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汇率之争风云再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7:12:19
中美汇率之争风云再起
www.eastmoney.com2010年10月11日 15:41李振当代金融家
手机免费访问 eastmoney.cn|字体:大中小|我有话说查看评论(0)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为保持其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增长,重新采取了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不过,在此之前,人民币对美元在2005年至2008年之间升值幅度达20%~25%。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Fred Bergsten表示,在未来2~3年,类似幅度的人民币升值会帮助美国创造约5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减少3500 亿~5000亿美元。
随着美国中期选举的临近,奥巴马政府开始对中国的贸易和货币政策采取强硬措施。
行情危险!散户应该尽快离场?哪些股票值得满仓买入?
某些股很可能还要涨50%!机构资金目前已发生大变化
“像其他许多中国的贸易伙伴一样,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太慢”,美国财长盖特纳表示。自从今年6月中国政府承诺增强汇率政策的灵活性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仅升值了1%。
人民币升值成选举棋子
2010年9月15日,在向众议院和参议院发表的证词中,由于担心中国方面会采取报复性的贸易措施,盖特纳并没有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尽管成效不大,奥巴马政府还是主要采取敦促的方式施压中国政府进行人民币升值,一直拒绝采取极端措施。
今年11月份即将在韩国首尔举行G20峰会,货币政策日益成为各国首脑关注的焦点。一项来自众议院两党143名议员的提案将会使美国政府对低估货币币值的国家开征关税和实施其他惩罚性措施。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政府不会屈从美国政府的压力。9月16日,中国外交部表示,美国政府的压力无助于货币政策问题的解决,甚至有可能会使美国后院起火。“我想指出的是,人民币升值不会解决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失业问题”,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
9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会继续放松对使用人民币的管制,允许企业利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投资。“人民币汇率改革不会解决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巨大贸易失衡,过分指责与批评也无益于问题的解决”,面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胡晓炼态度明确。
9月15日,众议院筹款委员会就中国的货币问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听证会,这是今年就该问题举行的第三次听证会。委员会主席、密歇根州的民主党议员Sander M. Levin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强化防止出现汇率操纵现象的规则方面缺乏执行力,G20应该积极承担这一责任。Levin同时也表示,没有比达成国际协定更好的办法来结束掠夺性的汇率政策。以俄亥俄州民主党议员Tim Ryan和宾夕法尼亚州共和党议员Tim Murphy为首的140多名众议院议员签署了该项提案。
另外,日益临近的美国中期选举对美国政府是否立法通过中国为汇率操纵国的提案也有着微妙的影响。传统上来讲,共和党对于与中国政府在汇率政策问题上的分歧是十分谨慎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表示,该项提案只会进一步增加中国方面的敌对情绪,无益于产生积极的结果。在听证会上,密歇根州共和党议员Dave Camp也表示了同样的怀疑。Dave Camp认为,通过立法来确认中国为汇率操纵国的地位很可能不符合WTO规则,会使美国的出口企业和工人遭受严重的报复性措施。但是,如果共和党在国会代表团的成员发生变化,Dave Camp折中的观点很可能就不代表多数共和党人的意见了。
国会议员争论的焦点是对中国操纵汇率问题的立法是否能够在不违反国际法和造成无谓损失的前提下扩大立法的影响。在国会山的听证会上高调表态之后,Levin表示,他将会采取最佳的措施将事件向前推进。
影响决策的变数是多方面的。Levin一再重申本次所提议案与WTO相关规则的兼容性。与纽约民主党议员Charles Schumer和南卡莱罗纳州共和党议员Lindsey Graham的提案相似,Tim Murphy和Tim Ryan的提案同样受到WTO相关法律规则的约束。
中美汇率的困境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为保持其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增长,重新采取了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不过,在此之前,人民币对美元在2005年至2008年之间升值幅度达20%25%。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Fred Bergsten表示,在未来23年,类似幅度的人民币升值会帮助美国创造约5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减少3500亿5000亿美元。
设想一下,如果在未来的两年内,不增加1美分的债务或财政赤字就能创造50万个就业机会,重新盘活垂死挣扎的众多工厂,减少贸易赤字并且稳定国际经济制度,某些经济学家认为,要想这一切都成为现实,除非中国能够停止“操纵”汇率,改变他们所认为的降低币值来刺激出口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近期的国会听证会上,对中国汇率政策的指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指责中国违反了国际标准。奥巴马总统准备在11月份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上,除继续申诉中国的贸易和知识产权政策以外,还打算就汇率问题继续向中国领导人施压。
很多专家认为,在过去10年里的大部分时间中,中国通过控制汇率的办法来刺激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为什么这种现象会一直存在呢?
首先,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会从中受益吗?答案是肯定的。多数专家认为,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境况会更好。因为,人民币升值会令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得到加强,降低了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减少了容易引发社会动荡的不公平现象。
其次,是谁在阻止人民币升值呢?可以说,东南沿海的出口企业对政府的影响巨大,并且从低值人民币中获益颇多。另外,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是重要的人民币币值低估的获益者。然而,中国的进口企业和央行的官员却不希望人民贬值,不过这两股力量比较弱小。
那么,在美国是不是有人会反对人民币升值呢?大型跨国公司和华尔街比较愿意看到人民币贬值。跨国公司的产品大多在中国生产,然后再销售到美国,因此它们可以从人民币贬值中获得好处。在美元保持强劲的前提下,金融服务公司往往能够比较容易达成各种交易。但是,在美国国内,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实力更强。美元坚挺会使美国农业制造商和国内制造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从而不利于创造就业。因此,中西部地区的政治家和劳工组织一直是中国政府最猛烈的抨击者,这一现象并不奇怪。
历史上,美国政府如何解决过分坚挺的美元问题呢?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深受越南战争的影响,联邦政府财政支出不断增加,通货膨胀水平连续高企。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出现贸易赤字,制造商们变得难以承受。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通过在1971年取消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了20%。
1981年至1985年期间,美元又一次开始不断升值。美联储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同时,里根政府利用大量举债来为庞大的预算赤字融资。1985年9月,时任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与德国、日本的官员在曼哈顿的Plaza酒店会面,面对国会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的威胁,德、日两国同意签署美元贬值的协议。
接下来的问题是,类似的协议会在中美之间签署吗?任何时候,美元的迅速贬值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没有国家愿意看到自己的货币突然升值。随着欧元的出现以及像巴西、印度和俄罗斯这样的大型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货币体系变得日益复杂。
尽管2005年至2008年之间,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超过了20%,金融危机令一切都回到了从前。2010年6月,中国政府承诺要不断增强汇率政策的灵活性。但是,仅仅1%的升值幅度被盖特纳称之为“太小,太不及时”。
汇率政策反映的是宏观经济的基本情况。要想使美元回到正轨,美国需要增加储蓄和投资,减少消费和借贷。同时,中国、德国和日本也需要意识到过分依赖出口不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美国正在实施规模巨大的财政刺激计划来拉动消费而不是投资,而中国却把相当于GDP中15%的数额用在投资上,中美之间的不平衡就不足为怪了。
通往今日“广场协议”的艰难之路
25年前达成的“广场协议”可以被看作是过去40年之中世界各国之间平衡世界经济,加强经济合作的顶峰。
今天,世界各国政府在汇率政策、平衡全球经济和减少赤字等方面存在着难以愈合的分歧。因此,重新唤醒“广场协议”精神显得至关重要。
尽管乐观主义者认为,G20集团是可以达成类似协议的有效平台,但是实现这一目标要远比1985年困难得多。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Fred Bergsten一直对世界各国达成全球经济治理持乐观态度,但他表示,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
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1987年旨在稳定美元币值的“卢浮宫协议”使美国政府有效地降低了财政赤字。“我问当时的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广场协议’对减少财政赤字作出了多大贡献,他说在10%20%之间”,Fred Bergsten说,“虽然贡献不大,但已经相当不错了。中国政府做出人民币升值的类似承诺将有助于美国政府加强财政纪律”。
但是,也有人持不同观点。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David Rothkopf认为,1985年的日本毕竟是发达国家的一员,会按照规则办事,而中国却是自成一派。一个规模如此巨大和多样性的经济体是不会完全遵循他人为其制定的相关规则的。
中国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表示,上半年人民币的快速升值给中国造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日本,因为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利润空间狭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承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他说。
无论在什么场合,中国的官员总是声称,“广场协议”给日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本政府开始通过降低利率来消除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众多中日学者都认为,这种变化造成了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房地产和金融泡沫,紧跟而来的是所谓的“失去的十年”的经济萧条期。
的确,G20集团当中抱怨中国进行汇率操纵的不只是美国。欧盟、印度和巴西的官员也开始参与进来。但是,奥巴马总统在团结其他各国共同向中国政府就汇率政策问题施压方面显得办法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