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天主堂前的随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7:25:48
商贸繁华的徐家汇,要说憩息之地,非数徐家汇天主教堂前的广场绿地。坐在喷水池沿,蓝天白云下两座哥特式尖顶直插云霄,花草鲜美的广场环抱着神情凝重的教堂,仿佛一幅欧洲古典油画,浮躁的心灵在这里慢慢沉寂,历史仿佛随着教堂的钟声也在半空中缓缓萦绕……
历史翻到清宣统二年九月二十,即公元1910年10月22日,在徐家汇老堂南侧,一座可容2500余人同时做弥撒的“圣依纳爵堂”正式竣工,天主教耶稣会“主教姚宗李行落成礼”。新建的教堂规模为东亚之冠,在当时被誉为“上海第一建筑”。
19世纪80年代后,徐家汇地区的教友人数急剧增加,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的徐家汇老堂,仅容纳200余人,天主教耶稣会决定重建一座大教堂。此举得到了徐光启后裔和另一姓陆教徒的支持,捐献了自己的一部分土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英国建筑师道达尔开始新堂设计,1906年新堂破土动工,由法商上海建筑公司建造。新大堂建成后,旧堂改称无原罪始胎堂,现已被拆。
教堂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 670平方米,钟楼高达57米,青石板瓦覆盖的塔尖高31米。红砖清水,花岗石镶边,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双塔建筑。走进巴西利卡式大堂,19个祭台装饰有耶稣、圣母木雕和石雕像等,雕刻精美逼真,其中大部分神像、祭器都是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制作,也有小部分是1919年在法国巴黎制成后运来上海;两侧窗户所用彩绘玻璃均为教堂南面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制作,该院被誉为“中国彩绘玻璃第一家”。
徐家汇天主教堂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在天主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1924年5月,意大利传教士、第一任罗马天主教宗座驻华代表刚恒毅(1876—1958年)在上海召集了由42名主教、5位监牧和苦修会会长以及传教区代表和中国多名神职人员参加的全国主教会议,这是中国天主教史上第一次全国性主教会议,会议内容之一就是要迅速建立一个中国化的天主教会。当时会议的开幕式、闭幕式以及追思已亡传教士的隆重仪式都被安排在徐家汇天主教堂召开。会后在刚恒毅的努力下,罗马教廷任命了首批中国国籍的主教。1932年刚恒毅回国后于1952年升任为罗马教廷的枢机主教。
为纪念将西方科技文化引入中国第一人--徐光启逝世300周年,1933年,上海天主教会举办盛大纪念活动,当时国民政府的蒋介石、林森、孔祥熙、宋子文、吴佩孚、徐世昌、蔡元培等政界、学界头面人物60余人寄来题咏,表示敬仰。《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等几十家报刊出专号或刊论文以表纪念。黄节、竺可桢、向达等学者撰文从各个方面对徐光启的卓著贡献作了阐述。纪念当日,在徐家汇天主教堂举行了追思大礼弥撒,上海天主教的神父、修士皆站两旁,法、比等国驻沪领事也出席了追思大礼弥撒。
抗日战争初期,徐家汇天主教堂和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等办了难民所,收容难民数以万计。“文革”期间,该堂首当其冲受到毁坏,整座教堂土山湾制作的彩色玻璃窗被砸碎。1979年,该堂归还教区后,即着手修复,为了继续举办宗教仪式,教堂无奈将玻璃贴上彩纸权作彩绘玻璃。2002年,天主教上海教区为恢复教堂原貌,开始重新修复教堂中的彩绘玻璃。此次修复方是与美国旧金山大学有合作项目的一家美国公司。有一次,我问徐家汇天主教堂的艾祖章神父,艾神父说:“教堂新安装的彩绘玻璃质量远远比不上原先土山湾制作的水平,现在的工艺也不抵以前的工艺。”我说:“彩绘玻璃不是美国制作的吗?”艾神父的回答是:“哪怕是美国制造的,也没用 ”。
改革开放以来,徐家汇天主教堂接待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以及天主教人士前来参与宗教活动或参观访问,其中有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该堂已成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场所。2008年4月8日,这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音乐会是由中国杰出指挥家、中国爱乐乐团的缔造者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和上海歌剧院联袂演出。随后飞往梵蒂冈城,在保罗六世礼堂为教宗本笃十六世及八千余名听众演出了莫扎特的《安魂曲》,这是中国政府第一个文艺团体在梵蒂冈城亮相,也是教皇首次在梵蒂冈观看中国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梵蒂冈的演出为世界瞩目,而教堂音乐会成为梵蒂冈成功演出的前奏。
徐家汇天主教堂作为历史建筑,它见证了清朝末年、民国政府的建立和衰败、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和改革开放三个朝代。1962年教堂被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保护单位名称撤消。1989年,又被市政府同时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去年,已经通过了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专家组的现场踏勘和专家论证。
百年沧桑、老而弥坚。我凝视着教堂巨大圆形花窗,五彩玻璃镶拼成一幅幅图画。阳光投射下来,透射过色彩斑斓的窗口,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