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湖 程端麒:李叔同名号述略——莲馆弘谭 电子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12:16

',1)">

首 页
纪念馆介绍
叔同公园介绍
展区介绍
网络讲解员
走进纪念馆
李叔同简介
李叔同年谱
李叔同照片
李叔同作品
李叔同简介
开放时间
参观须知
联系我们
市区地图
服务指南新闻动态理论与研究题词集锦馆藏精品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莲馆弘谭电子版 >> 正文
李叔同名号述略
平 湖 程端麒

晚年的弘一大师在福建积极弘法。此为弘一大师当时的身份证书。

1901年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学时的成绩单。

“天涯五友图”(1900年摄于上海)左起:李叔同、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许幻园.
李叔同是近代文学家、戏剧家、书画家,他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演绎了多姿多彩传奇式的人生历程,为我们留下了300多个名号。这些名号奏响了李叔同生命乐章的各个音符,使我们听到了他那心路历程的吟唱。
(一)
李叔同名号之多、寓意之深,在近现代名人中堪称翘楚。据我国素有“笔名大王”之称的陈玉堂先生统计,计有287个之多,编入了其煌煌巨著《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先生在此对李叔同名号的类别作了详尽的考证,一是名,如文涛、成蹊、广平等;二是字,如秋宾、惜霜等;三是号,如弘一、黄昏老人、晚晴等;四是晚号,如二一老人;五是尊号,如弘一法师等;六是法名,如演音;七是斋名,如李庐;八是室名,如旭光室、殉教堂等;九是影射名,如黎伯和;十是署,如明慧、大心凡夫、春柳词人等;十一是删去的,如法云、净诏等。这些名号博大精深、洋洋大观,为我们研究李叔同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近日,笔者涉猎了几本有关李叔同的书籍,又有所获。在吴可为著《古道长亭—李叔同传》一书中又发现了几个李叔同曾用过而又鲜为人知的名号(笔名)。“凡民”:该笔名署于《太平洋报》创刊号副刊上的一篇介绍绘画的文章,后来,该文章的部分内容在1913年《杭州教育周报》第8期上刊出,作者正是李叔同。“平凡”:1925年,李叔同经时任《上海民声日报》副刊编辑柳亚子约,作了3幅漫画,分别是《无题》、《休战》和《落日》,其漫画的风格为李叔同特有,且署名“平凡”和李叔同以前曾署的“凡民”相近,由此确定“平凡”就是李叔同。“安素”:1912年4月,《太平洋画集》上刊出了黄辅周与任天知等人的舞台扮相,署名“安素”,根据字体可以确定也是李叔同的笔名。“三郎”:铄镂十一郎(据郑逸梅考证即章士钊)的小说《李苹香》书中记载,“三郎”赠李苹香绝句:“子女平分二十周,那堪更作狭邪游。只因第一伤心事,红粉英雄不自由。”此诗和李叔同1905年一首宣扬男女平等的《婚姻祝辞》歌的词句相同,另外,李叔同的小名为“三郎”,由此相信,书中的“三郎”确系李叔同。此外,还有“千佛名室”等。
(二)
综上所述,李叔同名号已逾300个,本文择其平生较有代表性的十余个,以窥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人生轨迹。
桃李不言—“成蹊”
1901年秋,22岁的李叔同奉母命入南洋公学攻读,改名“成蹊”。
“成蹊”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有的人不尚虚声,但因实际成就,人们自然归向他。李叔同以“成蹊”为名,自然与当时入学后的思想转变有关。当时,李叔同在读经济特科,蔡元培任总教习,其教育重点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叔同在此学习,受益匪浅。据当时同学黄炎培回忆:“同学时他刚二十一二岁。书画、篆刻、诗歌、音乐都有过人的天资和素养。”“他的风度一贯地很温和,很静穆。”这是李叔同生活中的一个转变,也是他早期人生轨迹上的一个印记。
庶出为苦——“叔同”
“叔同”两字,名扬四海,可其中竟包含着他感慨身世的深意。李端在《追忆先父李叔同事迹片段》中说:“先父为什么字‘叔同’呢?最初,我以为可能是和其‘仲兄桐岗’的字有关系,但又不尽然。因为我的亲祖母是我祖父的第三房,先父在弟兄辈中,又排行第三,犬叔同’为字,有和‘二房’、‘仲兄’相平等的意思,以为自己和为自己的母亲正名份。这样的理解的根据,是我从父亲的一种遗物的署名中悟化出来的。在我母亲的房中,一直放有先父从上海带回来的四个大皮箱,在白色的箱皮上,除印有‘上海制皮箱’的厂名图记外,还都有‘李庶同制’的字样。‘庶’、‘叔’同音并用,可见先父常以自己的庶出为苦,也进一步更能说明‘叔同’的深意。”李叔同的别署,最初见于1906年在上海发行的《音乐小杂志》第一期上。为纪念李叔同,其故里平湖新建了李叔同纪念馆,并命以路名(叔同路)、校名(叔同实验小学)。
难忘时光——“城南草堂”
在上海城南草堂的这几年是李叔同平生最幸福的时光。李叔同由天津到上海后,寄居于许幻园(“天涯五友”之一)城南草堂,该草堂位于沪城南郊金洞桥畔,芳草庭院,是李叔同喜爱的环境。他在此广交士林,为文结社。他在《清平乐•赠许幻园》一词中云:“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文采风流合倾慕,闭户著书自足。”此时,李叔同除了“城南草堂”室名外,还有“醿纨阁”的室名和“李庐”的斋名。草堂内留给李叔同使用的客厅中悬有“醿纨阁”的匾额,后来,许幻园将客厅旁的书房特地书“李庐”一匾相赠。这便是李叔同在此自号“醿纨阁”和“李庐”的由来。李叔同对此居处难忘,在47岁时又重访了城南草堂。
铭心之痛——“哀”
“儿寒复谁恤?儿饥复谁思?哀哀复哀哀,魂兮归乎来?”1905年3月10日,李叔同生母因肺病突发而在城南草堂离世,年仅46岁。和母亲相处的这几年,是李叔同一生最难忘的日子,此后就是不断地悲哀与忧愁,一直到出家。而当母亲临终时,却未能守在身边,这是他终身引以为憾的事。李叔同整整49天足不出户,静坐守哀。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他便更名李哀。哀期过后,决定东渡扶桑,临行前赋《金缕曲》。初到日本后,便使用“李哀”的署名。母亲谢世34周年,他在一册《前尘影事》上作了题记:“二月五日为亡母谢世34周年,敬书金刚经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回向菩提,时年六十岁。”
异国思念——“岸”
1905年秋,李叔同母亲病故后,为寻找救国之道,自费东渡日本留学。李叔同抵东京,学习西洋绘画,并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李岸”是李叔同在日本期间常用的一个名字。岸者,正是游子思归之所在。他参加了日本随鸥吟社,发表诗作,其中《朝游不忍池》云:“凤泊鸾飘有所思,出门怅惘欲何之?晓星三五明到眼,残月一痕纤似眉。秋草黄枯菡萏国,紫薇红湿水仙祠。小桥独立了无语,瞥见林梢升曙曦。“此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吟出他身处异国的孤寂之情。
骚坛雅韵——“南社旧侣”
李叔同于1912年3月13日加入南社,虽仅参加过3次集会(首次入社,第二次为1915年5月,第三次为1916年9月),但作为南社巨子,他仍在南社留下了动人的一页。郑逸梅《南社丛谈》南社社友事略中“李叔同”条目中谓:“南社的李叔同,便是专治律宗的弘一法师……他加入南社很早,自署‘南社旧侣’。南社的通讯录,由他设计并题签。辛亥革命后,他主编《太平洋报》的文艺及画报,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即刊登于画报上……”李叔同在《南社丛刊》上发表过一篇数年前的旧作《音乐小杂志序》。《南社诗逊中收录了李叔同的两首诗,一是著名的《春游曲》,二是《孤山归寓成小诗书扇贻王海帆先生》。柳亚子先生赞李叔同云:“文采风流李息霜,茶花春柳擅坛常”“子谷归儒弘一释,天生南社两畸人。”
断食前后——“婴”
李叔同曾以“婴”作为名字,又别署“婴居士”,取老子“能婴儿乎”之意。这是李叔同出家前一年阳历年假的事。他有一次从日本的杂志上看到有一篇关于断食的文章,说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因而他在假期中未回上海,去杭州虎跑寺断食,断食后,食量大增,自己觉得脱胎换骨,化用老子之语,喻自己有如婴儿,获得新生,便改名“李婴”。他的《断食日志》翔实地记录了断食17日的经过。李叔同从皈依到出家仅半载,然而其心路历程却悠长而复杂。
弘扬律宗——“弘一”
“弘一”之号,是李叔同由俗入佛的标志。关于李叔同为何出家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丰子恺的“三层楼说”较为确切。他认为人的生活可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二是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三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李叔同不满足于一、二层楼,于是登上了第三层。年届不惑的李叔同发愿肩荷南山(律宗)家业,誓舍此身而启导之,以弘扬律宗一愿,故又名弘一。
敬重莲宗——“旭光室”
李叔同一生中佩服明代的智旭和当代的印光,两老被佛弟子敬为莲宗第九祖和第十三祖。他从两大德名讳中各撷一字,颜自己修持处为“旭光室”。马一浮题一横额,并赋一诗赠于李叔同。智旭(1599—1655),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晚称蕅益老人,居灵峰,修念佛法门,弘扬净土,声名远著。在现代僧人中,李叔同最服膺印光法师。印光法师(1860——1940),法名圣量,研究经典30年,后至上海太平寺,皈依者达数千之众。李叔同崇拜印光法师,曾三次上门竭诚哀恳,才被印光法师破例收为弟子。后他为《印光法师文抄》题赞:“老人之文,如日月历天,普烛群品。”
大义护佛——“殉教堂”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李叔同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极为愤慨。他说:“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1为了自励和勉人,李叔同在其厦门所居禅房题了“殉教堂”,表示以流血殉教。他写了一张横幅,写了“殉教”两个大字,并跋云:“为护佛门而舍身命,大义所在,何可辞耶?”1941年冬,李叔同在晋江福林寺又作了《受赠红菊花偈》:“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1
闽南留念——“二一老人”
李叔同自称为“二一老人”,是一种自责甚至于自嘲的表示。1937年3月28日,李叔同在厦门南普陀寺讲《南闽十年之梦影》,他说到自号“二一老人”是取古诗“一事无成人渐老”和清初吴梅村(伟业)的绝命词“一钱不值何消说”之意。他认为,这两个“一”字颇有道理,遂取别号为“二一老人”。李叔同说:“一个人如果事情做完满了,那么这个人就会心满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长他自高的念头,生出种种过失来。所以还是不去希望完满的好。”这“二一老人”的名字,是李叔同在闽南居住了十年的一个最好纪念。
殷红绚彩——“晚晴”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这两句唐诗名句和李叔同一生有缘。早在李叔同15岁时就写下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两句感伤惆怅的诗句。之后,在他的室名和著作中多次提到“晚晴”。1928年11月,丰子恺、刘质平等7人,为李叔同在上虞白马湖滨实地建屋,因其喜书唐诗“人间爱晚晴”,遂以“晚晴”为名。他自题白马湖的庵居叫“晚晴山房”,有时也自称“晚晴老人”。简署“晚晴”,有《晚晴集》,别署“晚晴院沙门”。1929年10月,李叔同在温州庆福寺作“晚晴院额跋”云:“唐人诗云‘人间爱晚晴,鬂齿之岁喜诵之。今垂老矣,犹复未忘,亦莫自知其由致也。因颜所居曰‘晚晴院’,聊以纪念旧之怀耳。”1942年10月13日李叔同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犹如夕阳,殷红绚彩,瞬即西沉。”他的这句话,恰好就是“晚晴”两字的注脚。
(作者系嘉兴日报平湖版编辑)
中国浙江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平湖市图书馆
地址:平湖市叔同路29号叔同公园内 电话:0573-85012926 8501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