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妈妈”如何走出家教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4:52:02
“阳光妈妈”如何走出家教误区
——访《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作者刘文英
http://www.cyol.net 2010-08-12

人物简介:
刘文英,女,法学士,现任大连通才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大连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职业教育分会主任。获得“大连市信息产业十年”优秀个人、全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卓越人物、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
她下过乡,做过职业学校老师、民办职业学校校长。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在与教师、家长、企业家的接触中,在教育孩子和经营家庭中,始终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尝试,不断反思。把经营家庭和经营学校同步进行,总结出家庭教育及职业教育的经营理念:选择教育、阳光教育。首创“选择教育法”。
她集母亲、老师、校长于一身,用善良和真诚将儿子成长中的真实故事,通过实录、头脑风暴、感言等新颖写作格式,以及纯情质朴的草根语言向人们娓娓道来。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选择。所著《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青在线:各位网友好!欢迎参加中青在线的嘉宾访谈节目,我是今天的主持人石宝东。
刘文英: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
中青在线:当我看过您的《阳光男孩是这样成长的》后,有一个深切的感悟:有了阳光妈妈才会有阳光孩子。父母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孩子?
刘文英:我们是平常人,我们以平常心对待孩子,有了平常心才会快乐;我们自己当年的学业并不优秀,又何必强求孩子呢?我们从没想过搭上自己的全部人生来陪伴儿子成长。孩子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因为孩子会有自己的未来。
家长的心理底线
中青在线:保持阳光心态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刘文英: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家长要有心理底线。
中青在线:你的心理底线是什么?
刘文英:我的心理底线是,让孩子身体健康、心智健全、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给社会和他人添麻烦。孩子有能力自立于社会,就是我们做家长的成功。明确孩子的培养目标,家长就放下了许多虚荣、偏执、不切合实际的东西。会从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出发,科学把握和遵循孩子的生成长规律,关注孩子,与孩子同成长。
每一位母亲都想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孩子,都想让孩子优秀,都想让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什么是最好的?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孩子?这是每一位母亲的选择题也是必答题。但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浮躁,让许多母亲迷失,走进家教的误区。
中青在线: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出现哪些误区呢?
刘文英:我认为,最容易出现的误区是“重学习,轻心智”,也就是说,只抓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心智发展,好像孩子的人生惟有走上“上大学”这一条路才会保险,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再有就是盲目攀比,包办太多太死,不尊重能平等对待孩子,等等。
中专学历不是错
中青在线:你认为,孩子的学历重要吗?
刘文英:学历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我在三十多年的职业教育经历中,见证了我所教过的中专生的成长经历,许多人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成为社会中的积极力量。中专学历只是他们进入职场的第一块敲门砖,在未来工作中,他们都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在学习。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在获取学历这条路上,我的学生们毕业后不断地攀升着,有的已经成为大学教授;在事业这条路上,成功者更多,有近10%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在大连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上,我看到了我教过学生的创业产品展示,看到他们作为企业高管参会,我为他们的成功惊叹,更为他们的成长骄傲!
我本人就是中专生。工作三年以后,我参加了大专学习;教师法颁布以后,我知道要想端教师的饭碗,非本科毕业不行。于是我又在36岁-38岁,利用工作之余,进修到本科学历,后又创办了大连通才计算机学校,把我的职业理想延伸并付诸实践,现已拥有在校生1500多人,许多毕业生还走出了国门。
没有“高考恐慌症”
中青在线:有些家长都对高考有恐慌症,你有吗?
刘文英:我没有“高考恐慌症”。我一直以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说:等我儿子长大了,有的是书念。因为我知道,现在孩子们的智商,考大学没问题。可是国家教育资源有限,不可能人人上大学,才有了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
高考成绩不好怎么办?
中青在线: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你的孩子考上大学了吗?
刘文英:我的儿子在高考时以两分之差,没能进入一本线,当时孩子的失落情形,至今历历在目,想起来就后怕。我在书中写到:“每天我都战战兢兢,感觉空气都凝固了”。“人,往往一念之差,会引发一生之痛”。我们没去指责孩子,夫妻二人保持沉默,给了孩子发泄、反思的时空,为孩子的心理自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差一分就跳楼
中青在线:前段时间,网上有一篇关于一个初中生中考没考好,只差一分没有考上重点中学,于是就跳楼自杀了,你怎么看这件事情呢?
刘文英:这篇网文我也看到了,他给母亲的短信留言让人痛心:“妈妈,你好烦,经常唠叨我,我不想呆在这个家里了,麻烦你帮我收尸吧!”妈妈的回言也让我们深思:“儿子,妈妈是最爱你的,你还有大好前途。”
这件事情,除了反映孩子心智的脆弱以外,我们做父母的还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妈妈该怎样爱孩子?妈妈的爱,孩子为什么体会不到?
我不太在意孩子的学业是否最优,因为我知道现行教育的考试弊端,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级的第一方阵(前三分之一)就行。可我很在意孩子是否心智健全,孩子的生存能力获得多少。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品行培养好,把他的社会生存能力教到位,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缺少什么,自己会去主动寻找和获得,我们会很开心地看着孩子快乐成长。

得不了第一怎么办?
中青在线: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学习成绩能拿第一,你怎么看这种拿第一的心理?
刘文英:我跟爱人结婚的时候都是大龄青年,30岁做母亲,从医学的角度我知道孩子的孕育不是在生育最佳期,如果孩子生长发育正常我们就满足了。孩子出生后,活泼健康,八斤四两,我们很开心,这是意外的惊喜,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期。
到了孩子读书的时候,我忙于创业,爱人在单位也很忙,我们顾不上儿子的学习,因此要求也不高,从没要求孩子一定考第一。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获得表扬,都想要获得第一。可第一只有一个。爱孩子首先要给孩子真爱,教会孩子去爱。在孩子中考失利需要关爱的时刻,家长的理解和减压,会使孩子舒缓情绪,度过心理脆弱期。这个时候家长的关爱是孩子永生难忘的。孩子是想考好没考好,已经在自责,许多家长还火上浇油,让事情走向反面。虽然这只是个极端的个案,但引发的思考和教训却是深刻的。
教会孩子选择
中青在线:有些家长在物质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需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你觉得,家长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是什么?
刘文英:当我们把最值钱的思想和品质给了孩子,教会他们选择,教会他们共情,教会他们能力;当孩子知道人生不是只有高考这一件事,考试不好照样也可以拥有未来,思维和视野会开阔起来;当家长把孩子的其他优点和特质挖掘出来,让孩子拥有自信,家长和孩子就都有了阳光心态。拥有阳光心态的孩子就获得了家长的挚爱。
如何看待成绩攀比
中青在线:虽然说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每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班上的其他孩子时,家长的攀比之心仍然不可避免,你如何看待攀比之心呢?
刘文英:攀比之心,人皆有之。攀比主要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就学习而言,孩子和家长都应该有个理性思考,不能盲目攀比。有句话叫做“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这就需要了解自己,优劣比较,能做最好的自己就足够了。
中青在线:如果其他的孩子考试成绩很好,你心里就没有什么想法吗?
刘文英:每每看到和听到同龄的孩子或同班同学多么优秀、多么出众,羡慕、嫉妒、攀比之心还是有的。只是不久我就会恢复平静,理性思考,正确对待,不给孩子施压。
理论上如此,生活中往往露馅。我姐姐的孩子在我们家族中,学习成绩最优秀。大连重点高中毕业,保送南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全额奖学金。羡慕之余,不时我会拿姐姐的孩子说事。儿子最烦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向明明哥哥学习”。
后来我想也是啊!让儿子学什么?儿子已经很优秀了,在我们两个人各忙各的情况下,人家自主管理,没让我们操心,学业一直跟得上第一梯队,我还想要什么呢?
还有,两个孩子没有可比性。姐姐的公公是科学家,婆婆是教授,姐夫还是个南方人,就连遗传基因都不一样,让孩子怎么比?我岂不成了不讲理的妈妈了吗?要比先比比我们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吧!
姐姐在儿子成长期一直陪伴儿子,我在哪?明明哥哥的爷爷奶奶会给孙子拓展外语和数理化知识,可我们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想到这些,我就会自我宽慰,减少烦恼,不再啰嗦,使孩子快乐成长。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母生九子,人们之间先天、后天,尤其环境、非智力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差异化,才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社会充满神秘、创新、变化,色彩斑斓。发现和找到孩子靓丽的一面,让孩子充满自信去做最好的自己,才是家长应当做的事,整个家庭也才会充满欢歌笑语。

家有奥迪
中青在线:听说你是比较早有车的家庭,是这样吗?
刘文英:不算早,我开车的时候是在2004年7月,在儿子上高一时,由于工作需要,我创办的学校买了一辆奥迪车,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儿子,免得他张扬,有优越感。
但是,家里进了一辆车,每天要进出,要想保密,谈何容易?尤其我丈夫是个心细的人,每天他都要看看车的停车位置、是否有损坏……毕竟这是个不小的投资。
虽然每天丈夫都要过问车的事,但一有儿子在场,我们是闭口不提的。其间,儿子早上起床晚了,或是晚上放学,碰到下雨下雪,我们就让儿子打车……
中青在线:就这样一直保密吗?
刘文英:一直保密有半年多。进入05年,快要过春节了,有一天晚上,儿子在自己的房间写作业,我跟丈夫躺在床上在聊天。
不经意间,我丈夫问到我关于车的一个话题,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就冲到了我们中间:“咱家有车了?!”那个兴奋,那个激动,那个像小时候一样扑在床上的动作,至今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我嗔怪地看着丈夫,轻轻地对儿子说:“有了,但那是学校的车,不是私家车,是办公用的。”
我丈夫在一旁插话说:“不许上学校跟同学去说,你妈不会用车去接送你。”儿子的脸上依然神采飞扬:“什么时间买的车?什么牌子?”
“去年买的,奥迪。”我说。
“噢,太棒了!咱家有车了。那为什么不告诉我,好让我早点高兴一下?!”
“你爸怕你分心、炫耀、不踏实,别有优越感。”
“妈妈,您们太不了解我了,也太小瞧我了吧!其实咱家算什么呀?我们学校厉害的家长有的是,什么宝马、奔驰……”儿子说出了一大堆好车的名字。真的,二十四中是全市最好的重点高中,每天早晚开好车接送孩子的家长也忒多了。
中青在线:有了车,接送孩子更方便了吧?
刘文英: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很少用车为儿子“服务”。直到高三的最后冲刺阶段,大约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我断断续续地加入到接送孩子的车队当中。而每次我的车都停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儿子在同学面前,始终没有“暴露目标”。临毕业前,知道我们家有车的同学也廖廖无几。
中青在线:家有奥迪,但瞒着孩子,也不让其他同学知道,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什么呢?
刘文英:瞒车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孩子太小,难以把握分寸。这是我们选择的一种对儿子教育方式。我们从心底想要灌输给儿子的是要他靠实力,自立于社会,而不是在家庭的背景下,在家长的呵护下,带着家庭、父母的光环活在当下。
每当儿子回来讲述,某某同学家长多“利害”,某某同学家里多富有,我们只会淡淡地说:“面对现实吧,你没生在那个家。他们是他们,我们已经尽力了。将来你能像我们一样自立,我们就知足了。”
孩子们间的攀比、炫耀不可避免。我相信家有奥迪,对儿子的自信心和幸福感会有所增加,但随之而来的优越感就是负面的东西,引导不好,就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我很骄傲我们的选择。我们在低调处理这件事情,毕竟拥有奥迪轿车的家庭还是少数。我们真的不想让孩子以此为资本,在他人面前炫耀,那就太没有价值了。
人们常说的富不过三代,就是处理不好优越家庭生活给子女带来的物质享受背后的负面影响。因为把这些物质的东西搬走,剩下来的才该是儿子的立足资本。 (本稿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青在线专稿 (J-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