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师遭遇学生的质疑-李红岩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8:00:22
 

当教师遭遇学生的质疑

 (2010-09-24 20:16)
  • 标签: -  分类: 教学随笔

 

博兴县实验中学 李红岩

    同事手里拿着刚刚收缴的一叠钱走进办公室,非常气恼的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我问:“发生什么事了让你这样义愤填膺?”她非常不解的回答道:“我在收缴钱的时候,有三四个学生竟然反问,为什么交钱?不是刚刚交过吗?你们班有这样不懂事的孩子吗?”“我倒希望有,可惜没有。难道学生不该问吗?你解释清楚不就可以了嘛!如果你被告知要交一部分钱或扣了工资,你也不问原因吗?”同事的气消了很多,说得也是,我们发现工资被扣掉一部分时,有时也会过问一下,但大多时候,觉得麻烦就算了。

    我们习惯了沉默,习惯了接受,不管上司布置的任务有没有道理,合不合理,觉得反问是一种冒犯,一种不尊重,所以听到命令后毫无条件地执行。有时,任务已完成了一些,却突然被告知布置错了,要重新返工,虽有怨言,也不再过问一下自己觉得不合理的地方,继续埋头苦干。正因为有了这个心结,当我们的学生对我们发出质疑时,就会觉得心里不舒服。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如果发生在课堂教学上,这真是一种教育的悲哀了。我们的老师又怎能保证自己讲的东西准确无误?又怎能保证自己的解题方式是最佳的?又怎能保证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是正确的?有学生发出质疑是一种幸事,既可以使我们避免误人子弟,又可使我们的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还可以做到教学相长,让我们时刻处于一种戒备心理,学习心理,应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中国的诺贝尔奖为何空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评委拉斯 ·彼昂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学者过于迷信权威,缺乏创造性,他说,我很欣赏中国学者对于长者教授的尊重,这一点在国外非常少见。但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西方学生有不同观点都是当场提出的。这我是亲眼目睹过的,在美国的课堂上,学生举着的手几乎是不间断的,他们不知哪来那么多的疑问,他们的老师非常耐心的解答每一个孩子的问题。美国的老师认为,一节课下来,不是你学到了多少东西,而是发现了多少问题。而我们一节课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学生没有了疑问,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全部达成了共识,然后按照老师所讲的模式,去做无数的巩固练习,以求让学生得到高分。而且可悲的是,真要叫学生提问,他们在很多时候提不出问题。我也遇到过这种尴尬,每到一处学习,一个地方,美国人在开始讲解前或讲解完一些东西时,总是问,还有问题吗?很多时候,我竟然不知该问什么问题好。一个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人,是不会充满激情地学习的,也不会对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充满渴望和乐趣,渐渐的,大家都沦落成了考试机器,落得个皆大欢喜。此时谁会考虑这个孩子的幸福指数?谁会担心这个孩子以后是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考那么高的分数,上那么好的大学怎么会没有生活能力?先解决眼前的升学问题再说嘛!时下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除了考分学生什么也不关心。更令人痛心的是,很多孩子毕业后根本没有谋生的能力。中国的教育还处在温饱阶段,大家还停留在有学上,有工作干,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上,谁还会考虑学生的前途会关系到创造发明,个人兴趣,或者是国家的命运?!

     有时学生有疑问是因为教师的讲解不当引起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的把自己的理解思路硬加给学生。有一次,我在让学生做造句练习时,让学生翻译这样一个句子:Tom可能明天去上海。有个学生的答案是:Possible Tom is going to Shanghai tomorrow。我感到非常奇怪,学生怎么会有这样的答案。于是我找到他问为什么会这样翻译。学生也奇怪的说:“possible和 maybe不都是‘可能’的意思嘛?”我说:“但是possible是形容词,而maybe是副词呀!”学生充满疑惑的问:“形容词和副词有什么区别呢?”我趁此机会给学生讲解这两个词性的用法,最后学生恍然大悟,其实平时我不知讲了多少遍这两个词性的用法,看来他不感兴趣,只有在真正用到时,单独讲解时才真正接受。通过此时我明白,老师应该善于抓住知识点化的契机,可千万不要以为你讲了,他就会了,理解了,从知识到学生的接受需要做大量工作。陶行知育才中学八个学术顾问:什么(what),怎样(how),何时(when),谁(who),为什么(why),哪里(where),动向(whither),多少(how much).,也是八个好朋友。陈贻鑫把《八个好朋友》变成歌曲:我有八个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物?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 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位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我也把这八个好朋友介绍给我的学生, 希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与八个朋友做伴,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孩子。

     陶行知提出:”儿童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脑、手、嘴、眼、空间和时间,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开发创造潜能。我们的温家宝总理也提到: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灵感的地方,学生的智慧就该在此点燃,生命需要在此点化,我们做教师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是应该注重学生的分数,也应该注重知识的讲解,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容忍学生的质疑,还要做到激励和表扬,告诉学生,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面对学生,我们可以做出很多种选择,讽刺的回答还是善意的提醒,简短的反驳还是耐心的解释,真心的祝福还是袖手旁观。我们的教学方法无论怎样改都应该符合这几个条件,学生是否喜欢课堂?学生是否喜欢这门学科?学生是不是喜欢这位教师?是否留出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时间等等共同特点,要强调学海无涯“趣”作舟而非“苦”作舟,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一堂课教学效果。日本的一位校长说:“不要硬把孩子塞进早已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的长大,因为孩子的梦想远比来时设计的还要远大。”美国优秀教师梅耶尔认为:高质量的教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足使他们不断的提出问题,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进行严格验证,不仅锻炼着他们的思维习惯和想象力,还拓展他们的视野,并使他们表现出坚忍不拔的精神。

     老师们,学生的质疑里包含着对知识的兴趣,对未知的好奇,对权威的挑战,对未来的憧憬,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应对这些质疑,包容这些质疑,和学生一起为这些质疑寻求答案,找到解决的途径,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有希望,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到社会上时也有质疑的能力,对于不良现象或异端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呼吁,更希望他们有改良的精神,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有希望。

当教师遭遇学生的质疑-李红岩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我们离教育家有多远?-李红岩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中国教育人博客 如果教师没有知识【暑期博客征文】-王立宏的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亚里士多德的教师画像-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马尔库塞的教师画像-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维特根斯坦的教师画像-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苏格拉底的教师画像-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新课程实施的瓶颈___教师质量-思索的芦苇-中国教育人博客 教师的“根”在哪里?-天山园丁-中国教育人博客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初中科学汤洪波的blog-中国教育人博客 教师怎样做研究-自在飞鸟的网上家园-中国教育人博客 教师怎样做研究-自在飞鸟的网上家园-中国教育人博客 解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一堂好课的标准-吃亏是福-中国教育人博客 学习高考状元的家教方法-顺其自然-中国教育人博客 写文献总结的提纲--中国教育人博客 教育惩罚的误区-陶李满-中国教育人博客 名教师成长在课堂-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把关教师该把什么关-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再谈基础教育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我国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鲁安新华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需要商榷的三个教学观念-周新桥教育博客-中国教育人博客 从心灵创伤到心理健康-yschun-中国教育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