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产品安全问题扩大化是“愚蠢”行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37:40
将中国产品安全问题扩大化是“愚蠢”行为 高福生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执行主席南希·诺德8月29日表示,将中国部分产品的安全问题激化为贸易摩擦将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产品安全问题只是安全领域的问题,不应该被扩大化。当被问及对中国产品质量的看法时,诺德表示,她本人经常使用中国产品,她仍对中国产品质量“充满信心”。(8月31日《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8/31/content_1877651.htm        众所周知,自今年4月以来,美国一再挑起针对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争端。从宠物食品到牙膏,从鱼虾到汽车轮胎,再到中国玩具铅超标,西方媒体不遗余力地夸大问题的严重性。7月12日,美国又要求世界贸易组织调查中国的出口补贴是否违反全球贸易规定,使双边经贸关系更趋紧张……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也纷纷表态,要求限制从中国进口。政治人士的鼓噪,媒体的情绪化炒作,反华团体的借题发难,竞争企业的趁机排挤……在政治偏见和商业利益共同作用下,事态变得十分复杂。        中国产品真的如美方描述的那么糟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多年来,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在安全地使用中国出口的各种产品。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都在99%以上,过去两年中国出口美国的食品合格率甚至略高于美国出口中国食品的合格率。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注意到,部分中国产品不合格不全是中国的错,与美方的设计变动也大有干系。还有一些“质量门”事件更是空穴来风,比如多家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宠物食品中怀疑含有有毒物质的麦麸是从中国进口的,而事实上,中国从未出口小麦、麦麸到美国、加拿大。        为什么如此多的产品质量问题仿佛一夜之间突然集中出现?背后自有隐情。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进口国在发现产品质量问题时,应首先通知出口国有关部门。而美国有关部门在处理他们认为存在质量问题的中国产品时,并没有完全按照要求及时与中方接触,倒是争分夺秒地将消息传递给媒体供其制造舆论。联想到近几年中美之间在从纺织品配额到人民币汇率等领域的摩擦,以及美、中巨额贸易逆差的存在,人们有理由认为,美国人对美中贸易不平衡的不满,正在通过层出不穷的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发酵、升温。        不管是欧美日澳先进国家,或者是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或者是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国等欠发达国家,都面临不同程度和范围的产品安全问题。产品质量安全今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并非某一国所独有。中国欢迎贸易伙伴按国际标准对中国产品作出检验和评价,但坚决反对刻意炒作,将个别问题扩大化,从整体上丑化“中国制造”,更反对将这一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以为渲染炒作少数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就找到了减少美中贸易逆差的利器,就阻碍了“中国制造”进入国际的市场,那绝对是打错了算盘。        面对新一轮的贸易危机,我国政府对“中国制造”产品质量的质疑进行了正面回应,并且发表了《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向国内外展示中国在食品安全上进行的多方面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在加强对外沟通的同时,一场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也在全国紧锣密鼓地展开,其声势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虽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保证其产品的绝对安全,但我们仍会不懈追求百分之百的合格率,面对不足百分之一的问题,我们也会百分之百的重视并千方百计加以改进,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消费者的名片。        有一个“镜头”需要反复重播: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贸易保护行为曾导致世界贸易额下降70%,造成几千万人失业,加剧了大萧条。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全世界消费者都离不开“中国制造”的今天,中美之间需要更多的沟通与交流,需要更多的关于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经济与技术合作,而不是更多的贸易战或信息扭曲。如果遗忘历史教训,在贸易保护上过了头,不仅损害中国企业,也损害美资在华企业,还会令美国消费者必须多花3到5成的钱购买非中国产品。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蠢事还是少干为好。 系统分类: 法治  个人分类: 政经评论  本文标签:中国制造产品质量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新华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上一篇:世界消费者离不开“中国制造”的新闻隐喻 下一篇:一个普通消费者对“食品召回制”的三大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