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海光:国家垄断被打破 地方垄断变本加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6:00:24

信海光:国家垄断被打破 地方垄断变本加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4日08:47  竞报

  9月1日,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安徽滁州等5个地市的很多初中学生发现,自己领的新书里唯独没有英语课本。据安徽省教育厅红头文件显示,安徽省8月27日才决定改换上述5地市的初中三个年级的英语教材版本,因所涉教材量多达近百万册,教材供应商印刷、配送不及,导致出现上述结果。据知情者透露,利益重新分配是更换背后原因,类似的教材更换,有决定权的相关利益人往往能够获得5%到10%的返点。

  2001年之前,全国的教材是统一编写的,有权编写和出版中小学教材的只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作为唯一的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小学教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了三十多年,一套教材一统天下。但从2001年起,《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行,全国所有的出版单位、个人、团体都可以参与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地方教育部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用合适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家垄断被打破,这本来是一种教育进步,但从近十年的经验来看,一本好经楞是被念歪了,教材选用权的下放,滋生出巨大的商业利益与教材市场乱象,最后被牺牲的是孩子们的利益。

  安徽省临开学紧急换课本仅是教材市场乱象之一斑。在全国各地,教材的频繁更换几乎成为一种常态,比如,在江苏赣州,从2004年之后的5年间,当地学校就先后3次更换初中英语教材。教材的频繁更换,不仅对学生学习的连续性有影响,对教师的教学影响更大。而且教材一换,与之配套的大量教辅书也要一起换。同时受影响的还有循环教材的使用,去年刚回收的循环教材成为废纸,更谈何环保节约。

  据推算,我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市场的利润每年至少有300亿元,教辅书的数额则更大,每一次教材更换,几乎都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割。全国政协委员、济南大学副校长张承芬在谈到教材乱象时曾揭露说,“金钱开路,左右地方教育部门选用教材”,这是教材界的潜规则。她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在人情、金钱等各种因素的冲击下,违背教学规律,频繁地更换学生使用的教材版本。“如某出版社在某省的代理商,为了把该社的一套教材打进某地区,一次拿出20多万元给当地教育部门,致使该地区教育部门领导不顾教育部不许中途更换教材版本的指令,一个学期内就把一至九年级的某主科教材版本全部换成了代理商推销的教材版本。”

  事实上,在本次安徽五地紧急换教材事件中,当地有关部门同样也违背了教育部的规定,中途更换了初二、初三学生的教材。

  教材改革为的是让全国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取教材,教学基础好的地区,可以选水平高、难度大的教材,而一些偏远地区,则可选起点较低的教材,同时,教材编写权的开放,也能把体制外的优秀人才与资源吸引进来——这次在安徽被替换掉到教材编写机构仁爱教育研究所就是一家民营出版机构。但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的教材选择权不是被用来为教育服务,而是为利益服务,甚至不惜以“红头文件”开山劈路,操作环境依旧封闭,终端销售依旧强制,国家垄断被打破,地方垄断却变本加厉,与其如此,两害相较,中小学教材的使用还不如再回到以前的大一统局面。

  当然,教材发行业普遍存在黑幕,并不意味着这次安徽五地紧急更换教材也一定有问题,但面对质疑与更换教材所造成的后遗症,当地有关部门有必要给受影响人群及公众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