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6:54:10
“学案导学”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1、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将学案编写好后,提前2-3天发给学生。学案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尝试解决学案的第一部分——“自学检测”。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如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难点内容;鼓励学生根据学案上的问题有目的性地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点和不明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此外,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晚修辅导或批改部分学案等途径充分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和讨论更具针对性。学生课前依据学案预习是“学案导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此过程中既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实现了“以生为主”的教学思想。2、课堂讨论、探究阶段有了学生的课前自学作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学案中的探究式问题展开讨论。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可以采取师生互问的方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有条件的最好能提供现场实验验证学生的推测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碰到的实际障碍,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于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尽量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思考。在课堂习题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提出自己的观点、解题方法和依据,以此充分暴露出各种类型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知识上或者思维上的缺陷,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让学生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成就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下列两种具体的课堂讨论程序:①.归纳式:提问—讨论(探究)—归纳新课的教学一般采用归纳式教学。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阶梯式设问,让学生讨论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需做全面讲解。归纳是在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通常要求由学生自己得出而不是教师讲出最后的结论。案例1:形成原电池的条件问题:根据实验演示的Zn-Cu(稀硫酸)原电池,请同学们研究形成原电池需要那些条件学生探究过程推测1:两块电极应该不同实验a:把Cu电极换成Zn电极,发现电流表没有偏转;实验b:把Cu电极换成石墨电极,发现电流表偏转推测2:根据电学原理,溶液应该为能够导电的电解质溶液,这样才能导电产生电流实验a:把稀硫酸换成乙醇,发现电流表没有偏转;实验b:把稀硫酸换成盐酸,发现电流表偏转推测3:根据电学原理,电路应该要闭合,这样才能产生电流实验a:把任意一个电极从稀硫酸中取出,发现电流表不偏实验b:把两个电极不用导线连接,发现电流表不偏归纳:形成原电池有三个条件:1.两个不同的电极 2.电极浸入电解质溶液 3.电路要闭合总之,上述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围绕“形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个主题设计并实施的一种方案。教师在实验室内巡视,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路线和可能的其他假设(推测),向学生提问或与学生讨论有关实验的问题,需要时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学生结合实验对各种推测作进一步的探索,最终获得有关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化学知识和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方法训练实际上,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这种课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②.开放式:假设—探究—结论单元或者章节复习课一般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综合知识,因此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上充分采取学生间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通常扮演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尽量让学生能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案例2:加几滴酚酞的KOH的溶液中加入几滴浓硝酸,溶液最终无色,是何原因?学生提出假设:(1)KOH与硝酸发生中和反应,溶液成为中性或者酸性,酚酞变无色;(2)浓硝酸有强氧化性漂白酚酞而溶液褪色;实验探究:往K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稀硫酸溶液,直到溶液褪色,后再滴几滴KOH溶液,发现溶液又呈红色。在K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浓硝酸并振荡试管,直到溶液褪色,而后再滴几滴KOH溶液,发现溶液不变红色;再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又变红。得出结论: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可以导致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浓硝酸使滴加了酚酞的KOH溶液褪色,是由于浓硝酸有强氧化性导致的漂白作用开放式学案导学教学不一定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上述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各的特点和价值,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自主学习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正确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学习自主性的充分发挥。3.课后巩固、小结阶段在每份导学学案最后都应该预留一定空间,由学生自主进行本节知识的归纳总结(当然,教师应该给出提示小结什么),然后在其后给出教师的参考小结。学生通过对比自己与教师的小结,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和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长期坚持下去,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此外,教师要通过晚修辅导或者部分批改学案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以便下节课讲解习题中的普遍错误。  五.学案导学的体会与反思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对于“学案导学”的优点有了一定的体会,不过也发现了实施学案导学时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师生均面临巨大挑战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在前期实施阶段,教师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编写不同层次的学案,工作量大,教师的备课量成倍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的负担加重。学生要借助学案提前自学,做好学习笔记,一时不适,另外对于学生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也提出较高要求。不过经过一阶段实践适应后,只要备课组分工明确,教师工作量就会相应减少。而学生学会了使用学案,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实际上减轻了学习负担。2.学案设计时需要注意层次性和难度控制导学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时的依托,设计出好引导性的学案就显得十分重要。不过要防止老师把学案等同于作业,探究式问题和习题没有层次,难度偏大,课后题量太多,缺乏典型性,造成学生对这样的学案敬而远之,失去了学案引导学生学习作用。另一方面,还必须避免出现“形式主义”,使学案成为教师、学生新的负担。3.需要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由于教师水平的有限,故在设计具有一定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另外,在学案导学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于学生随机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跨学科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能立刻做出回答甚至还不一定能做出回答,这是对教师的课堂经验、人格素养、教学机智的挑战与考验。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对于学案导学这样一种新事物,教学实践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始终是难免的,这也是激励我们继续开拓进取的动力。我们深信,只要教师有让学生在探索的天空中自主飞翔的满腔热情和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一定能让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趋于完善,最终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