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中俄领土问题不同命运之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42:42
相同的问题,往往会因为际缘的差异而导致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命运。当中日两国在为历史遗留的钓鱼岛主权所属争执不休时,中俄两国领导人却在北京为更具战略象征意义的链接双方的石油管道的竣工把酒言欢,互表祝贺。
中俄原来并非没有领土争端。同样作为近代史上侵华的主角之一,沙俄趁火打劫,先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走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蒙古的独立俄国人也可谓“功不可没”。就在1969年,为争夺珍宝岛,双方还爆发了边境武装冲突,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然而历史上的这些一切“不愉快”并未成为中俄关系前进的障碍,以边境问题的逐步解决特别是2008年黑瞎子岛的一分为二为标志,战略互信不断深化,中俄之间实现了从“友好国家”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跨越。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今事关国家领土这一高度敏感的议题上,历史留下的“无奈”绝非是绝对的,相反有着相当大的回旋余地,而这一回旋余地从可能到现实的完成却至少是以一方的战略环境所决定的。中日、中俄领土问题的不同命运,也恰恰在于中国与日本所处的战略环境的极大差异,进而塑造着当今中日、中俄国家关系的不同形态。
战略环境是对诸多具体单元环境的统称,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互动中共同构成战略环境这一有机统一体。具体来说,有7个方面的内容:
1、地缘因素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最强的邻国,双方有着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俄关系的友好与否、边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乎中国最根本的生存安全、关乎中国外部环境的良好,进而影响到国家国防战略的制定以及“全心全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核心任务的实现。而上世纪60、 70年代的中苏对抗,苏联在中苏边境和蒙古的陈兵百万也正是今天坚持中俄友好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宝贵的经验总结。尽管钓鱼岛战略地位也很重要,但由于其远离大陆尚不足以影响中国的生存利益。
因此,基于地缘影响的直接性、广泛性、现实性与深刻性,尽可能地维护中俄关系的友好成为中国必然的选择,再加上俄方出于自身利益的善意互动,中俄之间的领土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的多。也正是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并不具有足够的上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中方可以按照一般领土争端的解决思路 “从容”应对,维护自己领土主权利益的最大化。
2、历史因素
尽管俄国获得的大片中国领土是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割去的,但毕竟为符合当时弱肉强食的国际规范、法律程序的条约所确认,是两个主权国家“正常”的负责任行为。更为重要和主要的是,俄对这些领土的占有从未中断,再加上后来新中国面临险恶的国内外形势有求于,以上领土的所有权事实,大部分在实际上已经被默认。
而日本队钓鱼岛的主权中国则从来没有认可。中国队钓鱼岛的主权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以及随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得到了各大国(实际上它们代表了整个国际社会) 明确确认,1945年10月25日在台湾举行的受降则标志着日本队钓鱼岛占领的结束,钓鱼岛重回中国手中。至于美国的托管以及之后交予日本,只是中国国力所限无力左右,并不意味着对钓鱼岛主权的放弃。
3、民族情感
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苏联为参考,在苏联的帮助下起步的。整个50年代,在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中苏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联的文学作品、音乐等在中国广为传播,是上几代人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冷战后,俄国内尽管不时发出“黄祸论”“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但都被高层压制,两国民间都抱有较高的好感和认同,为领土问题的解决形成了较好的民意基础。
中日两国则因长久而痛苦的战争记忆,始终是中国人民内心深处难以抚平的创伤。再加上近些年来,日本国内趋向保守,在历史、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等问题上不时刺激中国人的敏感神经,频频向伤口上“撒盐”,在政治关系恶化的同时中日两国的民间关系也不断降温。对立的民意压缩了中日两国政府在领土问题上可能的妥协空间,强硬了各自立场。
4、现实需求
广泛、多样、重大的共同利益,普遍的互利共赢,拉近了中俄之间的距离,淡化了彼此对领土收益的关切,有力地推动着领土问题的解决。能源安全、军事合作、打击三股势力、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经济交流、保持地区和平与稳定、防止核扩散、推进世界多极化等等,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双方的密切协调、配合和相互支持。
不可不提的是,共同分担超级大国美国的压力无疑是双方合作的重中之重,奠定了互信的重要基础。向西看、美国怂恿下的休克疗法、对西方的步步让步,俄罗斯并没有换了西方的真心接纳和承诺的援助,更多的是落井下石。科索沃战争、颜色革命、支持车臣、北约东扩、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俄战略空间被不断挤压。美国压力下的中国,是像俄罗斯一样的难兄难弟。台海危机、炸馆、撞机、岛链围堵、暗中支持藏独疆独、对台售武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而日本一直是美国的铁杆“小弟”,追随美国积极围堵中国,与台独、疆独、藏独势力眉来眼去。  因此,日本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中日矛盾与中美矛盾的双重叠加,使得中日之间的领土问题超出了双边范畴与美国因素相挂钩,变得更加复杂,增添了更多变数,同中俄之间领土问题的解决相比也有着更高的难度系数。
5、未来战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能源资源的宝库、庞大的国际贸易、遍布各地的商船、满载“血液”的油轮昭示着中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海洋。商船所到之处,必是军舰可至之所。然而现实却是中国的海军被围于由美国双重岛链所建的“小鱼塘”中没有了“人身自由”,而钓鱼岛正是打破这一镣铐的突破口。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不管对于谁来说,都是不可不争的,不能不争的。
6、国家统一
由于两岸出自各自的政治需要,都坚持对钓鱼岛的主权。因此基于海峡两岸在钓鱼岛问题上共同的民意基础,如果操作得当,钓鱼岛极为有望成为大陆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凝聚两岸共识、促进两岸团结新而有力的纽带。同时向世界进一步传递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信号,表明携手一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坚强决心。
7、政策反思与立威
中国在领土问题上“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倡议,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反而被周边国家视为善意而是软弱和有机可趁,变本加厉加快“占有既成事实”进程。通过对日强硬,既是对以上行为说“ 不”,表达对在合法主权利益维护上不同于以往的强硬立场,更是借机立威,立大国应有之威。
立威在于立行为模式,立行为准则,乃至立和平。力威虽不能减少中国“成长的烦恼”,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些烦恼发作的频度与烈度,减少相关国家队华形势的“误判”,以更加务实、理性、谨慎、友好的姿态解决彼此存在的分歧与冲突。
总之,中国的战略环境决定了钓鱼岛问题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不同地位与利益关联,决定了与中俄领土问题上解决难度和解决途径的巨大差异,从而决定了相同问题的不同命运,进而塑造着不同的中日关系和中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