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的失色和丑小鸭的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44:34

解读精英教育十五:

尖子生的失色和丑小鸭的成长   “父母培养出伤心的孩子-----家庭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经过两年时间我对“在家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后,2004年的秋季,今日学堂正式开办,经过试读后,收了第一批11个学生。其中的两个当年七八岁的学生,其个性特征基本上是对照版,这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特别典型。值得家长们参考,借鉴。

第一个孩子的名字叫小菁。她是武汉某名校的优等生,学习成绩很好。家长从小特别注意她的教育和培训,从小“望女成凤”,虽然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但是却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付出一切。由于了解到今日学堂的教育理念很好,而且孩子也很喜欢,父母决定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到学堂来上学。这个孩子,就是我们故事中的“尖子生”。

她是学校里老师的宝贝,也是父母的希望和骄傲,而且她学习也很用功。虽然父母的经济条件不符合学堂的要求,但是对于一家精英学堂来说,我们愿意给这种很优秀的学生提供机会。事实上,因为她表现出来的超强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以及考虑到该家庭的困难,我们甚至愿意为她提供全额奖学金。当然,她的父母拒绝了这个提议,因为他们说:只有还有一点能力,就不愿麻烦别人。我们很尊重这种很有自尊的父母,也很愿意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另外一个孩子名字叫小慧。她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但是却是一个“问题孩子”,她的学校班主任说她“弱智”,而且有自闭倾向,当然,成绩也不好。根据我们的观察,她很胆小,回避和害怕周围的一切。而且不会与同学相处,也害怕老师接近,在教室里基本上是一个人单独缩在一边。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她的前途不妙:因为我们发现她喜欢重复地做一件很单调的事情,这就意味着缺乏进取心和探索新事物的愿望,将来学习不会有太大的进步。与上面一个自信满满的“尖子生”相比,这个孩子显得特别自卑和无助。当然,她就是我们故事中的“丑小鸭”了。

本来,按照学堂的招生条件,这个孩子是不合格的,不会被录取。但是有两个原因,使得我们还是录取了这个孩子。

第一:孩子的智力实际上没有问题,她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而只要家长配合良好,学堂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有能力调整好的。实际上,孩子的心理问题(所谓的“自闭症”),主要源于孩子感受到父母不和,严重的家庭感情冲突和冷漠,自己觉得有严重的不安全感和受到威胁情况下的反应。该孩子个性上又比较敏感,不知如何面对这种家庭局面,所以采取封闭自我的态度来保护自己。所以是能够调整的,只要让她感觉安全和信任,就会慢慢舒展开来。

第二:学堂的老师对于孩子的母亲,某企业的创业老板印象良好,她是一个态度积极进取,优雅明理的商界成功人士。根据我们学堂的原则,愿意更多地帮助这样的家庭,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这些孩子将来可能会掌握一笔较大的财富,因此把他们培养出来,会让这批财富不要被浪费掉。这些钱如果掌握在教育比较成功的孩子手里,对于家庭和我们国家,社会都是更有益的。即使我们学堂无法把这个孩子变得“优秀卓越”,但是可以让她“正常”一些,这就够了。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只要孩子“正常”就好,能够在学堂快乐就好。学业上根本不报什么希望,没有让孩子“出人头地”的要求。这与小菁的父母过高的期待相比,小慧的母亲可以说是没有期待。这两种心态,必然带来不同的结果。

结果好像也很“正常”。一年半以后,小菁就多次得到媒体的采访。学堂原来计划五年达到的目标:英语方面达到大学英语水平,结果她只需三年就基本完成了任务。因此她成为了学堂的明星,也成了其他家长们很羡慕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像她一样。父母对她也很宠爱,实际上,她几乎就是父母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也是父母未来的希望。

小慧呢?很不幸,虽然学堂的老师花了大力气,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让孩子的心理恢复正常,不再自闭。在学习上也渐渐进入正轨。可是,这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父亲,却因为想通过夺走孩子来打击母亲,因此要争夺孩子“教育权”,还到处寄匿名信攻击学堂,给学堂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他还用各种手段来“收买”孩子,结果这个糊涂的孩子相信了父亲的谎言,回到体制内学校读书。母亲只能含泪撒手。

回到体制学校里后,该孩子很快又成为“问题学生”,成绩巨差,而且很不开心。因为孩子的父亲把她弄回去后,根本就不关心她的教育问题,生活上交给保姆管,平时不太理她,也不和学校老师沟通。因为这孩子只是父亲用来打击母亲的砝码,用完了,也就不会在意其价值,哪里会关心她真正的感情和想法。

因此,一年半以后,小慧逃回了母亲身边,表示死也不回去了。当然,母亲还是把她送回今日学堂,希望我们能够帮忙。

这一次,我们发现:原来在学堂学了一年的内容,几乎被她忘光了。当然跟不上原来的班级了,只好上小班补课。而且,这一年半时间内,在不负责任的父亲和学校的“教育”下,带来了一大堆的坏毛病:懒惰,贪吃贪玩;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缺乏进取心,胆小怕事,回避困难,注意力不集中。

这种情况,让孩子的母亲又气又急,不知如何是好。她知道这孩子这样下去就没救了,长大一定是个废物。即使是送到今日学堂,也没有信心能够转变她。因为学校毕竟是个学校,不能对孩子采取强制措施。而她养成的这些坏毛病,必须要更强的机缘,更严厉的训练才能够转变。

各位猜猜看:从这个时间点,又过了接近两年以后,在小菁和小慧进入学堂学习四年多的今天,她们都快到12岁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戏剧性结果出现?

答案是读者,家长,甚至是学堂的老师都想不到的:

“尖子生”小菁开始上演我文章中说过的“12岁逆转现象”。由于学堂10岁以上的孩子强化了运动和竞争性课程,她原来的“优势”无法发挥,有些课程甚至成了最后一名(如剑道学习)。因此,一向喜欢逃避身体锻炼的小菁公开对老师和同学表示:她不愿意变得更优秀,也不愿意当精英。上精英学堂太累了,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她更喜欢做个“普通人”。她也不愿意上体制学校,因为体制学校太弱智了,因此她选择回家“自学”。

而最近的一个暑假,她在家里的“自学”方式,就是成天坐在床上不下来,抱着电脑看视频节目和下载一些无聊的小说看,据说一天可以看十几部影视片。有时会同样的内容看十几遍。而且家长说,回家一个月几乎每天都这样,家长“很无奈”。我们看到她9月份回校后,人明显胖了一圈。人要在暑假期间长胖很不容易,还是要有点“功夫”的。当然,这是家长辛勤供养的“功劳”。

至于“丑小鸭”小慧,在学堂学习两年后,已经变了一个人。这个学期她颇具野心的计划是:全面超过张钟瑞-----今日学堂最老资格的学生,也是被媒体报道最多的学生。现在她在好几个学堂的学习项目上,已经成为学堂的第一名。老师反应:近一年来进步最大的就是小慧。原来不喜欢动脑筋的小慧,现在思考和表达问题的能力是班上的中上等水平,而且学习意愿,学习能力大幅提高。目前她的一个计划,就是要在两个月内,学习并全面背会一整部英语原版的,有大量精彩演说台词的电影剧本。这个工作,可能很多大学生都会望而生畏,但老师知道她不难做到。虽然英语项目上,小菁依然是第一,但是她目前的优势,如果不进步的话很快会被其他学生赶上,小慧就是其中努力赶超的一个。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原因何在?

最关键的地方,居然在于:家庭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差异!

小菁的父母,是属于“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父母,对孩子非常付出。而且,由于学堂的孩子们普遍家庭环境很好,他们为了不让小菁“受委屈”,各种条件都尽量地满足孩子。实际上小菁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小慧还优越一些,小慧虽然家境很好,但是家长在物质上很少满足她的要求,甚至还会有意地剥夺她对物质的爱好和迷恋。比如,小菁有不少时髦的电器:苹果的mp4,还有最近一年就换了三个手机,据说家里还有PSP,但学堂不许玩这些东西所以没带来。这些优越的物质条件,反而是家境优越的小慧都没有的,她连一个手机都没有。她几乎是学堂最晚配电脑的孩子,而且用的是家里一台有七八年历史的笔记本电脑,其他孩子都是用新电脑。所以小慧是典型的“富家穷养”。

另外,由于小菁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到学堂后知识面很广,父母也很自豪,认为孩子“有出息”,处处对孩子容让,甚至是纵容。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穷家养娇儿”的案例。而这种娇惯的结果,就是小菁今天几乎是必然出现的状态-----不负责任!

而小慧,由于亲身父亲的放弃责任,她不得不面对明理的母亲更严格的教育要求。实际上,小慧的母亲承认自己没有办法,把孩子全权委托给我教管。也就是说:除了平时在学堂里学习,假日就回到我家,与张钟瑞在一起接受我的“家庭教育”;所以,我算是她的“教父”吧。偏偏我这个人很不自恋,即使不是自己生的孩子,也一点不给面子,不怕别人说我“虐待孩子”。

责任和荣誉:最基本的学习原则: 

小慧的变化,就是从假日的训练开始的。因为学堂的教育是非“强制性”的,所以不可能对学生的个性行为做更多的事情。而且,也不是所有家长都喜欢让学堂“修理”自己孩子的。虽然说“玉不琢,不成器”,但家长们普遍还是“让孩子得到最好的享受”和“爱心”。

可是我的家庭教育,就是强调要“修理孩子”。我不认为孩子天生就是“好的”,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我更相信荀子的性恶论,所以才需要“教育”和“教化”。所以我的家教原则性很强,而且是强制性的。也就是说:布置的任务必须完成,目标必须达到。比如:我不能接受孩子们偷懒和逃避问题的行为,他们必须是积极进取的,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节假日我可能会布置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无法完成任务,就必须接受处罚。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逃避问题,会得到更严厉的处罚。因此面对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处罚措施当然并不是简单的打骂,更多的是冷淡处理和“没饭吃”。实际上,我认为饥饿是最好的训练手段,当人处于饥饿的状态下,大脑会空前的活跃,也更容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相反,如果你让自己的教育对象衣食丰足,往往惰气很重。此时你要求她为自己负责,要求她面对困难,除非她有强烈的荣誉心,否则是做不到的。

而“荣誉”是需要特别培养的。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责任感都没有,就别谈“荣誉”和其他更优秀的品质了。我的对策也很简单:如果小慧能够负责地完成她能力所及的任务,她就“衣食无忧”。完成得好,自然就有荣誉。如果不肯面对自己的责任,对不起,就没饭吃了。可能还会挨板子。

实际上,当时由于觉得这孩子实在太懒了,作为女孩子完全不能接受:我对她说过:女孩子如果有懒和馋的毛病,简直就是毫无可取之处了。还差一点让她去接受最有挑战性的任务:到少林武术学校去训练。我觉得,只要接受过严格正规的武术训练的孩子,基本上都会发现:读书实在是一件非常轻松和有趣的活动。所以,对于不爱学习,或者天性懒惰的孩子,我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去做体能训练,以及各种有挑战性的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去除他们身上的“懒气”,也才能希望他们有基本的责任能力。也才能希望他们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信心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相反,如果天天衣食无忧,被父母照顾得无谓不至的孩子,又喜欢看看电视,玩玩电脑的孩子,会理所当然地发现:相比起来,读书学习实在是一件苦差事!虽然父母全身心“照顾孩子”的出发点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其实基本上都会带来相反的效果。这种由于孩子的天性不同,同样在生活上过分照顾,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可以分为三类不同天性的孩子。

第一类是比较有良心的,他们有感激的心,会觉得父母对自己付出这么多,所以即使不喜欢,也会勉强自己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读书,考试,升学,这样给父母一个交代。如果人不笨的话,他们基本上都可以考上大学。目前大学里的很多学生就是这个类型的。

第二类就是没多少良心的自私孩子。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对父母的付出心存感激,她们更有可能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年纪稍大,就会理直气壮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放纵自己,置父母的辛苦和愿望于度外。特别是:如果她们平时本来就很不尊重父母的话,就更不会在意父母的感情,会更在意自己的感受,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三类孩子也没有良心,不过更狠心,更无情。他们很可能把父母视为工具,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要为自己追求“理想生活”付出一切。而且如果父母能力不强,不能提供他们更优越的物质条件,他们甚至会对父母怀恨,觉得父母没有别的父母有本事,因此很对不起她,会鄙视父母。因此才会出现一些孩子因为父母未能满足其物质要求而迁怒父母,辱骂,殴打父母,长大后发现父母年老没用了,还会把父母赶出家去流浪的。更严重者还有杀了父母的。这样的案例已经报道得很多了。

所以,古人才说“娇宠养逆子”。的确如此。

 

不幸的是:小慧,小菁都不是第一种乖乖女。小慧如果知道她母亲对她的付出和希望,就不会离开学堂。如果愿意为父亲“付出”,也不会在体制学校混日子,当“问题学生”。实际上,她们俩都不是天生良善,很愿意负责任的人。

当然,她们也不是第三类的叛逆,她们只是自私而已。如果生活能够迫使她们学会为自己负责,她们也会掌握这一课,并逐渐养成习惯。如果学会了责任,就能学会尊重,就会有荣誉感,就转变了她们的心智,她们也有机会成为善良,感恩,孝顺的孩子。

这里的问题是:在我的严厉要求下,小慧不得不学习和补上这一课:为自己负责!并感激她得到的一切。

而小菁的父母,认为她不需要学习这一课,因为他们居然允许女儿不尊重父母,也允许她不需要为自己负责。显然他们以为学习好就代表一切。

于是,她们的命运,自然就开始走向不同的结局。虽然在学堂接受相同的课程和教育方式,但是由于在周末,假日和寒暑假的待遇不同,由于父母的态度原则上的区别,造成了今天的差别。

因此,父母们:即使孩子进了一个很好的学堂,你准备好了真正配合孩子的学习没有?

需了解小慧和小菁的教育原则具体比较,请参见下文:

精英教育实施典范:责任和荣誉--奥巴马的九条家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