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缘起中 清醒地生活 - 人学花园 - 心情笑笑生 - 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48:28
在缘起中 清醒地生活 [原创 2010-09-03 23:59:47] 
字号:大 中 小
 冰释心灵 对 我 说  2010-09-02 15:41
冰释有些疑虑未解,想请教:观心是转第六意识的吗?最后的结果即是“菩萨善分别诸法,于第一义不动”?这个所观是分别意识,能观者是第一义吗?即觉者。那么,修习四念处,即是转识成智的关键了。所谓转识成智,其实就是离相,真的离相,即是佛。我的认识对吗?
善知识你好:
观心,是以自己的身心为实验平台,在六根触六尘的状态下,来体证六识不断缘起生灭的实相;只要稍加体会,很容易明白心法是由于各种因素和合而生起或湮灭的,它是没有独立的实在性可得。针对有情而言,只要是他的心理还有一点点的物自性实在感、物自性独立实体感,那么他就会落入这种物自性的意识形态当中,因此成为颠倒众生。所以观心就是要明白没有一法是仁者可以永恒把握而不失去的。因此这个时候,仁者透过缘起即可恢复正当的见解,即正见。有了正见的人就不会有物自性的意识形态,因此他就不会再跟随邪念、妄想而行动。有了正见的人,他会无诤,不会造口业,也会升起正念,正所谓未生善法当另生,已生善法当令生增长。
因此,仁者在念头生起的时候都会和正念相应,这个就是戒的升起。这个时候第六识的邪念就转为正念了,因此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念头与行为,并且恢复对缘起现象界无自性的恒觉。所以八正道是修行的基础,而正见又是八正道的前行,没有正见,则没有择法眼,心中存在物自性实在感,就会寻求外在的庇护,而不明白因果自负的道理。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开示学子:“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当正观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法即现象界实际情况,也就是说观照现象界缘起和合的实际情况,将导向智慧与解脱。
《缘起经》讲:“云何名缘起?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十二缘起是一系列心的法则,这个法则在现象上则呈现为一系列的因果关系。佛陀讲述这种因果关系的法则,是因为它关系到所有众生内心的痛苦以及灭除这个痛苦的道路。“十二缘起”时时发生于每一位众生的内心,而众生却全然不知,一直被这个法则控制着受苦。
佛陀讲述缘起法,其唯一目的是为了灭苦。缘起法是苦生起的因果链,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苦的生起过程,这过程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直到‘有’和‘生’的产生,最终导致苦的生起——纯大苦聚集。谈及十二缘起,多数时候人们会认为这个法则是生死轮回的法则,把它从三世轮回的角度来理解,其实十二缘起就其本质而言只是一系列的因果连接,这种连接发生于心理上,它的表现形式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有此心理元素的存在,则必然导致下一个心理元素的产生;例如若众生内心有“无明”存在,则必然会缘生“行”——心行,一种盲目的力量,此所谓缘起的第一个链条“无明缘行”。与苦有关的因果关系在“十二缘起法”中表现为一组一组的因果关连,就象一个链子一样,一环扣一环。
佛陀所发现的“十二缘起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人类的历史上,没有人发现苦生起的因果关系;但在2500年前,佛陀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轮回的本质是苦,而苦的生起,则来自于一系列的因果关系——这就是伟大的“十二缘起法则”。十二缘起这个系列,为灭苦提供了强大的科学依据。
十二缘起链是:
1、无明缘行——内心若有无明的存在,即会滋生出盲目的心行。
2、行缘识——藉着盲目的心的行为,于是再生出识;
3、识缘名色——有了识,于是缘生出名色;
4、名色缘六入——藉此名与色,于是六入生起。
5、六入缘触——有了六入,于是六触生起;
6、触缘受——有了触,于是受生起;
7、受缘爱——有了受,于是渴爱生起;
8、爱缘取——渴爱即缘生执取之心;
9、取缘有——有了执取,于是“有”产生;
10、有缘生——“有”的存在,于是“生”便产生了;
11、生缘老死——有了“生”的存在,于是老病死诸苦痛,以及忧愁、悲伤、苦恼、恐惧诸苦生起。
从这个连续的因果关系的组合之中可以看到,在它们每一要素之间都是一个因果法则。有上一个的“因”,则必然地会产生下个的“果”,例如有“无明”必有“行”的产生——无明缘行。这是非常科学的因果关系链,它接连不断地发生于每一位众生的心理之中。对这个心理规律并不了解的人,不断地受制于这个“十二缘起”的规律支配,每一轮的缘起制造出来的都是痛苦。
业是“自我”的能量与行动,是无明缘起的心行因果链条。任何期望得到某种结果所啟动的行为,也就是任何因贪、瞋、痴所造成的行为,都会產生业。刚开始,“自我”执著自己的存在,投射出自己和他人,然后有了互动而创造了业。由自己和他人互动中流出的业力,稳定了原先二元对立的幻觉,更加入了“自我”在其中表演的各种贪、瞋、痴的电影,电影中交织了复杂的情节、插曲、发展等,足以使“自我”陷在里面。
在这个时候,业开始创造出“自我”,“自我”也创造出业力,这种周而復始、反覆滋养它本身,而让自己一直受苦的现象,就叫做“轮迴”。如果没有一个需要去关心的“自我”,你就能自由地把自己贡献给他人。你一旦开始瞭解自我只是个幻觉,就有机会对每一个人生起慈悲和菩提心。
很自然的,刚开始这些修持会有些自私的原因:可能因为你相信这样做能瞭解空性;或者因为减少以“自我”为中心能减低孤独感;甚至於既然在实相中自他并无差别,只要别人受苦,你也得受苦——只要修行一旦达到了“无我”的目的,怎麼还会有自私呢?现在我们修的是造作的慈悲,造作的菩提心,对於“无我”也只是一点理性的瞭解,当真正了悟“自我”是幻觉的时候,绝对的慈悲,菩提心才会同时生起。
可见,当有情被妄想、习气遮盖的时候,就不会明了现象是因缘而存在的,因此没有正见,无正见,则会跟随习气与妄想,就会升起邪见,邪念,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无明;龙树大哲讲“此生故彼生”,就是在讲,一旦不明白缘起无自性,即无明升起,无明则缘行,如此以来轮回的因果链条便出现,即此“彼生”。这个“彼生”即对物自性的执着而被业力牵引的十二缘起之轮回状态。
如果我们明白身心是缘起的,是各种条件构成的,无独立实在性可得;缘起故和合,和合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常,无常故无我,无我名正见,因无我,故无明灭;即龙树大哲所讲的“此灭故彼灭”。菩萨善于分别诸法,因此,明白存在即是因缘显现,无物自性实体可得,此时,已经没有了意识形态物自性的“我”,这个时候,第六识已经不在以“我”为逻辑基石,因此就与第一义空性相应;这个与尚未觉醒的众生有本质不同,没有修行的人是以第七识俱生我执(物自性执着)为基石,因此愈加分别,可执着的物自性实体(妄想颠倒见)愈多,使得愈加二元对立,能所对立,因此无法切入第一义,这就是科学家与禅师的最本质区别所在了。
所以,明白了缘起的众生,有了择法眼正见,不落入物自性意识形态,叫做第一义,如果落入意识形态,就有了能观,与所观;因此,第一义没有能观,因为没有一个实在独立性存在。所以讲觉者念念与空性相应,步步清楚缘起。而如何恢复正见,就需要方法,即四念处;即透过身心缘起的实相来锻造慧力。观身不净而断贪欲;观受是苦,非乐而升起出离;观心无常,非恒而起正念;观法无我,无物自性而现正见。
透过绵密的观照与历练,就能很快与实相相应,尽快地恢复正见,具择法眼的人还有有习气未断,但这个时候已经断掉邪见,即可渐渐脱离三界贪、嗔、痴的束缚,因为正见者不起无明,此灭故彼灭,不会被业力的网络所牵引,即入初道菩提,可见,转第七识俱生我执为平等性智的重要了。离相,即是不落入意识形态,而习气就是所谓的前五识和第八识了,这个要在万行中,透过实际的缘起来磨灭它。所以说六祖真是大修行人,一句就把修行的重点说完了,“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所以讲,要解行并重,观照清晰无物自性即是慧;明缘起相,和合无常,故不攀援外在,即是定;正念正行,不起邪见,即是戒。
一个科学家最容易切入佛法,一个科学家也最难度化,就是这个道理了,所知障即是婆娑世界给人们染污的物自性之见。因此楞严经才谈,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个立知,即是物自性的意识形态;知见无知,见斯即涅槃,见者,体会明了缘起和合实相,涅槃者,无明灭也,因此得菩提,亦是无明灭。觉者出语,必不离两边,例如,离相者,即得正见,得正见者,即离相。
佛陀提出三法印,就是给出印证是否具足正见的一个尺度。诸法无常、诸行无我,涅槃寂静。从这三句恰恰体现出了,佛陀就是从这三个方向入手,来体现他的证悟。相上讲,缘起者,和合,和合故无常,从体上讲,缘起者,无独立的实在自性可得。从觉悟状态讲,明白缘起无自性,故无明灭,此灭故彼灭,断十二缘起“行”,称为涅槃;这种清明不被无明所遮盖,不被“行”所缘起的业力所牵引的生命状态叫做寂静。念正者,不随邪念,即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见正者,自会自净其意,不违佛教。
修行其实也不难,能恢复正见,透过缘起磨去习气,同时不落入意识形态,即可保持身、口、意与八正道相应。例如仁者早起后,首先“我”吃点什么,这就是轮回,如果只是清楚地吃就好,这也叫做修行;当舌根触味尘生识,进而受、想、行依次升起,仁者是否可以保持平和,能不被喜欢、憎恶之心所牵引;触[味尘]即心,离[味尘]即佛,吃完,体会了缘起性空,因此非常,非断。众生都是由习气妄想推动,因此满足有所求即欢喜,否则嗔恨;玄奘法师很理解众生的心态,因此给现象界弄了个新名词,即“恒转”,转者非常,恒者非灭。无常,还有一个词,叫做变化。因此佛陀讲,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实相)。生命只有当下,清醒地活着,清楚地活着,在缘起的刹那,愿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