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我在北大的外国朋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9:58:48
人物--李肇星:我在北大的那些外国朋友
商伟 北京大学 2010-09-26 08:48:29
来华留学教育60年
编者按:1950年 ,来自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的交换留学生33人进入东欧交换生中国语言专修班学习,开启了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的历史第一章。 弹指一挥间,60年一甲子。60年来,中国招收的留学生在培养规模、层次、教学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批批来华留学生学成归国 ,成为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题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逐渐以崭新的面貌敞开胸襟,走向世界。作为全国最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北京大学亦随着国家的脚步,向世界打开大门,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学子们。60年来,北京大学已为世界各国培养了近25000人次的各类人才,他们为加强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增进中外友谊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亲历培养一批批北大留学生的干部和教授们,他们则见证了北大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成长历程和飞跃式的进步与发展。本系列文章为亲历北大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干部教授及留学生同学的回忆文章,当中有亲临一线指导留学生学习的教师们,也有从事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干部们,还有当年陪伴留学生燕园生活的中国学生,他们以教师的责任、执着的热情、美好的回忆见证了北京大学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独特风采。
李肇星:我在北大的那些外国朋友
1959年至1964年,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在北京大学西语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五年间,他结识了不少在北大读书的留学生,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李肇星一样,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也成为外交官。同学、校友间的真挚情谊在外交领域继续延伸。
在校期间,李肇星同外籍教师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些外籍教师亦师亦友,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兢兢业业、言传身教,在向同学们传授知识、播撒快乐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李肇星和同班同学毕业后的事业发展和为人处世。
同住两年的朝鲜室友
刚入学时,李肇星与其他六人同住在40号楼的一间宿舍。他学习刻苦、各方面表现出众,曾担任团支书、班长,并经常组织文体活动。
1960年,北大西语系一位中国女学生与匈牙利留学生谈恋爱,这在当时是一件令人很紧张的“敏感事件”,有关方面随后做出了安排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同住的决定,在帮助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力图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1962年下半年,李肇星被选为学生辅导员,与朝鲜留学生姜锡柱两人同住一间宿舍,直到1964年毕业。
毕业后,姜锡柱长期任朝鲜第一副外相,李肇星也于2003年到2007年间担任中国外交部部长,两位大学同一寝室的室友,留下了“一屋两外长”的佳话。在两国双边关系会谈、六方会谈等外交场合,两人多次隔桌而坐,代表各自的国家展开磋商和对话。2004年3月,时任外交部部长的李肇星访朝,金正日与李肇星会谈时的主要陪同人员就是姜锡柱。李肇星与金正日互相问候之后,随即与一旁的老同学姜锡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引得一旁的金正日哈哈大笑。
和古巴留学生一起游行
大学的五年里,古巴留学生也给李肇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与古巴关系非常友好,在北大的古巴留学生也和中国学生结下了深厚友谊。
那时,国内反美的浪潮很高,经常有群众上街游行。有时,李肇星等中国学生还和古巴留学生联合起来,加入到游行队伍中。他们带着自制的标语,高喊口号: “Cuba Si, Yankees No!”(意为“支持古巴,不支持美国!”)
在这种群情激昂的热潮下,发生了一件趣事。一次,英语专业的十几个同学从天安门游行回来,一路上大家仍沉浸在反帝斗争的氛围中。这时,有位一年级的女生激动之下,声称要转系,学习西班牙语。
李肇星听说后,觉得有趣,就问她: “听说你要转系学西班牙语?”
“是啊!”
“为什么?”
“英语是‘帝国主义语言’,为了支持古巴人民反帝运动,我要改学‘卡斯特罗的语言’,学西班牙语!”
李肇星听了哈哈大笑,顿了顿说道: “语言是反帝斗争的工具,与帝国主义作斗争,不学好他们的语言怎么行?学好英语才能更好地支持古巴。”
听了这番解释,这位女同学很信服,不再坚持转系,继而开始认真学习英语。后来,她成为国内研究美国问题的知名学者。
每逢周末,学生会组织舞会,地点在燕南园旁的小饭厅。古巴留学生有时也被邀请一起参加,他们热情奔放,还经常教中国同学古巴的民族舞蹈,容易把现场气氛调动起来,很受中国学生的欢迎。
叶玛茜老师的影响
当时,国际形势迫切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学习和掌握好英语,而北大恰恰有一批优秀的外籍老师,因此朝鲜、越南、柬埔寨等国派遣学生来华学习英语。
在北大英语专业,有一位来自美国的外教叶玛茜(Marcillia Ye),她的教学方法很特别,她很少端坐在讲台上讲解,更喜欢穿行于课桌间,与同学生们近距离地交流;有时还到男生、女生宿舍中为大家辅导口语。她对教学和学生的热爱溢于言表,有时会在高兴时用手指点一下某个学生的鼻子,同学们对她没有畏惧心理,教室里常常传出大家的笑声。
有一次,李肇星和几个同学在叶玛茜老师家聊天,一位东德留学生想去卫生间,就跟老师讲: “I want to pass water,comrade teacher.”
叶老师听罢,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了指卫生间的方向。等那位学生出来,叶老师招呼他坐下来,认真地说: “刚才你那样讲不好。学英语不仅是学单词,还要学会怎样与人交往。”
“那么,我应该怎样讲才好?”
“你应该说——Could I use your bathroom,please?当然也可以说——Could I use your restroom,please?”
为了加强学生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并提高文学素养,叶玛茜老师和另一位外教温德(Robert Winter)教授常带领大家排练英语话剧,并以身作则登台演出。从三年级到毕业前,叶老师带着学生演了多场英语戏剧,在朝夕相处的交往中,大家与叶老师也建立了比同其他教师更深的友情。
在一出肖伯纳的独幕喜剧《奥古斯都尽了本分》(Augustus Does His Bit)中,剧中的三个角色由李肇星和刘意青、戴行钺扮演: 李肇星扮演英国贵族军官,戴行钺扮演军官的秘书,刘意青饰演“伪装的女间谍”。为了演好这出戏,叶玛茜每天带着三位学生念台词、排练动作、演练走台,就连在台上的眼神、嗓门这样的细节都不放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辛苦付出下,演出非常成功。四十多年过去了,李肇星至今仍能清楚地记起当年话剧中大段的台词。
20世纪90年代,李肇星任中国驻美大使期间,在一次去旧金山出差时,专程拜望了80多岁的叶老师。叶玛茜曾经玩笑地说: “你们一辈子也逃不掉我的影响。”(You can’t escape my influence.)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李肇星班上的同学不仅说英语时的语音、语调来自她的真传,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同样也体现出叶老师的气质和风格。不论毕业后在什么岗位上工作,也不论后来又获得了多么好的深造机会,在基础阶段受到的叶玛茜老师的言教身教一直被大家认作是成功的潜在因素。
忆北大是老友们的永恒话题
毕业后,李肇星进入了外交领域工作,过程中遇到很多留学生校友,不少人从事本国的外交工作。他们虽离开北大多年,但对母校仍有深深的怀念之情。每次和李肇星相遇,除了工作,彼此间交流最多的话题就是在北大读书时的美好回忆。
有一次,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机场,李肇星遇见一位他曾辅导过的外交信使。那位信使正负责运送一批文件,在当地遇到了麻烦,李肇星想办法帮助他解决了难题。事后,李肇星邀请他到中国大使馆叙旧,并到中国餐馆共进午餐。那位信使握着李肇星的手,激动地说: “还是老同学够朋友啊,谢谢北大校友!”
还有一位曾在北大留学的尼泊尔外交官,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见到了李肇星,非常热情,还特地招待了李肇星一行人员。席间,他向李肇星关切地询问: 北大最近新建了什么建筑、食堂学生是否还是单独的留学生食堂、校园里的留学生是不是比以前更多了……李肇星一一做了回答,还开玩笑地“抱怨”说,这分明就是一个新闻发布会啊,我成了“北大发言人”。
转自北大新闻网(C-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