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钓鱼岛较量已经充分显示出中国的能量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39:32
专家:中日钓鱼岛较量已经充分显示出中国的能量
发布时间:2010-10-06 来源:新华网 类型:军事动态

资料图:菅直人内阁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从结构因素看,现在面临一个实际上的G2结构:中美两国同处一个国际结构,并且两国都处于这个结构的顶端。两国的互动因此极为关键。所谓的互动,就是一方的行为影响着另一方。

美国是这个体系的既得利益者,而中国是后来者。美国的行为深刻影响着中国,中国如何回应美国的行为,又决定着美国日后如何行为。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美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越来越突显其军事力量。

自冷战时期以来,在很长时间里美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三权合一”,即在政治(民主、自由和人权)、军事和经济方面,美国的力量都是无以伦比的。

美国“三权合一”的优势在冷战之后达到了顶峰。但是,好景不长。美国滥用权力,要以民主政治和经济自由主义来“终结”世界历史。

结果,在推行民主方面连连受挫,而经济上毫无约束的新自由主义,更是导致了国内深刻的经济危机。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极度影响的美国经济,似乎没有能力得到快速的恢复。

可以想见,在美国全面恢复其经济和政治信心之前,军事力量很容易走上美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前台;在一些时候,军事力量的使用甚至变得不可避免。

资料图:菅直人内阁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经济依赖不是和平的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反应成为关键。中国如果如苏联那样,同样使用军事力量来反制美国,那么就很有可能再次把世界体系一分为二。这种“以牙还牙”方式是西方盛行多年的所谓的现实主义的逻辑。

有人认为,因为中美两国的经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互相依赖程度,不可能想象世界秩序还会一分为二。

不过,相互依赖只是增加了美国或者中国退出这个体系的成本和代价,而不能从制度上阻止任何一个国家的退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情形也是这样。当时欧洲各国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形成了一波早期全球化浪潮,一些人认为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不顾其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和他国发生战争,他们因此预言欧洲的永久和平与发展。

但经济上的互相依赖

中国会不会步西方帝国(包括苏联)的军事逻辑?

面对外在的巨大压力,中国必然会、也必须要加速其军事现代化来加强其国防。没有一个国家会陷入没有军事力量,其国家利益会得到有效保护的迷思。

同时,因为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无论进出口还是投资,其经济和世界经济体的相关性会继续强化,这也要求中国发展军事力量来保障其海上航道的安全。

实际上,保障海上航道的安全不仅仅是美国和其他大国的关切,更是中国的关切。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中国能够保障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地位也要求其有能力来为维持世界秩序做些事情,就是说,中国要发展出自己承担和履行国际责任的能力。

在这方面,中国(正如一些美国学者所强调的)一直是一个“搭便车者”(free rider)。无论是自身经济安全的需要还是履行国际责任,中国本身必须具备能力,“搭便车”是不可持续的。

资料图:10月1日,日本国会开会,听取菅直人内阁的施政报告。

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必然成为另外一个西方式帝国。中国可以做这个选择,但从历史经验看,中国更可能选择继续目前的经济现代化道路。

就是说,中国会继续是一个经济大国,而军事的现代化会继续处于次要位置,仅仅是为了上述各种需要:自我防卫、经济安全和履行国际责任。

自近代以来,中国今天第一次开始真正发挥具有实质性的外交影响力。尽管各种内部制度因素继续制约着中国的外交影响力,但外在世界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日益高升的外交影响力。

很显然,这种影响力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而非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这次和日本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上的较量,已经充分显示出中国经济的能量

从前总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但中国现在也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

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贸易和人民币币值的关切,也是中国经济能力的反映。这方面的能力必然会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而持续得到加强。

终究没有能够阻止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此后,西方社会一直在寻找什么样的机制能够阻止国家间战争的爆发,包括权力平衡和制衡理论、霸权理论、民主政体等等。)

中国的选择

从历史的经验看,中国的理性选择或者不选择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不可选择(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退出现行国际体系。这里会有两种情形。

资料图:菅直人内阁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一是当中国感到外在世界太麻烦了,就选择孤立,自我封闭起来。二是另组一个国际舞台,如同苏联一样。

在当今世界,也的确有些国家(尤其是那些被西方视为“敌人”的国家)希望中国能够站出来和西方美国对立。

孤立主义显然行不通。封闭就要挨打,这是近代历史给中国最惨痛的教训。而一旦选择另组体系,中国必然面临一个规模和能量无比的对立面体系。

第二,中国不可选择走军事国家道路,包括德国、日本和苏联。中国要进行军事现代化,但军事现代化要最大限度限制在防御政策界内。

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是否可以持续,最终还是要取决于经济实力。单纯的军事现代化不足以成为一个大国,并且一旦走上军事道路,经济就会变得不可持续。

和前一种情形一样,一旦中国选择军事国家道路,就必然会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即另外一个视中国为威胁的军事国家或者集团。

当然,动用军事力量也已经给美国造就了巨大的负担。美国在维持世界秩序方面远不及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

第三,中国不可选择美国的道路,到处扩张,并且动不动就使用军事力量。今天世界上的很多问题,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动用军事力量的结果。

第四,中国应当继续选择做经济大国。

历史上,中国成为亚洲大国是因为其经济力量及其和经济力量相关的文化崛起。同样,中国用来维持亚洲国际体系的也是经济力量,即“朝贡制度”(贸易安排),而非军事力量。

在所有这些方面,今天也不例外。中国的选择也会制约着美国往军事国家方向发展。

就是说,中国经济能力增加这个事实,本身可以促使美国走向同一“跑道”,即经济竞争。中美两国经济上的竞争要好于军事竞争。

第五,中国要选择在和其它国家互动过程中,来确立和培养自己的国际责任感,而不是像美国那样简单地把自己界定的“国际责任”强加给他国之上。当然,中国也必须发展其承担和履行国际责任的能力。

不管怎样,人们希望看到的中国并不是另外一个西方式帝国,而是另一类型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崛起和文化信心的回归,中国必然也必须作此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