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腐败名单网上沸炒 专家称要警惕白色腐败(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05:49:30
2010年10月12日 08:03《方圆》【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0条
 
穷人的光明
文/本刊记者 邰筐
我们的中巴车从天山脚下出发,在茫茫戈壁滩上穿行,我们的目的地是800里之外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克拉玛依油田。
荒凉的戈壁滩上除了风沙,还是风沙。诗人说“这里很少刮风,一年只刮两次,一次刮半年”。
沿途连一棵树都没有,偶尔遇到几簇骆驼刺都觉得那么亲切。我一刻也不停地对着沙漠摁动手中相机的快门。突然,一个个油井架进入我的视野,我知道,油田快要到了。
等我赶到要采访的钻井队时,已经是午饭时间了。
几个石油工人蹲在外面的沙堆上吃饭,他们油黑的脸和手中的白馒头形成最鲜明的对比;一位刚吃完饭的老师傅在门口听着收音机喝茶,脸上露出惬意的神情;另一位老师傅正在洗刷沾了油污的工服;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斜依着门框,操着一口山东话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
我的朋友老申带着我边转边聊。老申说,在这里工作,条件是异常艰苦的。夏天要忍受摄氏50多度的高温,冬季则要忍受摄氏零下30多度的严寒,每日的温差都在20度左右,“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指的就是这里。
虽说条件艰苦,石油工人言谈中处处显示出他们的豁达与乐观。井队一线工人要上2个月才能休息20来天,每年要在荒芜人烟的戈壁滩上待大半年。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井场——食堂——宿舍,生活单调、枯燥、乏味。他们一天差不多要工作12个小时,真正是汗透夹背,每个工人红色的工衣上都留下了一些永远也洗不去的油污。干完一天的工作后,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赶紧好好睡一觉。
他们中好多都是“油二代”,甚至“油三代”,几代人把青春和梦想都寄托和奉献在了这里。在所有工种中,钻井工和野外作业工是最苦最脏最累的。而干这些活的大多都是合同工。他们像充满活力的袋鼠一般在沙漠里走来走去,机器不能去的地方,全靠石油工人肩扛手挑,他们往往扛着石油管线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沙漠里一走就是几个小时。每天差不多要扛3000米油管,每年差不多有300天在戈壁沙漠中重复这样的工作。而他们的收入却正好与付出成反比。
干活最累的多数是农民合同工,他们累死累活一个月也就2000多元,一个油田正式工人一年收入在5万左右,一个科级干部一年收入30万左右,以此类推,级别越高,报酬越高,还有什么车补,通讯费等等。单是他们应得的那一份,已经就是一个普通石油工人连想也不敢想的数字。
可以说,每一滴石油都是石油工人用等量的汗水换来的,每一滴石油开采之初都像新鲜的血液一样纯净。
但就是这一滴滴纯净的石油,被从深深的地下抽上来,汇聚到管道里,装进油车里,送进炼油厂里,储存在加油站里……一道道的工序下来,却不知从何时开始变质了,沾染了那么多的铜臭味,散发出腐败的气息。于是,无数个利欲熏心的石油高管最后就溺身于这小小的石油漩涡里,这可能是一线的石油工人至今也想不明白的事情。
我离开油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在幽暗的夜色中,近处闪着光亮的井架,远处三三两两的灯光和遥远的天边的星星,一下子让我感受到那么多的温暖向我涌过来,包围着我。
我突然想起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前身——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洛克菲勒日记中的一段话: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要对得起为人的良心,更要对得起上帝的恩宠。我所做的都是围绕一个崇高的主题:以低廉的价格给人类带去光明,我认为这是上帝给与我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我始终不能忘记多年前,当我在油溪观看油井钻油时当那宝贵的石油从地底下咕咚涌出时,我心中突然划过如闪电般的一个念头,这是穷人的光明。自那以后,这念头始终跟随着我,让我念念不忘,我相信这是上帝给我的旨意,让我把上帝的礼物带给人间,带给大众。”(摘自洛克菲勒1888年11月17日的日记)
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