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夏艺术创作语录: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4:14:14

张华夏作品:中华龙精神、中华龙文化

张华夏作品:中华龙文化、中华龙交流

    本文系作者供新华网专稿。本文观点与本网观点和立场无关。

    1、 文章要有章法,书法要有法则;文章是对写作的提升,书法则是对书写的升华。艺术的发展讲究创新,创新就要有破有立,破而不立是对艺术的破坏;创新就要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变化不同于变异,变异是背离艺术的行为。书法创作不应该脱离文房四宝,离开笔、墨、纸、砚的书法是表演而不是创作。

    2、 书法的前提是书写,要认真研习每一个汉字、研习每个字的笔画结构,对每个字进行创作,形成自己对每个字的创新书写,使形式美能为体现作品的思想服务,书写才能升华到书法。书法首先必须是书法,是借助文房四宝进行的一种书写活动,鞋子就是鞋子,帽子就是帽子。任何领导和专家都不能以权代法、以权威与身份曲解书法真正的创作内涵。文艺届的领导和专家更有责任和义务,倡导健康、积极的创作思想,在题材上、在手法上承古纳今,做推动书法艺术积极、健康地发展的榜样。

    ----摘自张华夏《书法于书写:国风艺术七人作品展》

    篆刻一事,手上力道是最基本的功夫,而手上功夫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慢工夫",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常人制印和金石研究者制出的印章有本质的区别。好印章尽管方寸之间,也必散发着思想的光芒,承裁着一定的主题。这就要求制印人从构思、布局到刀法,都必须考究,推敲。我把制印分为"匠人制印"、"艺人制印"、"金石家制印"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要达到一定水平,最根本的是都必须有扎实的刀工。

    有人以制印谋生,无法针对印章的内容进行仔细研究,经年累月,像机器一样重复劳作,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刀法也逐渐固定成一种格式,纵然先天资质再高,也必然因市场而走向误区,制出的印会带着克服不掉的匠气。

    "艺术家"制印,可称作艺人制印,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制印时更多地考虑到布局、造型、刀法的变化,围绕印的艺术效果刻制、构思。其印法各具个性、各具美感、各具灵性特质。

    "金石家"制印,在讲究艺术效果的基础上,要承载思想,印法与刻制的内容吻合,有如"未见其人,先声夺耳"的感觉。即"见印如见人","张飞之印"与"孔明之印"必须有根本的差别;"和谐世界"和"执政兴国"的印法必然有截然的风格区别。金石家制印是思想的流淌、智慧的折射。金石家,因印章内容不同,对印石石性、石质都要认真选择,根据不同的印石特性而部局不同的内容,还要考虑印石与印泥的搭配等其他诸多细节。

    更一高层次的人制印,不惟功力、不惟精致、不惟艺术,而是能否让人透过印面,愿意推敲琢磨。虽为方寸,尽含世态万象,这要求制印人有成熟的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全局观念。构思、写印自必不可少,上手就来,虽然洒脱,但有悖常理。

    早年学印时,养成了按步就班,逐字刻就,最后修印完工的做法。近年,写好印型后,刻制时已能全面考虑,常喜欢在子夜万籁寂静时着刀。刀在石上,思维却纵横千里,游离万方,妙不可言。刻"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时,大脑中凸现的就是包拯的形象;刻"世事明如泉中水"时,眼前浮现的是耀邦同志日理万机,平反"文革"冤案的情形,水滴石穿、明净悌透。下刀虽谨慎,但刀游全章,横完竖切,不拘于一字一刻,结果完成后,印法风格却非常一致,而且气脉贯通。"助人为乐",印面全部用弧线,传递欢快的气氛;"余热增辉",一星火焰,由下直串而上;"泉中水"则是一滴水垂落而下。"书生腹内自横金",智者的清灵竣秀、精神的傲然、见识的卓越。自谓天地所赐,妙手偶得。

    ----摘自张华夏《我应邀为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成立10周年,刻制"爱国工程,大有作为"主题篆刻》

    3、 油画之于国画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色彩的驾驭,而国画相对油画最大的优势是传情表意。中西结合是件难事,现代国画大师刘海粟西为中用,在山水国画中光色意境成功结合,已是标尺;当代大家吴冠中先生国画西画,以油画形式写意风景,作品空灵倜傥,自成一派。在近年的一些国画展中,一些基本功很扎实的作者,在国画写实、用色方面也创作了一些不错的作品。

    -----摘自张华夏《"竹"入油画确实是对油画选材的挑战》

    4、 作品的最可贵之处是能够承载思想

    -摘自张华夏《提中太先生"姓名书法艺术"欣赏

    6、现实中,声望越高的人越不需要吵作。相反,声望越高的人,其反思性质的言行,越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斥责与无知的挑畔。任何人惟其有所需求,才会有所畏惧,所谓"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真正的大学者都有着大无畏的勇气,真正的大学者的大无畏,源于其无欲、有容。

    7、风气的不正,创作的偏失。在当代中国,文艺界领导与学界权威应承担根本责任。"领导"不是一副管人的紧箍咒,"权威"不是一顶鲜亮的王冠。文艺领导与学术权威理应承担起尚风气、正方向的主导义务。

    8、一个真正的大作家、大文豪,必然有大的胸襟、大的视野,有胸怀天下冷暖的气魄,有对历史负责的见识。

    9、不论如何争辩,作品才是成败优劣的最好说明,创作才是第一位的事。你的作品最终要放在历史长河中由后人评估,后人会把你的作品平等地放在整个文学史、甚至文化史、文明史的历史长卷中评估,会把不同时期重要的诗人和重要的事件用一条发展的线索连接起来,会把屈原、李白、郭沫若放到同一个文化价值评判体系中衡量其价值,会客观地把诗经、唐诗、宋词以至新诗连贯起来评判其价值。在其中是经典还是垃圾,是石破天惊的呐喊,还是一些普通的标点符号?自有结论。

    10、大文人有大抱负、大胸襟,敢于正视成败,能对历史负责。

    --摘自张华夏《"新诗失败"是一个沉重而严肃的学说命题》

    11、大文人的特点是有大气魄、大理想,有经天济世的大抱负、大胸襟,能把个人的所学所思、所作所为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盛结合,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既不食古不化,也不随波逐流。能把个人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与主流社会发展大趋势相结合,使个人理想找到现实的支撑,个人智慧得到最合理的发掘,进而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我们写作到底为了什么,我们的作品到底能对社会、对现实和将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做为一个成熟的写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摘自张华夏《 书生腹内自横金:做个大气的文人》

    12、文章好坏不是当世任何个人或组织说了算。文章是留给后人的精神食粮,是对社会形态的记录与思考。文章千古事,千古之后的后人对我们的文章成色自会有公正的评价。我们今天自擂自吹的再神奇,也替代不了历史的严肃拷问,我们对别人的文章骂的再狗血喷头,也提升不了自己作品的含金量。

    ----摘自张华夏《 书生腹内自横金:不要再损人骂娘了》

    13、华夏语录7:冷眼看文化--最没文化的文化人在影视界,其次没文化的文化人在报刊界,再次没文化的文化人在新闻界。真正有文化的文化人在社科界和高校,但这两个地方却缺少思想!

    华夏语录5:管窥哲学--哲学教我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告诉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方法论告诉我们怎么应对这个世界;世界观告诉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方法论告诉我们怎么样活着。哲学本身很简单,哲学是被我们自己学复杂了。

    华夏语录13:"作品"才是思想的标签,"操作"和"吵作"产生不了大师。作品也是艺术家素质的惟一标志。好作品胜过任何语言对作者的评述。

    华夏语录12:民众是作品的传播者。

    作品首先是给多数人看的,作品不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更不是留给自己看的。多数人接受的作品,才能行之千里,才能百年不朽。

    华夏语录126:"作品"折射作者的思想。作品是高尚灵魂的历史见证,作品又是正人君子们心理阴暗的病态写真。

    华夏语录144:作品是艺术家最好的名片。操作出来的名声,只能给历史留下笑谈和骂声。有时好作品也需要吵做,但吵做垃圾,人的名字就会成为垃圾的标签。

    华夏语录145:历史,只看中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而不看中其所处的时代地位。艺术家因其作品的存在而名留后世,而不会因其身势显赫、腰缠万贯而流传千古。

    华夏语录146:真正的好作品孕存于内心,抒发于思想。好作品能引导人的审美取向,有生命力的作品是能推陈出新的作品。

    华夏语录176:评判好作品的标尺永远是一致的,这个标尺就是发展的、历史的和人民的眼光。有些作品判祖离宗,还说大众不懂艺术,这就像是把鞋子脱下戴在脑袋上,然后对大众说"这就是时装,你们不懂。"揭穿这些伪艺术的一个办法是,选一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名作和那些伪艺术放到一起,用卫生纸把所有作者的姓名都盖起来,然后请社会各阶层人士,各自评判,优劣自明。这说明,审美的标尺掌握在每个人手中,美绝对不会被权和位所扭曲和蒙蔽。

    华夏语录198:做为作品的书法和普通书法有根本的区别。作品必须是一种创作的结果,书家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书写内容,确定书写风格、布局,甚至字句构思,才能成为创作。

    艺术家一生会留下不计其数的作品,但真正有价值、有独立创作特色的作品寥寥可数。对题材的选择,对好题材的研究,进而创作,是产生好作品的一种有效途径。

    华夏语录224:作品不只要言之有理,更主要是言之有物,是把真情、实感传达给别人。能感动读者的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鲜活的情感是作品有力支撑,感人的事迹、动人的情节能把作品的主题传播的更深远。作品的生命力,是真情实感对道理有力的支撑必然结果。

    华夏语录232:世上没有最好的画,最好的画是看画的人用心、用感情看出来的。最好的朋友也是用心、用感情交出来的。时间是友情的发酵剂,时间也是作品价值的沉淀器。

    华夏语录255:作品不比蔬菜,作品按尺寸卖就像蔬菜称斤卖。作品应该讲究物适所处,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易。

    华夏语录256:人有所长,己有所短。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提醒,取粗取精。所谓大师,听起来顺耳,其实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张华夏语录259:世上无小事,作品无大小。大家小品,小品而大雅。隔行不隔理。

    ----摘自张华夏《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张华夏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