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对“中年空巢”的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05:59

 

    •   “中年空巢”情感危机的克服,当事人的心理调适是关键。许多工业化国家也有“中年空巢”现象,但引发的社会问题并不严重,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社会、家庭观念有关。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本报把目光投向业已普遍而尚未得到足够关注的群体——处于空巢期的中年人。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年空巢”现象已经渐行渐近。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对于许多身处空巢期的中年父母来说,人月两圆的中秋夜无疑是“痛并快乐着”——“鸟儿”长大,离巢独飞,衔泥另筑,势在必然,父母亦当乐见;鸟去巢空,牵挂思念,又不免黯然。


      高度分化是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分化的变量增多,整合的能力增强。反映在家庭结构上,紧密的“父母—子女”代际依赖型大家庭正在逐渐解体、分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代际关系简单化催生了“中年空巢”家庭。如果说“父母在,不远游”是农耕社会的孝道传统,那么,“中年空巢”家庭则是现代化的副产品。


      既然,“中年空巢”家庭的出现和增多,折射社会变迁的图景,包括居住方式、生活观念、人口流动、就业方式、寿命的延长、城市化等等,因此对关乎每位社会成员、切中社会痛感的“中年空巢”现象仅寄以情感的垂注与悯切是不够的,以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亲情感召对抗现实销蚀也是不现实的,正视这个社会问题,寻找可行的破解之道,或是希望所在。


      解铃还需系铃人。“中年空巢”情感危机的克服,当事人的心理调适是关键。孝义道统养成对儿女过高的心理期望、传统家庭对纵向关系(父母与子女)过深的情感依恃、以家庭为轴心的价值观对其他社会关系的无意疏远……都成为中年人突然迈进“空巢期”的暗礁,心理不适与“空巢综合症”之源。许多工业化国家也有“中年空巢”现象,但引发的社会问题并不严重,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家庭、养儿育女、个人与社会关系等观念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有关。


      适应新时期的家庭关系转型,减轻对子女过度的心理系恋;学会做潇洒的现代父母,降低对子女的回报期望值;分散注意力,将重心从倚重纵向关系的小家庭中分散出去,把更多目光转向横向关系(夫妻及伙伴关系)、陌生关系(社区及社会);在社会中寻找到新的可以替代角色,及时进行角度调整或者转换,譬如参加志愿者组织和公益性活动,在有能力帮助他人时付出劳动,在需要他人帮助时收获爱心等等,这些都是个人的应对之举。


      “中年空巢”和“老年空巢”是“老龄化社会”问题的两个截面,只不过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中年空巢”在物质需求上显然要比空巢老人低得多。相对于“老年空巢”问题研究,“中年空巢”的理论落后于现实的尴尬更加突凸。在网上对其进行专题检索,能够得到的,多半是媒体流于表情展现的新闻报道,研究专家屈指可数,有针对性、创见性、指导性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倘若对业已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特殊群体视而不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便不免成为空谈。


      朝如青丝暮成雪,每个人都会在时光流转中慢慢老去,都可能经历从离巢独飞到独守空巢的人生,因此无论是“中年空巢”还是“老年空巢”都不只是个人问题。关切群体困境,把脉症结所在,寻求社会化解决之道,实现长治久安,不仅是个人之幸,更是未来社会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