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的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4:58:46
江阴的心
2010-09-19 16:09 星期日 晴
江阴是一个小地方。
谦虚地这样说,是江阴人的性格,也是江阴人的聪明。
县级市。什么概念?局长就是一个科级。但是这有什么关系,至少不耽误这些科级局长手底下签的字都是这样的:过去三十亿,过来五十亿。可能比青海一个省长手底下更加波涛汹涌。
江阴有28个上市公司,比好多省的还多。有名的企业只要你举出华西村、阳光集团、海澜之家这些,凡是有中国人地方,没有不知道的。现在的江阴,目光和动作早已经不仅仅在国内了。
阳光集团的人说,我们和皮尔卡丹合作协议已经签了,但是它不是我们最希望合作的,它不是什么一线品牌,我们合作的是阿玛尼。
华西村旅游公司的一个小姑娘很平静地说,每年来华西村旅游的人,都通过我们公司来做,一年做得也不多,只有两个亿。
这就是江阴。
关于他的富,不多说,只要百度一下,可以让地处内地的人惊出一身汗。
今天想说的,是江阴的心。
不要以为江阴这个江南温柔之乡早年只会出刘半农、吴文藻、上官云珠这样文人名士或者红伶艺人,现代只会出吴仁宝这样的财富英雄。
其实,这是对江阴的误解和偏读,江阴其实是一个很烈的城市,它的气质和它的江阴要塞的地理位置以及一百多年以前这里九九八十一天的抗清保城的惨烈有关。以十万之民众抗击二十四万清兵的进攻,最后被屠城。其惨烈不亚于“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江阴八十一日”,一度让江阴这座城市有“忠义之邦”的称呼。清军入城之后,江阴城里据说最后的幸存者只有五十多人。当时的巷战还持续了好多日,江阴人在巷战当中,还杀死了几千清兵。
许多江阴人最后是以自尽殉忠的,其中三个首领之一的陈明遇一家四十多人全部焚火自尽。
当时的惨烈是今天的人无法想象的,只是,在知道了这段历史以后,就不难理解前年百家讲坛的满族学者阎崇年在无锡签名售书的时候,被一个人冲上去就是两个耳光的事情了。也许,那个冲上去的人,就是江阴当年抗清保城人的后代。
现在,你在江阴最繁华的步行街,走过一片茂密的香樟林,就来到了著名的江阴学政衙署,看着四周一张张文质彬彬的江阴的脸,听着一口口的吴侬软语(江阴人说,我们的话比上海人硬得多,但是在我的耳里,还是吴侬软语),你可能会诧异,这样颇有儒家风范的温和聪颖的人群,当年怎么会有如此的壮怀激烈?
其实我知道,儒者在遇到“大义”的时候,精神上和身体里迸发出来的那种“大勇”是无可匹敌的。
所以说,诗书传家的地方,也是可以忠烈满门的,这和气候的干燥或者温润无关,这和口音的厚浊或者柔软无关。
这和文化有关,和人群的性格有关,有心有关。
江阴人遇到“义”的时候,可以焕发“勇”,这不是匹夫之勇,这是一种修养之后的“大勇”,这是江阴人心中的一种修炼和底气,它可是是“勇”,可以是“智”,是他们的一种心,一种文化,一种态度,这态度可以是忠义,可以是豪情,可以是细致,可以是缜密,更可以是一种永不言退的进取。
这样的态度,用在抗清护城的时候是悲壮,用在商业上是执着和进取,放在历史上可以出现商业传统,放在今天的机遇当中,就是一个产业集群的出现和面向世界的扩张。
你看江阴人的脸,儒雅清秀当中透着精明执着,敦实忠厚当中透着明亮清醒,所有这些的背后,有一层底色,那就是儒家的文化和江阴的气质。
蛮野之地是学不来的。在江阴的那个学政衙署,我忽然之间好像有质感地感受到,中国的儒家文化通过他特有的方式传承,尽管总体来说,气数将尽。但是在有些地方,还是有效的,因为,它已经渗入了这个地方的文化的每一个血脉毛孔当中,而且结出了看上去很美的果子。
江阴的成功,是儒家文化的成功吗?做那些空洞的国学宣传,还不如实实在在地研究一下江阴的发展和儒家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