚的老工人居然骗了我一把。
这么明显的漏洞,我当时完全看不出来,而当时破绽百出的东西太多了,我都无法识别,也没人教我识别。比如当时那些电影,可以说到处都是类似的漏洞。当时我都看不出来,当然看出来了我也没处跟人说去。现在好了,可以一一列举出来给大家瞧瞧了。当初那些漏洞百出的电影太多,一时说不过来,今天就单捡当年最有名的《红灯记》来说说吧。
《红灯记》这部戏最大的漏洞就出在它的名字上,那怎么是一盏“红灯” 呢?
李玉和提的那盏灯,本来是他工作时使用的信号灯(剧中有时叫号志灯)。他是个扳道工人,道岔没扳好时,他要给火车来个红灯,让它先停住;道岔扳好了,他就要给火车来个绿灯,好让它通行。也就是说,他这盏灯本来应该是有红绿两种颜色的,是绝对不能称之为“红灯”的。倘若只有红色这一种颜色,那火车还怎么走?
但剧中人却张口闭口都是“红灯”。李玉和一出场就唱:“手提红灯四下看”,这可就大错特错了。你是个专业人员,居然连自己专用的工具的名称都叫错了,那你还能算是个合格的铁路工人吗?
至于李铁梅唱道:“家传的红灯有一盏”,李玉和也煞有介事地要把红灯当传家宝传给李铁梅就更离谱了。这盏灯本来是单位发给你的,不是你祖上传下来的。那年头物质比较匮乏,你要是因为犯事被单位开除了,单位是要把灯收回去给别的工人用的,哪里能让你随随便便就给家传了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这盏灯人家单位不要了,白送给你了,那也不合理。李铁梅最后提着完好无损的红灯上了柏山找到了游击队是完全不可能的。试想,日本宪兵队在李玉和家搜查密电码时肯定查得十分仔细,这盏灯早就应该被砸个粉碎了,哪能到最后还那么囫囵呢?
当然,《红灯记》的漏洞也不止这一处。就说一开始那位跳车人吧,他送的密电码既然十分重要,那就应该稳妥第一,买张车票坐着客车来找李玉和才最把握,实在没钱买票雇个驴车也行,但从剧情来看,明显不是客车。假如是客车,李玉和就该到站台迎接,而跳车人跳车的地点显然又十分偏僻,这就说明,这位交通员居然是学铁道游击队扒货车来见李玉和。送这样重要的情报居然扒货车,这也太离谱了吧?
还有,李玉和与磨刀人在粥棚接头,正接头时,日本宪兵队临检,李玉和急忙把密电码藏进了饭盒。检查完毕后,他与磨刀人都安然无恙,什么事都没出,既然是这样,那就接着交换情报好了,为什么要匆匆忙忙地分手各奔东西呢?
全剧最后,李铁梅在邻居惠莲的帮助下,成功摆脱了特务的监视,拿着密电码上了柏山。既然那笨蛋特务那么容易摆脱,既然上柏山的路她了如指掌,那她为什么不早一点带着奶奶走呢?为什么要在把奶奶的性命搭上之后才想起来钻洞求生呢?难道说是因为老太太钻不过那个炕洞?
诸位:这就是所谓经过千锤百炼的《红灯记》,被我轻易地就找出来这么多破绽漏洞,水平如此低劣的东西居然在那个年代被奉为圭臬,变成了人人都必须顶礼膜拜的“经典”,这真让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为之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