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梁思成故居免拆符难产 陷入拆迁拉锯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8:18:25

上世纪30年代,北总布胡同梁思成林徽因宅院旧影 资料图

2009年7月10日,历经70多年风雨,旧宅面目全非,其中部分房屋已被拆除。

马樱花树仍在,但斯人已去。已面目全非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工作人员正查看损毁情况。新京报记者 浦峰摄 资料图

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倒座房已日渐残破。本报记者 王海欣 摄
“不可移动文物”的身份,曾经平息了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保护的那场激烈论战。去年7月开始,围绕着梁林故居的拆除与保护,文保人士、名人家属、民间、官方文保机构以媒体为平台展开了一场笔墨战。今年1月媒体报道,权威部门透露故居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但近日,这一“不可移动文物”再次笼罩拆迁疑云。文保人士指责文保部门并未信守承诺,9个月后的今天,故居并未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身份尴尬如初,甚至又添损毁。梁林故居的“免拆护身符”为何如此难产?本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倒座房损坏加重
>>保护败局
10月9日午后,梁林故居的院子里一声叹息。天气预报说,10日北京有雨。故居倒座房的一位住户望着东侧房顶新近塌陷的一个大洞,盘算着要不要再去房顶撒些灰将就。
在整条北总布胡同,24号院显得孤单。
院子里门楼空顶,一排正房中间拆了一间,形成一个缺口参差的洞。院内的三层小楼,一层大半已人走楼空。
时光倒推70多年。有关林徽因的传记中记载了当时这个院子的这样一个午后:院外面一排洋车停在胡同的树荫下,车夫们有的眯着眼睛打盹,有的闲聊天。院内他们的“乘客”们正在高谈阔论。梁家的“太太客厅”因文坛名人、学者大家、社会名流齐聚扬名于上世纪30年代文化圈。
新华社记者、《城记》作者王军介绍,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伉俪在这条胡同度过的六年间,为我国建筑、文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去年7月,发现故居门楼等处被拆毁,学者、媒体相继介入。最终在公众的积极参与下,拆迁被叫停,北京市文物局和市规划委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方案,并表示将邀请专家制订专门的保护方案。
今年1月,有报道称,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梁林故居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具体办理程序稍后将在北京市文物局进行。
但9个月过去了,故居的损毁却愈加严重,未得到妥善保护。
本月9日一早,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CHP)的办公室里,是另一声沉沉的叹息。
尚非不可移动文物
>>身份迷局
放下电话,项目官员张培说,作为一家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文物保护机构,CHP尽管“言辞激烈”,却也常常遭遇无奈。
电话打给了北京市文物局、东城区文委等单位,询问早在去年10月提出的将梁林故居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申请有何进展。但得到的答案依然是:有关认定还在走程序。
去年10月1日,文化部《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组织和个人可以向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对文物进行认定。
考虑到北总布胡同24号院尚未获得文保身份认定,张培和CHP的另外一名志愿者连同5位北京市民一起,随后向北京市文物局提交了申请,要求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我们的申请被拒绝受理。”张培说,北京市文物局认为他们应该找东城区认定。几个人不服,随后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行政复议申请。
在随后出具的行政复议决定书中,国家文物局指出北京市文物局应当受理这项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同时明确要求北京市文物局将梁林故居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落款时间为2009年12月30日。
北京市在今年4月10日起正式开始施行《北京市<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其中“受理文物认定申请后,应在20个工作日内做出决定”一项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多少个20天过去了?就算加上委托专业机构、专家评估、听取公众意见的时间也足够认定了。”CHP有关负责人认为“名分未定”是造成故居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