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记录核爆场景 曾被军方视为机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26:04
摄影师记录核爆场景 曾被军方视为机密  

                                                                               记录核爆场景的摄影师

  昔日涉险拍摄核爆景象 今日公开呼吁削减核武

  记录核爆场景的“神秘军团”

  今年9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披露了这支给人类留下数千部珍贵核爆影像资料的“神秘军团”。

  1945年至1962年,东西方冷战正酣,美国军方在内华达州以及太平洋上先后进行了数百次核试验。许多参与研制核爆的科学家随之声名鹊起。然而,在一大批科技团队的背后,还有一支长期隐秘的拍摄队伍。他们只身涉险,运用当时的摄像技术和设备,记录下令人惊叹的核爆景象。

  可就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他们的存在和遭遇还一直被军方奉为机密。这支“神秘之师”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留存于世的摄像师们会给人们公开哪些核爆现场的故事?这支摄影军团又将给后人留下怎样的思索与启迪?

  ■代号“瞭望山实验室”的神秘之师

  1945年8月,美国首次将核武器用于实战,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两颗原子弹。之后,美国为求在冷战期间取得对苏优势,大力扩充核武库,并先后在内华达州和太平洋的实验靶场上进行数百次核试验。由于每进行一项核试验,都需要对核弹的设计、杀伤效果和实验过程展开分析评估,美国军方在1946年决定成立一支秘密的电影制作单位,并将其日常工作交由当时的美国空军领导。

  这支旨在记录核爆场景的摄制单位于1947年正式成立,并以“瞭望山实验室”作为自己的代号。实验楼位于群树环抱的月桂谷,离洛杉矶的日落大道仅有数分钟的路程。

  实验楼在周围环境的映衬下显得很不起眼,大楼内有大大小小的摄影棚、放映室、影像处理室、资料存储室和各种动画设备。里面工作人员超过250名,包括制作人、导演,以及从好莱坞招募的一群极富才华的摄影师。据后来一些电影史学家称,摄制人员大胆采用了一些尚未经过检验的摄像技术和设备,包括当时较为先进的相机、镜头、胶片以及放映技术。在东西方冷战渐趋紧张的形势下,他们的拍摄工作被军方列为了最高机密。

  实验楼内工作人员总是在军方的严密控制下奔赴各个靶场,从南太平洋的无人岛,到渺无人烟的内华达荒漠,他们的足迹遍布了核爆的每个现场。为了保证拍摄效果,这些摄制人员距爆心的位置仅有二十英里。他们拍摄的影像资料为最初研究核爆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资料,包括核爆范围和破坏力量。此外,由于政府和部分国会议员掌控着核爆实验的资金拨付,这些资料也成为联邦政府和国会领袖了解这些武器的“教材”。

  自1963年开始,这支戒备森严的摄制单位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一年,全球几个超级大国同意将核试验转到地下,空爆实验的时代就此结束。美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核爆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拍摄人员的身体会带来严重的伤害,这支摄制队因而丧失了维持下去的必要,并于1969年正式解散。1997年,时任克林顿政府能源部长的奥里莱宣布,政府将在充分考虑国家安全形势的情况下,解密这一摄制单位拍下的核爆影像资料。能源部最初的计划是每月公布20部核爆纪录片,并在未来五到七年内完成所有解密工作。

  小布什执政期伊始,资料的解密进程出现波折。由于2001年恐怖分子袭击了五角大楼和世贸大厦,有关核武攻击的流言一时沸沸扬扬。一些核弹专家甚至担心,纪录片所显示的氢弹形状以及大小很有可能会把核弹设计的诸多秘密透露给恐怖分子,解密工作因此陷入停顿。不过,近年来随着美国本土安全形势的缓解,解密工作又再度展开。现如今,能源部从库存资料中解密的纪录片已多达100多部。网民既可以免费浏览能源部官方网站上的视频剪辑,又可以花上10美元购买完整的视频光盘,甚至还可以在YouTube搜索框内输入“美国解密核试验”,免费观看其中的视频。


  ■乔治吉竹:尚存人世的记录者

  早在上世纪之初,乔治吉竹的父母便从日本移居美国。换言之,吉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美军在日本本土投下两颗原子弹时,吉竹还只有17岁。从20岁开始,吉竹对摄影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着对摄影的痴迷和追求,渐渐在业界崭露头角。1950年,22岁的他进入由美国空军部掌控的瞭望山实验室,和一帮同事共同记录下那些惊心动魄的核爆瞬间。

  现年82岁的吉竹是目前尚在人世的、曾经参与过核爆摄影的工作人员之一,同时也是到目前为数不多的曾见证过多次核爆实验的历史当事人。提起当年的工作情景,吉竹侃侃而谈。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吉竹生动地回忆起第一次看见核爆炸的情景:“整个天空笼罩在紫色的强光下,神秘而且恐怖。我们拍摄的地点距爆心只有20英里。”

  吉竹还表示,军方为了考察核武器对人体皮肤的破坏,用表皮质地接近人类皮肤的猪做实验。吉竹还清楚地记得核爆后令人触目惊心的残忍景象:“核爆过后,我们听到一些猪的惨叫声,甚至还闻到猪皮燃烧时所发出的臭味,太恶心了。我当时在想‘要是我们遭受这样的核打击,那将是怎样的一番折磨啊。’”据他回忆,由于氢弹爆炸的威力是原子弹的一千多倍,军方为了让他们体验和适应氢弹的冲击力,允许他们在第一次到氢弹引爆现场时,只观摩,不拍摄。

  据联邦政府透露,到1969年瞭望山实验室正式解散,吉竹和他的同事总共留下了6500多部影像资料。近年来,由于这批资料相继解密,电视和电影银幕上有关核爆炸图片的数量陡然激增,公众对核爆摄影师的了解也开始增多,而吉竹和一些尚在人世的摄影师也摆脱了要求他们恪守秘密的准则,陆续从幕后走出,活跃于各种公共场合,积极宣传核武器对人类安全所构成的威胁。

  吉竹认为,发布并修复核爆影像资料意义重大,公开这些资料能提高公众对核威胁的认识,对促进世界和平有益无害:“展示这些恐怖的场景是件好事。”而对于冷战结束后,发达国家依旧保留2万件致命核武器的举动,吉竹在面对记者时表达出十足的不解和困惑:“难道我们还需要这些核弹么?如果我们还需要这些玩意儿,那这个世界实在是太恐怖了!”


  ■皮特·库兰:与核爆结下不解之缘

  皮特·库兰,1959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75,年仅16岁的他只身来到好莱坞发展,曾先后以导演、制片人、特效师的身份参与制作近90部电影,包括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剪刀手爱德华》、《吸血惊情四百年》等多部佳作。

  库兰与核爆影像结下不解之缘是在1990年。那时他通过业界友人,结识了当年一批参与拍摄核爆影像的人员。通过了解他们的经历,库兰萌生了拍摄一部纪录片的想法。他希望借助影像剪辑的方式,在为数不多的已解密核爆影像资料中,搜集有关核爆炸细节的资料,并将其公诸于众。

  1995年,经过全体剧组人员的艰辛努力,由库兰亲自导演和剪辑的电影《尘封核爆》正式发行。影片记录了从1945年至1963年核武器在美国国内和国外的发展进程,片中剪辑了大量有关地上、水下和高层大气的核试验景象。在制作过程中,库兰充分考虑了核武器给人类生存所构成的巨大威胁。他借助电影配乐的气氛烘托,努力营造出一种恐怖而又畸形的环境氛围,使观众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此片一经发布,便大受欢迎,库兰也因此蜚声业界。

  然而,库兰并不是一位在荣誉面前沾沾自喜的电影人。此后,他不停地搜集有关核爆的影视资料,并试图运用高新影像技术来提高影片的清晰度,将褪色老化的影像还原。在一次采访中,库兰说道:“我最大的兴趣就是修复这些老电影。我这样做是为了让那些应该保留下来的珍贵资料不至于丢失,因为我很担心,那些核弹会在我们的头上再次爆炸。”

  1997年,美国电影学院举办了一次盛会,纪念那些曾经献身于核爆影像的电影制作人。作为此次盛会的组织者,库兰亲自用手上的摄像机记录下这次盛会,同时将这次盛会的影像片段与已经解密的核爆图像资料结合了起来,制作了一部名为《核爆摄影师》的视频。2006年,他又将自己剪辑核爆景象的经验汇集成书,取名《如何拍摄核弹爆炸》。该书披露了摄影师在拍摄核爆时所采取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摄影技术,书中还配有大量的解密图片和技术图表。

  除库兰拍摄的纪录片外,最近的两部核爆纪录片——《数到零》和《核弹引爆点》——同样运用了丰富的核爆影像资料,并力图在影片内容的叙述上推陈出新。从放映后的效果来看,这些匠心独运的创新方式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也许在拍摄之初,连这支拍摄单位自己都不会想到,他们所拍摄的电影会悄然改变历史进程。曾在能源部负责保密工作的查尔斯·戴蒙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承认:“这些丰富直观的纪录片,往往会带来与众不同的效果,它让国会的议员们认识到核武器的潜在杀伤力,从而使他们对核武器的使用更加谨慎。从这个层面上说,冷战时期的一些政治决策很有可能因他们(摄影者)而改变。”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这支冒着生命危险的摄制队伍,身处现代的人们或许很难直观地感受到核爆现场的氛围。他们也许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核爆时的种种恐怖景象,同样也无法了解到核武对人类安全的巨大隐患。著名核弹历史学家、《核弹竞赛》的作者罗伯特·罗瑞斯这样评价这支队伍的贡献:“这些电影对人类心灵是一次重大震撼,它以无比直观的方式,让人们认清了核弹有可能给人类文明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力。”

  令人欣慰的是,当这支队伍的事迹隐匿于历史幕后长达40年之后,一部分当代电影人又再次担负起社会的责任,把他们对人类安全的担忧通过银幕传达给观众,并以这种方式提醒后代:我们依旧没有摆脱时刻悬挂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加强核防卫,持续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削减核武库才是实现无核世界的应有之义,而这需要的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持续努力,包括用某些合适的沟通手段来化解人与人之间难以克服的信任问题……(青年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