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动物学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02:03:58
林奈在动物分类上的功绩
拉马克和居维叶的争论
两项有趣的实验
中国动物学的创始人之一——秉志
是谁把达尔文介绍到中国的
动物分类学
林奈(Linnaeus, Carolos, l707~1778)是瑞典植物分类学家,他的最大成就是发明了“双名法”,使过去紊乱的植物名称归于统一,对植物分类学研究的进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许多人也许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林奈的“双名法”对动物也同样适用。所有动物的命名,都是采用和植物一样的林奈发明的“双名法”。
在林奈之前,每种动物的名称,由于各国语言文字不同,叫法不一;就是在一个国家里,各地的名称也可能不同,往往造成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混乱现象。林奈的“双名法“提出来以后,国际上便统一采用了“双名法”来对动物进行命名,从此,各国学者在动物的鉴别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方面就方便多了。现已发现和命名的动物约有120万种,植物约有40万种,如果说林奈的“双名法”为植物分类作出了重大贡献,那么林奈的“双名法”在动物分类上的功绩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甚至超过前者。
林奈偏爱于植物,曾亲自搜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并为许多植物定名。也许是这个原因,人们只记住了他对植物分类学的贡献。其实,林奈也曾为不少动物定名,不信你去翻翻动物学教科书,如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家犬(Canis fanliaris Linn)都是由林奈定名的。
拉马克(Lamarck,Jean Baptiste,1744~1829)和居维叶是同一时期的法国生物学家,被后人称之为提倡生物进化学说的先驱者。
作为一个最先提出所谓生物进化学说的生物学家,拉马克本人并没有用过“进化”这个词,直到拉马克死后又过了一代人的时间,这个词才开始使用。拉马克在1800年就生物形态演变问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生物发生改变是由两种因素引起的,一是生物内部的生命力,二是特殊的环境影响。换句话讲,动物形态的改变是由它的内因和外部环境决定的。为什么动物会适应环境呢?拉马克用“获得性遗传”的概念解释了这一点:动物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形成了新习惯,新习惯的形成使动物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以后这种改变又传给了后代,经过很多代以后,才能看到这种变化。在拉马克提出这个观点之前,生物界一直认为生物是不可能变的,生出来是什么样,就一直保持原样。以居维叶为首的物种不变论者与拉马克展开了一场生物史上的大争论。居维叶提出:按照拉马克的理论,各种类型的动物之间应该有些过渡类型,才能说明生物逐渐变化的过程。但在拉马克那个时代,古生物化石的研究还很零散,拿不出多少证据来证实生物变化这个学说。争论的最后结果,当时的人们没有接受拉马克的思想,居维叶的物种不变理论继续统治生物界。50年后,达尔文根据生物的地理分布,动、植物在家养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变化、动物形态学和胚胎发育等方面的大量证据,证实了生物是可变的,比拉马克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变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生物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用肺炎球菌做实验。肺炎球菌有两种,一种是致病的,一种不致病。他把少量不致病菌与大量经加热杀死的致病菌混合在一起,注射到小白鼠身上,按说小白鼠被注射的是不致病和已经杀死的病菌,不应该得病了,可是结果相反,大部分小白鼠都感染了肺炎,从它们的血液中还可以分离出活的致病肺炎球菌。这引起了格里菲思的兴趣:一定是致病菌中有一种物质进入到活的不致病的菌中,使其变成可以致病的球菌了。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这成了科学家们一直想弄清的问题。
1944年,法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又做了一项实验。从有荚膜的光滑型肺炎球菌中,分离出一种物质,科学家给这种物质取名为“转化因素”,把转化因素加入到装有无荚膜的粗糙型肺炎球菌的培养基(一种培养细菌的物质)上,无荚膜菌从培养基中吸取了转化因素之后,竟长出荚膜来了。而且它的后代也都有荚膜。经过生物化学分析,证明转化因素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核酸。这两项实验第一次证明了核酸是遗传物质,它控制着生物特性的形成,并能够自我复制、传给下一代。
一——
秉志(1886~1965)是河南开封人,自幼聪颖好学,能写诗作文。18岁那年他考上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从开封到北京读书。在北京读书期间,他读了大量从西方进来的科学书籍,其中有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使他对生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4年大学学习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第一届官费留学生,他选择了生物作为赴美国学习的专业。到美国后他先后学习、研究了昆虫学、解剖学、脊椎动物神经学,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
秉志并不满足于在美国的学习研究成果,他决心用学来的知识报效自己的祖国。1920年,34岁的秉志回到中国,立志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生物科学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当时的中国一片黑暗,政府腐败,一个堂堂的中国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科学研究机构,为了创建祖国的科学事业,早在1915年前后,还在美国的秉志就和同学们一起组织了中国科学社,这是中国最早的群众性的自然科学学术组织,然后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科学刊物《科学》。回国后,秉志在南京高等师范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当时,人们对生物这门科学还很陌生,学习生物的学生很少,秉志别开生面的教学方法以及丰富的生物知识,吸引了许多学生。他们对生物学由好奇转而产生浓厚兴趣,纷纷放弃原来的专业而改学生物学。1922年8月18日,在秉志的积极活动下,中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秉志任所长。
作为一个动物学家,秉志学识广博。在青年时期,他从昆虫学到人体解剖学都有扎实的科学功底,从事研究工作后,他在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昆虫学、古动物学等方面有相当的成就。他研究的动物大到老虎,小到摇蚊,从现存活动物到古代化石,他都研究过。秉志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而且是位治学严谨的好老师,他为中国生物界培养了大批人才,他的学生遍布全中国,在动物分类和形态方面,从单细胞原生动物到脊椎动物的哺乳类,都有他的学生做过或正在做着研究,其中有不少人已是中国动物界的知名学者了。
秉志是中国第一个生物系和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创办人,他为中国生物科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成为中国近代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1859年他的《物种起源》在英国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是谁把达尔文的进化论介绍到中国来的?
第一个把达尔文进化论带入中国的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3~1921)。严复早年在英国留学,当时正是达尔文进化论在西方广泛传播的时候,严复深受影响,感到耳目为之一新。严复于1898年翻译出《天演论》,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在严复之前,也有些零碎的达尔文的观点随着其他西方科学知识一起传入中国,但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是严复和他翻译的《天演论》。
《天演论》主要讲述了生物演化中,自然界的作用和人类社会的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对生物的发生、进化作了科学的解释,尤其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对当时中国的科学界。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仅是传播了一些先进的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的生物进化观点,成了当时中国人民为自己的生存要奋起反抗压迫的鼓动力。然而,严复的《天演论》仅仅是翻译的进化论的支持者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并不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真正把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介绍到中国的是马君武(1882~1939)。他继严复翻译赫肯黎的《天演论》之后,对达尔文进化论进行积极的、系统的宣传。从1902年开始翻译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919年才正式出版。1936年他又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另一本书《人类原始及类择》,此外,马君武还自己写了《达尔文》一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达尔文学说,为达尔文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动物的形态、分类、生理活动、分布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科学。科学家们每发现一种新的动物,都要先对它的外形、相貌作一番研究,然后根据它的身体构造的特征,把它安排到一个合适的类群,给它定名,对它的生活起居、习性、繁殖生育、生活的环境、地理位置进行观察、考察,这种动物对人类有什么用处或是否会对人类造成危害,我们将怎样保护,利用这种动物?以上这些,就是动物学要研究的内容。早期的动物学主要是描述动物的形态、分类,如我国古代的《诗经》、《尔雅》等书中有许多关于动物的记载,算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动物学经典著作。现在动物学研究的范围扩大了许多,学科分支的数目也大大增加。目前动物学的分支学科有:动物分类学、动物形态学、动物生理学、寄生虫学、动物胚胎学、动物地理学等等。
动物分类学
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动物的种类、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动物界起源和演化等。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等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将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一类,给它们命名,这就是动物分类学所研究的内容。
无脊椎动物学
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动物分类中,根据动物身体中有没有脊椎骨而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研究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形态、生理特点、地理分布、繁殖、进化等的科学,叫无脊椎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中包括:原生动物学、蠕虫学、昆虫学、软体动物学、甲壳动物学等。
脊椎动物学
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对各类群脊椎动物的形态、解剖、生理活动、繁殖、进化、分布等等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脊椎动物学包括:鱼类学、爬行类学、鸟类学、鱼类学、灵长类学等学科。
高等动物、低等动物
一般将身体构造比较复杂、组织及器官分化明显并具有脊椎的动物称为高等动物;而身体构造比较简单、组织及器官分化不明显、无脊椎的动物叫低等动物。实际上在动物学中,高等动物与低等动物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并无明显的界线。例如脊椎动物相对于无脊椎动物是高等动物,在脊椎动物中,鱼类相对于爬行类来说,鱼类是低等动物,而爬行类是高等动物。同样,在无脊椎动物中,原生动物相对于软体动物来说,原生动物是低等动物,软体动物是高等动物。
体腔
动物身体内各内脏器官周围的空隙叫体腔。严格他讲,真正的体腔是在动物胚胎发育时。由动物的中胚层分离出脏壁和体壁,脏壁和体壁之间形成的空腔为体腔。无脊椎动物中,从环节动物如蚯蚓等开始才有真正的体腔。脊椎动物中,低等脊椎动物如鱼类仅有一个体腔,而高等脊椎动物的体腔又分隔为胸腔、腹腔等。

动物身体躯干后面的一段,通常指肛门以后的部分。脊椎动物有真正的尾,无脊椎动物一般都没有真正的尾。一般把长在身体后端的器官都叫做尾,如虾后端的尾扇。

动物口器或头端突出的部分叫吻,如蝶,蛾等都有吻。鸟类的嘴叫喙,一些低等动物如苍蝇的吻,也称喙。
动物身体中一种能分泌钙质,硅质或其他坚硬物质的细胞。如海参动物体内的各种类型的骨针,就是由造骨细胞形成的。
骨针
也叫“骨片”,某些低等动物体内呈针状或其他形状的小骨。如海绵、放射虫、海参都有不同类型的骨针,骨针有支持组织,保护身体的功能。
甲壳、介壳、贝壳
某些节肢动物长在身体外的骨胳叫甲壳,它由几丁质和碳酸钙形成,很坚硬,有保护功能。如虾、蟹等均具有甲壳。介壳是软体动物或其他动物体外的壳,有保护作用。如河蚌、蜗牛外面的壳就是介壳。介壳也叫贝壳。
一般指节肢动物的身体表面分泌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含碳水化合物和氨,性柔软,有弹性,与钙盐混杂则硬化,形成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几丁质不溶于水、酒精、弱酸和弱碱等液体,有保护功能。
软体动物的介壳或厣在逐渐生长时留下的线纹。依据生长线的多少,通常可以推测动物的年龄。例如蜗牛的厣上有相似于同心圆的线纹,就是它的生长线。
排遗
排遗是动物排出废物的一种现象,一般指排除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如蛔虫、鸟类等的排遗。
也叫“共泄腔”,动物的消化管、输尿管和生殖管最末端汇合处的空腔,有排粪、尿和生殖等功能。蛔虫、轮虫、蛙、鸟类都具有这种器官。
也叫“水肺”,海参类动物的呼吸器官。由消化管末端的一部分伸入体腔,然后在体腔中不断分支,形成树枝状,因而叫做“呼吸树”。除有呼吸作用外、还有徘泄功能。
也叫“肺囊”,蜘蛛,蝎一类动物特有的呼吸器官。在蜘蛛腹部前方两侧,有一对或多对囊状结构,叫气室,气室中有15~20个薄片,由体壁褶皱重叠而成,像书的书页,因而叫“书肺”。当血液流过书肺时,与这里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完成呼吸过程。
蚯蚓、虾等无脊椎动物排送废物的管道叫排泄管。有些低等无脊椎动物的排泄管还有生殖功能,能排送生殖细胞。节肢动物如蜈蚣、昆虫、蜘蛛等的排泄器官叫马氏管,因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皮基发现而得名。
神经细胞集合而成的结节状构造。蚯蚓、蛔虫除头部以外,身体的每节都有一对神经节。河蚌、蜗牛等软体动物的头部有脑神经节,足、身体两侧、体壁、内脏都有成对的神经节。脊椎动物的脊椎骨内有脊神经节,体内各内脏器官上有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这些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节通过神经纤维与脑和脊髓相联系。
动物体内感觉光的器官。如原生动物的眼点,昆虫的单眼和复眼,乌贼和脊推动物的眼。
低等生物的光感受器。具有色素而有感光功能的构造叫眼点,一些单细胞生物如衣藻等具有这种构造。比眼点结构复杂的光感受器叫单眼,它有很多感光细胞,周围有色素、表面被一个两凸形的角膜罩住。单眼只能感觉光的强弱,不能见物体的形状。许多无脊椎动物如一些昆虫都具单眼。由多个“小眼”组成的视觉器叫复眼。每一个“小眼”外部由六角形眼面组成,内部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连着,由多个“小眼”组成的复眼能感受物体的形状、大小,并可辨别颜色。虾、蟹、蜻蜓、蜘蛛等动物都具有复眼。
节肢动物头上多节的感觉器叫触角。每个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等3部分组成。虾、蟹类动物有大、小触角各一对。昆虫只有一对触角,其鞭节变化很多,有丝状、羽毛状等。触角除有触觉、嗅觉功能外,还有其他功能,例如牙虫用触角吸取空气,水蚤用触角来游泳。昆虫口器的小颚及小唇分节的须,虾、蟹类口器的大颚上的须,以及哺乳动物口旁的硬毛(如猫、狗)都称触须,主要有触觉或味觉的功能。
有的软体动物,例如河蚌,口部两旁长着一对扁平的肉质瓣状构造,叫做触唇,它具有触觉和摄食的功能。许多无脊椎动物的头部生长着简单或分枝的细长肉质器官,叫做触手。触手有实心的也有空心的,主要起触觉或抓卷作用,有的还具备呼吸、运动或支持身体等功能。水母、蜗牛等都有触手。有的软体动物例如乌贼,其腕足中较长的两条,叫做触脚,功能与触手相同。
细胞内的原生质伸出细胞外而形成的纤细的毛状物,叫做纤毛。纤毛一般短而多,能有节奏地颤动。纤毛虫和某些无脊椎动物都具有纤毛,主要起呼吸、运动、摄食作用。脊椎动物的气管、食管等内腔壁上也生有纤毛,有保护或辅助排泄、分泌和吞咽的功能。由原生质伸出细胞外形成的细长鞭状物,叫做鞭毛。鞭毛比纤毛长,能作鞭打、振动、旋转或波浪式的运动。许多藻类、原生动物鞭毛虫类等各种动植物的精子细胞都具有鞭毛,它主要有运动和摄食的功能。环节动物的体表长着实心、坚硬的鬃状物,叫做刚毛。如蚯蚓身体的每节都长着一圈刚毛,它有游泳、感觉和行动功能。
动物的吸附器官,一般呈圆形、中间凹陷的盘状。吸盘有吸附、摄食和运动等功能。蚂蝗前端的口部周围和后端各有一个吸盘。
同一动物体内有雌雄两种生殖器官的现象,叫做雌雄同体。同种动物雌雄生殖器官分别生在不同个体内的现象,叫做雌雄异体。无脊椎动物中的蚯蚓和蜗牛,是雌雄同体动物;水母、血吸虫和乌贼等,是雌雄异体动物。一般脊椎动物都是雌雄异体动物。
也叫“童体生殖”。某些寄生吸虫和昆虫的幼虫体内的某些生殖细胞不经过受精而能独立长成新的幼虫后产出体外的现象。例如瘿蝇,就具有这种幼体生殖能力。
人和动物产生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的器官,叫做生殖腺。具有生殖功能的附肢叫生殖肢。动物的卵巢就是生殖腺。虾蟹的第一、二对腹肢就是它们的生殖肢。
雄性动物用来进行交配的外生殖器叫做交配器,如高等动物的阴茎。
昆虫雌虫的外生殖器官。如蝗虫有两对能运动的产卵器,由腹部第8节和第9节附肢变成,产卵时可以钻土,使卵块埋入土中。
动物的外表形状或颜色同它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的状态叫拟态。如木叶蝶像枝叶,竹节虫像竹节等。某些动物受到外来刺激时,出现异常的姿态或颜色,威吓其他动物的现象,叫做拟势。如天蛾的幼虫,收缩头部出现眼状斑纹,看起来像蛇,用以吓唬其他生物。有些动物受到惊动或袭击时,摆出半死状态,静伏不动状如死物,以此来避敌的现象叫做拟死。蜘蛛就有这种习性。
腔肠动物体中的一种特殊细胞。细胞内有一个细胞核和一个外向的刺柄,内藏囊状的刺丝胞,刺丝胞内有卷曲、细长而中空的刺丝。当刺柄碰着外面某个动物体时,卷曲的刺丝立即弹出,刺入其他动物体并放出毒素,麻醉或杀死被刺中的动物。
都是蜜蜂身上由附肢演变而成的一些构造,用以采集花粉。蜜蜂后足胫节外侧未端有一凹陷,凹陷两边有两列直而结实的细毛,这就是花粉筐。蜜蜂用它装着从身体各部分收集来的花粉,带回蜂巢。蜜蜂后足胫节未端部宽大的地方,由许多尖长的齿形成的一种梳状构造,叫做花粉栉。蜜蜂用它把粘附在足和腹部的花粉剔取出来,装到另一只蜜蜂的花粉筐里。蜜蜂后足膨大呈四角形的一个肢节的内侧面,有由10~12横列金黄色粗毛组成的花粉刷。蜜蜂用它把粘在身上的花粉刷落下来,集中到花粉筐里,带回巢内。
蜜蜂食道后端贮藏花蜜的囊。囊的后端有蜜塞,使蜜不致流入到肠道。蜜蜂吸取的花蜜贮入蜜胃后,在其中起化学变化,使蔗糖大部分转化成果糖和葡萄糖,这就是蜂蜜。蜜蜂回巢后再吐出贮藏在蜂巢内,作为食物。
生在节肢动物口两侧的附肢,主要有摄食、感觉等功能。蜘蛛的口器包括两对附肢,昆虫的口器包括上唇一个,大颚一对,小颚一对,舌、下唇各一个。由于昆虫的食性非常广泛,口器变化也很多,一般有5种类型:①咀嚼式,如蝗虫;②咀敌式,如蜜蜂;③刺吸式,如蚊、虱等;④敌吸式,如蝇;⑤吸管式,如蛾、蝶等。
能发声的昆虫的听觉器官,通常像鼓的形状,上有薄膜,能接受声波。蝗虫的听器位于腹部第一节侧面,蟋蟀的听器位于前足胫节接近基部的地方。
昆虫翅上纵行和横行的脉,由胚胎时气管分布到翅的内部而形成。翅脉有一定的形式、数目及分布特点,称为“脉序”。脉序是昆虫分类的重要根据之一。
昆虫从卵中孵化出来以后,所经过的一系列发育变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昆虫要由若虫或幼虫变为成虫,这中间要经过蜕皮、形态变化,许多种类的昆虫的幼虫还要经过蛹期这一发育期。
昆虫变态的两种类型。昆虫在个体发育中,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等3个时期的,叫做不完全变态;而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完全变态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蜻蜓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过程,蝶、蚊则是经过完全变态而长成的昆虫。
在完全变态的昆虫(如苍蝇、桑蚕)中,从幼虫过渡到成虫时的虫体形态叫蛹。处于蛹发育阶段时,虫体不吃不动,但体内却在发生变化:原来幼虫的一些组织和器官被破坏,新的成虫的组织器官逐渐形成。一些害虫处于蛹发育阶段时,是消灭它们的最好时期。
凡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的幼虫,生活在陆地上的就叫若虫,生活在水中的叫稚虫。
昆虫的幼虫(或若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脱掉原有的外壳的现象叫蜕皮。刚孵化出来、没经过蜕皮的幼虫,叫一龄虫,以后每蜕皮一次,就增加一龄。
人和动物的雌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是人和动物胎儿或幼体发育生长的场所。
蚕在幼虫期蜕皮次数的一种特性。 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为“眠”。蜕皮4次的叫“四眠蚕”,蜕皮3次的叫“三眠蚕”。
某些昆虫在整个生活史中,由于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不同,由一个寄主更换到另一个寄主的现象。如棉蚜,春夏之间寄生在棉花树上为害棉花,秋冬季节转移到木槿等别的植物上。
昆虫体内的某些细胞或腺体所分泌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生物活性,直接参与并影响昆虫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昆虫激素包括脑激素、保幼激素及蜕皮激素等种类。
昆虫在迁移或交配时所发生的成群飞舞的现象。如黄昏时蚊的飞舞,春季白蚁的大批飞出。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避免敌害攻击而具有的与环境相适应的色彩。如生活在青草里的蚱蜢是绿色,生活在枯草里的蚱蜢为黄褐色。
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如毒蛾的幼虫,多数都具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如果被鸟类吞食,其毒毛会刺伤鸟的口腔粘膜,这种毒蛾幼虫的色彩就成为鸟的警戒色。
在自然界中,一种动物甲被另一种动物乙所捕食或寄生而致死时,动物乙就是动物甲的天敌。如寄生性的寄生蜂能抑制某种害虫的繁殖,寄生蜂就是这种害虫的天敌。农林业生产上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叫生物防治。
人和哺乳动物特有的、由表皮最外层的细胞所形成的一种结构。毛覆盖在身体表面,有防御、保护的功能。毛露出皮肤外的部分叫毛干,埋在皮肤中的部分叫毛根。毛一般有周期性随季节脱换现象。有的动物的刚毛、棘、刺、须等都是毛的一种。毛在哺乳动物体表排列的形式叫毛序。如类人猿上肢的毛、上臂和前臂上的毛都向肘的方向生长。马身上某些区域的毛形成许多旋涡。
鸟类所特有的、由表皮最外层的细胞形成的一种结构叫羽。覆盖在身体表面,轻而坚硬,有弹性和防水性,具有保护、飞翔的功能。正羽是鸟羽的一种,由羽轴和羽瓣组成,羽轴上生着许多羽瓣。它可制扇、扫帚等用品。副羽是鸟羽的另一种,又叫“后羽”,生在正羽的基部,一般为丛生分散的小羽毛。
也叫“尾腺”、“羽脂腺”,是着生在鸟类尾基部背面的一对皮肤腺。它能分泌脂肪性物质,有使羽毛润滑和防湿的作用。鸭的尾脂腺最发达。
马、牛、羊、猪等脚趾端的表皮变形物称为蹄,有保护和支撑的作用。动物前、后肢双数着地的蹄叫偶蹄,一般由二指(趾)或四指(趾)构成。例如牛和羊,前、后肢都只有第三、第四指(趾)的蹄最发达和最长,直接接触地面,其他各指(趾)或退化,或不发达。动物前、后肢单数着地的蹄叫奇蹄,一般由一指(趾)或三指(趾)构成。例如马,前、后肢都只有一蹄。
动物身体及组织器官内累积的天然有色颗粒。例如昆虫、鱼类、鸟类及兽类等,有着各式各样的颜色,包括保护色和警戒色。这都是由于这类色素本身的化学作用,以及皮肤和外部的羽、毛、鳞等对光的反射及干扰等物理作用形成的。
一般指鸟类食管后段暂时贮藏食物的膨大部分。鸽的嗉囊在哺育期间能分泌乳汁,称“鸽乳”,用来哺育雏鸽。
反刍类哺乳动物如牛、羊、鹿等特有的胃。构造复杂,一般由4个室组成,有贮藏、消化、反复咀嚼食物的作用。
某些动物所特有的原始骨骼称为脊索。它位于这类动物身体的中轴、消化管的背侧,有支撑动物身体的功能。文昌鱼、柱头虫等具有脊索,故称为脊索动物。动物由脊索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时,脊索被脊柱所替代。
身体背侧有一条由许多脊椎骨构成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如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它们包括履虫,海绵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
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动物。除个别种类(如鸭嘴兽)外,都是胎生,都用乳汁哺育幼兽,因此叫哺乳动物。除哺乳外,一般哺乳动物都具有另外一些特征,如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等5个部分。体外表面有毛,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两个部分,体温保持稳定等。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各类家畜以及森林中的野兽都是哺乳动物。
鸟类喂养幼鸟(因幼鸟叫雏)的生物现象。幼鸟分为两类:早成雏和晚成雏。早成雏从鸟蛋里孵出来时身体外表已长有密绒羽,眼已张开,在绒羽干后,就随母鸟找食。晚成雏出壳时还没充分发育,身体外表没有或只有很少绒羽,眼不能张开,需要由母鸟衔虫喂养。鸡、鸭等的雏鸟为早成雏,啄木鸟、鸽等的雏鸟为晚成雏。晚成雏完全靠母鸟衔食饲养的现象叫育雏。
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结合的过程。精子和卵结合而形成的细胞,叫做受精卵。受精若在动物体内进行,叫体内受精。低等动物如蝗虫,高等动物如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都是体内受精。动物的受精若在体外进行,叫体外受精。如鱼类和两栖类都是体外受精。这种受精方式由于不能保证每个卵都能接受到精子,所以不如体内受精优越。
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外独立发育的过程叫卵生。卵生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中,全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黄作为营养。卵生在动物中很普遍,如鸟类、爬行类、鱼类。
动物的受精卵在动物体内的子宫里发育的过程叫胎生。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可以从母体获得,直至出生时为止。脊椎动物中哺乳类的高等类群如猴、虎、牛、羊等,都是胎生。
在一些有性生殖的动物中,有时动物的卵不经受精过程,也能单独发育成幼体的现象,叫孤雌生殖。如蚜虫的卵可以不经过受精,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直接生出小蚜虫,这种生殖方式即孤雌生殖。
也叫“卵子”,指成熟的单个的雌性生殖细胞。卵的形状像圆球或椭球形,一般不能活动,卵内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各种动物的卵的大小相差很大,蚯蚓、寄生虫的卵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鱼卵、蛙卵也很小,但用肉眼能见到;平常吃的鸡、鸭、鹅蛋是较大的动物卵。
从一个动物体内取出受精卵,移植到另一动物体内,并在那里发育成胎儿,这种繁殖方法叫借腹怀胎。如从一头良种奶牛体内取出受精卵,移植到普通奶牛体内,从这头普通奶牛体内产出良种奶牛,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良种奶牛由原来一年怀孕1~2次增加到许多次,大大加快了繁殖的速度。
田受精卵发育而成的最初的动物体。
也叫胚叶。人或高等动物的胚胎,由于细胞迅速分裂,胚胎体内的细胞不断增加,于是分裂成3层: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总称胚层。
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一个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具有数十至数百个细胞,这个细胞团组成的早期胚胎就桑椹胚。
胚胎由桑椹胚进一步发育,形成一个中空的细胞球,这个具有空腔的胚胎叫囊胚。
胚胎由囊胚继续发育,由原始的单胚层细胞发展成具有双层或三层胚层结构的胚胎,称为原肠胚(或神经胚)。
指动物产下幼仔以后,用自己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幼仔的生物现象。乳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有一些抵御疾病的特殊抗体,因此对幼仔的生长发育极其有利。哺乳促进了动物最有效地保护和繁殖后代,是高等动物进化特征之一。猪、牛、羊等具有这种特征的动物,称为哺乳动物。
又叫冷血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如鱼、蛙、蛇等。
又叫温血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
海洋鱼类因季节的变化、寻找食物、生殖等原因,要周期性结群作长距离的定向游动,叫做洄游。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生殖时游向海洋产卵,叫降海性洄游,如鳗鱼。海洋里的鱼类,繁殖时要到淡水中产卵,这种现象叫溯河性洄游,如大马哈鱼。
动物、植物、微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全部过程,叫做它们的生活史。
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也叫 “夏蛰”。动物在夏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某些动物对炎热和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例如地老虎(昆虫)、非洲肺鱼、沙蜥、草原龟、黄鼠等都有夏眠习惯。
动物在食物上所表现出的特有爱好和习性,叫做食性。以植物为食料的习性,叫做植食性。昆虫中的蝗虫、棉蚜、蚕蛾的幼虫,鸟类中的鹦鹉、交嘴雀等,兽类中的牛、羊、熊猫等,都是植食性动物。以动物为食料的习性叫肉食性。如鲨、鹰、狮、虎等都是肉食性动物。
也叫“泛食性”。动物以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为营养的习性。如大家鼠、猪等。
动物以多种不同类群的植物或动物为食料的习性为多食性。如地老虎(昆虫),它除了为害麦类和杂粮作物外,也为害棉花、豆类、十字花科的蔬菜作物。鹰除了吃鸟、爬行动物、蛙外、还吃鱼类、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以某一类群的植物或动物为食料的习性叫寡食性。如菜粉蝶的幼虫只吃十字花科植物,交嘴雀只吃针叶树的种子。
动物仅以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为食料的习性叫单食性。多数单食性动物为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如豌豆象专吃豌豆,一种寄生虫路氏锥体虫只寄生在大鼠体中。
一个物种或类群的分布区域连成一片的,称为连续分布。如北极狐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的北部,蛙类分布在欧洲、非洲到亚洲,它们的分布都是连续不断的。一个物种或类群的分布区域不是连续而是间断的,分布区由两个或几个相距很远的地区或水域所组成,在中间地区没有这种物种或类群的存在,这种分布状态叫做隔离分布。如蓝鹊在欧洲的西南伊比利亚半岛上有它的分布,远在欧洲的东部也有它的分布,但在这两个地区的中间地带却没有蓝鹊的分布。
随季节不同作定时迁移而变更栖居地的鸟类。夏季在一定地区繁殖,秋季飞往南方温暖地带,第二年春季又返回北方的种类,对这地区来说是“夏候鸟”。如黄鹂和杜鹃。
候鸟在依不同季节而从一个栖居地飞到另一个栖居地的过程中,经过某些地区,不在这个地区繁殖,也不在这个地区过冬,这种候鸟就成为该地区的旅鸟。某些鹊类就是中国的旅鸟。
哺乳动物中,有一些经济价值极高,如紫貂、麝等,有些是数量极少,如大熊猫、野骆驼、金丝猴等,它们都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些就是被人们珍惜的珍贵兽。
肉可以食用的哺乳类动物,叫肉用兽。家畜中如猪、牛、羊等;野兽中如黄羊、野猪等。
毛皮优良的哺乳类动物叫毛皮兽。毛皮兽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饲养的家畜如山羊、绵羊、牛、猪、兔等;一类是野兽,如猞猁、黄鼠狼、貂,獭等。这些哺乳动物的毛皮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用来做衣服、鞋、帽、毯、毡子等。
有些哺乳类动物,身体某些部分可以做药,或它们的分泌物可以做药,这类动物叫药用兽。如梅花鹿是药用兽,鹿茸是鹿未骨化的角,鹿骨、鹿皮、鹿肾、鹿胎都是药材。又如牛黄是牛的胆结石,麝香是雄麝香腺中的分泌物,所以牛和麝也都是药用兽。
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兽类。中国主要的家畜有:猪、羊、牛、马、骡、驴、骆驼等7类。中国的家马可能是由蒙古野马驯化而成的;驴是由西藏驴家养而成的;黄牛是由野牛驯化而成的;家猪是由分布在欧、亚两洲的野猪驯化而成的。七大家畜中,比较有名的家马品种有:蒙古马、三河马、伊犁马;家驴中有山东驴、关中驴;家牛中有水牛、牦牛;家羊中有山羊和绵羊,山羊品种有蒙古山羊、喀什米尔山羊,绵羊品种有蒙古羊、西藏羊、哈萨克羊等;家猪中有华北猪、华南猪等。
人类为了经济目的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鸟类。家禽的饲养驯化,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培育出不少世界名贵品种。如由绿头鸭驯化成的家鸭中,北京鸭是良好的品种,年产70~120个蛋,而且制成的北京烤鸭,其美味已驰名中外。另外一些常见的家禽有:由大雁驯化而成的鹅,由原鸡驯化成的家鸡等。家禽除提供人类肉、蛋外,它们的羽毛和粪便也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原生动物是自然界中分布很广而又最原始、最简单的一类动物,除少数种类是群体外,都是单细胞动物,也就是说,由一个细胞构成它的整个身体,如草履虫。
一种身体很小,圆筒形的原生动物。最常见的是尾草履虫。体长只有80~300微米。因为它身体形状从平面角度看上去像一只倒放的草鞋底而叫做草履虫。草履虫全身由一个细胞组成,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膜,膜上密密地长着许多纤毛,靠纤毛的划动在水里运动。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草履虫的“嘴巴”。口沟内的密长的纤毛摆动时,能把水里的细菌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摆进口沟,再进入草履虫体内,供其慢慢消化吸收。残渣由一个叫肛门点的小孔排出。草履虫靠身体的外膜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常见的草履虫具有两个细胞核;一个大核,主要对营养代谢起重要作用;一个小核,主要与生殖作用有关。
全部生活在水中,是构造比较简单的一类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组成,因其由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具有消化和水流循环的功能而得名。腔肠动物是真正的双胚层多细胞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有高等的多细胞动物,都被认为是经过这种双胚层结构而进化发展生成的。腔肠动物具有两种特殊的细胞,一种叫间细胞,一种叫刺细胞。间细胞可以变化形成其他细胞,如形成肌肉细胞、神经细胞等。刺细胞是一种可以放出刺丝,具有捕杀猎物和防御敌害功能的细胞。腔肠动物只有一个口孔与外界相通,进食与排泄都由这个口出进。常见的腔肠动物有海蜇、海葵、珊瑚等。
一种腔肠动物。单个珊瑚虫是圆筒形,由许多珊瑚虫组成的群体形成树枝状。它的种类很多,依触手数可分为八放珊瑚和多放珊瑚两大类。珊瑚的外胚层分泌出石灰质的物质,组成外骨骼,外骨骼的相互联系,把珊瑚聚集在一起,逐渐堆积成珊瑚礁,甚至积累成岛屿。平常看到的珊瑚工艺品,就是由许多珊瑚虫的外骨骼交织成网而构成的。中国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就是由珊瑚礁累积而成的岛屿。
一类身体扁平,最简单和最原始的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身体扁平,这在动物进化中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通过身体的中线,可以把动物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这种对称叫两侧对称。两侧对称的体型给动物适应外界环境带来极大的好处。首先,它使动物的身体有了前后、左右、背腹之分,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出现分工:腹部主要形成一些消化和运动器官,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背面长肌肉具有保护功能。身体前端主要集中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每当向前运动时,总是以前端最先接触新的环境,因此,锻炼了身体的前端能够及时、迅速反应多变的外界环境,从而促使神经系统更加向前端集中,为在前端分化成脑创造了条件。其次,两侧对称也为动物的活动扩大了范围,不仅能在水中游泳,而且能在水底爬行,使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有可能到陆地生活。所以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一些陆地的种类。扁形动物除了具有外胚层和内胚层外,还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的出现,使扁形动物肌肉发达,运动能力增强。由于扩大了活动范围,增加了食物来源,增加了营养,促进了各组织、器官的发育和分化。所以,与原生动物和腔肠动物相比,扁形动物是向前大大进化了。现存的扁形动物约有7000多种,常见的有血吸虫、涡虫等。
一类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的扁形动物。在人体内寄生的血吸虫主要有3种:埃及血吸虫、曼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中国境内只发现日本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雌虫细长,雄虫比较粗短。雄虫身体两侧向腹面弯曲,形成一条小沟,叫“抱雌沟”雌虫常呆在抱雌沟里,这种现象称为雌雄合抱。血吸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血管里,引起血吸虫病。雌虫在血管里产卵,卵穿透血管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水里长成小毛蚴,毛蚴钻入钉螺继续发育,然后从钉螺体内钻出来在水中游动,当遇到人或动物时由皮肤侵入体内。染上血吸虫病后,人就会发热、咳嗽、肝肿大,严重影响人体健康。血吸虫病曾经是中国南方流行最广的一种寄生虫病,经过多年的防治,实行治病、灭螺和粪水管理等措施,基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
身体一般为细线形或圆筒形的一类动物,常见的线形动物有钩虫、寄生在人体的蛔虫和蛲虫。在线形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出现了一个空腔,这是动物界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这种体腔使动物身体内部的器官有了一个存放之地,但体腔与体壁的肌肉层之间没有体腔膜,体腔也没有任何孔道与外界相通,所以比较原始、简单。这种体腔又叫假体腔。
一种常见的寄生线形动物。它寄生在人的小肠里,引起蛔虫病。成熟的雌虫和雄虫在小肠里交配产卵。受精卵随病人的粪便排出体出外,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它能使人感染上蛔虫病,叫做感染性卵。如果这种感染性卵随食物或其他途径进入人体,在+二指肠中孵出幼虫,幼虫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液经肝、心、肺等器官,然后经气管至咽部,再被吞噬经食道到达胃和小肠,在小肠定居发育成成虫。人蛔虫寄生在人体内吸取人的营养,使人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由于人蛔虫在人体的消化道、胃里的繁殖、活动,使人常感觉肚子痛、胃痛。预防蛔虫病应注意饮食卫生,注意饭前便后洗手。
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的一类动物。环节动物身体出现体节,叫做分节,这是动物在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向高一级水平进化的现象,为动物进一步分化为头、胸、腹的体型提供了可能性。动物界中最早出现的体腔是线形动物的假体腔,但进化到环节动物,就有了真体腔。这种真体腔具有体腔膜,为体壁与体腔之间用体腔膜分隔开来提供了条件。真体腔还能通过排泄管与体外相通。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蚂蟥等。
蚯蚓是一种身体细长柔软的环节动物。全身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它生活在土壤中,长期的穴居生活,使它的头退化,没有眼。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类”食物。但蚯蚓也有为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内的寄生虫——猪肺丝虫,在它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段时间是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身体柔软的一类无脊推动物。软体动物一般具有左右对称的体型,但某些软体动物由于身体扭转而出现各种奇特的形状。它们常常有一个外壳,没有体节,大多可分为头、足、内脏囊等3部分。外层皮肤从背部折皱成一层皮膜,叫做外套。外套把身体包围起来,并分泌出石灰质。软体动物的贝壳就是由外套分泌的石灰质所形成的。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类,种的数量仅次于节肢动物,世界上的软体动物现在有8万多种。常见的软体动物有蜗牛、螺类、蚌类、乌贼、章鱼等。
一种软体动物。身体分为头部、足、内脏囊等3部分,头上长有口、眼、触角以及其他感觉器官。体外有一个外壳。田螺的足肌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足底紧贴着的膜片,叫做厣,它像一个盖,当遇到不测或需要休息时,田螺便把身体收缩在贝壳里,并通过足的肌肉收缩,用厣将贝壳严严实实地盖住。田螺可以食用,可食部分主要是它的肉质足。
也叫节足动物。是一类身体由很多结构各不相同、机能也不一样的环节组成的动物。通常可分为头、胸、腹等3部分,但有些种类胸部和头部合在一起,也有些种类胸部和腹部没有分化,还有些种类全身愈合,不分头、胸、腹。节肢动物身体表面有由几丁质生成的坚厚的外骨骼。一般每个体节上都有着一对分节的附肢,又叫节肢。节肢的运动极其灵活,主要用于爬行和游泳。节肢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种类最多,占已知动物的85%,达100多万种,而且每种的数目多得惊人。例如一个蜂群,总数可达5万多个。节肢动物身体的分化,以及身体变化的多样性,使它获得了高度的适应性,几乎在地球上任何空间都可以找到节肢动物。常见的有蜈蚣、虾、蟹、蜘蛛以及各类昆虫等。
也叫“明虾”、“大虾”,是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对虾体形长大而侧扁,一般雌虾长18~24厘米,雄虾长13~17厘米,而且颜色也不一样,雌虾青蓝色,雄虾棕黄色。对虾的头部与胸部结合成一体,称为头胸部;身体分节明显,每一体节都有一对附肢;头部有一对带柄的复眼,两对触角和3对口器。触角是常见的“胡须”,它有触觉、嗅觉和平衡身体的作用。口器由几对薄片组成,主要用来摄食。胸部有8对附肢:前3对呈片状,有辅助摄食的作用;后5对主要用于步行,叫做步足。对虾白天潜伏在泥沙中,只露出眼和触角,夜间活动,捕食环节动物和其他活动量小的小动物。在中国的黄海和渤海等海域,都有对虾栖息。对虾营养丰富,可烹制美味佳肴。
也叫“螃蟹”或“毛蟹”,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动物。头部和胸部结合而成的头胸甲呈方圆形,质地坚硬。身体前端长着一对眼,侧面具有两对十分坚锐的蟹齿。螃蟹最前端的一对附肢叫螯足,表面长满绒毛;螯足之后有4对步足,侧扁而较长;腹肢已退化。河蟹的雌雄可从它的腹部辨别:雌性腹部呈圆形,雄性腹部为三角形。河蟹常穴居于江、河、湖沼的泥岸,夜间活动,以鱼、虾、动物尸体和谷物为食,每年秋季常洄游到出海的河口产卵,第二年3~5月孵化,发育成幼蟹后,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发育长大。河蟹的肉质鲜嫩,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味食品。
节肢动物门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在现存动物中种类也是最多的,种数约占动物界的75%。昆虫的身体明显地分为头、胸、腹等3部分:(1)头部有眼、触角和口器:眼有单眼和复眼两种,单眼的构造简单,只有感光作用,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聚集而成,能够看到四面八方的物体,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触角一对,有触觉和嗅觉功能,形状往往随种类而不同。口器是由头部的一些凸出部和附肢组成,由于食性和取食的方式不同而有许多变化,形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如蝗虫的咀嚼式口器主要适于切碎食物,蚊、蚤的刺吸式口器用以吸取血液或液汁,蛾、蝶的虹吸口器适于吸吮花蜜等。(2)胸部分3节,每节生有一对足,足的形状变化多样。大多数昆虫有二对翅,少数昆虫的翅只有一对或完全退化。(3)腹部由多个体节组成,能够活动,附肢大多数退化。昆虫的身体表面生有外骨骼,肌肉发达,运动能力很强。昆虫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一生要经过一系列的形态、生理等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变态。昆虫中有许多益虫如蜻蜓、蜜蜂,也有许多害虫如蚊、蝗虫等。
又叫“中华地鳖”、“簸箕虫”,一种昆虫。雌虫黑色有光泽,雄虫淡褐色无光泽。体形呈卵圆形,体长约35毫米,头小,藏在前胸的腹面,头上生出一对长约20毫米的触角,复眼很大,围绕在触角外侧的上方。雌虫无翅,雄虫有翅。常在住宅墙根的土内活动。干燥的雌虫是药材,可以治跌打损伤等症,有研究发现它可以治疗癌症,开始大量人工饲养。
一类为害禾谷类、蔬菜、果树和林木等的昆虫。主要种类有黑尼叶蝉。雌虫长约5.5毫米,雄虫稍微小一点,黄绿色或鲜绿色,触角鞭状,长着复眼。雌虫把产卵器刺入植物的叶鞘或茎部组织里产卵,为害农作物。叶蝉一年繁殖4~5代,给农业造成很大灾害。消灭的方法有喷撒农药、清除杂草等,不让它有栖身之地,或利用叶蝉成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杀等。
一类有害昆虫。身体很小,尾部能分泌“蜜露”,又称“蜜虫”或“腻虫”。蚜虫分有翅、无翅,有性、无性等类型,生有刺吸式口器,用以吸取植物液汁,危害瓜果、粮食等。依为害的植物不同而分为麦蚜、棉蚜、菜蚜、桃蚜等。例如棉蚜,体长1.2~1.9毫米,淡绿色,头胸部黑色,每年繁殖20多代,用口器刺进植物幼体组织,吸取液汁,造成棉花和其他多种植物卷叶枯萎。可用喷撒农药和利用瓢虫等生物进行防治。
身体像半个圆球、生有漂亮色斑的昆虫。种类很多,有吃植物的有害瓢虫,如马铃薯虫;也有捕食小虫的有益瓢虫,如能捕食柑橘的主要害虫的大红瓢虫。瓢虫的头很小,头的一部分常常隐藏在前胸背板下面。生有一对较大的复眼和一对像小棍一样的触角。现在人们常用瓢虫来防治为害农作物的蚜虫。七星瓢虫、小红瓢虫和异色瓢虫都是捕食蚜虫和介壳虫的益虫。
也叫“椿”,因体后有一个臭腺开口,遇到敌人时就放出臭气,俗称“放屁虫”,“臭大姐”等。椿象是一类翅膀变化异常的昆虫的通称,约有3万多种,其中多数种类是害虫,小部分种类是益虫。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扁平,体形有大型的也有微小的,口器长成喙状,适合刺吸。前翅的基部是革质,端部是膜质,后翅全部是膜质或退化消失。常见的椿象有捕食小虫、有益于农业的食虫椿象,供中药用的九香虫,供食用的桂花蝉,还有为害农业的军配虫,专门捕食幼鱼为害养殖业的田鳖和松藻虫等。
又叫“白蝴蝶”、“菜青虫”,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粉蝶科动物。世界性害虫。通常体长15~20毫米,灰白色,翅膀上有黑斑。幼虫体长28~35毫米,绿色,背面布满小黑点和细毛,分节。每年繁殖5代左右。幼虫为害十字花科和白花菜科的蔬菜,吃菜叶,食量极大,使蔬菜减产。主要防治法是清理化蛹地方,喷洒农药。
俗称“知了”、一种昆虫。最大的蝉体长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蝉蜕下的壳可以做药材。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蜜蜂科动物。人工饲养用来采蜜的蜂类主要有两种:蜜蜂和印度蜂。蜜蜂群居生活,由几千只到几万只结合成一群,每一群体中有一个雌性的蜂王,专门生殖。蜂王身体很大,黑色。还有少数身体比峰王小一些的雄蜂,专管与蜂王交配,交配后就被赶出蜂群刺死。蜂群中大部分是工蜂,是一些发育不全的雌蜂,专管建蜂房,采集花粉,酿蜜,饲养幼虫,生存期约1~8个月。工蜂具有咀吸式口器,上腭可以咀嚼花粉,下腭、舌和下唇延长合并共同形成吸管,适于吸取花蜜。胸部生有可以弯曲的毛,适应采集花粉的需要。蜂足有花粉囊及花粉刺,也可以采集花粉。腹部有4对蜡腺,能分泌蜡质。蜜蜂产蜂蜜、蜂乳、蜂蜡等,还能力农作物传粉,提高作物产量,因此,蜜蜂是一种对人类很有益处的动物。
一类寄生在别的昆虫体内的昆虫。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这种蜂寄生在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的幼虫、蛹和卵里,能够消灭被寄生的昆虫。寄生蜂的种类很多,如姬蜂、黑青小蜂、赤眼蜂。它们中多数是害虫的天敌,被人们用于对害虫的生物防治,如黑青小蜂可以用来防治棉红铃虫。
身体表面有许多棘状突起的一类海产动物。身体不分节,形状多样,有星形、球形、圆筒形或树枝状的分支等。海星、海胆、海参都是棘皮动物。
身体呈星形的一类棘皮动物,又叫“星鱼”。栖息海底,不爱活动。身体表面有许多凸凹不平的“疙瘩”,叫做棘状突起,是由钙质的内骨骼突出表面皮肤而形成的。海星有真正的体腔,由体腔的一部分向体外延伸形成一些管子伸出体外,这种伸长的管子叫管足,是海星的运动、感觉器官。管足的未端有一个吸盘,海星利用管足的移动和管足上吸盘的吸力,在海底行走或固定不动。海星喜好吃软体动物,因此给人工养殖贝类带来危害。海星的种类很多,如海燕、海盘车、砂海星等,其中有不少种类可以制成海洋生物药品,干燥的海燕可作为治疗腰腿疼痛的药,海盘车干燥制药,可治胃溃疡,腹泻等症。
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动物门类。这类动物在地球上分布很广,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态构造极其多样而复杂,但它们有3个共同的特征:①身体背面有一条中轴骨胳——脊索。②在脊索背面有管状中枢神经系统。③有鳃裂。咽部通过鳃部的一个裂口与外界相通。由于脊索动物是一个很大的动物类群,进化程度有很大差别。一些高等种类只有在胚胎时期出现脊索和鳃裂,成体时脊索已被脊柱所代替,鳃裂消失。根据脊索发达的情况不同,脊索动物又分为4个类群,脊椎动物便是其中的一个类群。
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古老的一类动物,生活在海水或淡水里。因为这类动物没有上下颌,又叫无颌类。身体分头、躯干、尾等3部分。头、躯干圆形,尾部侧扁。它的神经系统、骨胳、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都较原始,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有一些种类靠寄生在鱼类体内生活。现存圆口纲动物种数不多,仅50种左右。产于中国东北的七鳃鳗就是圆口纲动物。
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终生在水中生活,体表有鳞,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有一个心房,一个心室,一条血液循环路线。在水中产卵,体外受精。鱼类的体型多数为纺锤型或扁平型、棍棒型,这样能减少在水中游泳的阻力。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有利于隐蔽自己。鳍是鱼类维持身体平衡、控制运动方向、推动身体向前运动的器官。可分奇鳍和偶鳍,奇鳍就是鱼的不成对的背鳍、臀鳍和尾鳍,偶鳍为成对的胸鳍和腹鳍。鱼类的偶鳍相当于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在食道的背侧,还有鱼类所特有的一个器官——鳔。鳔内充满了气体,随着鳔的收缩或膨胀,引起身体比重的改变,使鱼能够浮沉或保持静止状态。鱼类有特殊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侧线位于身体两侧的皮肤下面,一侧一条,通过鳞片以小孔与外界相通,侧线管内有感觉细胞,能感受水压和水流方向。鱼类在脊椎动物中种数最多,现存种类约2万种。鱼类富有营养价值,肉味鲜美,除食用外,还可以提供各种工业原料。
指人工饲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中国1000多年来在池塘养鱼中选定的混养高产的鱼种。鳙生活在水的中上层,主要吃浮游动物;鲢也生活在水的中上层,主要吃浮游植物;草鱼一般生活在水的中层,主要吃水生植物的茎和叶;青鱼生活在水的下层,主要吃螺、蚌等水底动物,这4种鱼混合饲养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
属于脊椎动物亚门。是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具有水生脊椎动物与陆生脊椎动物的双重特性。它们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一些特征,如生殖和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等;同时幼体变态发育成成体时,获得了真正陆地脊椎动物的许多特征,如用肺呼吸,具有五趾型四肢等。两栖类动物约有2000多种,常见的如大鲵,俗称“娃娃鱼”,以及蛙类等。
两栖类动物,又分大鲵、小鲵两科。小鲵长5~9厘米,背面黑色,腹面颜色较浅,整个身体有银白色斑点,头较小,舌头很大,有一短而侧扁的尾巴,平时在岸边水草间活动,中国的浙江、福建、湖北、四川等地都有分布。大鲵长60~70厘米,大的可达1.8米,背面棕褐色,腹色较淡,头宽而扁,口大,头的背面有极小的鼻孔和眼,躯干粗壮而扁,尾侧扁, 四肢很短,前肢4指,后肢5趾,趾间有点蹼。栖息在山谷溪水中,吃鱼和小虾等,因为叫声像小孩啼哭,又叫“娃娃鱼”。中国的山西、陕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大鲵分布,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两栖动物,又叫“田鸡”。身体长约8厘米,背部黄绿色或灰棕色,腹部白色,身体表面有黑斑。身体分头、躯干和四肢等3部分,没有尾和颈。头扁宽,眼睛圆鼓,鼻孔小,口宽大,有一条扁平的舌头,舌尖分叉,倒向喉咙,能突然向外翻出,灵巧地粘住昆虫,卷入口中,整个吞下。雌雄异体,雄蛙口角两侧各有一个外声囊,可发出叫声。青蛙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在陆地跳跃,生活在水沟、田间、河岸,捕食害虫,造福人类。
属于脊椎动物亚门。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能比两栖类更能适应陆地生活环境。身体已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颈部较发达,可以灵活转动,增加了捕食能力,能更充分发挥头部眼等感觉器官的功能。骨骼发达,对于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和增强运动能力都提供了条件。用肺呼吸,心脏由两心耳和分隔不完全的两心室构成,逐步向把动脉血和静脉血分隔开的方向进化。大脑结构比两栖类有了进一步发展,感觉器官也增加了复杂程度,功能增强。在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卵的结构和胚胎发育也出现一些变化,卵外包着坚硬的石灰质外壳,能防止卵内水分的蒸发,同时是体内受精,摆脱了生殖发育中受精时对水的依赖;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和羊水,胚胎可以在羊水中发育,既可防止干燥,又能避免机械损伤。爬行动物在中生代很繁盛,几乎遍布全球,恐龙就是当时的代表。以后由于气候和地壳的变动,绝大多数种类灭绝。现存种类约5000多种,常见的有蜥蜴、蛇、龟、鳖、鳄鱼等。
爬行纲龟鳖目龟科动物。龟力陆栖性动物。四肢粗壮,有坚硬的龟壳,头、尾和四肢都有鳞,头、尾和四肢都能缩进壳内。中国常见的种类有乌龟,龟壳可熬制成龟胶,是常用的中药。有时把龟鳖目的棱皮龟科、海龟科动物也统称为龟类动物。棱皮龟科、海龟科为大型或中型的海龟,四肢变成桨状,产于热带、亚热带海洋中。它们的肉多含有脂肪,可制油,卵可食用,甲也可作中药。龟类的寿命很长,有的可达300多年。常见的大型海龟种类有象龟,体长1.5米,重200千克,以可以载人爬行而著名。绿毛龟是人们喜爱的展览动物,它实际上是背甲上生育绿藻的金龟或水龟。
属于爬行纲有鳞目。是中、小型陆栖动物。体表生有鳞片,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和尾等4部分,多数有四肢,也有只生前肢或后肢或四肢全缺的。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平原。山地的树上、水中,以昆虫、蜘蛛等为食物。常见蜥蜴类动物有草蜥、壁虎、巨蜥、鳄蜥等。
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尾短,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链等。蛇肉可食用,蛇毒和蛇胆是珍贵药品。
属于脊椎动物亚门。鸟类具有许多适应飞翔生活的身体构造特征:全身披羽毛,保持体温,前肢变成翅,胸肌发达,绝大多数善飞。躯体呈流线型,能减少飞行阻力。骨骼坚硬而轻,空腔内贮有空气,可增加浮力,减轻体重。肺较发达,与许多气囊相通,气囊遍布全身内脏、肌肉之间和骨髓腔里,能贮藏空气,辅助呼吸并增加浮力。心脏有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动脉血和静脉血被分隔开,为飞翔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和能量。肠道短小,不积存粪便,可以减轻体重。鸟类的种类很多,现存种数约为8600种,中国所产鸟类约有1100种。鸟类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它们中有的是著名的观赏鸟,如孔雀,有的是除害虫的益鸟,如啄木鸟,还有大量的家禽可供人类食用。
鸟纲鸡形目雉科动物。或称红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外形与鸡相像。3000多年前原鸡被人们驯养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家鸡。中国的云南、广西南部、海南岛等地,仍有原鸡分布。
鸟纲鸡形目雉科动物。从原鸡饲养驯化而成的家禽。翼已退化,不能高飞,但两脚强健,有4趾。雄鸡尾发达,身体比母鸡大,羽毛美丽,善鸣,可报晓,喜斗。母鸡出生5~8月就可产卵,每年可产卵100~300个。鸡可分产卵、肉用及观赏等类型。中国所产的良种鸡有九斤黄、狼山鸡等,外国产的良种鸡有来航鸡、芦花鸡等。
鸟纲雁形目鸭科动物。家鸭的祖先。主要特征为雄鸭的头和颈呈绿色而带金属光泽,尾部中央有4枚尾羽向上卷曲如钩。分布极广,几乎遍及中国各地。
鸟纲雁形目鸭科动物。由绿头鸭驯化而来,是家鸭的优良品种之一。北京鸭原产于北京玉泉山一带,因此而得名。它的驯养历史至少有200~300年。羽毛纯白色,嘴、腿和蹼呈橘红色,头和喙较短,颈长,体质健壮,生长决,刚出生时体重约56克。60天就可达2~2.5千克。雄鸭可长到3~4千克。雌鸭成熟早,一般长到6~7个月就开始产卵。年产卵70~120枚。北京鸭肉肥味美,驰名中外的北京烤鸭,就是用北京鸭烤制而成的。北京鸭已传入外国,世界各国都有分布。
鸟纲鹤形目鹤科动物。世界上稀有鸟类之一。因头顶皮肤裸露,呈朱红色而得名。体长在1.2米以上,羽毛主要是白色。喉、颊、颈部暗褐色。喙、颈和脚都长。有特殊的发声器,鸣声高亢洪亮,飞翔力很强。常在近岸浅滩捕食鱼、虫、蛙等,也食水草和谷类。中国的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等地均有繁殖,冬季迁徙到长江下游一带。它的神态优美,是驰名的观赏鸟类。
鸟纲驼形目鸵科动物。产于非州,又叫“非洲鸵鸟”。是当代存活的最大的鸟。雄鸟高约2.75米。两翼退化,不能飞翔,但脚比较强壮,善于奔跑,跑时以翅扇动相助,一步可跨8米,时速可达60公里,快马也追赶不上。吃植物、浆果、种子,也吃小动物。卵很大,一枚重0.5~1千克。一般是40~50只鸵鸟汇聚成一群活动。
鸟纲鸮形目鸱鸮科各种类的通称。因都具有团头圆脸形似猫的“面庞”而得名。凡是有这种“面庞”的鸟,也称为“鸮”。这类动物是夜间活动的一类猛禽,上嘴弯曲像钩,锐利;双眼圆大,都生在正前方;全身羽毛多呈褐色,有些斑点;脚爪带钩,锋利。飞行时无声,但有时发出宏亮而凄厉的鸣声。以鼠类为食,一夜之间一只猫头鹰可捕几十只老鼠,有时也捕食小鸟或大型昆虫,是有名的农林益鸟。常见的种类有角鸮、雕鸮、耳鸮等。
脊椎动物亚门中最高等的类群。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等5个部分;体腔分胸腔和腹腔两个部分;体表一般有毛;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区别;恒温;心脏分两心耳和两心室;以乳汁哺育幼儿。哺乳类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超过其他类群,主要表现在: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捕食的能力提高,对进食的质量也大大提高;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胎儿在母体中发育,通过胎盘取得营养;以乳汁哺育幼儿,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这些进步特征,使哺乳类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有陆栖、穴居、飞翔和水栖等各种生活方式,成为脊椎动物中身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现存哺乳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身体结构还保留有许多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是爬行类与哺乳类的过渡类型。如卵生,雌兽还有孵卵习惯。虽然它也能哺乳,但它的乳腺不发达,没有乳头,孵出的幼仔只能舔食母兽腹部乳腺分泌的乳汁,体温不太恒定,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完善,当外界温度降低到0℃时,体温在20~30℃之间波动,当外界温度升至30~35℃时,它将无法调节体温而死亡。另外,鸭嘴兽的大脑不发达,成年的鸭嘴兽没有牙齿。鸭嘴兽身体肥扁,雄兽长约60厘米,雌兽约46厘米。嘴扁平突出,形状像鸭嘴,没有外耳,眼小,尾短而扁平,毛深褐色,前后肢有蹼,会游泳,有尖锐的爪,可以掘土、挖洞。栖息在水边,过半水栖生活,主要吃蠕虫、水生昆虫和蜗牛等。鸭嘴兽分布的地域很窄,仅产于澳大利亚及其附近的岛屿,现存数量极少。鸭嘴兽作为低等哺乳类的代表动物,在研究哺乳类的起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被认为是证明哺乳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的活化石。
具有胎生、育儿袋等特征的一类低等哺乳动物。虽然胎生,但不具备真正的胎盘,因而幼仔发育不良,产出体外时仅约3厘米长,需继续在雌兽腹部的育儿袋中发育7~8个月;大脑也不太发达。袋鼠生活在澳大利亚草原,适应于跳跃生活方式,后肢十分强壮,一步可跳5米,尾巴又长又大,是它休息时的支持器官和跳跃中的平衡器。它们以小群体为单位活动,以植物为主要食物。袋鼠的主要种类有大袋鼠、红大袋鼠等,除分布于澳大利亚外,美洲也有分布。
哺乳类中能飞翔的一个类群。前肢除第一指外,都很细而且长,指间和前后肢间都有一层薄薄的翼膜,身体生有柔毛,牙齿很尖锐。蝙蝠耳很发达,分辨声音的本领很高,耳内具有超声定位的结构。白天用后肢的钩爪钩着物体倒悬入睡,早晨和黄昏活动。蝙蝠分大蝙蝠和小蝙蝠两大类:大蝙蝠体型大,第一和第二指都有爪,吃果实;小蝙蝠体型小,只有第一指带爪,种类较多,主要吃昆虫,个别种类吃鱼或吸食其他动物的血。常见的大蝙蝠有果蝠、狐蝠,小蝙蝠有菊头蝠、大耳蝠等。蝙蝠所食昆虫,多数是害虫,所以蝙蝠是一种益兽。它们喜好大群体栖息,栖地所聚集的粪便为上等肥料。中药中的“夜明砂”就是经过加工的蝙蝠粪。
哺乳纲啮齿目鼹科动物。身体矮胖,外形像鼠,长10多厘米,四肢短,头尖,吻长,耳小或完全退化,腿也小,尾巴短。前肢有五爪,都特别强健,掌心向外侧翻转,是掘土的器官。捕食昆虫、蚯蚓等动物。由于它喜好挖洞,伤害农作物,对农业有害。鼹鼠的种类很多,如产于欧洲和亚洲的欧鼹;产于中国的内蒙古、东北等地的麝鼹,又叫“地爬子”。
哺乳类啮齿目松鼠科动物。体长约20-28厘米,尾巴特别大、蓬松,长16~24厘米,常常向上翻转到脊背上,神态十分可爱。松鼠的耳眼大,前肢短,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指(趾)上有爪,便于攀树,毛呈暗褐色或赤褐色等,腹面白色。栖息树林中,多吃果子、种子、蘑菇等植物性食物,尤其爱吃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也吃昆虫和鸟卵、蚁卵等动物性食物。冬季有贮粮的习性,不冬眠。白天活动,行动敏捷,但易于传播疾病。松鼠的毛皮可做皮衣,尾毛可制毛笔。在欧洲各地以及中国东北至西北,都有松鼠的分布。
哺乳类啮齿目鼠科动物。又叫黄鼬。头稍圆,身体长而腿短,背部毛色赤褐,嘴周围白色,胸腹部淡黄褐色。体长约30厘米,尾长15~20厘米,栖息河谷、土坡、灌木丛以及田问或树下的洞穴中,主要夜间活动。黄鼠狼的肛门处,有一对臭腺,遇到敌害时能放出怪异的臭味,有御敌自卫作用。因为黄鼠狼有放臭气和偷鸡的习性,被人们认为是害兽,其实黄鼠狼是灭鼠能手,它的毛皮可以制皮衣,尾毛可以制毛笔。黄鼠狼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都有分布。
哺乳类食肉目猫熊科中仅存的一种动物,也是食肉目动物中的“素食”种类。身体肥胖,长得像熊但比熊小,大约长1.5米,尾很短。毛很密而有光泽,眼周围、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部分呈白色,生活在2000~4000米高山上有竹丛的树林里,喜欢吃竹类植物。善于爬树,性情孤独,不群栖。熊猫数量极少,主要原因是它除了偶尔吃点老鼠之类的肉食,其余的食物主要是箭竹。由于箭竹生长地区比较窄,这就限制了熊猫的生长,而且熊猫的生殖能力很低,每次产一两个幼仔,一般仅活一仔,再加上熊猫行动笨拙,感觉迟钝,视觉很差,难以逃脱捕猎。仅在中国四川西部和北部、甘肃最南部以及陕西西南部有熊猫的分布,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
水栖哺乳动物。多生活在海洋,少数种类分布在江河湖泊。外形像鱼,头大、眼小,耳壳完全退化,尾变为鳍。大小随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最小的仅长1.2~1.6米,如江豚;最大的长20~30米,体重达160吨,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之一。有一个或两个鼻孔生在头顶,成年的鲸身体上没有毛,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用来保持体温和减少身体的比重。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气后就潜入水中,可潜泳10~45分钟。一般吃浮游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胎生,一般每胎一仔。按牙齿的有无分两大类,有牙齿的叫齿鲸,包括抹香鲸、海豚等;没有牙齿的叫须鲸,在这类无齿鲸嘴里生有像梳子似的须板,像骨骼一样坚硬,包括蓝鲸、座头鲸。鲸肉可食用,脂肪、骨骼可作为工业原料。
哺乳类食肉目猫科动物。体形像猫但比猫大。头圆眼大,耳小能动。身体皮毛呈淡黄色与黑色条横纹相间。四肢强壮,生有五趾,趾上有能伸缩的钩爪,尾长,能垂到地上。夜间活动,能游泳。捕食野猪、鹿、羚羊等各种动物,有时也伤害人类,捕食家畜。虎骨可以制药,对治疗跌打损伤,滋补健身等有特效。由于过度捕猎,虎的数量已十分稀少,现在仅在亚洲一些地区有少量虎的分布。在中国黑龙江、吉林等省有东北虎,在长江以南流域有华南虎分布。这两种虎都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蹄是指马、牛、羊等动物的脚趾端的坚硬物,奇即单数。四肢中只有单数的趾端具备蹄,并以此蹄着地奔跑的动物,称为奇蹄动物。如马的前后肢都只有一蹄,犀的前肢有四蹄,后肢有三蹄,总蹄数是单数,马和犀都是奇蹄目的动物。奇蹄动物一般是食草的奔跑兽类,主要以第三指(趾)的蹄最发达,直接接触地面,其他各指(趾)或者完全退化,或者不发达。
哺乳类奇蹄目动物,是由古代野马驯化而成的家畜。面部长,耳小且直立能动,鼻孔大。颈部的长毛下垂称鬣,头顶长毛称为鬃。四肢强健,仅有第三趾,很发达,趾端具蹄,其余各趾都退化了。毛色多样,有栗、青、枣红、白、黑等色。性情温驯,动作敏捷。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有分布。马的品种很多,有重挽、轻挽和骑乘三种类型,也可以兼作驮物。产乳等用。
哺乳类奇蹄目动物。身体比马小,头大,耳长。颈上也有鬣,但比马的鬣短而直立。尾短毛少,尾端像牛尾。毛为黑、褐或灰色。性情温驯,富于忍耐。抗病能力比较强,寿命也比马长。驴体质强健,善于走险峻的山路,可以骑坐、驮物,也可以拉车、拉磨。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关中驴是中国著名的大型驴品种之一。
哺乳类奇蹄目动物。俗称“马骡”,是雄驴和雌马交配所产的杂种。头大耳大,身体比驴大,近似于马。四肢长而强壮,蹄狭小。体力比驴强,性情温顺活泼,寿命比马和驴都长,抗病力、耐力以及适应环境的性能都很强,常用来拉车和驮载。骡一般没有生殖能力。
蹄指马、羊、牛、猪等动物的脚趾端的坚硬物。偶,即双数。四肢中有双数着地蹄的动物叫偶蹄动物。这类动物的蹄一般二指(趾)或四指(趾)上才有,如牛和羊的前后肢都只第三、第四指(趾)的蹄最发达,而且较长,直接接触地面,其他各指(趾)或者退化,或者不发达,因指(趾)是双数,故称偶蹄目动物。河马、野猪、骆驼、梅花鹿都是偶蹄动物。除澳洲外,偶蹄动物遍布世界各地。
哺乳类偶蹄目动物。大约五六千年前,中国劳动人民首先把野猪驯化而成家畜。体肥,四肢短小 。性情温驯,体格强壮。食草、粮食等,为杂食动物。生长快,成熟早,繁殖力强,生后5~12个月就可产仔,一般每胎产6~15头。肉质优良,适于新鲜食用或加工制成各类肉制品,是人类主要肉食之一。猪粪和尿是优质肥料,皮、鬃、骨是工业原料。
哺乳类偶蹄目动物,是哺乳纲中鹿科动物的通称,包括许多种类。一般雄鹿头上具有分叉的鹿角,鹿角的分叉形状是它们分类的依据。有的原始种类如麝、獐等没有角。鹿的四肢较细,第一指(趾)完全退化,仅留4指(趾),其第二、五指(趾)较小 ,第三、四指(趾)发达。生性怯懦,轻捷、善跑,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兽类,除供食用和毛皮加工外,鹿茸、麝香都是名贵药品。中国有鹿类15种,有麋鹿、梅花鹿、马鹿等。梅花鹿毛色夏季栗红色,有许多白斑,形状像梅花,它的肉可以食用,皮可制革,鹿茸、鹿胎、鹿肾、鹿尾、鹿骨都是珍贵药品。麋鹿因角像鹿,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又叫“四不像”,是中国特产动物,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及北京附近。麝是麝香的主要来源,雄麝腹部有麝香腺分泌麝香,中国早已用人工饲养麝的方法,成功实现了“养麝取香”,既保护了珍贵动物又获取了大量的麝香。
哺乳类偶蹄目动物,是家养骆驼的祖先。骆驼颈长,身体高大,四肢细长,二指(趾)具蹄,蹄底有厚皮,适于沙地行走。背上有一个或两个肉峰,里面贮藏脂肪;胃分成三室,第一胃适合贮水,使其耐饥渴。现存野骆驼已十分稀少,常见的骆驼是由野骆驼驯化成的家养骆驼。驯化后的骆驼性情温驯,能负重远行,并有识途的本领,有“沙漠之舟”的美誉。除作驮、骑外,还可以拉车。驼绒是人们喜爱的御寒材料。
是哺乳类中结构最高等的一类动物。脑很大且结构发达,两眼向前,四肢发展平衡,第一指(趾)与其他四指(趾)相对,这样可以把握物体。指(趾)端长有指甲。在中国分布的灵长类动物较多,如金丝猴、红面猴,它们群栖高山,以野果、嫩芽为食,也偷盗农作物。金丝猴毛色美丽,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猩猩身高可达1.4米,体重79~80千克,前肢长,直立时指可摸地。头尖,吻部突出,鼻平,口大,耳和耳部小。较聪明,能模仿人类的简单动作,因与人类形态结构相似,所以在医学、生物学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