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23:31
2010年9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后一站

刘伟馨


  德国、俄罗斯、英国合拍的《最后一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传记片。它的主角,就是大名鼎鼎的列夫·托尔斯泰。电影没有展现托尔斯泰的全部人生,只是聚焦其生命中的最后一年:矛盾、复杂、孤独、无奈……这反而使电影平添了一层悲凉的色彩。

  我承认,喜欢《最后一站》,根源就在托尔斯泰,我是托尔斯泰的仰慕者。30多年前,文学名著开禁,我第一批通宵排队买到的小说中,就有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现在,光《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我就收藏了四个版本。我们有兴趣看他的小说,看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影,当然,也迫不及待地想看他的“真身”出现在银幕上。那将会是怎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呵!

  毫无疑问,《最后一站》不是娱乐性商业电影,它带来的心灵感应,远过于感官享受。一个迟暮的、即将走向人生终点的老人,和结婚48年的妻子,爱恨交织,老人甚至还离家出走,最后,病死车站。多么悲情,多么伤感,又多么震撼。

  这部电影的成功,还要归功于两位艺术家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和海伦·米伦,前者扮演的托尔斯泰,睿智、热情、坚持、深情;后者扮演的索菲亚,孤傲、强硬、无畏、执拗。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已近80高龄,很难让人相信,他就是40多年前在《音乐之声》中,唱着《雪绒花》的乔治·冯·特拉普上校。至于海伦·米伦,我们早已在《高斯福庄园》《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中见识过她精彩的表演。他们因为《最后一站》,分别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和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理所当然,这是他们应得的荣誉。

  看《最后一站》,我相信,观影者的感情天平会左右摇摆,托尔斯泰反对私有财产,他要把死后的著作版权贡献给社会,品德高尚;而索菲亚作为他的妻子,想要享有一部分权利,这也无可非议。但思想观念的差异,导致如此悲剧性的结局,还是令人感慨系之。不过,正如电影开场引自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话一样:“我所知的一切,皆因我的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站”,托尔斯泰和索菲亚的爱,又凝聚在一起。

  这里,我还要特别推荐另一部电影,法国莫里斯·皮亚拉的《梵高》(1991年)。这是讲述画家生命中最后几个月生活的电影。梵高从巴黎来到奥弗,接受加歇医生的监护,他和医生的女儿相爱了,可是医生不同意。梵高对兄弟未能卖出他的画不满。最后,开枪自杀。

  坦白讲,《梵高》平淡、沉闷,就像大多数的法国片,节奏缓慢,东拉西扯,而原本印象里的“疯子”梵高,却成了一个普通的画家,一个普通的病人——敏感、内向、不自信。事实上,这正是本片的亮点。是的,梵高是普通人,他向往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在蓝色的天空中,金黄色的麦田里,他展开自己的艺术翅膀,他喜欢年轻貌美的少女,还和妓女有一腿。电影就在这闲聊、画画、唱歌、散步、争论中,把一个身处生命“最后一站”的病弱、贫穷、聪敏、天才的画家生活展示出来。

  我们不想让名人高高在上,只想走进更具人性化的名人内心。这是我们容易接受的梵高,这是我们愿意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