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踏实工作难致富”到底肥了谁?--观点--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5:13:13
观点1+1:“踏实工作难致富”到底肥了谁?
 
2010年06月23日16:0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开栏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踏实工作难致富”到底肥了谁?
背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88.1%的人认为身边存在“炒钱族”,76.8%的人对“单靠踏实工作难以致富”深表认同。
湖南红网发表蔡晓辉的文章:从“劳动光荣”、“劳动致富”,到如今占据年轻人思想主流的“劳动难以致富”的概念,直到现实版的农民工日日操劳却仅得温饱的事实,社会对于劳动的价值观在几十年间发生了颇为复杂的变化,社会进入“资本致富时代”。是谁只能主要靠劳动生活呢?农民、农民工、产业工人、一般手工业者、教师、一般办事人员。对于这些社会中下层人员来说,在现行体制下,辛勤劳动一辈子,最好的结果只是“脱贫”,致富只是一个传说。用一个通俗的说法来说,劳动不值钱。在劳动力议价能力明显弱势的情况下,一个产业工人想获得更多的报酬,只能超长时间地“被加班”。跨越社会阶层的奋斗理想,在社会分层愈加固化的现实下,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个社会中,谁已经先我们而去,成为一部分早先富裕起来的人群呢?商人、老板、大型国企管理者阶层、个别领导干部、一些专家学者。跨越政、商、学三界的先富者阶层,有一条清晰的权力、资本、知识精英相互交织、垄断社会资源、共同分配社会财富的脉络。对于商人和企业主来说,有清晰的产权和资本致富的快速财富积累途径;而一些手握行政权力者,可以凭借灰色收入、完善的社会福利等渠道等完成财富积累;一些专家学者,在知识与资本的联盟中,实现了知识本身的财富收益。这几个阶层的财富积累过程,都不是本次调查中“踏实劳动”的范畴。一些学者表示担忧:年轻人如果轻视甚至践踏工作的意义,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当整个社会从机制上难以保证劳动的收益时,劳动的意义必然沦陷。
小蒋随想:不是劳动不值钱,而是劳动被分为三六九等。虽然脑力与体力都叫劳动,但无论是创新研发,还是资本运作,甚至是投机取巧,脑力劳动总是比体力劳动值钱。事实上,我们已十分羞于提及自己处于全球商业链的末端——组装与加工,我们极力想跻身于靠头脑吃饭一族。问题在于,这个世界除了“仰望星空”,更加需要“脚踏实地”。头脑风暴刮得再猛,也要有人将思想转变为现实。否则,创意被渲染得再花哨,不过是空中楼阁。这种思维投射到经济领域则是,虚拟经济(如股票、资本市场)再活跃,终归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美国华尔街通过资本运作呼风唤雨,各种金融衍生品的投机炒作令人眼花缭乱,也缔造过一个个创富神话。但是,一场次贷危机将空洞的资本泡沫无情刺破,华尔街的金融大鳄在顷刻间沦为破产死鱼,曾经高昂的股票价格转眼连废纸都不如。“中国制造”这个曾被轻视的底层劳工,却被西方称赞为提振世界经济的强援……“踏实工作难致富”从本质上说,是劳动分配极不公平,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西方世界给“中国制造”戴高帽,却没有给中国制造多分一杯羹的意思。就中国而言,必须转变“低人一等”思维,努力争取自己的利益。有人说,鉴于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不高,不能轻言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在利润分配比例上多做文章。富士康涨薪并不令人欣慰,这只是分配极为不公的天平稍微“被纠正”了一点点,这种权益提升的代价极为惨烈,是以个体生命为代价的悲壮抗争,没有丝毫劳动权益保障部门的“功劳”。此事还表明,提高劳动者报酬并非是“不可完成的任务”,资本方完全可以承担这种合情合理的成本提升。就算我们离劳动致富仍有距离,起码应该努力为普通劳动者争取小康。如果连这种努力都没有,如果连这种愿景都不给百姓,某些行政者真该“洗洗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