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企业追逐风电业诱人蛋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1:34:06
热情突然爆发,让人始料不及!
风电的发展如此迅速,原本规划在2010年完成的装机容量,竟然提前三年就将实现。
风电的快速发展,使得风电设备市场,也成为一块诱人的蛋糕!
蜂拥的投资
新疆金风科技的崛起,源于该公司在风电机组研制上所作的长期努力。目前,该公司在兆瓦级以下风电机组市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去年,金风科技占了国内风电新增装机市场的23.55%,排名第一。
不过,行业竞争总是来得非常快。
2005年以前,国产风电机组的主流还是兆瓦级以下机组,2006年,兆瓦级机组却迅速成为市场的主流。虽然金风科技几乎垄断了兆瓦级以下风电机组的市场,但新技术的出现却让那些原来没有机会参与风电设备投资的企业眼前一亮,兆瓦级风电机组的投资热潮开始兴起。
“这是一个朝阳行业,大家都非常看好它的发展。”进入风电设备制造领域两年不到的保定惠德风电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既然大家的技术都是买的,为什么我不可以做呢?”
根据《风电设备》杂志的统计,截至2007年7月底,国内风电机组制造商达到40家,其中国有、国有控股企业17家,民营制造企业12家,合资企业7家,外商独资企业4家。而2005年底,国内风电机组制造商尚不足20家。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贺德馨分析认为,促成风电设备投资热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未来国家对可再生能源要实行分摊制度,今后这些电力公司有一定比例的发电量必须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所以很多电力企业投资风电项目;二是风电产业属于朝阳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从战略上来看,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企业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所以选择投资风电;三是有的企业将发展新能源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
兆瓦级机组的崛起
大量企业介入,结果是兆瓦级风电机组制造遍地开花。
1兆瓦、1.5兆瓦、2兆瓦的国产风电机组相继问世,甚至更大级别、难度更高的海上风电机组也开始研发,似乎中国风电机组的制造水平一下子提高到世界级水平。
难道制造风电机组真的这么容易吗?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位业内人士说,当初波音公司也想搞风电机组的制造,但技术过不了,最后还是放弃,可以说研制风电机组难度并不低于制造飞机,甚至还要高于飞机制造。
那么,为什么国内那么多的企业都能够生产出很有技术难度的兆瓦级风机呢?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内的风电机组制造技术绝大部分都是依靠国外的,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引进国外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或者是与国外设计技术公司联合设计,在国内进行制造和生产,金风科技生产的1.5兆瓦风电机组就是与国外联合研制的;二是购买国外成熟的风电技术,在国内进行许可生产,像东方汽轮机的1.5兆瓦机组;三是与国外公司合资,引进国外的成熟技术在国内进行生产,像航天安迅能生产的1.5兆瓦风电机组。
当然,也有一些国内大学和公司自行研制风电机组,进行生产,像沈阳工业大学的1.5兆瓦机组,国外的风电机组制造公司也会在国内建立独资企业,将其成熟的制造技术带到中国进行生产,像维斯塔斯在国内生产的2兆瓦风电机组。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绝大部分国内风电机组制造商的技术都是引进的,制造风电机组的技术壁垒在哪里?
贺德馨认为,风电机组是一项高新技术,风电机组要在恶劣的环境下运行20年,要制造出性能好、可靠性高的风电机组必须有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风电机组需要经过风电场运行试验的考验,光依靠买外国技术是不行的,需要企业有自己的研发实力。
产能过剩的忧虑
由于企业投资风电设备热情的骤然升温,现在行业内已经开始担心未来产能可能出现过剩的局面。
虽然风电产业发展还只是初步阶段,前景非常广阔,但每年风电装机容量增长还是有一定限度,如果产能扩展速度超过新增装机容量的增长速度,产能过剩就有可能出现。申银万国分析师矫键、黄燕铭就认为,按照现在风电机组新增产能的扩张速度,预计2009年将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到2010年行业的并购整合可能出现,未来风电设备行业将只剩下5至6 家公司分享行业的成长蛋糕。
西南证券分析师认为,如果出现产能过剩,出口将成为不少国内厂商的产能释放出路。确实,已经有不少企业在进行探索走出口路线,比如保定惠德风电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有10台1兆瓦的风电机组出口到美国,而浙江华仪风能公司已出口780kW风机至智利。
不过,贺德馨与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多家风电制造公司人士认为,虽然远期有产能过剩的担忧,但最近几年肯定没有问题,风电机组市场仍然是供不应求,只要企业能够把质量好的风电机组生产出来,就肯定有人买。
盈利前景的担忧
除了产能外,不少后进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让人担忧。
由于国内风电设备大量依赖国外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它们首先需要支付一大笔技术使用费,而且级别高的风电机组,国内很多零配件很难生产,有的企业生产的兆瓦级风电机组国产化率只有40%多一点。此外,如果是准备长期在风电设备领域发展的企业,必须要培养雄厚的研究力量,才能将国外的技术消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即使从产品的毛利率来看,盈利情况也不乐观,特别是兆瓦级风机,东方证券分析师邹慧就认为,由于兆瓦级以上的风机整机在短期内由于零部件大都采购国外产品的原因,国内风电制造商盈利能力将受限。根据金风科技披露的数据,申银万国分析师预测金风科技1.5兆瓦风机的毛利率在21.66%,而湘电股份(爱股,行情,资讯)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生产的2兆瓦风机,产量要到140至150台左右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
保定惠德风电工程有限公司一位高层则认为,风电设备项目能不能赚钱,主要还是看这公司生产的机型国产化率和技术研发能力,买过来的技术怎么消化,并且转化为自己的研发成果,这个过程很重要,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现在低级别的机型国产化率能够达到90%甚至更高,兆瓦级以上的机型国产化率也有达到75%以上的,这要看它的机型和它的技术实力。
专家认为,未来能在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内民族厂商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先发优势,进入风电设备市场的时间较早,已有成熟商用的案例,已能量产;二是具备技术、装备、人才、零部件配套和优质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三是客户资源优势,体现在地域优势、关联方采购优势等,地域优势就是很明显的,比如金风科技已经在北京亦庄、浙江温州、广东惠来、河北承德以及内蒙古包头等风源丰富的地区设立了生产基地,它可以降低10%至15%的设备运输成本和9%的维护成本。
国内风电机组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我国陆续研制过几种并网型风电机组,额定功率分别为18kW、30kW、55kW和200kW,由于研制周期长,满足不了市场对更大容量机组的需求,大部分样机没有机会继续改进和完善,未能转化成商品。后来采取引进国外成熟技术,经过消化吸收逐步提高国产化程度的路线,以期大型风电机组主要部件尽快在国内制造,价格比同类型进口机组降低10%~20%。
2006年,内资企业风电整机产品市场投放量约54万千瓦,市场份额占41.3%,比前一年提高11%;在累计市场份额中,内资产品占有率在30%以上。而外资与合资企业的产品约占国内新增市场的60%。
随着国内产能的提升,预计外资企业的份额在2007年新增市场份额中相比2006年可能有较大的下降,估计不会高于50%。从产品结构上看,我国目前风电场装机大都属于兆瓦级以下的定桨定速型风机,但市场需求趋势已向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发展,其中主力机型是1.5兆瓦风电机组。
金风科技公司的1.2兆瓦直驱型的样机于2005年4月完成吊装投入试运行,并请外国有关机构对其功率曲线进行检测,在产品升级换代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2007年上半年开始投入市场。沈阳工大风能所的科技部“863”项目研究成果,1兆瓦变桨双馈变速机组也于2005年7月投入试运行,2006年又研制出1.5兆瓦机组投入市场。
东方汽轮机公司、华锐风电等公司的兆瓦级变桨变速技术的产品则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并安装到风电场调试运行。其中华锐风电2006年完成7.5万千瓦,并形成了上百台的年生产能力,2007年有望生产500台左右1.5兆瓦的风电机组,有望成为我国风电设备供应的有力竞争者。  外国独资和合资企业,如南通航天万源安迅能公司、恩德(银川)公司、苏司兰、通用电气、维斯塔斯都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开始批量生产兆瓦级机组。
国际风电巨头苏司兰
当中国的风电机组制造商尚处启蒙阶段时,印度已经诞生了世界级的风电机组制造商。苏司兰(Suzlon),印度最大、全球第四的风电机组制造商。
苏司兰的故事始于1995年,最初苏司兰只有20位员工,年营业收入不到300万美元。之所以会有苏司兰,还要说说他的创始人,一位名叫Tanti的纺织商人。
90年代初的印度,能源紧缺,电价飞涨。Tanti的公司经常因为停电而无法生产,更因为电价飞涨盈利有限。无奈之下,Tanti只好自己购买发电机,考虑到油用发电机成本较高,风力发电机进入他的视野,他尝试着买了2台风力发电机,发现风力发电不仅节约成本,而且相当有市场前景。
很快,Tanti把注意力从纺织业转向风电设备业,成立了印度国内第一家以生产风电机组为主的公司--苏司兰。最初,他从一家德国小公司SudWind买到部分技术,之后又从荷兰买到叶片制造技术。1999年,苏司兰推出了自己的风电机组。
由于风电机组制造技术含量非常高,为了吸引更多高级技术人才为苏司兰工作。2003年,Tanti决定将公司总部搬到丹麦,全球最大风电机组制造商维斯塔斯的家乡。现在,苏司兰的风电机组总装厂及零部件生产厂设在印度,国际销售总部位于丹麦,研发机构设在德国和荷兰。苏司兰重点开发的是兆瓦级风电机组,是印度最早一家出产1兆瓦风电机组的制造商。
与中国风电机组制造企业一样,苏司兰的风电机组产品也以低成本作为挑战其他国际风电巨头的主要优势,凭借便宜的国产元件,技术的创新,苏司兰的制造成本大大低于国际同行。
苏司兰于2005年9月在印度证券市场进行IPO,获得了46倍的超额认购,上市后迅速成为印度股票市场上综合排名前25位的印度公司之一。上市后的苏司兰在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全球扩张的步伐。
2006年3月,苏司兰战略收购Hansen Transimission。这家公司是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的主要制造商,在齿轮箱和传动装置方面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曾长期为丹麦维斯塔斯公司提供齿轮箱。2007年5月,苏司兰出价以13亿欧元将全球第七大风力发电机制造商德国瑞能收入囊中,将自己在全球风能市场排名从第八位提升至第四。
如今,苏司兰风电机组销量占据印度市场的35%,占全球风电机组市场的7.7%,2006年度的营业收入突破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