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开始呈现趋稳迹象//韩媒:中国速度即将成为世界速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1:46:47

中国经济开始呈现趋稳迹象//韩媒:中国速度即将成为世界速度

2010-09-07 12:06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评论 0 条 查看评论
【字体:大 中 小】 推荐给好友

  ●投资和消费需求出现双增长

  ●结构调整政策效果开始显现

  ●出口增加受经济波动影响小

  ●需关注输入性通胀压力变化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不久前发布了8月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数据。笔者注意到,数据传递了许多新的信息。

  8月pmi综合指数51.7%,较上月上升0.5%,结束连续三个月的下降和自7月下降幅度收窄以后重拾升势。0.5%的上升,不论是否成为经济增长态势的拐点,集效率、供需、质量和平衡于一身的综合指数的上行,至少说明经济下行的态势已经稳定,支持全年经济10%左右的平稳增长的判断。

  8月新订单指数为 53.1%,比上月上升2.2 个百分点,回升幅度较大,显示内部需求趋强。20个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行业高于50%。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订单都上涨,说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增长。稳固的内需增长最终会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反映国内需求的新订单指数上升,说明近期进口增幅下降并不完全是内需不足,不排除可能对国内产品的需求替代了对部分进口产品的需求的原因。

  产成品库存指数回落幅度扩大,凸显总需求增长强劲。8月份产成品库存指数比上月回落3%,继7月下降1.4%后再次加大回落幅度。20个行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均低于5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高于50%,显示与生产活动相关的科技含量较高的设备需求在增加,与节能减排政策相关的产业库存处在较高的水平,结构调整的政策效果显现。

  生产指数小幅回升,20个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等行业低于50%,显示生产指数的小幅上升,并非这些行业的生产的推动,相反说明节能减排、重组兼并、淘汰落后产能等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对这些行业的生产和供给起到了限制的作用,总供给增长平缓,与总需求的上升鲜明对比,这个态势有利于经济的平衡增长。

  8月新出口订单比上月上升1%。20个行业中,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行业高于50%。可见,虽然近期美国经济恢复态势疲软,世界经济增加新的不稳定因素,外部需求较上半年可能放缓,不过中国出口中基本消费类商品占到较大比例,属于刚性需求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另外,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现阶段还不具备替代性。所以,虽然外需市场总体上可能呈现下降,但是对中国产品的基本需求仍然支持订单的上升。从产品类型来看,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在高于50%之列。不过,对第四季度和明年的外需市场乃至出口的整体形势,笔者仍持审慎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购进价格指数大幅上升,需要关注输入性通胀压力变化。8月购进价格指数比上月上升10.1%,继6月、7月大幅下降后大幅反转上升,与8月国际部分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上升有关。20个行业中,只有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低于50%,其余行业均高于50%,其中有11个行业达到60%以上。分产品类型来看,中间品和生活消费品类企业均达到60%以上;原材料与能源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稍低,分别为59.1%和57.2%,比7月份低于50%的水平也有较大幅度上涨。由购进价格指数的大幅反弹,笔者判断8月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可能承受上升压力。ppi与非食品的cpi(消费者物价)关联度较大,可能对8月cpi产生一定传导效应。加上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务院蔬菜计划还未产生效果,8月cpi可能达到3.5%的年内峰值。购进价格指数的大幅频繁波动,输入型通胀的不确定性增加,加大了通胀预期的管理难度。

  总之,pmi综合指数和11个分项指数中的大多数指标已有明显改善,尤其需求上升和过剩供给得到限制,正一定程度改善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经济朝着总需求总供给渐趋平衡的方向演进。经济增长态势的稳定,为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留下了空间。据此,笔者以为,下半年结构调整的战略会沿着既定方向加大力度。推动“十一五”规划相应指标的实现,应是政策的重要取向之一。(左晓蕾 作者为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韩媒:中国速度即将成为世界速度

2010-10-06 10:09  来源:参考消息  评论 0 条 查看评论 【字体:大 中 小】

  韩国《中央日报》网日前发表评论,题为《中国速度》,作者为中央日报中国研究所次长韩友德。文章摘编如下文章称,沪杭高速列车10月1日试运行的平均时速为350公里,最高时速达到416.6公里,成为了世界之最。有人说“高速列车代表了中国速度,也即将成为世界速度”。但就在5年前,中国和高速列车相关的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但现在中国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强国。

  这些都是“以市场换技术”式的技术开发战略的成果。中国自2004年以后,积极引入了西门子(德国)、川崎重工(日本)、阿尔斯顿(法国)等先进的高速列车制造商。这都得益于每年230亿美元市场的“诱惑”。甚至一度给他们提供了70%的市场。但这些西方企业们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不得不“不情愿”地向中国这个合作伙伴转移技术,而中国也很快地消化并吸收了这些技术。

  具备了技术的中国企业立刻走进了海外市场。今年年初中国相继获得了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铁路项目。他们的强项就是超低的建设费用。而在目前行业内最受瞩目的巴西和美国加利福尼亚高速铁路投标战中,中国也成为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将依靠着政府资金的支持进行具有攻击性的投标战。西方企业这回是自己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西方企业认为,中国企业消化的技术实际上不过是“改造”。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毫无办法。这是因为他们不能错过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今后10年内,全世界高速铁路一半以上的建设工程将在中国进行。这些企业希望能够保持住这市场。在海外他们采取了“和中国一起”的战略。他们认为,只有和在东南亚、中东等第3世界国家中标率高的中国合作,才能提高中标可能性。西门子在沙特阿拉伯高速铁路投标战中,放弃了单独投标,转而参加了“中国国际财团” 的方式也正好说明了这点。

  中国“利用市场的技术引入→通过技术追赶控制国内市场→进入海外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具有阶段性的差异,在造船、汽车、信息技术(it)等领域的情况也是一样。这就是仅用时5年就追赶上世界最高高速列车速度的“中国速度”。甚至连被称为巨头的西方技术企业也无法应付这种速度,转而摸索同中国的合作战略。看着上海~杭州的高速列车,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了未来学者约翰·纳斯比特(john naisbitt)说的一句话:“如果你无法战胜中国,那么就融入到他们的发展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