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一盆冷水 --- 许知远 访谈录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3:08:39
我愿做一盆冷水     
  ------------许知远,著名公共知识分子,以专栏评论者的身份为人熟悉。他用安静、节制的语言叙述我们这个社会在风花雪月背后,在价值失衡的庸众之间,在表面繁荣的地底下,正在经历和发生的事情。他运用自己的双眼、双脚、头脑,来观察、触摸、思考中国社会,并且谈论自己国家的状况,叙述这个时代的情绪。
  在我们如今纷繁复杂的时代,许知远已成为一种有力的声音,这种声音提醒乃至唤醒了诸多已被这个社会磨得日益混沌的灵魂,为一个健康而真正充满活力的社会奉献着自己的一己之力。
  在理想被物质洪流泯灭的今天,他拥有了这个时代已经非常罕见的特质,当你沉浸在紧张、焦虑和急功近利之中不能自拔时,许知远毫无疑问是那个最能给你浇冷水的人。 
                                                                                                                          -------------------  私自从网站复制过来,许先生 一路走好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今天的《在路上》我是源源,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每天都要面对很多的变化,如何平息自己内心当中这种急躁和焦虑,如何让我们冷静下来去思考一下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依然是“我愿做一盆冷水”,我们邀请的嘉宾是作家许知远先生,我们大家掌声欢迎!
相信今天大家到场的观众特别热情,很多都是许先生的粉丝,很多人如果看过许先生写过的书和作品都知道从当年的忧伤的年轻人到今天前沿纸媒的领军人物,他可以说是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代表,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从许先生的一篇博文开始,非常欢迎您做客我们节目现场,我们从您博客有一篇《在边缘》,那个博文里边我们看到一个想法,您觉得“做边缘人未尝不好”,您说边缘人可能有敏感和好奇的心,您觉得您是边缘人吗?
嘉宾:我不知道。我写那个东西的时候是我在几个月前,我也很少写博客,写过几篇可能。我在剑桥的时候没什么事情干,一切都很安静可能因为距离带来的某种疏离感,疏离感会产生某种边缘的情绪。而且之前我正好读到一篇文章是登在伦敦书评上面是评论美国作家去欧洲的时候,他们离开美国去欧洲为了更好理解美国,从外部发出声音给美国。这也是困扰我的问题,我更年轻的时候非常渴望成功,非常活在一个中心的人物。但实际上背后慢慢意识到这后边是一个巨大的持续了可能很多年几百年上千年的一个文化传统,中国社会只有一种主流,单一的主流过去是读书做官,现在是读书、经商、成为公务员也好都要成为整个权力的中心,单一的政治权力控制所有的资源,所有人往中心挤,造成我们整个思想上的僵化和单一性《在边缘》也是这样的想法。跟中国社会变化有关系,社会被卷入越来越深的单向道上面,并不存在或者说并不一定准确的一个道路上去拥挤,每个人感到巨大的迷茫和困惑和这些想法有关系。
主持人:我们平台是为年轻人搭建的,这个平台上有很多年轻人的声音和问题,我们有一些追求,您刚才说到中心是漩涡可能有很多权力甚至对成功的追求。年轻人渴望成功。
嘉宾:成功没有错,我们只有单一的成功用一种方法衡量成功,这是人交流的源泉。
主持人:我想问的问题是我们网站上顶的最高的问题,一个叫做“boboshark”的网友说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追捧成功学,非常狂热,您怎么来看?尤其是年轻人。
嘉宾:是非常愚蠢的征兆,我们整个社会愚蠢和扭曲的征兆。我每次去机场看到大屏幕宣传怎么样怎么样成功,学校里也是。而且所有的成功都是非常具体的非常物化的,我觉得整个中国人的精神空间基本上被房子、车子和股票塞满了,这是非常可悲的现状。
这个东西不是年轻人的,年轻人当然有他们的问题,主要是我们年长人的问题,是我们给他们提供错误和糟糕的价值观,我们要打破目前为止这种单一的价值观。
主持人:好,其实我们很多人对许先生特别了解的朋友,您是从北大毕业的,您从北大毕业以后,您所学的专业从事互联网创业,这条路可能是很多年轻人觉得这个很主流,我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的是很热的专业,您最后为什么放弃了?
嘉宾:我没创业,我跟别人瞎混别人在创业,他给我工作的机会,当时看起来是很高的薪水当时被诱惑了去了。
主持人:特别心动?
嘉宾:那时很迷惘不知道干什么,我前后工作了一年。那个互联网从美国硅谷来是一个开放的价值观,蕴含着开放、自由。所有人彼此间谈话是没有层级关系的,我们谈论的是一种可能性和梦想,互联网是巨大的启蒙运动不是商业运动,到现在过了十多年之后互联网在中国变了味道,我当时的既有价值被现在的东西吞噬掉了。仍然有可能性但不像十年前让人充满期待了。
主持人:线上有一个“zorro-cat”的朋友说,我们从小不允许有自己的思想,小时候对大人有异议会被骂,大学时是独立思考的好时候却被课业实习就业压力逼的晕头转向,毕业之后就更不用说了,整个成长环境是为防止我们独立思想设计的,我们如何培养独立思维?想听听您的见解。
嘉宾:这个问题是双重性的,当然遇到这么多的压力和社会上提供的糟糕的现状,另一方面里面有糟糕的倾向,这种观念很多年轻人谈这样的问题,背后是对自我责任的推卸。人为什么是不可捉摸的迷人有意思的动物,因为有自由意志,不是给你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成长成什么样,你不是一棵树是一个人,人可以打破社会现状,压力。某种意义上存在更多的可能性,新的信息革命新的开放社会也好,给你提供巨大的人类文明在你面前你可以去跟人类文明产生关联,你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意志,可以做这样的事情,不仅仅是谴责社会,这个社会一方面谴责,一方面不安于这种谴责,有很多人在谴责中埋没了我们所有的高潮和快感,忘记了下一步怎么开始。下一步怎么开始很重要,每个人有自由意志,不一定给你带来舒适,不一定带来成功,自由意志是你抗争挣扎的过程是人的尊严的基本。
你要绽放,你可以看人类文明很多灿烂的东西是在最压抑的时刻产生的,如果随便压抑把你压抑死亡了,说明你太脆弱了,我们应该对意志重新的尊重和追寻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您觉得如何开始让自己意志有一种绽放?
嘉宾:从此刻,从眼前的不妥协开始。
主持人:很多年轻人在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被动的行为,我们不知道从最开始的时候主动的让自己绽放。
嘉宾:坦白讲历史是残酷的,大多数人会沦为历史变革的牺牲品是残酷的现实,你自问你自己想不想成为牺牲品?如果不愿意应该抗争。我们不存在乌托邦每个人实现自我的价值,是胡说八道的谎言,存在某一些人物他们可以打破这种关系,他们为历史提供魅力,我们鼓励这样的人鼓励大家朝这样的方向发展。很多人达不到但挣扎和斗争的过程本身是非常迷人的过程。
主持人:过程很迷人。我们刚看到后边有位观众举手,请您说一下。
观众:许先生两个问题,您刚才谈了很多。第一个是您信点什么?或者说您的信仰是什么?据我所知什么都不信也是一种信仰,您谈到说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做什么,您现在明确要做什么吗?大家想跟您分享一下。
主持人:他说两点第一是信仰是什么?
嘉宾:信仰这个词有点成为时代的新的陈词滥调,每当我们的社会有问题的时候,大家说由于中国是没有信仰的社会,人有问题的时候说人是没有信仰的人。似乎存在外在信仰的机制你跟他产生嫁接你会产生力量一样,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观众:西方人,美国人90%信基督教,他看其他人的时候说不出你的信仰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嘉宾:对,他们90%不是真的信,是从小的一个习惯,像我们受成功教育一样,从小的教育。不一定这么多,所有的信仰当你个人内心和它不产生关联的时候就变成了教条,随便引用教条没问题在欧洲一样,所有的信仰都是自我寻找的过程。信仰对我来说是一种思维的体系情感的系统,它可能洋溢在生活周围,对中国人来说我们不存在这么一个东西,我们不存在这种语言系统,但是我们存在可能是另一种东西。中国可能在过去有一种更好人文主义传统,本身没有被更好培养或制衡或挑战到了僵化晚期的时候。对我来说我更接受一种混合的人文主义传统,它既来自于西方的近四百年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个人价值的尊重。最近有这样的传统,社会是有种特定的价值美德,美德价值包括对人的尊重,对个人意志的抒发对个人才能的展现对包括内心自我的拷问和追寻,他们共同组成了对自我价值道德的判断。我相信权力的制衡我相信自由和尊严是人根本的需求,这是我相信的东西,不一定有教益的信仰,但这是我相信的东西。
观众:您刚才说简单点是自由意志的感觉。您有这种追求或者说有这种想法的话,现在到底做些什么?是我第二个问题,您找到明确的方向想做些什么?
嘉宾:你不知道我干吗的?
主持人:大家觉得作家不足以说明对吗?为什么?
观众:许先生认为自己就是码字的?
嘉宾:我特别不喜欢这个词汇,这是毛泽东以来特别恶劣的传统,对知识分子的一种不尊重。因为世界上存在很多不同的事件,我们稍微扯远一点,我们必须捍卫独立精神世界的存在,我们世界经常把什么都实用化,你的思想和举动不产生具体的生产力就不起作用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我们必须确认精神世界有他独立的价值,是人的组成部分甚至比你吃饭更重要的事情,我一直做这样的事情我思考、表达,包括开书店参与媒体,我们希望创造更有意思的精神丰富的空间。在这里,所有人会发现决定你人生感受从来不是来自房子、车或眼前的升值,而是精神世界的满足。
即使我们刚才说的一切的物质,我们需要证明我们的身份,我们身份的需求满足,我是谁我过的怎么样。
主持人:谢谢您的提问。还有观众要提问吗?
第一排这位先生。
观众:为什么中国人常常有集体崇拜的情结,个人在集体中可能会失去自由,但他觉得获得力量感,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很兴奋,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强化这种情结,这种情结背后的文化上的制度上的原因是什么?
嘉宾:对集体的渴望不是中国人是全世界都是这样,法国大革命为什么吸引人?列宁十月革命为什么蛊惑人心?柏林墙倒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加入游行的队伍?都是相通的,本质人都是非常孤独的,人渴望群体的出现。但是在中国的这种问题可能被弄严重了,因为他们对群体的渴望,他们没有特别的杀害他们个人主义存在,在中国个人主义从来没有真正的诞生过,一直到现在我们从小到大你个人从来没有真正的价值,西方世界个体是和上帝之间发生某种关系你个体有价值,我们生活在生活网络里,你亲戚家人,我上学同班同学,我们生活在人际关系网络里,我们很少通过自身具备这些价值,你自身不具备价值,你必须别人赋予给你,我们生活在别人的眼光和压力下,我们特别渴望别人认同,是你内心很脆弱的缺乏力量的,我要加入别人获得更多的力量,这是恶性循环我们当然要打破它。
主持人:我们请这位女士。
观众:许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许老师对挫折教育的看法,挫折教育对我们成长过程中有必要吗?好处还是坏处更大一些?
嘉宾:这个问题没法回答,这个跟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一定的挫败对人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挫败是人自省的前提是自我追问的过程,挫败太大了把你摧毁了太糟糕了,是个张力,社会在你成长过程中要保护你,保护你内心某种理想的东西、温暖的东西,同时要有力量挑战你,使你认识不是一切事物是想当然的,他们之间是张力的关系。
在中国社会这两点往往是错位的关系,我们要么是极端过度保护,你出生是全家的中心小宝贝,干什么都是过度保护。八几年更加明显,过度保护突然到谁也不理你,到摧残你,产生了大家非常困惑迷茫的状态,为什么我昨天所有人保护,但今天所有人对我这么糟,所有人不给我实习的机会,传授我应该需要的知识。我们在两边摇摆,一方面过度溺爱,一方面过度冷酷。
主持人:您经历过这个过程吗?从这个极端到那个极端。
嘉宾:都有轻微的,可能我不那么严重。
主持人:社会现实是很残酷的。
嘉宾:尤其这十年整个社会糟的不成样子,真的很糟糕。
主持人:正因为这样才要做一盆冷水,包括年轻人怎么样调整自己的心态,有没有方法?您当时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的?
嘉宾:每个人要有自己的方法,如果我告诉你一个方法特别管用我就是成功学大师了,我就可以去机场了。这是每个人摸索的过程,我觉得我希望做的一些事情告诉大家一种可能性,不仅仅是电视上宣传成功学可能性,不是《赢在中国》可能性的东西。在史努比里,他们都是内心温暖的,然后有他们自己尊严的一个东西,史奴比一直想写好小说天天在打字机上打字被退稿还会继续打下去,这个是美好东西,大部分人是这样的,不一定每个人成为非常风光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我看过一篇文章,谈到说那些他尊敬的人是那些在每周日的集市之后没有参加集市喧闹喝酒的那些,而去到郊外去看夕阳的那些农民,没有去喧闹而在树下安静读书的人,这是他尊敬的人。我们时代忙碌每个人不愿看夕阳,每个人不愿在树荫下读书了。
主持人:忽略了让我们觉得温暖的风景,看到的都是山顶山尖的地方。
嘉宾:我们生活是在塑料花的时代,之前所有人顶礼膜拜黄光裕,现在他变成碎玻璃,不止是他的问题是我们系统的问题,我们把不该推到最顶端的人推到最顶端然后无情的把他毁灭掉。
主持人:现在年轻人很多有知识没文化没有思考能力受外界的影响很大没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怎么培养?
嘉宾:不知道。它是一个生长是一个有机的生长不能抑制,我明白他的意思,整个社会象征是一个风桶,风桶自己没有声音,当陈冠希风吹过的时候我们变成他的声音,谁吹过的时候就变成谁的声音,这是可怕的事实我们没法抵御。大家不要以集体的口吻发言,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样,90后怎么样,你怎么样。我们太容易摘开了,摘开的过程中你在推卸你自己的责任,个人要承担责任的。我不能在这里谴责中国知识分子怎么样,我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能为社会提供个人的想法道德上的坚持,你没有资格做集体性的控诉,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
所有自由意志和道德的基石都是以个人为基础的,我们社会面临的很多问题是个人基础道德坍塌造成的,我们做媒体的人很清楚,做商业的人很清楚,做媒体的不会做很多娱乐报道,收视率有压力。做商业你可以不行贿不一定,可以不行贿。每个人让自己成为某种挑战者某种新的可能性,遵循集体的声音就是糟糕的结果。
内在的价值判断有很多因素共同构成的,整个成长中不断的遭遇的挫败,碰到的人也好,有很多偶然事件,不同的力量相交汇造成的人的神奇的东西,想想你父系一代母系一代是什么遭遇,你生活的时代你同学是怎样的,所有的东西造成你,你是非常独特性的东西,你要捍卫你的独特性。
主持人:有一位叫做z h i j i a ns h a 的说许哥每句话都很犀利。还有一位网友说许先生您成长中哪本书对您帮助很大,希望推荐对青年人成长有帮助的书。
嘉宾:人生没有明确的答案,如果人生有明确的答案不值得一过,人生是很多相遇,当然我遇到很多书对我帮助很多,但不仅仅是那么书籍,也有很多爱情。东西都是这样的,人们要保持开放的情绪期待每一次相遇的到来,书当然是很重要的相遇,死去的声音它们以意外的方式到你面前告诉你他们的经验。应该有耐心,不要急于知道答案。
主持人:目前您有没有好的推荐。
嘉宾:我觉得很多对我影响很大的电影,《死亡诗社》对我影响很大,很多传记非常好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的《渴望生活》,印度三部曲的《游记》。约翰•伯格英国的批评家他们都是让我非常着迷的人,你要意识到世界比你生活要宽阔,你要接触宽阔的世界。
主持人:一位网友说如果人生确定了,就不值得一过了。对您的说法很认可。
我们刚才听许先生讲了很多包括他说对每一本书都是美丽的相遇,人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他用独特的视角跟我们网上和现场网友一起讨论。也希望大家能越来越的发出自己的问题,我们现在稍微休息一下一会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