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簿——古代皇家的文化遗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3:10:16

【卤簿制度源远流长】

    卤簿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制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解释为“仪仗队”,实际上卤簿所涵盖的内容比仪仗要丰富得多。卤簿是专门也是直接为帝王的重大活动服务的。卤簿在汉代已经出现,蔡邕《独断》中记述:“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汉应劭《汉官仪》解释:“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卤簿的“卤”在古代是“橹”的通假字,意思是“大盾”。贾谊在《过秦论》里写的“伏尸百万,流血漂卤”,意思是战场厮杀惨烈,无数战死的人血流成河,都能把大盾漂浮起来。从盾的防护意义引申为对帝王的防护保卫措施,包括武器装备和护卫人员的有组织的行动,即“车驾次第”加上“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卤簿的“簿”就是册簿的意思,就是把“车驾次第”和保卫人员即装备的规模、数量、等级形成文字的典籍。卤簿制度经过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的发展,日趋完备,在车驾、护卫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仪仗(执举金瓜、宝顶、旗幡)和乐舞(音乐演奏和舞蹈表演)。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卤簿的内容是:国家首脑重大国事活动的典章制度,是集仪仗队、军乐团、舞蹈表演、车辆服务、交通安全、治安保卫等整体规模的成文制度,要根据国事活动的重要级别区分等级而实施。

    卤簿的意义和作用有五个:一是保障帝王及随员的安全,二是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三是规范礼仪的等级,四是显示国家的综合实力,五是显示对自然神和祖先的虔诚。
【卤簿的使用和发展】

    卤簿的使用范围是祭祀、朝会、外出和行幸。魏、晋、唐、宋、元、明诸朝嗣君即位,虽仪式不尽一致,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祭告天地、宗社;二是乐器设而不奏。仪式隆重肃穆而无欢乐气氛。先是派遣官员代表嗣君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然后在宫内举行登基仪式。

    明代卤簿制度已经十分完备。满清是东北偏远的少数民族,原本没有卤簿制度,清代的卤簿制度是逐步向明代学习,承袭而来的。是清王朝接受中原汉族文化,继而入主中原,实行统治200多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努尔哈赤1616年统一女真部落,建立“大金”政权以后,以汉人为样板,努力模仿明朝的典章制度,出现“张黄盖,鸣鼓奏乐”等礼仪,产生了清代卤簿的萌芽。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一日在皇太极的即位典礼上,已经“具法驾,设卤簿”。皇太极继位以后,创立了大清政权,于天聪六年(1632年)效仿明朝,以《皇明会典》为准绳建立了正式的卤簿制度。崇德改元之后,皇太极对朝仪礼法也进行了改革,卤簿的规定更加详尽,卤簿仪仗的人数达270人。崇德年间皇太极下令:“定内外亲王、郡王、贝勒等仪仗。”此外尚有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王妃等仪制。可视为清朝前期卤簿制度的正式建立,其标志是卤簿仪制的各种等级内容已经基本健全。

    1644年,清兵进入北京。同年8月,摄政王多尔衮在北京指挥各部迎接顺治入关的准备工作中,卤簿仪仗是头等大事。在顺治即将率领盛京皇宫的全体官员及家族到达北京之际,“礼部启请,车驾将临,应恭办卤簿仪仗等物”。摄政王下令“速行造办”。9月,“礼部启言,圣驾至京,文武百官迎接礼应行预定。先期工部、锦衣卫修治道途,设殿于通洲(州)城外,南向设帷幄、御座于中,尚衣监备冠服,锦衣卫设卤簿仪仗,旗手卫设金鼓旗帜,教坊司设大乐”。10月,清军入关,定鼎燕京,主要注意力仍集中于军事方面,但同时也十分注意学习明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卤簿仪制随之日益完善。顺治三年五月,定卤簿仪仗及诸贝勒、贝子、公等仪仗。定引导之制,御前卤簿:马五对,纛二十杆,旗二十执,枪十杆,撒袋五对,大刀十口,曲柄黄伞四,直柄黄伞八,红伞二,蓝伞二,白伞二,绣龙黄扇六,金黄素扇四,绣龙红扇六,彩凤红扇四,吾杖二对,豹尾枪四根,卧瓜二对,立瓜二对。摄政王、辅政王、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镇国公、辅国公等均有定制。

    顺治入关,定鼎之初所定卤簿仪制,虽每项有所增益,从仪物的品种、数量上予以丰富,渐趋繁缛,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体制上仍是遵循崇德旧制。顺治三年后,卤簿仪制有了很大的变动和发展,开始有大驾卤簿、行驾仪仗、行幸仪仗之别,并分别情况而使用。大驾卤簿用于朝祭,行驾仪仗用于行幸皇城之内,行幸仪仗用于巡行四方。

    卤簿仪制最后定型在乾隆十三年,更大驾卤簿为法驾卤簿,行驾仪仗为銮驾卤簿,行幸仪仗为骑驾卤簿,合三者为大驾卤簿,共为四等,即: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骑驾卤簿。大驾卤簿,用于郊祀祭天;法驾卤簿,用于朝会和太庙祭祖;銮驾卤簿,用于平时出入;骑驾卤簿,用于行幸。至此,清朝卤簿最后形成定例。

【卤簿的车驾】

    卤簿的御车总称“辂车”。辂车之中又分大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周代形成定制,后代形制上有一些变化,一直延用到明清。

    大辂:辂车在殷周时期称大辂,此时的辂车属单辕双轮,中间的车厢称舆,呈左右长方形。洪武初,定大辂车一乘,高一丈三尺九寸五分,阔八尺五分。辂上平盘前后,车棂并雁翅及四垂如意滴珠板,其下辕二条,皆朱红漆,各长二丈二尺九寸五分,用镀金铜龙头、龙尾、龙鳞叶片装钉,前施红油,象搭攀皮一条。平盘下方,厢四面朱红漆,匡各十二隔,内饰绿地描金,绘兽六,即麟、狮、犀、象、马、鹿;禽六,鸾、凤、孔雀、朱雀、雉、鹤。盘左右下有护泥板,车轮二,贯轴一,每轮辐十八条,辋全是朱红漆,抹金铜在叶片装钉。轮内车心各一,用抹金铜钑莲花瓣轮盘装钉。辂亭高六尺七寸九分,四柱长五尺八寸四分,槛座高九寸五分,皆朱红漆,前二柱戗金,柱首宝相花,中云龙文,下龟文。锦门高五尺一寸九分,阔二尺四寸九分,左右门各阔二尺二寸五分。前面和左右各有朱红漆槅扇二,后是朱红漆屏风,上雕沉香色描金云龙五。亭内设朱红漆匡软座,上施花毯、锦褥等。朱红漆坐椅一把,靠背雕沉香色描金云龙。亭外用青绮缘边朱红帘十一扇。辂顶并圆盘三尺一分,顶带仰覆莲座高一尺二寸九分,以青饰辂盖。亭内周围贴金,斗拱承朱红漆匡宝盖,斗以八顶,冒以黄绮,谓之黄屋。屋顶四角垂青绮络带四条,各绣五彩云升龙三。辂亭前有左右转角栏杆二扇,后面有一字带左右转角栏杆一扇,前后栏杆共十二柱,各柱首雕木贴金蹲龙。明清时的大辂车比上古时代要宏丽精美许多倍。

    帝王所乘坐的车,如玉辂,以玉装饰,金辂以金饰而得名,还有象辂、革辂、木辂等各有特色,称为“天子五辂”,十分豪华,需要28人来抬。

【卤簿旗幡仪仗】

    卤簿旗幡仪仗是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的重要手段,可说是五彩缤纷,绚烂至极。同时是古代丰富的文化传说的全面展示。

    华盖:五十四个。九龙而曲柄黄色的四个,九龙而直柄黄色的二十个,都连续排列。花卉而分成五色的十个。九龙而分成五色的十个。这两种交替排列。纯紫或红色的方盖八个。

    执扇:七十二个,寿字的八个,双龙黄色的十六个,双龙红色的八个。黄玉色赤单龙的各八个。

    孔雀雉尾和鸾凤:十六个。红色有花纹方形的各八个。

    幢:十六个。长寿、紫、霓、羽葆各四个。

    幡:十六个。信幡、绛引、豹尾、龙首竿各有四个,分别称作教孝表节幡、明刑弼教幡、行庆施惠幡、裒功怀远幡、振武幡、敷文幡、纳言幡、进善幡,八个为一组。

    纛:八旗大纛二十四个,羽林大纛、前凤大纛共十六,五色销金龙纛共四十,图案相反的纛八十个。

    旗:取材于祥瑞禽鸟的图案,有仪凤、鸾、仙鹤、孔雀、黄鹄、白雉、赤鸟、化虫、振鹭、鸣鸢。取材于灵兽的图案的,有游麟、彩狮、白泽、甪端、赤熊、黄熊、辟邪、犀牛、天马、天鹿。取材于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的四个,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图案的四个,取材于五岳图案的五个。取材于五星二十八宿的三十三个。取材于甘雨(甘泽、甘澍、甘膏、甘霈)的四个。取材于八风(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的八个。取材于五云(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和五雷图案的十个。取材于日、月各一个。门旗八个,金鼓旗二个,翠华旗二个,五色销金小旗各四个。出警、入跸旗各一个。旗的数共有一百二十个。

    其他的还有旌:十六个。金节:四个。仪锽氅黄麾:四个。金钺、星、卧瓜、立瓜、吾仗、御仗:各有十六个。红镫:六个。鼓:二十四个。其中金鼓二个、仗鼓四个、板鼓四个。横笛:十二个。钲:四个。铜角:大小各十六个。

    皇上乘坐的是金辇、玉辇。离御座最近的有:拂尘、金炉、香盒各二个。沐盆、唾盂、大小金瓶、金椅、金杌各一个。手执大刀的、手执弓矢的、手执豹尾枪的,各三十人。手执荷殳戟的各四人。侍殿前执曲柄黄盖的一人。执净鞭者四人。在华盖之间,除十匹仪仗的马外,有骑马的卫士千人。总计卤簿所需一千八百人。

【卤簿的乐舞】

    卤簿的音乐和舞蹈是礼仪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根据传统的音律,使用传统的乐器,进行音乐的演奏,经长期的发展而形成隆重庄严的风格。

    中国礼乐制度有悠久的历史。礼乐和祭祀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凡祭祀等“礼”举行时必然要伴以歌舞,以音乐舞蹈与神鬼对话,是认认真真演唱给神鬼听的。乐舞是娱乐神鬼、人神沟通的重要手段。源自原始宗教、农事、狩猎和征战,经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用于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宫廷乐舞。周代礼仪乐舞成为典范,为历代所尊崇,成为各种大典的精彩内容。

    宫调:古代音乐律制。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七声与十二律相配产生各种调式,凡以宫相配者称“宫”,其他称“调”,统称“宫调”。以七声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为八十四宫调。历代所用宫调无有及此者。如唐燕乐共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音乐七宫十一调,元代北曲六宫十一调,明清南曲用五宫八调。通常所用只有五宫四调,就是《辍耕录·论曲》所说的“九宫调”。

    雅乐:中和韶乐的乐器由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质料制成。古代祭祀乐舞主要乐器有镈钟、编钟、特磬、编磬、建鼓、搏拊、篪、箫、排箫、笛、琴、瑟、笙、埙、柷、敔等,乐舞由名为“麾”的旗帜进行指挥。

    古代用于宫廷典礼和祭祀的乐舞。因其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名。雅乐起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周代的“六舞”被后世奉为雅乐典范,《诗经》中许多诗篇为周代雅乐歌词。秦汉以后,历代开国都要创作本朝的雅乐,多不离“六舞”文舞、武舞的基本模式。秦朝改《大武》称作《五行》,改《韶乐》称作《文始》。汉高祖下令让令叔伯通根据秦代的音乐创制宗庙祭祖所使用的音乐,以《大风歌》、《巴渝舞》进入雅乐。汉武帝的《十九章》中有赵、代、秦、楚的歌曲。三国时魏国的杜夔制雅乐,沿承汉代,基本上没有改变。南朝梁武帝改《九夏》之乐称作《十二雅》,实际上是新创的雅乐。北朝的雅乐更多地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成分。隋朝雅乐合并使用胡声和吴楚之声。开皇十四年(594年)牛弘修改了旧有的曲调,仁寿二年(602年)牛弘修改重写了雅乐的歌词。唐朝初年,祖孝孙改十二雅为十二和,号“大唐雅乐”,并用《治康》、《凯安》作为文舞、武舞。仪凤二年(677年)又以新创的《庆善乐》为文舞,以《破阵乐》为武舞。后来又重新使用《治康》、《凯安》为文舞、武舞。唐代以后雅乐形式日趋僵化,多求复古。五代后汉时改十二和叫作“十二成”。后周的王仆奉诏详定雅乐十二律旋相为宫之法,于是开始有了王仆音律的影响,并持续到宋代。宋代雅乐经过多次修改,到宋徽宗的时侯颁布以《大晟乐》为雅乐。清代以《中和韶乐》为雅乐。

    佾舞是清祭祀时所用的乐舞,是卤簿大典的精彩内容。清代佾舞只用于大祀及中祀,舞用八佾即八行,每行八人,共六十四人。又有武舞(武功之舞)、文舞(文德之舞)之分,武舞用干(盾)、戚(斧子),文舞用羽(长尾羽毛)和龠(古排箫)。唯有文庙、文昌庙舞用六佾,只用文舞。大雩时祭天坛则用舞童十六人,两手均执羽,又称皇舞。

【让卤簿成为活的非物质遗产】

    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皇帝权威和尊严的象征——卤簿制度也瞬间烟消云散。作为封建制度的附属物,被视为历史的糟粕而被永远地否定和遗忘了。但是,随着世界性的对人类历史文化传统的反思和回归,世界遗产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尊崇和保护的对象,许多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物质的和非物质遗产重新拂去尘土,在人类精心的保护下而重新闪现出璀璨的光芒。

    今天,在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强盛、迅速与国际接轨的新形势下,卤簿被重新认识、评价和再现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卤簿是历经数千年的中华宫廷文化和艺术的精髓,如同故宫的建筑和文物被保留并变为博物馆一样,卤簿作为非物质遗产,去掉其为封建帝王服务的外部环境,保留其文化和艺术的实质,让其重新复活,让卤簿在新的时代、在新的意义上重新辉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代表,作为重大传统节日和重大外事活动的国家级的传统礼仪,一方面可以成为向世界展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泱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无穷魅力,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能够极大地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力,其深远伟大的意义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

    值得欣慰的是,卤簿的实物文物,如仪仗、车驾、乐器、礼器大部分完好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这使得卤薄的再现有一种可能。现在需要的是软件,即按照历史原貌的演示。笔者曾经创意以卤簿为核心,设计2008 奥运会的开幕式,并乘势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