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收益“大盘点”(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2:27:57
银行理财收益“大盘点”(2)
2007年12月3日 9点5分   来源:中国金融网发表评论查看评论
打印字体: 收藏
中国金融大典
 
数据说话
第一代QDII大多与汇率挂钩,平均收益率在5%-9%。工行首期QDII产品获得7.31%的美元回报,其避险型产品的人民币收益达4.6%。建行“汇得盈”首期产品获得4.93%的收益。而东亚银行首期产品获得6%的预期最高收益。另一些产品则表现欠佳,甚至是稍有亏损。
中国银行第二款QDII中银稳健增长是一款通过股票型基金投资香港股市的产品,该产品于4月12日成立以来,截至6月29日,累计净值为1.0473,净值增长了4.73%,略跑输其间涨幅为6.83%的恒指。
同时,光大银行在6月1日至6月11日发行了QDII产品“同升八号”。截止7月12日,“同升八号”第一个观察期挂钩篮子股票涨跌幅平均值分别为22.27%,高于同期恒生国企股指数19.41%和恒生指数10.53%的涨幅。以此计算,人民币产品当前收益水平为15.59%,美元产品当前收益水平为22.27%。一个月22.27%,收益率之高引人眼羡。
按新规定,每个QDII产品最多有50%的资金可用来购买股票,这使得银行系新一代QDII终于可以在收益率上打翻身仗。新版QDII产品的保底总收益通常可达10%以上。交通银行推出的“澳视群雄”和“珠穆朗玛”两款QDII产品,预计收益率达13%-30%。工行东方之珠的年平均收益率可达20%。招商银行发行的“金葵花”——全球私募股权投资港币理财计划期限为1.5年,预期最高年回报可达约20.00%。
显然,新版QDII的预期收益更有吸引力。但是,这些预期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尽管新版QDII都亮出了较高的预期收益,但预期收益毕竟只是“预期”,没有到兑现的一刻,谁都不能100%打包票。因此,让人动心的高收益还有待时间地验证。
投资提示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是造成第一代QDII产品处境尴尬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汇率风险难以避免。但是,汇率风险是可以锁定的。目前市场上的QDII产品分为两种,人民币汇率风险规避型和人民币汇率风险未规避型。汇率风险规避型通过远期结汇,将汇率风险锁定在一个范围内,对投资者来说更为有利。像民生银行( 14.46,0.49,3.51%)的首期“非凡理财——全球新兴市场投资计划”提供人民币汇率升值补偿,最高补偿比率为3%,在5年的投资期内,最高达到15%。
今年6月以来,银行系新版QDII的预期最高收益大幅增长,最高预期甚至达到48%左右。但是,银行系QDII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是个“均值”。也就是说,银行在计算QDII产品预期的收益率时,是一系列测算结果的平均,包括了最高值,也涵盖最低值。因为“最高预期收益率”不能代表产品实际收益的情况。因此,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还应该看清楚预期收益率的条件。
●结构性产品,挂钩方式决定收益
所谓“人民币结构性产品”,是以人民币计值,并与利率、汇率、股票、基金、信用、商品或另类投资等一系列资产类别挂钩的金融产品。这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直接与某些对象挂钩,如股票、商品、汇率、利率或信用。如果挂钩对象的表现在产品期限内满足产品设置的条件,则客户可以获得最高预期收益率,否则收益率较低或者为零。
与固定收益产品相比,挂钩型结构性产品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但其可能实现的收益却较高。例如:交通银行的“得利宝”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在前3个月内,用人民币投资的投资者已经获得6%的年收益率,而用美元投资的投资者则获得了高达12%的年收益率。又如:光大银行阳光理财“A计划”之美元3个月汇率挂钩型产品,也使投资者获得了高达8%的年收益率。
随着挂钩型理财产品不断涌现,产品的挂钩对象日益丰富,利率、汇率、指数、石油、黄金、股票……各类金融指标都成了投资挂钩的对象。其中,以利率、指数、股票等挂钩对象为最多。在去年,各类挂钩型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市场的主流。今年股市和基金的火爆行情,银行热推新股申购、基金中的基金等新产品,让挂钩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市场有所缩小,但它仍是银行理财产品中热销的其中一员。
数据说话
深圳商业银行盈丰理财股票挂钩理财产品挂钩五只香港上市的电力股,预期最高收益率为20%;中国银行“高折价优质H股挂钩型”,18个月预期总收益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