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36:10
经中国教育学会批准立项的十一五规划课题《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批准编号为082881713)从2007年3月正式开题,至2010年4月,杀青历时三年。在三年的研究中,本课题组在中国教育学会及省、市教育学会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对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特点、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等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实践,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提出课题结题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不同的要求。
从世界范围看,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世界变小了,地球变平了。一方面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不断加强,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国际事务民主多极,思想文化多元共存,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变成地球村;另一方面世界的不和谐因素也在凸现,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无处不在,不仅在一些地区和国家战火连绵,而且地球与人类都面临着地球变暖、能源粮食短缺、灾害频繁等等生存危机。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大变革、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大家庭,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从我们国内形势看,21世纪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和平崛起的时代。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践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承担着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但我们还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的起点上,我们与世界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样的时代特点和历史背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任务,即需要培养一大批新型人才,他们有博大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奉献的精神、能与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具有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拼搏,又能为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作出贡献。面对这样的历史重任,作为为培养人打基础的中学教育责无旁贷。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研究育人问题,我们不能不正视我们的教育对象及学校德育现状。
当前开放的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使我国青少年面临严峻的考验。在全球化时代科技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开放,信息更加透明,交通更加便捷,文化更加多元,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使青少年一代能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最新成果,掌握着最先进的信息工具,了解世界最前沿资讯,有着前辈们所不曾有的最优越的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有着最好的发展机遇;他们中的多数人聪明好学,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有个性,有爱心,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接受新事物快。这些都有利于这一代人的成长。但是,开放的多元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充满了竟争、挑战、风险、误区、诱惑和陷阱。尤其在社会转型期,急剧变化的社会使新与旧、传统与时尚、本土与外来、坚守与融合、高尚与低俗、公平与差异、改革与保守、发展与风险、甚至正义与邪恶等等复杂社会现象共存,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对青少年一代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他们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缺乏人生磨炼的这一代青少年,没有对比,不善鉴别,容易误入岐途。加上应试教育、考学文化盛行,不堪承受的重压,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感到压抑、厌烦,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想躲避现实或寻找剌激,自我解压。他们对外来文化感到新鲜,喜欢模仿,对网络文化痴迷,把虚拟世界当成真实,而对本民族光辉灿斓的文化缺乏认同,兴趣逐渐淡漠,甚至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在他们面前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受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教育引导,加上自身的努力,从而健康成长,将来有大作为;反之则没有受到良好且有效的教育引导,又不善自我把握,从而陷入误区,不能自拔,成为“垮掉的一代”。这两种可能在现实中都已存在。这就给我们学校家庭社会提出了尖锐而紧迫的问题:我们如何负起责任,为青少年一代创设科学的教育,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认知、学会办事,成为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栋梁之才,担负起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共同和谐进步的重任?之所以感到紧迫和尖锐,是因为时代己经把教育推到了十字路口。虽然多年来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教育,从战略高度制定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许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艰苦卓著的改革探索,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教育仍然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当代中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一种“去道德化的倾向”在蔓延,学校德育还是处在一个“应为”与“难为”的尴尬境地。其一“德育首位”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更多地停留在理论认识上,停留在口头上。从早晨到晚上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几乎全被文化课学习挤占;从社会、家庭到学校师生看重的还是这样分数那样名次,这个状元那个名校。其次国际化背景下社会开放,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厚外薄内的倾向让人担忧,加之随着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物欲膨胀等等在社会上的流播,学校道德教育一点点成果也几乎被消解殆尽。其三,一部分家长忙于创业,忙于拼搏,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其四,传统教育内容空泛,方式方法单一呆板,缺乏针对性、时代性和吸引力。最后,学校的教育对象的“早熟”——看到的很多,听到的很多,“懂得”的很多,享受的很多,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很多,但道德的缺失与迷茫也显而易见,要教育和转变他们难度很大。
由此可见学校德育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改革学校德育势在必行。
在考虑学校德育问题时,我们又联系到了学校办学的愿景。美视国际学校是应本地区改革开放现代化国际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于2002年创办的四川省第一所大型全日制的民办国际学校。经过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教育市场的现状、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和时代发展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调查分析,在教育“三个面向”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确定将学校办成“面向海内外在川工作人员的子女,为本地区改革开放国际化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培养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的综合性的国际学校。“兼容并蓄、整合创新、科学育人”是它的办学理念;“纳五洲学子、育国际人才、办优质教育、创百年名校”是它的目标追求;以“小班化教育、多样化课程、素质化模式”为办学特色,逐步实现中西教育优势互补,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和模式,提高学生适应全球化时代生存与发展要求的素质,为他们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学校的这个定位,其核心是提高办学的国际化程度,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型人才。
如何使我们的这个办学理想付之于办学实践?这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促使我们在办学实践中以德育为切入口,深入地、系统地研究新时代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有比较坚实的理论依据,也有鲜活的实践依据。
(一)   理论依据
1.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社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百废待举,受到最严重摧残的教育急需拨乱反正。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拨开迷雾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下简称“三个面向”),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求我国教育要立足于未来,赶上世界教育发展步伐,培养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面向世界的人才。因此我们坚持将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作为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2.党和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是我们课题研究遵循的核心理论。
3.国际教科文组织以及国际教育局等召开的重要会议的文件报告所提出的关于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教育使命、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国际理解教育、环境教育等论述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借鉴。
4.我们还从国内省内市内专家如刘金南(武大校长)、郑金洲、周卫、査有梁、纪大海、姚文忠、张乃文、顾美玲等关于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全球化时代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方向、国际理解教育、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德育教育的坚守与吸纳、加强国际意识教育等等的论著与观点以及朱小蔓教授主持的《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中吸纳了很多理论营养。
(二)   实践依据
1.      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加强道德建设的实践为本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自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探索加强道德教育建构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些实践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2.近年来国内有一些地区和学校也已着手开展培养国际人,加强国际意识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成为本课题的某种样本。如上海福山路小学成功地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黄冈中学、惠州学校、澳门濠江中学、北京十一中等学校也在探索如何着眼开拓国际视野,构建新的学校德育。
3.本校开办以来对教育国际化的一系列探索实践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我们学校对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人的探索实践应该讲从学校开办初就已开始。在学校定位时,我们就确立了“兼容并蓄、整合创新、科学育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纳五洲学子、育国际人才、办优质教育、创一流名校,为培养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打好基础”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制定了“三年打基础,六年上台阶,九年创名校”的“三六九规划”,初步建立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并尝试渗透国际知识、国际礼仪教育,开展英语大世界、烛光西餐会、圣诞艺术节等中外师生共同参加的活动。在德育上明确提出“以人为本,阳光教育,关心每一位学生全面成长”的思想,营造师生民主平等尊重互爱的氛围。到办学的第二个三年(2005.9—2008.8)通过总结、反思,对“什么是国际学校,其本质要求是什么?”,“国际学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全球时代所需要的国际性人才应有什么样的素质?”,“应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应当构建一个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能为国际性人才打好坚实基础?”以及“应构建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才能办出国际学校的特色?”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宏观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活动,特别是在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的成果,提高了办学水平,提升了对办学理念和教育国际化的认识。这些为“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课题研究奠定比较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目标、特点研究。即结合时代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观念、意识等素质。
2. 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
德育内容上着重研究:根据我们提出的培养目标,如何选择德育内容,在德育实践中如何安排和落实德育内容。
在德育方法途径上研究如何突破旧有的德育方法途径的束缚,进行创新,努力体现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      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通过上述研究与实践,我们要达成的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架构起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新格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      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
即一边进行理性的学习思考,一边进行德育实践的研究探索,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德育实践;又用德育实践的成果验证推动深化理性研究。
2. 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相结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课题组随时向学校德育处提供研究成果,以供德育工作的参考;德育处随时反馈德育实践的鲜活素材,促进课题研究深化,两者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3.      专家、课题组成员与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相结合,形成合力,推进研究。
4.      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5. 研究工作分准备开题、前导性研究、德育实践、总结结题四个阶段,层层推进。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   开展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培养目标及其素质要求的研究
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培养目标及其素质要求的研究主要由第一子课题承担。我们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和调查分析。我们广泛阅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大国的崛起》系列丛书;《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我们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德育规范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等等一系列文献以及国际国内专家关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论著;收集和研究了许多反映关于中国教育现状和国人素质现状的论文、报导;我们也开展了对我校中学生德育发展水平的对比调查。在这基础上形成了以下一些认识。
1.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国际人才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战略。例如:
韩国颁布“新的国家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力、自治和自立能力的人才,引领信息、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措施之一:帮助学生建立自我领导的意识,使他们能够迎接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挑战。
新加坡开展了“思考的学校、学习的国家”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在学校里形成一种重视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文化氛围。这一改革的关键策略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
日本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计划”。该计划有三个主要目标:第一,“增强情商教育”,把学生培育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人;第二,建立一个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并能给他们多样选择的学校教育体系;第三,建立一个尊重学校自主权的教育管理体系。
英国提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孩子、年轻人和成年人在全球化经济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在他们的学习经历中灌输全球化的意识,训练和培养雇主和雇员参与全球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推进能力资格的国际互认和透明度。
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是美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开端。其中“国际安全语言”项目着重解决通晓与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关键外语(如汉语、阿拉伯语等)的人才短缺问题。一份反思美国现行教育的教学建议则提出了年轻一代要掌握21世纪的必备技能:一是更加了解世界;二是超常规思维;三是辨别信息真伪能力;四是交际能力。
荷兰在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人方面更是走在世界前列。荷兰教育文化科学部在充分征询各层次教育机构及学校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荷兰全面实施国际化教育计划。
我国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近在全国人大和政协公开讨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战略目标。
2. 适应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成为国内外教育行家探索的共同课题。
美国的吉布斯和艾丽提出了“能为所有文化接受的、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十种“核心价值观”,即同情、勇敢、礼貌、公正、诚实、善良、忠诚、坚毅、尊重、负责;
美国的贝内特则在《美德书》中推崇“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等九种美德;
日本政府提出了培养“走向世界的日本人——国际人”的十个基本条件:(1)积极肯干,但不蛮干;(2)人际关系融洽,不以自我为中心;(3)兴趣广泛,知识丰富;(4)外语出色,乐意结交外国人;(5)行动迅速;(6)能很快适应异国他乡;(7)意志刚强,富有忍耐性;(8)深谋远虑,但不优柔寡断;(9)安排、处理好家庭生活关系;(10)身体健康、精神焕发。
新加坡国会于1990年提出并通过了全体新加坡人认同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全球生活价值教育项目(LVEP项目)(70多个国家1500多个地区推行)提出培养儿童青少年12种核心价值观(合作、自由、幸福、诚实、谦卑、爱心、和平、尊重、责任、朴素、容忍、团结)的主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四大支柱——(1)学知(learning to know),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具有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2)学做(1earning to do),即学会在一走的环境中工作,报告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技能,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3)学会共同生活(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4)学会发展(1earning to do),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
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颁布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大素质。本世纪初,我国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强调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则强调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 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严峻挑战,国人素养和学生素质亟待提高,中国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三十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吹响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伟大号角,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国改革开放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但是由于积弊太深,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教育没有跟上国际化的脚步。这可以从媒体报道的国人形象见其端倪,在不少海外媒体的报道中,随地吐痰、挖鼻子、大声吼叫、光膀子、贪小便宜、不讲秩序已经成了中国人的形象符号。事实证明,我们的国民素质的低下已经影响了社会和谐,损害了民族形象。这无疑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据北京安定医院的一项最新调查数据:32%的中小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人际关系、情感稳定性以及学习能力。2006年大学报到时,清华大学3000名新生居然迎来8000多名家长陪同,引起全社会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在“可怜天下孩子”一文中描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大学生活内幕:大学生一届比一届自理能力差,宿舍里的值日扫地这样的小事情,居然成为大问题……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根本无法与人沟通,终日把自己封闭起来,泡在网上,没日没夜打游戏。……即使是某些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心理素质之脆弱,也相当惊人,受一点挫折,就如同山崩海啸,为此而自杀的,也时有所闻。为此“救救孩子,救救中国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反思中国教育的文章连篇累牍。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认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被“格式化”了,治本就要坚决反对“格式化”,被“格式化”的一代怎能“创新”?
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在《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一文中的观点,应该说代表了比较中美教育专家的观点,对中国教育一语中的。他指出:“中国注重了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孩子吸收知识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中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美国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美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
舆论普遍认为,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中美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一字之差,千里之遥。奥赛需要“考生”去回答现成答案,“诺贝尔奖”需要“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东西。为何中国的中学生年年奥赛奖技压群芳,但却无人获诺贝尔奖,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以上说的是全国的情况,那么我们学校的学生现状为何呢?
2007年10月,我们对在我校中学部800多名学生进行了旨在了解我校中学生德育发展水平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反映我校中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的文化冲击下有些无所适从,传统价值观、生命观、道德观中优秀的部分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坚守与发展,在新与旧、传统与时尚、本土与外来、高尚与低俗等的选择面前不善鉴别。是非道德判断这个项目成为七个调查项目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项。有40%的学生赞同“在现今社会,金钱最重要”;37%的学生认为“在大众场合下与异性朋友亲密接触的行为”属于个人自由,可以尝试。对“魂系祖国,心怀世界”理解不够深刻,“爱国主义”把握不够适度,很容易造成狭隘的民族主义或是崇洋媚外。31%的学生表示喜欢“日流或是韩流”;31%的学生“在得知日本遭遇天灾”的时候表示高兴。而爱国主义意识这一项也成为了七个项目中得分率第二低的项目。
由此可见在教育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脚步。
课题组根据以上认识,召开了多次全体研究人员大会,征询了一些专家的意见,响亮地提出了既体现了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并反映了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也凸现了全球化时代优秀人才基本特质,又表达了美视国际学校的理想追求的德育目标——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同时认为适应多元文化,能肩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世界和谐发展两副重担的“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因此必须具备以下八项基本素质:(1)爱国: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在与外国人打交道中不卑不亢,学会自尊;(2)励志:志向高远而不张扬,锐意进取而不冒进,知难而进而不蛮干,脚踏实地;(3)博学: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善于学习;(4)睿智: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求异创新,勇于实践;(5)健康:身心健康,科学生活,能较快适应异国他乡环境,容忍世界多元性,学会共处;(6)包容:了解并尊重他国文化,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依存性,反对歧视:(7)负责:关注人类共同利益,关心并致力于消除贫困、种族歧视和生态破坏等世界性难题,有责任感;(8)合作:外语出色,善于与外国人打交道,懂得国际交流规则,善于合作。
(二)关于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
1. 德育内容的研究
关于德育内容《中学德育纲要》(1995颁布)有明确的详尽的规定。因此课题组不再研究德育的具体内容,而从另外一个视角上研究德育内容,即研究围绕德育目标如选择、安排、落实德育内容。经过深入的学习总结思考,我们这方面的研究可用两条主线、三个层次、四种载体来概括。即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围绕两条主线;德育内容的安排上遵循三个层次;德育内容的落实上依靠四种载体。
两条主线即德育内容要紧紧围绕树中国灵魂、立国际意识两条主线来筛选。
所谓树中国灵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要有自信心、自豪感、立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拼搏的远大志向。其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帮助学生了解认同我们民族的灿烂历史和优良传统,让他们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其三,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公民20字基本道德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的教育,使他们身上永远烙下中国人品格的印记。
所谓国际意识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首先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并给予理解和尊重,学会与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互相宽容、互相合作。其次是培养国际视野,教育学生学会从全球从全世界的角度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进步。再次是加强学生国际责任意识的培养,立下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贡献的远大志向。
三个层次是指安排德育内容要遵循道德发展规律的三个层次: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理性。
道德认知层次上主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同时也了解和理解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国际上各种规则。道德实践层次上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外甚至国内外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遵守践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的各种规范,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道德理性层次上主要引导学生在认知和实践的基础上感悟升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种载体是指德育内容的落实上要依靠德育课程、主题教育、文化建设、活动教育等载体。按照两条主线三个层次的原则,我们通过上述四种载体落实德育内容。
内容与形式是密不可分的,为了避免重复,德育内容的选择、安排、落实的具体情况分别在德育研究途径方法的研究中加以体现。
2.      德育途径方法的研究和实践
德育目标的实现、德育内容的落实,都要通过一定的德育途径和方法。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对德育途径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投入的精力是最大的。通过一系列的理性思考和三年来的实践总结,我们把德育途径方法的研究概括为五化。即:德育课程优质化——以优质化的德育课程,给予德育时间、空间、内容上的基本保障;主题教育系列化——以层层递进的系列化的主题教育,推进德育不断深化;德育活动多样化——以多样化的德育活动,丰富德育的维度,全方位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文化建设特色化——以中西合璧的特色化的文化建设,体现学校文化的方向,充分发挥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德育评价多元化——以多元化的德育评价,引领和强化“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倡导德育民主。
下面围绕五化介绍一下我们的研究和实践。
关于德育课程优质化
为了解决传统德育的一些弊端,体现当前国际化背景下的德育特色,我们对学校的德育进行了课程化的改革,从而呈现出德育课程的优质化和学生选择的个性化,并且使德育的时间、空间和内容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1)充分发挥现有的政治课及思想品德课的作用。该部分内容主要体现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包括公民基本品质、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社会发展简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 科学人生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等内容。这些内容我们不因为私立学校而有丝毫的削弱,而是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执行,力求上好,收到实效。
(2)加强文化课程的德育渗透,即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
文化课程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组织了全校性的教学研讨会,研讨如何在文化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老师们写出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也呈现了不少文道统一的好课。
例如在2008年10月举行的“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学科渗透”研讨周中,有七位老师提供了展示课,课后教师和家长代表进行了点评,到会专家纪大海教授还作了专题报告。在研讨周中,老师们还写出了几十篇关于学科渗透德育的好文章。历史教师张春英在文章中写道:“中华民族素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国际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她还分析了历史教材中蕴含的美德内容、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特点等等;英语教师潘波则致力于在教学中从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中寻求结合点,进行德育渗透。他用列表的形式展现了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尝试:
年级
单元
与英美文化知识的结合点
德育目标
初 一
(上)
Starters
西方社交礼仪(问候
与称谓)
培养个人品德
Unit1 ,3
西方社交礼仪(介绍
与自我介绍)
培养个人品德
Unit2,4,5,6
西方社交礼仪(询问
与回应)
培养社会公德
Unit7How much…?
西方生活方式(购物)
培养个人品德
Unit8When is your birthday?
西方行为规范(询问
与回应)
培养社会公德
Unit11What time…?
西方生活方式(健康的
生活观念)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初一(下)
Unit2Where’s
…?
西方行为规范(询问
与回应)
培养社会公德
Unit3Why do you…?
西方行为规范(爱护动物)
培养社会公德
Unit4Iwant to be…?
西方价值观念(职业)
理解多元的价值观
Unit7What does he…?
西方社交礼仪(描述人的
外貌与性格)
培养社会公德
Unit8I’d like…?
西方生活方式(餐馆点菜)
培养个人品德
Unit9,10,11
西方行为规范(询问
与回应)
培养社会公德
Unit12Don’t eat…?
西方行为规范(班规)
培养个人品德
初二
(上)
Unit1How often…?
西方生活方式(健康的
生活观念)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Unit2What’s the matter?
西方行为规范(提供建议)
培养社会公德
Unit3What are you doing…?
西方行为规范(邀请
与拒绝)
培养社会公德
Unit6I’m more outgoing….
西方传统习俗(个人隐私与禁忌)
培养个人品德
Unit10I’m going to be….
西方价值观念(人生目标与计划)
培养个人品德
Unit11Could you …?
西方行为规范(请求
和许可)
培养社会公德
初二(下)
Unit2What should I do?
西方行为规范(提供建议
和帮助)
培养社会公德
Unit3What were you doing…?
西方历史(美国黑人领袖 马丁 路德 金的事迹)
消除种族歧视,
建立人人平等的观念。
Unit5If you go to the….
西方行为规范(校规)
培养个人品德
Unit7Would you mind…?
西方行为规范(请求
和建议)
培养社会公德
Unit8Why don’t you…?
西方行为规范(提供建议)
培养社会公德
初三
Unit3Teenagers should be….
西方行为规范(青少年
行为规范)
培养个人品德
Unit4What would you do?
西方传统习俗(送礼)
培养个人品德
Unit8I’ll help clean….
西方价值观念(志愿者
活动)
培养个人品德
Unit10By the time I….
西方传统习俗(节日)
培养个人品德
Unit11Could you please…?
西方行为规范(询问
与回应)
培养社会公德
Unit12You’re supposed to….
西方行为规范(守时&西餐礼仪)
培养个人品德
Unit15We’re trying to…
西方价值观念(保护生态)
培养环境道德,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3)开辟选修课程加强德育教育。
学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在下午第四节选修课时段中安排了德育教育内容。如在初一年级开设“国际礼仪”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社交礼仪和国际礼节;开辟“法制讲座”课程旨在侧重于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组织“国学讲座”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淀。
(4)编写特色德育教材,增强德育课程教材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为了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学校组织了十名教师历时一年编写了取名为“视野”(见附件)的德育校本教材。《视野》由强调魂系祖国爱我中华的“扎根篇”、突出开拓视野增加积累的“视界篇”、传达民主精神规则意识的“规则篇”以及介绍国际礼仪习俗的“礼仪篇”组成。教材在校内出版后,我们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
关于主题教育系列化
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重要的班集体活动,也是班主任通过班集体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高度热情和智慧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参与欲、表现欲,并在这种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为了让班会的内容个性鲜明,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依据“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必备品格和素养,同时也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状,本着系统性、层次性等原则,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对主题班会核心内容进行了规划和设计。
初中主题班会设计
依据国家课程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初中各年级中各自确定以年龄特点为内容的一个年级核心教育体系。按照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每个年级再依据各自确定的十个主题,在一学年中各自开展一系列多种形式教育活动。将学生带入活动中、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人文情怀、在活动中提升素养,为学生塑造和谐品质,创建和谐大校园。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主题教育活动,请班主任参考选择,希望班主任能针对班级特点开展创造性的主题活动。
尊重他人劳动、人格及外来文化的教育。(七年级第一学期)
1、能自觉保持课堂秩序,独立按时完成作业。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在一周内力所能及地分担两次家务。
3、爱护社区、家庭、学校、班级卫生,一周内能主动清理一次自己学习、生活、活动区域的白色垃圾。养成垃圾入箱的习惯。
4、能做到不辱骂他人,不以他人的缺陷、人种、国家风俗开玩笑,不给他人起绰号,与国际部外国学生友好共处。
5、能做到在长辈和教师讲话时不插话。对长辈有意见,有礼貌地提出,不耍脾气,不顶撞。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诚恳。
自爱自强,树立健康志向的教育。(七年级第二学期)
1、能做到穿戴得体,体现中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2、能爱惜名誉,注意自己的言谈和行为。
3、培养乐观精神,能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有良好的毅力。
4、培养一到两种自己喜爱的体育或文艺爱好,并能坚持不懈,有健康的业余活动。
5、树立一个切合实际的、健康的志向或理想,并能在班会上与同学和教师交流,并为实现它积极努力地做准备。
初一主题班会选题:1.融入和睦新集体 2.结识新朋友,温暖你我心 3.好高骛远不如脚踏实际 4.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 5.加强沟通,增进理解 6.国际名牌是怎么铸就的 7.心胸开阔,真诚做人 8.学会自律,快乐成长 9.携手同行,快乐成长 10.防范风险,安全成长。
诚实守信的教育。(八年级第一学期)
1、在无教师和家长监督的时侯能独立、按时完成自己的作业。
2、至少能正确评价自己的一到两个优点或缺点。
3、至少能与家长和教师进行一到两次真诚的思想交流。
4、至少能努力做好三到五件自己许诺的事;做到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过分的夸大和吹嘘自己。
5、尊重他人的秘密,未经允许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私看他人信件和日记。
爱的教育。(八年级第二学期)
1、理解亲情间的爱,能经常与亲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2、珍惜同学间的友爱,与同学建立健康、真诚的友谊,并坦诚相待。
3、能区分欣赏、喜欢和爱慕,能在班会中与同学进行讨论。
4、理解对伟人、英雄的敬爱,能分析不同文化对英雄的理解,能有表达敬爱之情的文章和周记与同学交流。
初二主题班会选题:1.树立自信,积极行动 2.克制冲动,理智处事 3.尊重隐私,珍视友谊 4.架设心桥,化解矛盾 5.培养健康的情感 6.从西点军校的校规来看诚信 7.与外籍学生交朋友 8.停下盲目崇拜的脚步 9.别让青春在网络中虚度 10.校园生活,安全先行。
崇尚科学的教育。(九年级第一学期)
1、相信科学,积极学习和掌握科学常识,并能用科普知识解释几种自然现象。
2、懂得两到三种疾病的预防常识。
3、能指导一到两次低年级学生做简单的科学小实验。
4、能用自己收集的科普小知识出一期到两期黑板报或手抄报。
5、能在亲友中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或与亲友进行科普知识讨论。
规划未来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九年级第二学期)
1、能独立尝试一种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能完成实践报告。
2、能与家长和教师进行交流一到两次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及打算。
3、能与家长和教师进行一到两次的社会责任的交流和谈话。
4、在亲戚中进行一次社会责任的采访,并能在班级的学习园地或手抄报上写一篇反应社会责任的采访报道。
5、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进行教育,并能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疏导和教育。
初三主题班会选题:1.承担责任,关爱集体 2.中外学生在科学研究上的差异 3.谦虚使人更受欢迎 4.远离攀比,健康成长 5.宗教与科学 6.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 7.让独立的心灵更健康 8.学会释放压力 9.学会关爱,感受幸福 10.跨越挫折,超越自我。
高中各年级设计方案
结合高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并针对青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学生处特设计如下的主题班会方案,请班主任老师参考选择进行,原则上一月内有针对性地安排一次,一学期内安排3次,在内容上也希望老师们能结合自己班级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高一(上)你好,我心中的美梦
1、今生有约    (让我认识你)
2、高中生活应当这样度过     (我对高中生活的认识——讨论会)
3、名著伴我成长    (让读书成为习惯)
4、掀起你的盖头来     (自我剖析会)
5、自主、自律---高中生的基本素养    (演讲会)
6、认识家乡、参与改革、发展家乡(1)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7、向我看齐,向你学习      (亮出自己----让自己聪明起来)
8、“男女生交往利大于弊”、“男女生交往弊大于利”  (辩论会)
9、心灵的律动     (古诗文朗诵比赛)
10、面对丑恶——我这样做……   (讨论会)
高一(下)我们这样想,这样做
1、老人·海·理想·人生   (《老人与海》读书心得交流会)
2、让我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我   (讨论会)
3、爱,在同学中,在学校里,在社会上    (谁讲的“爱的故事”最动人)
4、为难你——现代科技与信息知识大比拼     (小组对抗赛)
5、你想申诉吗——请到法庭来    (一次模拟法庭活动)
6、老师(同学),其实我很烦(可爱)    (我的心里话)
7、岁月如歌——我爱今天的学习与生活   (校园歌曲演唱会暨“优秀歌手”比赛)
8、认识家乡、参与变革、发展家乡(2)    (研究性学习调研成果展示、报告会)
9、我是命运的主宰者    (我仍将奋发进取---高一学习生活汇报会)
高二(上)走向社会与人生
1、竞争与合作——从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说起
2、自古英雄多磨难     (“承受失败的故事”列举会)
3、水——生命之源    (从“水” 说起——关于地球与环境的报告)
4、保护环境——寻找生存之路
5、音乐(书画)欣赏活动     (感悟人生与美)
6、焦点访谈    (有关社会问题与长辈的对话)
7、爱情----我这样思考    (讨论会)
8、“正其义谋其利”、“正其义不谋其利”   (辩论赛)
9、我心飞翔    (感谢生活的恩赐——当代诗、散文诗朗诵会)
10、十八岁,向你报到     (成人仪式)
高二(下)人生路标
1、让我们来辨别、选择    (我的前进和发展方向——我的选择)
3、本·拉丹是英雄吗?    (辩论会)
4、我心目中的中外伟人    (我知道的当代伟人的故事演讲会)
5、站在世界的窗口      (世界知识竞赛)
6、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座谈会)
7、学科概念大比拼      (概念知识联想现实比赛)
8、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我承诺——告别香烟)
9、敬礼,党旗!     (参加一次党支部组织的入党宣誓仪式)
高三(上)青春礼赞
1、准备着,我将是个优秀的世界公民    (优秀公民与学生座谈会)
2、莫让年华付水流     (同龄人:心与心的交流)
3、生活是一杯酒    (生活给我的哲理)
4、体验失败(成功)的启示   (讨论会)
5、人生·理想·信念     (重温高一的誓言座谈会)
6、面对老师     (师生互动茶话会)
7、和平·发展·人类——关注世界     (人类为什么好战)
8、诚信——成功的基石    (现代社会要不要诚信?辩论会)
9、献给你——我的人生格言     (自撰格言展示比赛)
10、春天,你好!   (春天来了,你在想什么?——春天抒怀)
高三(下)您早,我亲爱的祖国
1、祖国,今天我准备了这样一份礼物     (“我自信,我奋进”表态会)
2、整理羽翼,等待飞翔     (就同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开一次讨论会)
4、向你报告    (优秀校友、优秀教师报告会)
5、光荣,属于母校!     (我和老师共同策划最后阶段的学习)
6、献给你——知美、审美、爱美、护美     (谈谈我的审美情趣)
7、来自大洋彼岸的风——学校优秀校友报告会
8、三年学习得失录   (交流学习经验与教训)
9、请你离开我     (毕业留言活动----高考考前学生互相鼓励)
关于德育活动的多样化
传统德育的一大弊端便是德育形式的单一、呆板,不能吸引学生,从而也就不能产生很好的德育效果。因此我们课题研究中充分调动国际学校的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德育活动的多样化,丰富德育的维度,全方位增强德育的吸引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乐于参与的各种有益的德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加深他们对各种德育规范、价值观念、道德品格的认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道德信念。
具体做法举例如下:
(1)积极开展以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目的的各种教育活动
在国际化背景下,教育学生学会坚守国家核心价值观,坚守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特别针对我们国际学校以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为目标,且不少学生都有中学毕业后出国深造意愿的实际,让学生学会坚守尤显重要。为此,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感恩、讲礼、重义、守信等教育外,特别重视爱国情感的熏染和爱国精神的培育。我们抓住各种契机,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营造各种场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爱国情怀。
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临之前的几个月中,我们策划了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们参与其中:每一个同学撰写“奥运在我心中”的文稿并以班为单位编纂成集、围绕奥运在国旗下演讲、歌唱绿色奥运等等。同学们通过亲自查找资料、印制图片、写感想、作演讲、歌唱奥运,不仅了解了世界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相关知识掌故,而且体验到了中国人在百年奥运中的辛酸与骄傲,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与北京奥运、与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由衷地涌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愫。
2009年5月校团委学生会组织了一场高中辩论赛。其中一场的辩题是“忠孝两难全,何为先”。我们不追求辩论谁胜谁负,我们注重的是辩论的准备及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受到的教育及其表现出的睿智与才华。无论辩手与所代表的班级的同学以及聆听辩论的同学,都深深为祖国历史上涌现出的众多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爱国壮举爱国情怀所感动。辩论现场不少同学泪流满面。这种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活动确实不是一般的说教所能替代的。
2009年暑假,我们又让全校30多个班级的学生各自选择专题、收集资料、制作展板,从不同侧面,如三峡、台湾、新疆、西藏、深圳特区、小平南巡、故宫、清华大学、香港回归、汶川地震、南极科考、北京奥运、中国航天、中国在联合国、成都新貌、中国铁路公路建设、原子弹氢弹、加入WTO、中国法制、中国汽车工业、网络时代、中国外贸、袁隆平、走向世界的美视等等,反映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9月中旬,一块块精美的展板展示出来了,制作展板的同学体验着,观看的同学也感悟着,爱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激情在同学胸中激荡!
此外,每逢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革命传统节日及国难日(“三·八”、“五·四”、“七·一”、“九·一八”国耻日、“十·一”、“一二·九”、“一二·一三”国殇日等等),我们或以学生处(即德育处)名义或以校团委学生会的名义开展纪念活动,用演讲、诗歌朗诵、黑板报、座谈、办讲座等形式,宣传和宏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开展多种多样的跨文化教育活动
全球化、国际化已是一种不以人、民族甚至国家意志为转移的世界性历史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不会有普世的文明,有的是一个包含不同文明的世界,而其中的每一个文明都得学习与其它文明共存。”(丁锦宏先生语)因此在学校德育中我们尝试开展多种多样的跨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多元文化,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道德情感、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处。
每年12月,我校都要开展圣诞艺术节活动。众所周知,圣诞节这是典型的西方节庆文化,前几年曾经使我国青少年近乎狂热,而对自己传统的春节等节庆文化反而淡漠,有人呼吁抵制“洋节”,有关部门明令学校不搞圣诞节庆祝活动。我们认为,在开放的时代对外来文化不能堵,而应因势利导。我们将圣诞节扩展为学校传统的重大活动——圣诞艺术节,在西方文化中注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元素,教室里既有圣延树又有大红灯笼;既有平安夜的狂欢又有高雅的文艺活动;在各班自创的艺术壁画中,既有充分反映欧美风情的艺术作品,又有本民族特色的国画、山水工艺画;在中外师生同台演出的文艺汇演中,既有西方管弦乐演奏,又有民族器乐的合奏;既有西方流行的充满青春活力的现代舞,又有优美含蓄的民族舞蹈;既有高吭的流行歌曲,又有悠扬动听的民歌民瑶;更有用英语表演的我国古代戏剧。学生在尽情的活动中,既有欢愉感又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熏陶。同学们从中了解和体验了西方礼仪习俗、宗教信仰、感恩情结以及其它一些价值观。
2008年初,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一个《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图片展览。30多块展板是30多个班级的同学精心制作的。他们读书上网,广泛收集一个个国家的相关资料,把这些国家的特色介绍给大家。展览期间高中生来看,初中生来看,连小学生也来看。在这里,同学们可以从热情如火的斗牛王国体验拼搏的激情;可以在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下感悟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在非洲好望角又可以欣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在两河流域巴格达的废墟上思索和平的真谛;在太平洋彼岸的星条旗下既慨叹宇航科技的奇迹,又发出“自由女神”何时能远离“世界警察”阴影的疑问······
2009年暑假,我校又有谭淼、杜凯睿等8位同学积极参与了成都首届“模拟联合国”的活动,他们分别充当一个外交官的角色,积极收集资料,钻研探讨重大的国际问题。他们的优良表现得到了大会的认可,八人参会总共获得了5个最佳表现奖。
4月2日至4月4日,在学校的支持下,美视学子又自行策划并成功举办了“模拟联合国大会”。这次模联大会从筹办到会议举行历时七个月,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建立模联社、培训考核社员、邀请外校学生参与并培训本校代表、多次召开各委员会预备会议、与学校各部门沟通寻求支持、核算经费开支、制作会议宣传背景画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会议正式召开后,与会的80多名本校学生代表与50名石室中学、树德中学、玉林中学、高新实验中学等成都名校代表分别参加了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G20财长峰会、联合国安理会三个委员会和会议记者团的工作。学生们充当各国外交官、政府官员和国际上各大媒体记者,就“全球变暖”、“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及“索马里海盗问题”进行了模拟辩论,阐明了各国的立场及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并达成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合作协议。记者团的“各国”记者抓住时机进行新闻采访,并给予了及时的报道。模拟的《成都商报》“记者”也出现在了大会现场,他独家采访了联合国“秘书长”,新闻稿件被“BBC”“CNN”“新华社”等诸多媒体引用。会议大部分采用英语进行,既充满着激烈的“交锋”,也充满着合作的友善,闪现着“外交官”们坚定的原则立场和应变的外交睿智。大会是“模拟”的,但是通过活动体验感悟与会代表国际视野的扩大、国际意识和国际责任感的增强、沟通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却是实实在在的。
在学校的倡导下,学生们还主动争取各种机会参与高层次国际交往活动。高2009级李亚熹同学、高2010级何彬彬同学以自己的实力和素养竞争到了中国学生代表的资格,相继参与了联合国国际学校第三十二届、第三十三届国际学生年会,与各国学生在联合国总部交流切磋,收获良多。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开拓国际视野,学习承担国际责任,学习国际交流与合作。
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一系列涉外交流学习活动。譬如我们每年举办一次学校运动会,让中国学生与国际部的外籍学生同场竞技,在运动中结识朋友、学会交流、学会竞争。
又如我校开办以来,相继举办了四届中美教育论坛,同学们有机会聆听外国专家的讲座;多年来学校还接待近20批外国友人,包括教育专家、国外友好学校的师生,同学们能有机会与外国学生交流切磋;学校利用常年有20多名外籍教师200多名外国学生的优势,开展“英语角”“英语大世界”的活动,让中外师生加强交流、互相学习。
2007年我们让学生全程参与国际和跨地区认证委员会(CITA)专家组到我校考察、认证的工作,让学生体验国际上的规则意识;我们请外籍教师Nico从国际友人的视角举办讲座、与学生座谈,让同学们感悟国际人应有的若干素质;我们邀请耶鲁学子与我校学生举办两期“耶鲁——美视”精品英语夏令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如何参与国际交往。
又如我们几年来组织6次赴美夏令营、5次赴澳冬令营、4次赴新加坡夏令营、2次赴韩冬令营、2次赴日冬令营,近500名学生到国外开展游学活动,让同学开拓视野,并在入住外国家庭的过程感悟外国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和值得学习的品格、素养。
(3)以不同形式开展献爱心教育活动
首先我们组织学生以“志愿者”的形式开展献爱心活动。
2007年10月,美视国际学校志愿者总队在校团委学生会的倡导下正式成立了。成立志愿者总队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为社会作公益服务以及在为需要关爱的人们送温暖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博爱精神。志愿者总队成立后,组织了多次公益活动。多次进入敬老院,与老人们交流谈心,给老人们送去礼物、献上节目,给他们带去欢笑;去社区进行“废旧电池有害”的科普宣传活动,制作调查问卷、挨家挨户询问市民废旧电池处理的办法,为环境保护尽了一份力,在市民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清明节期间,前往十二桥烈士墓祭扫、到辛亥保路运动纪念碑拜谒,为逝去的英雄献上一份缅怀,一份敬意;多次前往“爱之家”宠物保护站,关爱小动物,并在社区宣传保护关爱动物的意识;12月筹办“国际志愿者日”的宣传展板,在校内将志愿者服务精神发扬光大。
2009年,川师大一大二学生因患白血病生命垂危,急需救助的消息传到美视,志愿者们立即自发组织爱心募捐,从高中到初中、小学,从学生到老师,爱心在全校传递,仅仅几天时间,一万多元爱心捐款就交到了患病学生的手中。成都媒体对此作了相关报道。
其次我们利用列入教学计划的“社会实践”课组织“手拉手献爱心”活动。
2005年,我校学生自发提出要资助同龄的贫困学生。经过联系确定了金堂盐井学校为我校的“手拉手兄弟学校”,并定期资助该校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第一次前往盐井学校前,我校校团委、学生会就发起倡议为盐井学校的同学们捐钱捐物,美视学子纷纷将自己的衣物、文具、书籍献给同龄人,累计捐赠衣物684件、鞋子71双、书籍782本、文具107件、现金1153.3元。2005年6月1日,我校组织相关人员和12名学生代表由林华玉校长和文安娜校长带队赴金堂县盐井学校参加“手拉手,结对子”签字仪式,并向盐井学校捐赠钱物。明确了我校五个班级、一名学生个人与盐井学校7名贫困生按月资助受助关系(每月每人受助50元)。我校12名学生代表还到盐井学校学生家中体验生活,受到了深刻教育。2006年,我们陆续资助17名贫困学生,每月共计850元。2007—2008年我校资助12名盐井学校学生;同时,再次在全校发起倡议,捐钱改善盐井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共捐款八千余元。从2005年直至2008年,我校每学期都派出学生代表前往盐井学校体验生活。这种直观、真切的教育方式让美视学子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更主动地去关心帮助身边的人。三年多来,虽然历经学生毕业、转学等情况,但我们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爱的接力棒就这样一直传递着。
2008年“5·12”地震之后,我们又与都江堰市崇义中学建成了“手拉手兄弟学校”。同学们又向这一灾区学校捐款1万多元。
其三结合国内外的重大灾难开展各种救助活动
印尼遭受海啸灾难之后,我校学生立即捐款1万多元。“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学子开展了各种形式献爱心活动。5月13日,学校停课,停课期间,我校广大学生主动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有些同学甚至将自己的零花钱全部捐献了出来;部分同学和父母一道前往地震重灾区捐献物资;部分同学到四川省红十字会、四川省慈善会、四川双流国际机场等地方担当志愿者,协助工作人员分发捐款物资。5月26日我校举办“爱的奉献”捐赠仪式,全校师生捐款31余万元。28日由林华玉校长亲手将捐款上交给高新区慈善会。6月19日,我校校团委、学生会及部分学生代表前往双流县黄龙溪学校慰问来自各灾区的同龄人,为小伙伴们送上玩具和文体用品若干,并现场同同龄人们互动,将快乐带给灾区的伙伴们。7月,我校邀请抗震英模成都武警支队肖和和成都市交通管理局电视节目主持人王繁到我校为初一年级新生做了一场抗震救灾报告会。在泪光之中,美视的孩子们又一次体会了大爱无疆。10月,在寒冬到来之前,我校师生又再次为崇州地区两所学校学生捐款,专门用于购置过冬物资。
今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之后,美视学生又用近千张写满了关心、安慰、鼓励话语的卡片汇成了一面祈福墙,并捐款2万4千余元,通过成都红十字会寄往灾区。
(4)利用节日、假期和学校重大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感恩,是人类社会的共有情感。这种受惠者向施恩者表达的感激之情,不论以什么方式呈现,在价值观上始终展现着对历史的尊重、对契约的信守、对美好德行的褒奖以及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引导。中国是一个恩义社会,有着非常浓厚久远的感恩文化传统。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道德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之一。西方世界也讲感恩。“感谢上帝”——基督徒们的口头禅实际上揭示出这个信仰体系中浓厚的感恩哲学。实际上,无论儒家的治国齐家学说,还是佛家的宗教理论,乃至民间的风俗习惯、村规民约,字里行间无不浸透感恩教育,成为传承文化维系社会的重要手段。总之,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族群,感恩教育之所以无处不在,就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教育,这个族群得以体认自我存在,得以实现自我延续。没有这样的教育,这个族群将象失去坐标的航船,既不知自己从何而来,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更不知自己要往何处去。因而感恩教育关乎根本,关乎未来,因此学校利用节日假日和学校重大庆典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每逢家长生日、“三八节”、父亲节、母亲节,我们都要倡导采取给父母写信、发问候短信、找父母谈心、命题作文交流等各种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和感谢。寒假暑假来临时我们都用“布置德育作业”的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即要求学生帮父母做家务、给父母洗脚换鞋沏茶、向父母汇报思想和学业状况等等。
此外,我们还结合学校庆典,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从2005年起,我们在开学典礼上增加了一个体验性环节——高一初一新生尊敬仪式。首先全体新生宣读《入校宣言》,接着学生们面对高一初一的教师行拜师礼:为了“请老师严加教导”向老师一鞠躬;为了表达“不忘老师浩荡师恩”向老师二鞠躬;为了表达“既入美视门誓作国际人”的决心向老师三鞠躬。然后中学部校长对新年级教师致“嘱咐词”,最后面对校长的谆谆嘱托和学生们的殷殷期盼,初一高一的教师表达了“恪尽职守、全身心奉献”的誓言。同学们在这种情深深意切切衷肠热泪花流的场景中体验,收到的感悟和教育是十分深刻的,作国际人的志向、尊敬老师的道德信条深刻烙印在同学们的心扉上。不少同学初三或高三毕业了,都未能忘记此情此景。
再如学校一年一度的表彰会,一般程序就是宣读表彰决定、发奖、领导讲话、受奖同学代表发言。这种表彰会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从2006年起,我们的表彰会增加了一项体验活动。在开会时,我们将受表彰的学生家长请到现场,并安排了一个议程——每一位获奖的学生都来到自己的爸爸或妈妈面前深深地鞠一躬,说一句感恩的话,献上一束鲜花和自己获得的荣誉纪念册。在活动中,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拥抱自己的父母,并倚在父(母)的肩上潸然泪下。很多很多的家长眼里也饱含泪水,有的家长甚至哭了起来。爱与鼓励在泪光中传递。这样的表彰会,让同学们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而且还有感恩的情结。
当然教育学生对身边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同学感恩是感恩教育的一个方面;教育学生对祖国、对社会、以至对大自然表示感恩则是更高层次的感恩。这些教育活动在爱国主义教育、爱心教育、环境教育等相关部分中已有体现,这里不再赘述。
(5)充实的课余文娱活动
课题组针对青少年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学生会开展各种健康充实的课余文娱活动。2007年开始,学校成功组建了足球社、动漫社、话剧社、文学社、摄影社等社团。各社团利用中午休息或是晚餐后时间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有秩序、有效果地开展一次次活动。到目前为止,足球社与国际部学生踢了几场友谊赛,增进了中外学生的友谊;动漫社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并在“动漫文化周”里进行了展示;文学社的多篇文章经加工在学校期刊上发表;话剧社排演了几场精彩的话剧表演,并为每年的艺术节表演输送了大量优秀的话剧表演人才;街舞社为我校获得四川省街舞比赛第六名立下汗马功劳……
学校还组建了舞蹈队、合唱团、健美操队,引领学生参加校内外歌舞比赛、健美操比赛,声乐特长生们多次夺得国家、省市区级大赛一等奖;合唱团的孩子们夺得市艺术节二等奖;健美操队的同学则多次获得省市区的一二等奖。在学校举行的校园歌手大赛中涌现了一批校园歌手。此外各年级也组织了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如毽球赛、排球赛、跳绳比赛等。
由于安排好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精神和精力便有了寄托,他们参加消极活动甚至不良活动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尽管社会上因此有些误解,认为美视学生压力小、好玩、学习抓得不紧。我们坚持认为这才是学生们应有的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
(6)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除了按教育计划开设心理健康课之外,还以活动的形式推进心理教育。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根据当时的情况确立具体的主题内容,并包括固定版块:心理咨询、心理电影展播、心理讲座等。几年来心理咨询室总共接待千余人次的来访,为师生良好心态的拥有提供坚实的基础;心理咨询老师带领学生们创办心理杂志《心之憩园》,现在已有十期,受到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好评;同时利用心理宣传橱窗、心理健康网站等加大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3月我校被评为“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关于文化建设特色化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认识到学校要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一定要建设一个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在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和熏陶,促进中西文化素养的提高。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努力创建了一个“开放、民主、和谐、融合”的学校文化。充分体现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健康的现代外来文化多元共存和谐融合的特色。可以说“开放、包容、坚守、融合”这一学校文化理念已在全校形成共识并通过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逐步渗透到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活动文化中去。无论校园建筑、景点设计、师生思想观念言行举止也深深烙上学校文化的印记。
我们营造的校园环境,既有中国传统的小桥流水也有欧式的方尖钟塔;既有“磊落”、“心语林”石刻等传统文化景观,又有“展望”、“生命”“和平”、“新世界”等反映现代价值观的景观,充分体现中西合璧。从而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接受善的教育和熏陶。例如:
在校园的大门内,我们雕塑一尊“美视之眼”。这一雕塑的创意来自于校名“美视”之“视”这一主题。美视国际学校以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为己任,这就要求同学们有涵盖全球的视野和融通古今的洞察力;要认真地“审视”,要严谨地思考。唯此,我们就有可能“展望”美视国际学校的美好未来,“展望”美视学子的锦绣前程。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是人们观察世界万物的唯一器官,因此以“眼睛”来表达和隐喻美视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境界无疑是甚为贴切、甚为精辟的。
在学校行政大楼旁的一块巨石上则镌刻了“磊落”两个大字。“磊落”是涵盖所有人类美德的一种高尚品格,它与人的诸多美德相联系:诚实、善良、正直、坚定、勇敢……它镌刻在巨石之上,象征这一美德在美视永不磨灭;它矗立在校园入口处,提示美视学子让美德占有心灵。
在校图书馆前的“智慧广场”前我们则建造的艺术人文景点“生命”。生命于人只有一次而已,生命可贵。生命有涯,但生命的意义却应是无涯的;精彩的生命不论是美丽多姿还是庄严壮烈,她的活力总在于自强不息。珍爱生命,让生命飞翔,让生命闪光。
在教学区和生活区的结合点前的草坪上一尊名为“和平”雕塑则向同学们传达着“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这尊雕塑的造型是汉字“和平”两字的艺术化,具有浓厚的中国书法底蕴,但它传达的却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维护世界和平”。战争是财产毁损、生灵涂炭的一大罪魁,因此人类渴望和平。把和平的理想灌输给孩子们是教育者的责任;而要让孩子们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就要引导他们从小学会人际间相互理解、友善沟通。
在国际部大楼前则设置了具有西方文化元素体现抽象风格的不锈钢雕塑——“新天地”。 “它”似“鸟”而非鸟,寄语美视学子要思维开拓展开畅想的翅膀;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它”都呈现着“Ascent(上升)”的态势,象征美视学校和美视学子扶摇向上,飞向天际,飞向未来,飞向“新天地”。
学校美丽的校园里有一个青青的湖泊,湖泊旁边是一片青青的草地,草地上星罗棋布地躺卧着大大小小青青的石头。往日,师生们课间休憩时会在青石上随意地攀爬摩挲……今天,我们站到青石前,不由得肃然起敬:青石上多了一行行鲜红的文句。这是师生们喜爱并选择的古往今来先贤大师们的至理名言,这是师生们发自内心的感悟和渴望,这是师生们发表的或比较老到、或比较稚嫩的书法作品……一块块昔日的顽石已经活起来了,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正倾吐着“心语”的生灵!这就是我们的“心语林”——美视又一道靓丽的风景、又一次文化的积淀;这就是我们的“心语林”——美视师生永远的督励、永远的留恋!
在餐饮文化上,我们除了进行常规的文明就餐训练,提倡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外,还每月举办一次西式烛光晚餐会:男生穿西装打领带,着皮鞋;女生系领结,着西装西裙在操场上集合好,然后按国际礼仪男女同学牵手步入餐厅。男生待女生入座也纷纷落座。这时优雅的音乐响起,烛光摇曳,刀叉交错,显尽绅士淑女就餐的儒雅风范。
在寝室文化建设中,我们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亲自动手布置自己的“家”。同学们的寝室里书桌旁贴上了表达自己道德信仰和价值追求的名言警句;书桌上则放上了自己与父母在一起的照片,提示自己不忘感恩父母;同时也摆放一些自己喜欢的小饰物。由此寝室在温馨中透露出了追求上进的氛围、崇尚高雅的情操。同学们天天在自己亲手营造的环境中生活体验,必然地受到一定的道德的熏染。
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报刊、板报等载体,营造中西结合的文化氛围。几年来,我们坚持举办了校刊《视界》、校报《美视之窗》、每周一期的板报(有“新闻回放”、“美视星空”、“值周快讯”等三个栏目);校团委学生会主办了杂志《心之憩园》,学生还自发创办了四川省第一本校际期刊《Drink Me》。其后又有学生创办了另一本风靡成都校园的杂志《Insight》。这些期刊、板报既是学校宣传主流价值观、民族精神、传统美德和西方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同学们张扬个性、施展才华、锻炼成长的舞台。
关于德育评价多元化
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通过研究,我们初步建立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力图引领和强化“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推行德育民主。我们希望通过评价使学生身上被忽略的潜能得到发展,未发展的潜能得以激发,已发展的潜能得以完善;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价值,让学生在正确的评价引导下建立自信,汲取动力,获得成功。
(1)评价内容多元化
我们的评价内容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德育评价的唯一内涵为依据,而要考察学生在校内外的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学生群体的气氛和精神面貌等等方面的内容。
(2)评价主体多元化
我们把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的“一言堂”改为“群言堂”,即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分别来自教师、家长、同学、学生本人等几方面。这也是德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的体现。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我们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学生自我评价的意义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尤为重大,它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和检讨,激活学生多重角色意识,增强荣誉感与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的成人与成才。
(3)评价标准多元化
评价标准由参与评价活动的各方面人员提出,通过协商取得一致,也允许各方面保留自己的标准;另一方面,针对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即做到评价标准的因人而异。让学生以多种变通的方式展现特定的评价内容,更多元、更弹性地选择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适合于自己的方式接受评价,彰显我们一贯主张的“进步就是优秀”“阳光教育”等理念,使得人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自我赏识自我激励中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进而向较高层次发展。
(4)评价方式多元化
我们根据德育工作的评价目的、性质和对象确定以激励性评价为基本的评价原则,评价方式则是多元化的。如各种形式的表彰是对优秀生、优秀集体的评价;举办个人作品展示应是对特长生的最高评价;更多的个性评价、开放性评价方式将是教师个性化教育风格的有益尝试。
(三)   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德育目标德育理念确定之后,如何建设一支适应在国际化背景下开展德育工作的德育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专设了一个子课题着重研究这个问题。
1. 我们加强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本校教职工这支德育队伍的建设。
首先我们研究并明确了这支德育队伍必须具有以下素质和能力:a.认同学校办学理念,对“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有较明确的认识,并内化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中进而变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齐心协力为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打好基础;b.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虚心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结合国情校情开展教育创新;敬业爱生,有高度的责任感;言行一致,为人师表,让学生信、服、敬、崇;c.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和道德观,真正把学生当人,尊重他们的人格,了解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让学生向你敞开心扉;要树立“以人为本、阳光教育”关心每一位学生全面成长的现代教育观和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认识到教育不是简单的管教,而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沟通,认识的升华;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树立竞争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国际意识,学会尊重、理解、包容、合作;d.有教育智慧,有预见性,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同时又有高超的教育技巧,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为了培养这样一支适应国际化背景下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德育队伍,除了抓共同性的师德师能等方面的培养外,我们把重点放在帮助教师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国际视野的开拓、国际意识的增强、创新和交流合作能力的提高上。其措施,一是先后派出50多名干部、教师走出国门见识、体验、感悟国外的教育,同时也派出40多位教师分赴上海、青岛、江苏、浙江等地学习观摩,博采中西教育之长。二是每年举办2-3次讲座,请中外专家学者传道。三是请在本校任教的外籍专家举办多期培训班和讲座,学习结束时我们还给测试合格的教师颁发结业证书。四是倡导读书学习和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五是举办中美教育论坛,请中外教育专家、校长、教师共同探讨新时代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通过各种培训和学习,这支德育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方法逐步适应了国际学校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需要。
2. 重视发挥专家、社会贤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这几年来我们坚持请有关专家、社会贤达作我们的顾问,请他们到校作报告、开讲座,办教师培训班。如北师大教育学院的张东娇教授、上海教科院的周卫教授、四川社科院査有梁教授、四川教育学会纪大海研究员、川师大的顾美玲教授、四川教育学院姚文忠教授、成都教育学会成都首批教育专家张乃文、川大比较文学院王小路博导等等。他们为我们带来先进的德育理念,成功的德育经验,成为我们德育队伍中极其珍贵的力量。
3. 我们十分重视学生家长这支队伍的凝聚和力量的发挥。
首先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凝聚这支队伍。一是办家长学校。每年每个年级都要办一至两期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德育举措,通报学生成长情况,介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让家长们认同学校的德育理念及德育举措,并配合学校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教育。二是除了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师经常与学生家长电话联系加强沟通外,每期要求老师家访3-5名学生家长,同时还专门成立了信使工作室,每逢学生家长生日学校都要去电致贺,并提示学生应向家长致以生日祝贺。这些措施,拉近和密切了学校与家长的情感,使家长乐于配合学校做好德育工作。三是成立全校和班级的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会议倾听家长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与他们共同设计德育活动。通过以上措施,家长们成了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次,我们也开辟各种渠道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
我们倡导家委会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以初2009级4班为例,该班在家委会策划下,全班家长和学生共同开展了多次大型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召开“恳谈交流学习会”。家长代表精彩而生动的教育心得,教师中肯而可行的经验之谈,激起了全体家长的共鸣。这不仅提高了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让家长掌握了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更使学校和家长统一了认识,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同时,家长们提出的好的建议,也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又如组织野外拓展训练活动。学生们在家长、老师带领下开展拓展活动,不仅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对成功的体验,也增进了家长与教师的了解和协调,增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感情以及父母和孩子的亲情。再如策划了“献爱心金堂盐井之行”的活动。家长带着孩子赴与我们手拉手的金堂贫困山区的盐井学校,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贫困山区孩子的学习状况和生存现状,使孩子们懂得了珍惜已拥有的良好学习条件,更让学生明白世界需要有爱心。其余他们还组织了家长进课堂听课、上讲台讲课等等活动。
此外我们采取以下一些形式发挥学生家长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例如我们约请有海外经历或有教育专长的家长到校作报告、请家长参加学校或班上召开的德育活动、在学校的校刊、校报上发表家长的文章、召开座谈会倾听他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诉求、意见、建议,甚至也约请一些家长参与我们的课题研究。如七年级4班陈可欣同学的父亲陈浩文先生、七年级2班李采妮和八年级1班李孟哲的奶奶贺黎楠女士分别写出了很有见地的小论文《德育教育应该务实且具有操作性——且谈当前中学生素养缺失及培养》《开放更多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办出耳目一新的学校》。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家长是德育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总之,正因为我们组建以学校教师为主,同时融合教育专家和学生家长几方面力量的一支三结合的德育队伍,《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课题的研究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推进才有了可靠的保障。是他们发表了一系列专题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德育理念和鲜活的德育经验;是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的理性探索,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论文;是他们根据课题研究的宗旨组织了一次次立意隽永的主题班会;是他们设计了一个个学生喜欢而富含教育意义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研究的最大收获是,我们在学习——研究——实践,实践——研究——学习的往复过程中,逐步学会站在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和我国社会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要求以及社会转型期的新特点的高度,用大视野去审视现代学校的教育,思考人的培养问题,不断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确立了“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培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锤炼高尚的意志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下面就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概括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 促进了观念上的转变,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德育观。
通过课题研究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人,是成长中的人,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德育必须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维护学生作为人的尊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提高道德认知,逐步健全他们的人格。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关健阶段,在成长过程中,尤其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在考学文化盛行、青少年身心需求的文化安排缺失的今天,他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困惑和烦恼,在思想认识和行为举止上容易产生片靣性甚至犯错误,我们要有宽容心态并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解惑,引导他们走上人生正道,学会做人;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的时代的发展需要帮助他们扩大视野、启发觉悟、立志成才、做世界的主人。从我们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生精神靣貌的改变和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和关心天下大事的表现,使我们看到了一代“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正在成长,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正准备着担负起促进祖国发展和世界进步的重担,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些致理名言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无疑是正确的,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是在实际工作层面上,学校德育的优先地位往往得不到落实。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德育要有位必须有为。只有切切实实地改变传统德育中以教师“灌输”“塑造”为主以及德育形式途径呆板陈旧的局面,实现以浸润、熏陶、引导为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体验成长,德育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收到德育的预期效果。由此也一扫长期以来压抑着我们的“德育难,难于上青天“的悲观情绪。从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效果可以看到,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家长、整个社会思想上重视,方法上创新,实践上落实,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90后”的一代一定会比他们的前辈发展得更好,有能力担当起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构建和谐世界的重担,我们有信心。
2.      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课题研究中提出“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培养目标,并付之实践的过程,更使我们感到肩头的责任的重大。在旧中国我们的国民曾沦为世界三等公民,受尽凌辱,上海黄埔江边上那块“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牌子中国人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如今我们正在培养的“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将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担负起重要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贡献。这是何等的光荣,是何等重要的使命。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督励我们教师拓宽胸怀和视野,转变观念,改革和加强教育,并以自身的师德表率作用引领美视学子成长发展。
(二)实践成果
1. 初步架构了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新格局。
在课题研究中架构的学校德育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五种途径。
一个目标是指我们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学校办学的实际响亮地提出了培养“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目标。
两条主线是指在德育内容上紧紧围绕“树中国灵魂”“立世界意识”两条主线设计和展开。并在这两条主线引导下按三个层次,通过四种载体安排和落实德育内容。
五种途径是指我们在德育方法途径上坚持德育课程优质化;德育活动多样化;主题教育系列化;文化建设特色化;德育评价多元化。
2. 锻炼了一支适应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在课题研究中形成了一支以学校教师为主并有专家、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他们在德育观念上达成了共识,在育人实践上形成了合力,而且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德育工作者,有的被评为市优秀德育先进工作者,有的被评为区先进德育工作者。不仅如此,这支队伍整体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适应了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的新格局,很有战斗力。学校每年要分别组织学生和家长对以班主任为主的德育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连续两年的评价结果显示,我们这支队伍优良率都在95%以上。这就充分说明我们这支队伍的水平和能力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3.      以德育为灵魂的学校文化初现特色。
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提出的“开放、包容、坚守、融合”的学校文化理念在全校师生中初步形成共识,并通过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逐步渗透透到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活动文化中去,初步显露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健康的外来文化多元共存和谐融合的特色。
4.      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1)   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美视学生比较阳光。他们开朗大方、乐观上进,师生之间关系比较和谐,遇到困难和问题能向父母、老师敞开心扉交流沟通。在国际交流中也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这在当前被学习重负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多数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美视学生很爱国。学生德育水平现状调查显示,学生们对祖国的爱在升华,“中国魂”意识有一定提高。他们热爱中华文化,他们以很高的热情学习国学,积极参加“祖国在我心中”系列活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正在美国参加夏令营的美视学子自发地在白宫广场前拉起国旗唱起国歌并高呼“中国加油!”自豪之感尽显其中。
美视学生富有爱心。学生们坚持多年向手拉手学校(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钱捐物;美视的志愿者们经常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去敬老院慰问孤老,去“爱之家”救助被遗弃的小猫小狗;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学生参加志愿者队伍为灾区人民献爱心,在学校募捐活动中全校师生一次性捐款31.5万元,有的还在社区参加捐款。远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读书的美视校友赵琳珊(2007届毕业生)在美国校园里为地震灾区募捐近40万元。
美视学生心中装着人类。他们关心并了解人类遇到的共同难题,痛恨恐怖活动,关注全球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等问题。2008年李亚熹同学和2009年何彬彬同学作为中国中学生代表,相继赴联合国总部参加了第32届和第33届联合国国际学校国际学生年会,在神圣的联合国殿堂里参与了能源、食品危机等世界.性重大问题的讨论。美视高中生还是本市中学生“模联”的骨干力量,积极参与了成都市首届“模拟联合国大会”的活动,4月2日—4日主办美视首届“模拟联合国大会”,主题为“后金融危机的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变暖问题(继哥本哈根会议)”和“索马里海盗问题”。
美视学子很有风度。他们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公共汽车上主动让位,校内外大型活动井然有序,会后不留污物,公共场所礼貌待人,坚持女士优先,食堂里文明就餐,不大声喧哗、不浪费粮食。他们自豪地讲这些是“美视风度”。
美视学子讲规则、守纪律。经过几年的教育和训练,学生们的规则意识有了大幅度提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国际社会里应该具备哪些规则”,这些已深深扎根在美视学子的心中。
美视学子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在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途径的教育下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也不断提升。当他们处于负面情绪时会选择健康合理的调节方法进行宣泄;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会平静地分析原因并尝试解决问题;当他们面临人际冲突时会耐心地沟通最后达成一致;他们有目标有计划地朝向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他们积极乐观面对生活,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2)“中国灵魂”、“世界意识”两大素质特点在一批学生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涌现了一批有崇高理想和优良品德的优秀学生。在学校培育“中国灵魂”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有了崇高的理想追求。这几年来,我们每年举办学生党校,高中学生踊跃报名参加。2009年我校80余名高三学生中有30多名学生参加党校学习,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短短几年里经过党支部的考察培养,已有14名同学在校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种情况在一般的中学,特别在民办学校是十分罕见的。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坚持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新模式的成果。
跟踪调查显示,这些党员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都有很好的发展。如我校第一个学生党员李静娴,在川大锦城学院被评为十佳优秀大学生,毕业后被破格留校,当了大学辅导员;2007级的王帅在川师大成为了校党委重点培养的学生干部,多次获得奖学金,被评为优秀团干部及四川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优秀个人。
其次,涌现了一批奋发学习、立志报效祖国的优秀学生。尽管我校招收的学生的文化基础不是一流的,但在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的引导下,涌现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叩开了清华、北大、香港科技大学、复旦、浙大、华东师大、麻省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多伦多大学、南洋理工等中外名校的大门,他们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作出贡献。
其三,涌现了一批初步具有国际视野能扎根中华的优秀学生。美视学子相当一部分同学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有承担国际责任的宏图大志。他们积极参加国际热点问题的讲座,积极参加国际问题的探讨;他们以优良的综合素质被遴选为为数不多的中国学生代表,走上联合国讲坛发表自己对环境、能源、粮食等问题的见解;他们参与和举办模拟联合国大会,厘清对国际问题的原则立场,锻炼“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他们走出国门,留学海外,吸纳先进的世界科学文化……但他们魂系祖国,用他们的一句话来说,“我的青春战场在中国”。
其四,涌现了一批善沟通、会合作、能力很强的优秀学生。善沟通、会合作是新型国际人才的重要素质。美视一批学子初步具备了这些素质。他们在海外游学中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同龄人,甚至成年人结成了朋友;他们主办了两本走红成都校园并在成都报刊、中央电视台以及社会产生影响的校际学生刊物(《Drink Me》《Insight》),刊物要在成都乃至全省许多名校中组稿、发行,这需要很强的沟通合作的能力,但他们办到了,而且似乎游刃有余;他们在没有学校老师组织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在高中几个年级中串联组队参加了成都市首届“模联”,并拿了5个最佳表现奖。在4月2日举办的美视首届模联大会上,美视学子都有上佳的表现。
总之,从这些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影子。课题组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
5.      研究中形成的物化成果
(1) 编集了一册《国际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研究论文集》(选编,实际上收到的论文数量远多于此)。
论文涉及德育地位、德育目标、人才素养、德育面临的挑战、学生德育现状、德育内容方法、评价、德育队伍建设等等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尽管水平不能说很高,但也不乏真知灼见,从而对学校的德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的作者群包括了学校的一把手、课题组成员、德育干部、班主任、科任老师以及学生家长。由此可见,论文集是群策群力的成果。
(2)编撰了一本题为《视野》的德育校本教材。
正如《视野》前言中所述,为了让我们的同学“对世界多一份了解,多一份理解,为走向世界多一点知识的积累,多一点精神的准备”,我们组织了十位老师历时一年分《扎根篇》《视界篇》《规则篇》《礼仪篇》四大部分编写20多万字的校本德育教材。我们希望这本教材在培养学生魂系祖国爱我中华、开拓视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3)编制了主题班会递进系列参考目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的素质要求和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素质现状编写了初中高中分年龄主题班会的递进系列目录,使班主任实施主题教育时有所遵循,有所参考。
(4)形成丰富的学科德育渗透、德育活动、主题班会等方面的课例案例。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们在德育教育中编写的各种课例案例都以书面和电子文档的形式积淀下来,互相交流观摩,成为我校很宝贵的德育财富。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1.任重而道远
本课题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尝到了课题研究的一些甜头,但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通过德育要使学生对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既学会包容又学会坚守、既不忘根又勇于创新,要求很高,需要长期的学习、实践、体验、感悟。我们初步构建的国际化背景下的德育框架的各个环节有待改进、细化、完善。而且我们的学生对象是周期性的,三年或者六年又要换一茬。这种工作性质也决定了我们的研究没有止境,需要我们沿着这个课题研究的方向继续不懈地探索深化。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改革德育,提高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新一代“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成长打好基础,将是我们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和追求。
2.期盼与愿景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深感承担《国际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研究》这一课题力量不足,期盼有更多的学校和同行与我们携手把这一课题的研究引向深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更深切地感到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改革的紧迫性。让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国的德育真正适应国际化的时代需要,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之成长为“有中国灵魂的世界公民”是我们的最大愿景。
课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
《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2. 《全球教育发展的热点研究》《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教育科学出版社
3. 德育新理论丛书:《情感德育论》《道德体验论》《品格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大国崛起》系列丛书      中国民主与法制出版社
5.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6. 《新时期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中国民族教育出版社
7. 《全球化时代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方向》  郑金洲
8. 《中国教育科学走向现代化之路纪实》 顾明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4
9. 《论网络传媒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梁明月 《中国德育》2009.10
10. 《从培训者自身的“改变”做起》 严华银 《人民教育》2009.22
11. 《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研究的对话·全球化与中国》 杨雪冬  中央编译社 1998
12. 《教育国际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张星男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5
13. 《中学之精神》 査有梁 四川教育出版社
14. 《学校文化建设原则:坚守与接纳》 纪大海
15.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与探索》 周卫
16. 《遭遇美国教育》 高钢 《北京文学》
17. 《着眼国际视野,为了民族振兴》 江立丰 《校长论坛》2009.6
18.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澳门濠江中学 《校长论坛》2005.3
19. 《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新构建》 李金初 《校长论坛》2005.5
20.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加强我国中小学生国际意识教育的思考》 顾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