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科普 医患将和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8:37:00

  其实,医护人员无时无刻不在和科普打交道。千万不要认为科普工作只是专家教授的事,与己无关。凡是从事医疗护理工作的人员,都应该具备科普能力,因为这是基本功。

  医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不仅要求会写,还要求能说。大多数时候,说科普比写科普显得更重要、更实际、更受人欢迎。大多数到医院求医问药者,一般都希望医护人员为自己解决三个问题:1. 我是否真的有病?2. 如果有病,该怎样治疗、用什么药?3. 个人所患病情的发展及结局。此时此刻,接诊或主治医护人员,就需要动用自己学来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理论为病人说科普。

  说科普,在医患之间起着极为重要的沟通作用。有些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细究起来就是由于事做到了而话未能说到。俗话说,信者为医。要病患相信,对医护人员来讲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说,二是做。说和做的比重应当各占50%。在这个问题上,只当哑巴医生不行。说科普,实际上也就是还病患于医疗的知情权、参与权。病患最怕的就是一问三不知,不知道、不了解、不清楚。

  说科普要说到点子上,也就是要说到病人的心坎上。要根据病人的需求,把话说透、把理说明、把心交底,使病患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说科普要有真本事,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知识全面,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科普要动真感情,要感同身受地站在病患立场上想问题、想办法、想出路,做到心往一处想,劲住一处使。唯有如此,病患才能相信你、理解你,把生命托付给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医患之间的和谐,是医疗服务的基础,而和谐的构筑则是由彼此间情感支撑的。这才是医院安全、安定、安静,病人安康、安好、安心的活水源头。

  做一名好医生,拥有写和说科普的双功夫不易。学会写科普也需要时间和条件,然而,学会说科普却是件较为容易的事情。因此,当医院的医护人员都具备了说科普的基本功时,就离构建医患和谐的日子不远了。    

  我在网络和医院知识库中搜索科普相关材料时方知,科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普,等同于科学传播;狭义的科普,即科学大众化。科普也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成了一种国家意志和行为,如2002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另外,不少顶级科学传播研究机构和中心已经成立。

  尽管如此,2009年年底发布的中国居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结论是,居民科学素养为6.85%,最近又有健康素养报告。总之,医卫界也感到了内在和外在的压力。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提出,要教会医卫人员科学的保健知识。这个提议的深刻性在于,当今医学教育系统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应用科学。临床医学是关于诊断、治疗的技术性知识,较少顾及预防和社会医学对人群总体健康水平的影响。科学、高效的保健贡献,恰恰来自于预防和社会医学领域。另一方面,医学分科的日益细化,即使临床医生,对相邻学科也视为沟壑。现在的教育和医学模式是精英教育模式,与科学传播的平等和开放理念不相通。

  向群众传播什么?《科学普及法》第二条提出的目标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我以为,首先要传播的是关于疾病和健康的科学思想。从哲学的思辨说,健康和疾病之间并无分明的界线。健康和疾病是生命所固有的两个侧面,共存于生命过程,贯穿于生命始终。疾病不是生命中孤立的例外情况,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过程中的某个转折点,有待克服的某种风险。纯粹的健康和纯粹的疾病都是不存在的。每个人既是健康的,也是有病的,差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于大多数疾病,每个人都有自愈的倾向和能力,要相信这种基本的生物本能。

  医生不会做科普?确实,大多数医生不善于做科普。他们每天在诊室里做一对一的即兴科普,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华医学会在成立之初,首任会长颜福庆就思考:医生如何在社会上代表良好的力量?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很有意义。医生在诊室和办公室里的科普,同样值得尊重。所以,“医生不愿做科普”、“医生懒得做科普”的问题,不是真命题。而科学传播的主要责任,已落到文理兼通的科学记者和市场运作的科学媒体身上。

  “科普,医生应身体力行”。确实,医生在日常诊疗中,应尽己所能,把科学的知识、理念、方法和科学的精神传达给自己的服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