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众多潜规则曝光:科研经费分配存四大怪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8:13:26
2010年10月08日 07:03:0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曾对媒体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参加某项目评审会,周六下午刚接到通知,周日上午手机里就收到6个陌生人发来的短信:“请多关照”,“欢迎来我校做学术报告、考察交流”……“我当时很纳闷:这些人是怎么知道我当评审的,我的手机号码是谁透露给他们的?”
事实上,施一公的这种遭遇,只是我国科技界众多“潜规则”中常见的一例。
咨询组专家塞项目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特聘教授陈良尧在申请“973计划”项目时,曾意外地收到过一封电子邮件。
生于1950年的陈良尧1987年毕业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90年回国,先后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和光科学与工程系任教授,后又担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来信人是“973计划”项目咨询组专家。按规定,这些专家不能参与项目申报。陈良尧说,这个仅在某次会议上与他有过一面之交的专家,不知从何处获知他正在组织某一课题的申请,来信直言不讳地提出:“我很希望能安排教师在您领导下接受一个子课题”,并称,“本人因进入咨询组,不能承担或参与973课题,故而愿意安排教师能在您领导下开展科研工作”。
多次申请“973计划”项目未果的陈良尧接受了这一提议,他说,接下来,费了很大劲儿和很多时间,经多次修改,才终于将该“咨询组”专家安排的老师揉进了不同的子课题。课题组的其他成员不理解,他也不便作出解释。
进入中评的答辩阶段,陈良尧很惊讶地发现该专家也在座,此人竟然是这次答辩专家组成员。“彼此都只能装作互不相识的样子,他也不痛不痒问了几个问题”。
搜索更多科研经费 潜规则 的新闻
我国公安机关用信息科技手段提升出入境管理水平
华中科技大学:一所重点大学的自省与“被自省”
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公众投票活动启动
实验室热点三问——对话质检总局科技司、中国检科院相关负责人
丰台表彰2010年科技创新与突出贡献企业
用科技缓解“气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