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餐桌回望:餐桌吃喝的变迁-图画人生-凯迪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8:03:57


    民以食为天。解放前,中国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很难吃得饱肚子。低下的生产力加上连年战乱,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历尽艰辛。解放后,虽然农业生产有较大幅度提高,不过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还是让人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1953年,国家制订了粮油统购统销的制度,粮票、油票、肉票等票证的出现,让老百姓吃饭都要“定量”。实行市场经济后,粮票开始光荣“退休”,它也跟随计划经济时代镌刻进老百姓最深处的记忆里。

    之后,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活力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90年代,全国流行“下馆子”,邀亲朋好友到饭店吃饭,成为一件体面的事情。不同菜系的餐馆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生根,各种风味的西餐厅纷纷涌现,农家饭也走入了城市人的视野,人们吃饭有了更多的选择。进入21世纪,人们将饮食焦点转移到了健康上: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花生油要专找非转基因的……

    现在,面对饭桌上既丰盛又营养的饭菜,我们也可以回首过去,看看一张小小餐桌,折射出怎样的巨变。

    1948年12月10日,上海冬令救济会陆家浜路海潮寺施粥所向难民施粥。当年,流入上海的大批难民挣扎在饥饿线上,生活十分悲惨。



   1949年,河北省宝坻县8户村民在政府的帮助下,举家迁移到黑龙江省讷河县十三区张蒙古屯安家落户、开垦荒地。图为1950年,河北移民在庭院里吃饭的情形。



   1950年淮河发生水灾,随后党中央做出了治理淮河的决定。12月,淮河中游冬修工程开工。图为参加治淮工程的民工在工棚前吃饭。



1953年春节,天津市汉沽区芦台王德铸(左一)一家人吃团圆饭。吃团圆饭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守岁方式。



1953年7月2日,从日本归国的华侨抵达天津,招待所的餐厅里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招待归侨。



这是1957年初冬,北京东来顺餐厅一角。东来顺是北京著名的涮羊肉餐馆。



1958年3月2日,北京天桥商场下放干部在南口果木农场的荒地上种植果树。图为他们在荒地沙坡上吃窝窝头。



1958年6月29日,北京市西城区宗帽胡同办事处第二居民委员会办起了“群众食堂”,很受居民欢迎,家里做饭不方便的居民,都可带着粮票来食堂吃饭。



    1984年5月,为解决职工子女吃饭难的问题,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十二职工食堂六一前开设儿童餐厅,受到职工的赞扬。



    1992年5月11日,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香港美食城总店一楼海鲜大厅正式开业。这个高档餐厅拥有150个座位,由来自香港的总厨师掌勺,受过专门培训的餐厅服务员上岗服务。



    1993年5月10日是北京开放粮油价格第一天,朝阳区西石门粮店的店员在登记注销最后一批粮票。北京流通了几十年的粮票油票宣布作废。



    2009年1月2日,几位北京市民在远郊延庆县农户家享用远近闻名的“柳沟村豆腐宴”。元旦期间,这里的农家乐生意异常红火。



    2008年8月17日,外国游客在秀水街的西餐厅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