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7:44:06
文言常见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着”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4)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此世所以不传也。
(7)莲,花之君子者也。
(8)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5)此亡秦之续耳。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
4、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1)予本非文人画士……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3)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1)刘备天下枭雄。
(2)秦,虎狼之国。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词,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提出问题。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1)谁为哀者?
(2)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3)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4)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6)且焉置土石?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1)    壮士,能复饮乎?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5)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6)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1)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例如:
(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吾属今为之虏矣。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介词“被”表被动。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1)永州之野产异蛇,( )黒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2)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 )走送之……
(4)(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之。”(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省略谓语动词。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动词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1)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 )三四里……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1)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2)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
(3)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1)    竖子不足与( )谋。
(2)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4、介词的省略。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1)今以钟磬置( )水中。
(2)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
五、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例如:
(1)    甚矣,汝之不惠!
(2)    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例如:
(1)    大王来何操?(操何)
(2)    沛公安在?(在安)
(3)    子何恃而往?(恃何)
(4)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
(5)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2)    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3)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岂是为不榖?是继先君之好)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1)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之子孙)
(2)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3)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
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例如: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得双石于潭上……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