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柯专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3:21:28
关键词:宋柯   音乐产业
--北京太合麦田音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柯专访
《MIDI音乐制作》杂志      张志远/文
我们所做的就是一个主流唱片公司应该做的
MIDI:宋总,您今年最引人注目的举措是两个签约。一位是最优雅的京剧艺术大师梅葆玖先生;一位是最当红、最质朴的刀郎。两者之间的跨度很大,您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宋柯:我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主流的、本土的、民营的唱片公司,这些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们公司有一个宗旨,一个口号,就是"为人民的娱乐服务"。它听起来很俗,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将这几件事放在这个大前提下去考虑就会觉得很正常了。比如梅葆玖大师。京剧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流行音乐,历史久远。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唱片就是京剧,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也是黑胶唱片的主体,是最早、最主流的流行音乐形式。到了今天,我们跳开这个小圈子,向外看看。在北京,听电子音乐的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出了唱片就会去买的不会超过10万人;可是愿意买京剧CD、VCD、DVD碟片的人有多少?我觉得肯定会超过10万。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能够做一张电子音乐唱片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做一张京剧唱片呢?我并不是说要去改良京剧,它就是最本色、最原汁原味的京剧。当然,梅葆玖大师是会对它做出改进的,他不会满足于和过去完全一样。但无论如何,京剧的魂还在里面,这是最重要的。这样就有可能满足那超过10万人的艺术享受。可能它比不上一些主流歌星,但作为一种音乐形式,京剧的受众还是很可观的。
刀郎就不用讲了,他就是一个主流唱片公司应该做的。如果能把他的唱片全签下来我当然愿意,但没有做到,那么我就做我认为是属于未来消费主流的平台。他和他的公司也相信我能做好。这就比较顺理成章了。
还包括签约房祖名,包括和李宗盛大哥的合作,这些都是一个主流唱片公司的业务。待到明年我们再推出一些新人的时候,你们就会发现这个概念更加明确了。这些人可能是乐队,也可能是两人电子组合,也可能就是一个新人,我们将把他(她)推成天王或天后级的歌手。这些工作我们都会按部就班来做。
MIDI:请您评价一下这些举措的效果。
宋柯:今年我们的效益非常好。花了大量现钱收购了许多版权,比如收购"麦田"、"红星"等。抹去这些支出,还能保证财务收支持平,这个成绩是很惊人的。今年我们的总收入大概在3000万左右,这在其他唱片公司可能还做不到。当然比起其他行业或者国外唱片公司可能很差。但没关系,至少我们在前进,是在一个良好的模式下前进--包括我在"华纳"的时候都没有这样迅猛的发展。现在"太合麦田"运转的格局和链条都是良性的。这很重要。
刀郎与房祖名
MIDI:"太合麦田"在北京,或者推而广之,在中国唱片行业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宋柯:应该说排在前三位是比较客观的,至于老大老二是谁我不好说。今年"京哥"(王晓京)那里应该收益很大,他的十二乐坊做得非常成功。
今年"太合麦田"在获得"有价值版权"方面的投入很大,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与其他公司相比,这是我们的优势。"太合麦田"这一年所整合的资源差不多占据了唱片业的小半壁江山。如果说要建立一个"有价值版权库",那么我们会占很大比重。在流行音乐方面,我们有高晓松、叶蓓、郑钧、田震、那英、小柯、老狼等人的作品,囊括了校园、摇滚、主流音乐部分,再加上刀郎在数字音乐上的版权加入。获得刀郎的版权是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还有宗盛大哥和房祖名。说到房祖名,我们内地音乐还从来没有做过港台新人,我们先不说他的家庭背景,就说有没有人敢做港台的新人。香港对房祖名的期望值是很大的,宗盛大哥作为他的制作人和非常亲近的人,对他的要求和期望也很高,我们敢接这样工作,就是想证明我们在华语音乐圈的能力。总之"太合麦田"的经营是一种很开放的形式,
"我是一个职业经理人"
MIDI:您一直称自己是商人,不是音乐人,是不是您觉得更适合,或者更喜欢前者的角色?
宋柯:我再次坚定地说自己不是一个音乐人。相比之下,我更了解音乐市场的运作本质。我不是那种整天听唱片或呆在录音棚里的人,我的工作与音乐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当音乐转化为成品前的阶段不能说完全与我无关,但介入不是很深。即便我有介入也是从考虑它作为一个产品的角度。或许这样说会得罪一些人,尤其是创作者。把他们的艺术创作说成是产品,是商品,他们会不满意。
对我而言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看财务报表,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听听这个听听那个。对音乐我还不如没进这行之前更密切。那时我是一个超级音乐发烧友,听过大概几千张唱片,是一个对流行音乐特别狂热的人。可现在我反而改变了,或者说关注音乐的角度不同了。过去我是一个局内人,而现在我希望自己尽可能跳到局外来看,来做。所以我的身份基本上就是一个商人或职业经理人,我们这个行业的不幸就在于像我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太少了。这个行业中有太多的经理人,或者说有话语权的人就因为离音乐太近,很容易先入为主或仅以个人偏好做出判断,从而影响了对产品本身的认识,掩盖了市场需求的因素。我说这话的意思,就是创作者和艺人不需要和这些商业因素发生关系。他们只管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个性;而主导经营的人是不能有什么浪漫想法的。国外很少有艺人做老板,就是做也是类似于一个制作总监--比如麦当娜--,这才是他们的强项。一张唱片在变成产品之后都应该由经理人们掌握。艺术家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好的商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比如像朴树这样的人,他不可能与商业有任何牵连。其实那些事他们都不要操心,他们也没必要操心,他们也操不好心。而朴树作为一个优秀艺人,最好的地方就是他还真不操心。好的艺术家都应该这样,把后面那些沾着铜臭的东西都交给经理人,他们只管音乐的品质。
唱片业的恶根在于盗版
MIDI:我们第一次见您时还是隔着屏幕,就是您主持的"亚洲音乐中心",使我们对音乐及音乐产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宋柯:有些时候的确应该给我们这些从业者一个展示的平台。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行业,是一个值得骄傲、受人尊敬的行业。目前它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这些都能在大家的努力中得到解决。
MIDI:现在唱片业很不景气,作为业内人士,您觉得这种现象的根源在哪儿?
宋柯:这个话题很大。虽然这个行业并没有崩溃,但绝对不是兴旺,它始终被遏制在一个很原始,很粗糙的阶段。
要我看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盗版。
从我进入这一行那天盗版就很凶了,我是把盗版当成了这个行业先天的缺陷,仿佛某种与生俱来的疾病。我甚至已经不把它当作残疾,因为我已经习惯了,适应了。我也和朋友们探讨过这个问题,一般情况下我很少去抱怨盗版,我已经不太去关注它了。但既然你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会说盗版应该是一个根源性的东西。
当然这与我们国家的人均收入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与保护有着极大的关系。在这些方面我们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甚至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当我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为什么CD和卡带之间的价格差距那么大?而在美国两者价差只有一到两块钱。在这种情况下,盗版现象就是必然的。到现在,当唱片已经降到十几块钱一张,而人均收入已经达到几千块钱的时候,我想呼吁一下,大家能不能有所改变,去买正版呢?昨天的事就让我很郁闷。昨天各报纸头条都刊登了"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最新司法解释",我看了新浪网的网友评论,有90%多的人认为,还是愿意、坚持使用盗版。他们的理由是不能让我们这班人挣到暴利,所以就喜欢、习惯用盗版。其实这才是我们行业衰落的根源。因为他们忽略了几个重要的问题:一,从法律上讲,盗版就是偷窃,和你偷一辆自行车一样,没有什么可解释的;二,从一个文明国家和文明人的角度讲,不买盗版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当然我不是没有条件的,假如正版真的比盗版贵很多,贵到影响了您的生活的时候,这没话可说。比如您买正版需要几千块钱,而盗版只要几十块钱,前者可能是您一个月的工资,而后者只是每月的零花钱。第二,是从资源上说,当资源奇缺,我们又没有渠道购买,就是想买正版都买不到时,只好买盗版。可现在不同,大部分人实际上都买得起正版,而且正版货源充足,可你还非要买盗版,这就有些问题了。比如最新的《天下无贼》,正版也就十块钱。您就忍上几天怎么样?小摊上卖八块钱,您就多花两块钱怎么样?我想,能经常上新浪网的人应该收入不低,不像是还要为温饱发愁的人。第一,不管他们在哪个行业工作,都知道正版永远不可能与盗版持平,更不可能便宜。因为成本不一样。人家付出了劳动,贡献了才华,您多少也该有些尊重,做些补偿。第二,正版商都不会逃税,也逃不了。这些成本都要加进去。正是这个大环境造成了我们应该挣到的钱而最终没有挣到。
我知道有许多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他们要在有保障的行业,比如广告公司做策划,可能就是这个行业收入的几倍。人家为什么要进来?实际上对我也是一样,如果我不是误打误撞进入了这个行业,我的收入可能更高。总的来说就是这个行业还养不起那么多高级的人才,还不能使它良性发展。良性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管你赚钱多少,总归是在赚。现在是转转就转不动了,甚至在向回转。
盗版业反成了良性循环
MIDI:您觉得这种情况在多久的时间内能够得到缓解或改变呢?您能不能描述一下唱片业的未来?
宋柯:当然首先需要法制的健全,包括必须上升到刑法的层面;还有一个执法的问题,是不是真有一个卖5000张盗版盘的人要被关上7年。这才是重要的。现在是盗版商堂而皇之地犯法,而监管惩罚不利。我觉得所谓小环境就是像"太合麦田"这样的公司再多些就好了,这样每个公司都努力使自己进入良性循环,甚至到个人,到所有从业者。可能我说得有些冠冕堂皇,但实际上情况正是这样。
可现在反过来了,盗版业成了良性循环--比如它是现金结帐,所以销售商也更愿意去做,哪怕冰天雪地,卖一张是一张,有他的利润;而正版是赊帐方式,所以销售商不愿意卖,反正卖不掉就退回去。
正版行业里有很多问题。我举个例子,销售商为什么不愿意卖正版?卡带原来很长时间都保持在10块钱的水平。一级批发商从工厂拿出来就已经是7块5了,然后批给二级时到了7块8,二级批发到了小店时8块。它定价10块,只有两块钱的利润!这就是这个行业的可笑之处,没有任何一个零售商愿意毛利只占20%的,你得算你的增值税、营业税,更不要说所得税了。还得算算成本、租金等等。你要是在燕莎、赛特--因为我在那儿开过店--,光流水的底扣就是20%,是必须给业主的。当然不是所有商店都这样,但至少也有10%吧?场地、店面、营业员工资等等都是成本。零售业处在第一线,是能见到钱的地方,是最终完成商业循环的环节,是最终端的部分,没有它前面的一切全是假的。可只给他们20%的利润空间,谁会有兴趣做?再向前看,制作者拿得多吗?也不多,最多1块5。而最大的部分掌握在出版社手里!我当时很奇怪。当然,出版社是官办的,只有它才有出版和发行的权力,所以必须咬住。而在国外,它只能拿到一块钱,大部分都给了前端、后端。这样就能多生产一些好产品,争取能够多卖出一些。这才是一个良性过程的基础。再看盗版,当然盗版没有前端,它只有一点生产成本。出厂时它最多挣3毛钱;做CD更低,才挣1 毛钱。但它的批量大,一天就能销出两万张。加上它的包装,成本只有1块8。这样到了零售商手里,卖8块,可他们拿到手时不会高过4块,毛利50%!同样卖100张,结果正版、盗版之间的收入差出了一倍多。人家疯了,卖你的东西?这就是问题所在。
我说这些看起来很虚,但和我们的读者都有一定的关系。
记得当初正版唱片的降价还是我们首先做起来的。先是汪峰,然后是"达达"。2000年,"达达"的正版CD直接降到18块钱。有人就说我这是在扼杀这个行业,我说我不是扼杀,我这样做是对的。
唱片公司一直都在搭售商品
MIDI:您一直是新技术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从刀郎的签约我们明显感到了这点。您对新技术的发展前景有何观点?
宋柯:我没有从传统唱片行业里挣到什么钱,所以我当然倾向于新技术。我不像"五大"唱片公司那样对传统唱片百般留恋。
说到唱片业我一直有一个困惑,就是你凭什么要让听众从电台里听到一首歌,然后跑到唱片行里买你的唱片?还打车去,坐公车去?我们买东西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不喜欢商家搭卖。别说电视、汽车,就是我们卖块巧克力,你也不能说得搭配我一块口香糖--我想许多商家也不会这样做。但唱片公司这么多年来就一直在搭卖,简直是强买强卖。
当然,我相信有些专辑里十首歌都是好的,或者有些歌迷就喜欢这个歌手,喜欢这张专辑。但大部分人都是冲着一、两首歌去的,喜欢得不得了。结果买回一听,也就只有这一、两首歌好听。这种现象在卡带、CD时期就一直没有解决。而在国外,既有歌手的专辑,也有单曲出版,至少他们给了消费者多一种选择。真正好的方法是商家尽量为消费者着想,比如出单曲,比如出3首歌,5首歌,都行。但当我们的专辑卖15元钱时,你单曲要卖5块,那么这支单曲基本就死定了。我们还没有良好的价格体系保证出版单曲的机制,所以它并不太现实。
那么在中国是不是就要忍受唱片公司这样长期搭卖下去呢?我的看法是,我们早知道这种现象不正常,但我们没有办法。而当新技术来临的时候,我们发现出版单曲有了相当的可能性。我认为,中国最有可能实现从专辑销售转向单曲销售的快速过渡。因为我们的唱片销售以前就很烂,本身就没有什么生命力。不同于"五大"唱片公司,他们拼命阻拦新技术的兴起,即便发展到今天,在与他们的合约中仍不允许使用"MP3"的字眼。他们痛恨这个字眼,认为正是MP3阻止了他们的暴利。但在中国没有这种情况,因为唱片公司既没有这样的发展背景,也没有过上亿的收入。从我进入这一行,我的唱片动辄就卖几十万张或上百万张,可我也没挣什么钱。朴树唱片卖了100多万张,可我们的收入只有200多万。200多万能做什么?除去广告、推广、制作的费用外所剩无几。我怎么养活公司?所以我们才最想做到单曲消费!现在我就向大家宣传一下--比如朴树的歌、刀郎的歌,您就花9毛9,从网上下载一首吧。我也不强买强卖,您可能喜欢他们所有的歌,那么好,您买10首,存到硬盘里,也无非是9块9。比如我还想看歌词,看图片,想收藏,那您就去唱片店花15块钱买一盘。我们应该首先让消费者花1块钱去满足对单曲的需求,应该采用最简捷、最直接、最实惠的方式,就是不搭卖的方式。这才是正道,是合理的。
我想象这一天并不遥远,比如我们旗下的某位歌手发片,他(她)不需要先得弄到10首。只要有一首你做得好,我们就推出去,不必等。这样每过5年你弄张自选集,喜欢你的歌迷可以买你的自选集。在这个方向下艺人也很舒服,不至于只有两首主打歌,其他8首就硬凑。同时这对消费者也是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歌手具有号召力,我们就会把他的作品挂在网站,供听众下载。我还不马上让你掏钱,你可以先试听3次,然后文件自动销毁。如果您真正喜欢,那么您再买。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是很公平的,我相信90%的消费者也会喜欢。过去,唱片公司曾有很多这样的宣传,什么"最棒的主打歌",我一听其实并不喜欢。当然这也不能说是误导,因为标准不一样,它可能是唱片公司认为最好的,但不是我认为的。那么好,我自己动手,把所有喜欢的单曲挑出来,自己录成一张。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美好的前景,唱片公司还出什么精选集,在我这个系统里,出精选集的是您自己。
当然MP3的最大问题就是音乐的质量问题。由于我们的技术还没有达到唱片和CD的程度,所以人们对它也是理解的,对其效果并不要求很高。其实这个行业的真正革命是在技术上达到要求之后,比如我们有了MP4、MP5,那时的情况就不同了。
今年我们在新技术上的收益已经和传统唱片持平了。我相信,明年我们一定会超过传统唱片的收益。这是毫无疑问的。
许多老歌非常具有市场价值
MIDI:谈谈您公司最新出版的《三里屯》吧。
宋柯:实话讲我做这张专辑之前有过几种想法。其中最大的启发来源于我去过的一些演艺吧。记得去年去海淀的一个演艺吧--当时我还在"华纳"--,大概那场子里可以放下6、7百人不止。一排排长条桌子,一看就知道大家都是为今天的演出来的。那里每天爆满,而且还要门票,30块钱一张。我就特奇怪,究竟是什么节目那么吸引人。其实就是两个东北歌手,有点类似二人转,很诙谐,唱功非常棒。他们的演出很玩命,在台上边唱边翻跟头,亮绝活儿。这些艺人的竞争实在讲比我们那些已经出名的歌手之间的竞争还要激烈,成名歌手出首单曲,唱片公司就能保他(她)两年;而演艺吧的歌手每天都能感到竞争的残酷。不要说有人哄你,就是掌声不热烈,你的饭碗就没了。所以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练就了他们非常深厚的现场功底。我算了一下,这些观众一晚上的消费大概100块钱左右。他们愿意每天花100块钱听演唱,就是不愿意花10块钱买你一张唱片,这里面有问题。
其实这些歌手的唱功绝对好,可没人为他们出专辑。这是一个动机。
第二,有许多老歌都是非常具有市场价值的,这个人不翻唱那个人就翻唱。当年确实有很多很好的歌,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都忘了。现在的酒吧歌手基本上都是在翻唱,当然也有个别的原创。我觉得这些每天花100块钱的人中有许多人都是冲着老歌去的,有老歌就足够了。他们并不追赶什么时髦,从来不听电子,只听些老歌,回忆一下过去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传递到此为止。就像老人们喜欢京剧,不喜欢周杰伦一样,他们都有自己娱乐需求,只是没有人去为他们去做。这样一想思路就清晰了--我们就是要发掘那些唱功优秀的艺人,针对那个喜欢老歌的人群。他们才不在意什么长相,什么绯闻,都与他们无关。这些老歌和这些人当年的某段生活,某个生活浪花很有关系。比如我初恋时是听那支歌的,我和哥们喝酒是听这支歌的。现在有谁还知道老崔的《浪子归》?还有《听过你的歌》、《蜗牛的家》等等?其实这些老歌都很有现实意义,《蜗牛的家》里就唱"无论怎样爬也赶不上飞涨的房价",这不就是北京的情况吗?
而且它还是一个系列。我手上现在有10几支这样的乐队,都是很有实力的。甚至我们为他们的投入比一个成名歌手还要多,因为我们认为这就是一套主流的唱片。
成功的因素中天才占80%
MIDI:我们的读者比较关心一个新人如何才能被唱片公司发现,如何签约。
宋柯:我可能还是得虚着回答,因为只有在最前端时才能把这个问题落地。这是一个过程,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而且这个角色也不是我做的,是做企划和音乐监督的人做的。最基本的情况是看签什么约,比如创作约,那他(她)就得具备很高的音乐才能,作曲、制作功底很深;如果签的是演唱,那么就得有很好的唱功。唱功有很多标准,主要是你会演绎歌曲中的意境,恰到好处地反映出这首歌中的内涵。我听过无数歌手的演唱,基本技术好的歌手很多,嗓子,声线,都非常出色,并不比孙楠、那英差,可就是感觉到他(她)缺了一个魂。这就不能叫会唱歌,因为它比较楞,比较"技术",比较匠气。有时我们经常说一个歌手--其实是在批评他(她)--说你唱得太"专业"了。或许这就是个标准。
至于歌手怎么样都得现实听一下,最好有个小样,让我们专业人士来评价。我们热情欢迎大家来"太合麦田"作客,因为你们的读者都是认真做音乐的人,我们欢迎。
我特别想强调一点,就是一个人的才华。才华对于一个音乐人的作用太重要了,它可不是苦练出来的。老那(那英)不是苦练出来的,孙楠也不是。所以我不认为那句话正确,就是成功取决于"99%的勤奋,1%的天才"。我认为天才至少占到80%。
"最原始的东西一定得在那儿"
MIDI:请对我们的读者讲几句话吧
宋柯:我可能会说句反其道而行之的话。说到音乐,有一个平衡是必须把握的--像艺术和商业间的平衡一样--,就是技术和才华之间的关系。张亚东认为,中国不缺有才华的人,但缺乏技术。我在很多方面同意这种看法。比如我们和日本音乐的差距在哪里?在技术。日本的爵士、重金属、电子音乐绝对正宗,但民谣他们就不行。为什么?因为那更多是包含着情感上的因素,几乎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你把箱琴弹干净就够了。这是亚东的看法。
我认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技术确实是重要的。现在好多的地下乐队我不怎么关注了,因为技术实在太差,还尽是玩概念游戏。我的想法是人应该理性与感性共存,这本杂志还得看,还得学;但不能过于偏颇,还是要有人性的成分。比如亚东,我相信他在创作上的才情并不在他的技术之下。所以我觉得才华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人最大的弊端就是太假,比如您写封情书,可连您自己都不相信,还怎么打动你的对象?做人要真诚,我们的音乐人更要真诚。朴树写歌是真诚的,周迅唱歌也是真诚的,所以他们才能感动我们。以技术为基础没有问题,但音乐毕竟是人类情感的交流平台,语言不是障碍,技术也不是。如果你想给大家提供这个平台,可你自己都不是真诚的,那怎么让别人相信你?所以你们要找到这个平衡点。
我感觉你们杂志技术性的东西还是太多了,或许应该介绍一些制作人的生活、情绪和音乐中灵感。
我在美国新奥尔良听爵士乐,一群人就在露天里演出。除了一把吉他是真的,鼓用桶充当,贝司是用类似一个扁担似的东西绷了两根绳,大家一样玩得认真。音乐就是这样,最原始的东西一定得在那儿。那个东西如果不在就什么都完了。
本文原载于《MIDI音乐制作》杂志2005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