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许多与众不同的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8:35:50
文章提交者:GGJJAADD
在我的生命中总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思维,说与“众”不同是指与周围的人不同,与长着千篇一律的脸,或戴着千篇一律的面具的众人不同,至于遥远的网络深处是否有与我志同道合的人,则无从得知,有待考证。这些不同常让我产生并不属于这个时代的错愕感,仿佛自己是一个穿越者,来自远古或33世纪。
1、我觉得房子够住就好,大有大的宽敞,小也有小的精致温馨温暖可爱。但他们说房子一定要大,越大越好,一百平米以下的简直就不能住人,大套比小套好,别墅比套房好。我觉得装修干净整洁、耐用就好,但他们认为没有实木板、高级瓷砖、吊顶、高级的灯具、厨房、电视等就无法生活,就是对尊严的践踏,并因此不断攀比。
2、我认为既然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为什么结婚就要另买房子单过?(去了外地除外)(貌似以前也可以是女方到男方家过,不需另买房)难道说一个人成长后比小时增加的体积已到了原有房屋容纳不下的程度?成长的程度可以和盘古媲美?我认为子女与父母的矛盾完全可以通过互相体谅、互相给予空间、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来调节,而不是一定要通过买房搬出来解决。而事实是所有家庭父母子女双方都不肯退让一步,而这在父母一定要管制“孩子”,不给其正常成年人应有的空间上尤为明显,于是大家一方面因自身的问题不能和平共处,一方面因不能和平共处而要额外付出一大笔钱买房。成年后的子女父母同住不是数学上的空间问题(因为长大并未使身体膨胀到住不下的程度),而是彼此思想行为包容性的问题,如果能够真诚相处,互相理解包容平等,则既可以保持生活的愉快,又能省下买房的钱用于别处,何乐而不为。但他们说他们做不到,只能一方面高唱“常回家看看”,一方面无法在一个屋檐下生活。
3、我也喜欢住自己的房子,但我认为当房价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进行比较,对投入与产出,收入与成本,所得与所失进行比较。买房,得到的是自有住房超过租房的安全稳定舒适感,而失去的是一大笔财富,在这财富的背后,则是本可以有的闲暇放松娱乐、其他各种追求、梦想做的事(比如收藏、旅行、某方面的探索研究、某方面创业等),即“房价减租价的差额所代表的其他休闲娱乐追求的失去”与“自住房舒适感减租房舒适感的差额”孰高孰低的问题(如果可以与父母同住,则要将上述公式中前者的租价去掉,后者中的租房改为“与父母同住”), 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应买,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不应买。有的人是经过这样严格的比较而买房的,而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比较过程。他们有一个经典的理论叫“总要”论,“结婚嘛总要有自己的房子的”,“总要在自己的房子里结婚的”、“房子总要自己有的”,至于为什么“总要”,不清楚,只要抛出“总要”二字,即可轻易去除一切逻辑分析论证。事实上,认为“总要”买房的人往往也并没有足以如痴如醉的其他爱好,如果不买房,也没有一项事业——如音乐、绘画、文学、收藏之类——让其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我还认为,即使自有住房是必备品,那低房价,或者是与收入相当的合理房价要比高房价好,而如果不抢着买房,房价就不会疯长,不管这个世界有多少有钱人和炒房客,买房自住的人始终是买房的主力军,当房价上涨时,如果占比大多数的人能忍住,屏住,价值规律、供求关系就会发挥作用,其他商品所具有的经济规律就会一样体现在房子上,市场就会根据供需关系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而房子与几天不吃就要饿死人的米饭不同,几月、几年不买房,先租着、拼凑着并没有生命危险,但房价会下跌,从这个意义上说,米饭才是必需品,房子不是,它和其他商品一样是可以由消费者调节的,你不买三株口服液和三鹿奶粉,它们就会倒掉,你不买房产,房产商就会倒掉。但他们不同意这样做,因为他们有“总要”论,“结婚总要自己的房子”是他们至高无上的指导思想,在这一革命信念下,一人结完婚,千万个将要结婚的人冲上来,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用血肉之躯打造的房奴生活为房产商牢牢的撑住房价并不断顶到更高点,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足以使房产商为其树碑立传。
4、我认为房子只有居住功能,但他们说房子居住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脸,是面子,是地位,是身份。
5、我认为饭桌上的喝酒与尊不尊重无关,但他们认为喝酒不但是衡量尊不尊重的唯一标准,而且是能不能干的标志。在这一点上他们也有总要论,“别人敬你你总要喝一点的”,“领导敬你你总要喝的”,我不明白我不敬领导或领导敬我我不喝,跟尊不尊重有什么关系,我不明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为什么要用一种自残和残害他人身体的方式在饭桌上表达彼此尊重。
6、我认为在现在的时代更要给予正直、善良的人尊重,因为正直善良的人总会在物质上损失得更多,如果在精神上再得不到奖励,则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少,社会将越来越肮脏,但他们不这样想,对于正直诚实善良的人,其周围的亲友、同事等不遗余力的给予“傻、幼稚、没用、太老实、无能、窝囊”等评论与嘲笑,相比这些,即使偶有媒体的赞誉也显得极其遥远与空洞。
7、我认为全社会的不诚信、勾心斗角毫无意义,因为大家互不诚信的作用力彼此抵消,徒增巨大的内耗,谁也捞不到好处,倒不如人人开诚布公,把剩下来的精力投入共同的建设,但事实正好相反。
8、我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富人与穷人是财产的不同,领导与被领导者是职能不同,出道早者与出道晚者是从业时间的不同,他们并无人格上的不同,但他们认为后者在前者面前必须表现得向哈巴狗一样,才叫尊重。
9、我认为人是平等且自由的,在不妨害他人的前提下,人有追求自己爱好、理想的权利,人有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Everyone have his only ways of doing things. 我可以在商场官场上拼搏争利,也可以徒步旅行追寻内心;我可以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也可以木讷老实内向沉静。但这个世界有无数大妈级的人物,喜欢给人的生活定下死板的标准,从衣食住行到职业选择一切都要按他们说的来,如有反抗,如果你的生活不按照他们的标准,其制造的舆论力量足以淹死你,淹不死你也足以有效骚扰到你的家人。有一种人尤其讨厌,他们每天最爱干的事就是不断的评价,当面的,背后的,不断的评价,比较,把自己的家人和别人的家人比较,把别人和别人比较,他人的人生利弊得失,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仿佛都在其一双慧眼下清晰可辨,其最大的特征是只评论别人,从来不总结自己的人生成败,也从来不想自己去真正建立、投入什么事业,没有自己的正事,其青春和生命就在每天的飞短流长中消逝。
10、我认为结婚是两个人的情投意合,不是两个家庭、家族的结合。但事实上大部分的婚姻中当事人都要应付那些讨厌的亲戚。
11、我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情投意合,只要互相喜欢一起生活就行了。不是财产与财产的结合。选择与什么人在一起主要在于人的素质,而素质主要指品德、外形、责任心、上进心等,而他们认为婚姻主要考虑的是现在有多少钱、多少房、多少车、从事什么职业,所从事的职业将来能带来多少钱、多少房、多少车,稳不稳定,多少福利,等。结婚就是男女各项条件机械比较的机械组合,与爱不爱无关,或者说,爱或不爱就产生于这种机械比较组合,这就叫“过日子”。
12、我认为结婚的形式完全可以自己选择,别出心裁,自己觉得有意义就行,可以多旅游几个地方,也可以把钱孝敬父母,吃什么,在哪里吃,坐什么车无关紧要,但他们认为婚宴、婚车、彩礼的排场是结婚的唯一要素,就像春晚不是为了纯粹的快乐而是为了整出那个范儿。尽管婚宴上的东西都吃不完,尽管送来的红包将来或从前也是要送还的,最终只是便宜了酒店,而酒店从业者也要经历这么大操大办的过程,于是人们只能在这种没有任何实际享受的铺张浪费中得到满足。
13、我觉得人生的追求不全在钱,或不一定全在钱。但他们不这样认为。
14、我认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应该是健康、舒适、平等、自由,但他们认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是钱、面子,以及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古老风俗。
15、我认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首先是正直、善良、真诚,但他们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只能是“厉害、会赚钱、成熟等”,其中的“成熟”一般是指彻底脱离正直、善良和真诚。
16、我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历史、地理很感兴趣,到一个地方希望了解那里的自然和人文,但很多人爱好单一,精神麻木,很多人除了麻将、打牌和赌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对一切音乐、体育、历史、科技、语言都不感兴趣。
17、我觉得人应该有正常的逻辑思维,但好象大部分人没有。比如莫名其妙的把喝酒与礼貌联系起来,比如简单的把盖楼看作繁荣的象征。很多人不能有条理的、清晰的就某种理论、制度、法规、现象发表完整的总结分析,常见的是无来由的狂赞(如流泪喊叫的粉丝),或漫骂。
18、我重视内容,讨厌死板的形式。比如写论文,我觉得重要的是是否有真知灼见,而不在于采用了什么字体,什么页边距。一项政策是否有实际效果,而不在于开了多少会议,拍了多少照片,发了多少文件。结婚是否开心,是否相爱,而不在于婚礼的形式。但在他们眼里,形式是第一位的,是根本,内容不重要,很多人点了一桌子菜根本吃不了几口,买了豪宅根本住不了几天,旅游就是狂拍照狂赶路狂购物,——没关系,保证形式是最重要的,当然,要是尽量让别人看的见的形式。
19、我觉得子女长大了就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当然,父母把子女抚养成人后也该有更多时间过自己的生活。子女成年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不也是一个很好的人生吗?但他们认为父母一定要给子女留下什么,或房,或车,或一大笔钱,否则就不是合格的父母。很多子女居然也为此抱怨甚至对簿公堂,埋怨父母给的太少,或分配不均;我想问父母有多少钱,给你多少,给别人多少,关你什么事?你没有手脚吗?自己不会劳动吗?
而我们的父母好像也有一种“歧视子女症”,总要认为自己的子女没用,没能力,离了自己的安排和呵护就不行,就要过苦日子。我认为年轻人在逆境中锻炼一下没什么,也很有味道,但父母们认为如果不是躺在房间里吹空调就是苦,就特心疼。
20、我认为人是受利益驱动的,如何有利就会如何去做。而利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社会抵制恶人的有效手段就是鄙视之,使其精神上的挫败感抵消物质上的获利,从而净利益为零或负。但现实是好人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损失,坏人却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褒奖。具体详见前述第15点。
现如今,坏人之所以愿意坏,敢于坏,坏得彻底的原因,不在于在他心中对物质利益的渴望使其敢于冒被社会鄙视和抛弃的风险,而在于他不但不会被社会鄙视和抛弃,还会被欢快的接纳和赞誉(好能干,好有本事啊!),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获利,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骄傲的宣布:你们看!我已经不再纯真了!我成熟了!然后转头无比嘲弄的看着后来者说:怎么?你还纯真么?你多幼稚啊!那些本来还试图保持一点真诚的“幼稚人”们立刻感受到了被大众鄙视的强烈耻辱感,于是争先恐后的立刻加入“成熟”的队伍,等被成熟的队伍接纳后,又怀着一种终于翻身的强烈快感去鄙视比自己年轻的后来者,于是不断循环,周而复始,无数社会的美好也就在这样的循环中如同鲜艳的夕阳,一点点的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