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春秋三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5:08:27
對《春秋》的解釋

照董仲舒說﹐直接繼承周朝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漢朝。他斷言﹐實際上是孔子受天命 繼週而正黑統。孔子不是實際的王﹐卻是合法的王。

這是一個奇怪的學說﹐但是董仲舒及其學派竟然堅持它﹐相信它。《春秋》本是孔子故 鄉魯國的編年史﹐卻被他們(不正確地)認為是孔子的重要政治著作。他們說孔子在《春秋》 中行使新王的權力。孔子正黑統﹐按照黑統進行了一切改制。董仲舒以解釋《春秋》而著 名﹐能夠引用《春秋》來證實他的哲學的各方面。實際上﹐他不過是引《春秋》以為他的權 威的主要來源。他的著作題為《春秋繁露》﹐原因就在此。

董仲舒分春秋時代(公元前722一前481年)為三世﹕孔子所見世﹐所聞世﹐所傳聞世。 據董仲舒說﹐孔子作《春秋》時﹐用不同的詞語記載這三世發生的事件。通過這些不同的 “書法”就可以發現《春秋》的“微言大義”。

社會進化的三個階段

以前有三部重要的解釋《春秋》的書。即“三傳”﹐從漢朝起這三傳本身也成了經典。 它們是《左傳》(可能本來不是整個地為解釋《春秋》而作﹐到後來才歸附上去)﹐《公羊 傳》﹐《谷梁傳》。三傳都是以據說是作者的姓氏命名。其中以《公羊傳》的解釋﹐特別與 董仲舒的學說相合。在《公羊傳》中有相同的三世說。東漢後期﹐何休(129一182)為《公 羊傳》作解詁﹐進一步對這個學說進行了加工。

照何休的說法﹐《春秋》所記的過程﹐是孔子在理想上變“衰亂世”為“升平世”。再 變為“太平世”的過程。何休以“所傳聞世”與“衰亂世”相配合﹐這是第一階段。在此階 段﹐孔子集中他的全部注意於自己的魯國﹐以魯為改制中心。何休以“所聞世”與“升平 世”相配合﹐這是第二階段。在此階段﹐孔子已經治好了本國﹐進而將安定和秩序傳到“中 國”境內的其他華夏國家。最後﹐第三階段﹐何休以“所見世”與“太平世”相配合。在此 階段﹐孔子不僅將安定和秩序傳到諸夏之國。而且開化了周圍的夷狄之國。在此階段。何休 說﹕“天下遠近大小若一”(《公羊傳》隱公元年注)。當然﹐何休的意思不是說﹐這些事孔 子都實際完成了。他的意思是說﹐如果孔子當真有了權力﹑權威﹐他就會完成這些事。可 是。即使如此﹐這個學說也仍然是荒誕的﹐因為孔子只活在《春秋》三世的後期﹐怎麼可能 做前期的事呢﹖

何休闡明的道路﹐是孔子從本國做起。進而治平天下。這條道路。與《大學》闡明的治 國平天下的步驟相似。所以在這一方面﹐《春秋》成了《大學》的例證。

這種將社會進化分為三階段的學說﹐又見於《禮記》的《禮運》篇。照《禮運》篇所 說﹐第一階段是亂世﹐第二階段是“小康”之世﹑第三階段是“大同”之世。《禮運》篇描 述的“大同”如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 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 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竊切亂賊而不作﹐故外 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雖然《禮運》篇作者說這種大同是在過去的黃金時代。它實際上代表了漢朝人當時的夢 想。漢朝人看到的單純是政治統一﹐他們一定希望看到更多方面的統一﹐像大同那樣的統一。

注﹕不是西方﹐雖然西方是與秋相配的。據董氏說法﹐其原因是天“任陽不任陰”(《陰陽位》)。  
_________________
生命可以活得狀闊紮實,也可以活在一連串瑣瑣小事的斤斤計較中,端看自己的選擇.

人要有一付傲骨,而不是一身傲氣;人要有一身貴氣,而不是一身姿態

生命可以活的壯闊紮實,也可以活一連串瑣瑣小事的斤斤計較中,端看你自己的選擇。
  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冬十二月,經云:「公子益師卒。」傳曰:「何以不日?遠也。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此乃孔子春秋之法,亦是其大義所在。公子益師無駭卒,春秋單書其卒,而不書所卒之日。依公羊傳之意,乃因益師無駭去孔子時已遠;且以所見、所聞、所傳聞定遠近之標準。而何休解詁謂:「所見者,謂昭、定、哀,己與父時事也;所聞者,謂文、宣、成、襄,王父時事也;所傳聞者,謂隱、桓、莊、閔、僖,高祖曾祖時事也。」董仲舒更詳解之曰:「春秋分十二世以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五世。哀、定、昭,君子之所見也;襄、成、文、宣,君子之所聞也;僖、閔、莊、桓、隱,君子之所傳聞也。所見六十一年,所聞八十五年,所傳聞九十六年。」即以所見、所聞、所傳聞,將春秋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劃分為三階段。而此三階段之劃分,依何休之意,在藉時間表示親疏遠近,以作為「理人倫,序人類,因制治亂之法」。就理人倫而言:「於所見之世,恩己與父之臣尤深,大夫卒,有罪無罪皆日錄之…;於所聞之世,王父之臣,恩少殺,大夫卒,無罪者日錄,有罪者不日,略之…;於所傳聞之世,高祖曾祖之臣,恩淺,大夫卒,有罪無罪,皆不日,略之也。」又「禮為父母,三年;為祖父母,期;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其意義在「見恩有厚薄,義有深淺」,以及「愛自親始」。就序人類而言:「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麤觕,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之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其意在「先詳內,而後治外」。人倫理,人類序,則天下治。

上述理人倫之一面,乃儒家由親及疏,由近及遠,親親、仁民、愛物,推己及人之仁道之具體表現;亦可謂將仁道化為具體之法則禮儀。其序人類之一面,除係仁道之具體表現外,尚含有為政與時推移,演變進化之意。董仲舒言三世謂:「於所見,微其 辭;於所聞,痛其禍;於傳聞,殺其恩。與情俱也」(同上)。是特重其理人倫之一面,只注意其由親及疏、由近及遠之仁道,而未闡發其推移演進之理。至清季,公羊家學者,如莊存與、劉逢祿、龔自珍等人,亦均言三世,雖末多發揮,然已依治亂分世為三等。至康有為,則詳加闡發,並與大同小康相附會,而曰:「三世為孔子非常大義,託之春秋以明之。所傳聞世為據亂,所聞世託升平,所見世託太平。亂世者,文教未明也;升平者,漸有文教,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也,遠近大小如一,文教全備也。」康氏更進而將小康比附君主立憲,將太平比附民主共和,以為依春秋三世之說,政治演進有一定之階段,不可躐等,晚清正當出據亂走向升平之際,應進入小康,故宜行君主立憲,而不宜行民主共和。謂此乃素王孔子為後世豫立之憲法,亦為政治演進之公理,絕不可違背踰越,否則,不獨無益,反貽大害。戊戌前,梁啟超、譚嗣同等,因隨康氏鼓吹,變法維新,行君主立憲之政,故均附和三世之說;梁氏且更加闡釋,以為依春秋張三世之義,治天下者有三世,即多君為政之世,一君為政之世,與民為政之世。而「多君者據亂世之政也,一君者升平世之政也,民者太平世之政也」。並以為「未及其世,不能躐之」。亦以民主共和為指歸,而當時應行君主立憲。
所谓《春秋》三世,就是对于世界政治文化的三个分类。一为“衰世”,也就是乱世,人类历史是衰世多。研究中国史,在二三十年以内没有变乱与战争的时间,几乎找不到,只有大战与小战的差别而已,小战争随时随地都有。所以人类历史,以政治学来讲,“未来的世界”究竟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学政治哲学的人,应该研究这类问题。
志在春秋

穢u氏旅于泰山这一段,是表示春秋时代社会风气之乱。乱在什么地方?乱在春秋时代整个的都是在讲究“权”与“术”,后来大家把这个字连起来用了。所谓“权”就是政治上讲的统治,也就是霸道。春秋末期王道衰微,霸道因此起来了。其次是“术”,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用手段。不讲传统文化的道德和理性,就是用手段。以手段而取天下,就是“权术”。因此,我们要了解当时的政治变乱,一定先要了解一本书——《春秋》。

癒m春秋》是孔子著的,像是现代报纸上国内外大事的重点记载。这个大标题,也是孔子对一件事下的定义,他的定义是怎样下法呢?重点在“微言大义”。所谓“微言”是在表面上看起来不太相干的字,不太要紧的话,如果以文学的眼光来看,可以增删;但在《春秋》的精神上看,则一个字都不能易动;因为它每个字中都有大义,有很深奥的意义包含在里面。所以后人说“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为什么害怕呢?历史上会留下一个坏名。微言中有大义,这也是《春秋》难读的原因。

瞻掑l著的《春秋》,是一些标题,一些纲要。那么纲要里面是些什么内容呢?要看什么书?就要看三传——《左传》、《公羊传》、《縠梁传》。这是三个人对《春秋》的演绎,其中《左传》是左丘明写的,左丘明和孔子是介于师友之间的关系。他把孔子所著《春秋》中的历史事实予以更详细的申述,名为《左传》。因为当时他已双目失明,所以是由他口述,经学生记录的。

癒m公羊》、《縠梁》又各成一家。我们研究《春秋》的精神,有“三世”的说法。尤其到了清末以后,我们中国革命思想起来,对于《春秋》、《公羊》之学,相当流行。如康有为、梁启超这一派学者,大捧《公羊》的思想,其中便提《春秋》的“三世”。所谓《春秋》三世,就是对于世界政治文化的三个分类。一为“衰世”,也就是乱世,人类历史是衰世多。研究中国史,在二三十年以内没有变乱与战争的时间,几乎找不到,只有大战与小战的差别而已,小战争随时随地都有。所以人类历史,以政治学来讲,“未来的世界”究竟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学政治哲学的人,应该研究这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