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推土机横扫珍贵文物,城市发展如何留根--观点--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5:18:13

人民时评:推土机横扫珍贵文物,城市发展如何留根

 

2010年07月16日00:28  来源:人民网


  又一批珍贵的文物古迹,在推土机横扫之下“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这一次,是在历史文化名城江苏镇江。据报道,明明知道工地上发现了宋元粮仓遗址,具有政府背景的开发商——镇江城投集团竟然不顾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文物部门的保护指令,反而加紧施工。于是,古粮仓没了,古京口驿站没了,古运河河道也没了。

  文物专家痛心疾首,各地媒体口诛笔伐,镇江有关方面一时处于风口浪尖上,一如此前因为龙首关被毁而备受指责的云南大理有关方面。

  素有历史文化名城之誉的镇江,竟然打出了这样的发展口号:“拆掉一个旧镇江,建设一个新镇江”。其言也豪壮,其语也坚决。今夕何夕?这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时代,是一个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时代,遍地文物古迹的名城镇江,居然被整体打包,盖上了一个鲜红的“拆”字。在权力者的眼里,它是绊脚石,是大累赘,不仅仅要为推土机、豪宅、各种“园”各类“区”让路,而且最好是彻底消失,一拆了之。

  这个口号,不啻是对镇江文物古迹的宣战书和集体处决令。在这样一种发展思路之下,我们不难想见,千年粮仓被拆是何等顺理成章,镇江残存文物的命运又是何等让人担忧。这一点,已经在近年来镇江大干快上热潮中一系列被损毁的文物身上得到了验证,希望将来不再有更多文物灰飞烟灭,为这一绵延的文化“杯具”添加注解。

  镇江的口号,也是社会现实的一个注解。近些年来,在各地烟尘滚滚的大拆大建进程中,在各种文物古迹轰然倒地的叹息中,“拆旧建新”难道不是很多城市打出的旗号?文物“让路”难道不是很多地方的习惯做法?

  现实总是复杂的。就在一些地方对真正的历史文化遗产视若粪土、欲除之而后快的时候,有人却把一些“伪文物”、“假古董”、“虚名”奉若神明,趋之若鹜。于是,一些仿古建筑、文物赝品四处泛滥,对各类名人故里的争抢愈演愈烈,连西门大官人都成了两省三地竞相供奉的“文化英雄”,连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大圣也有了“故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管是毁还是建,是拆还是保,其实是殊途同归,实质上都是对经济利益的疯狂追逐,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强力推动。其结果,都是割裂了历史,糟蹋了文化,破坏了文化遗产,使一些城市原本丰厚的人文内涵被权力和利益之泵逐渐抽空了。

  当城市的历史文化之根被斩断,精神内涵被掏空,城市不仅会变得面目可憎,其言行也会变得肤浅可笑。不少城市千城一面,到处是高楼大厦,到处是钢筋水泥构筑的冰冷“森林”,建筑物贪大求洋,毫无灵性,没有美感,缺乏人文气息。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撰文指出,中国当前的城市文化建设存在城市形象低俗、城市记忆消失、城市面貌趋同、城市建设失调、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管理错位、城市精神衰落、城市文化沉沦等八大问题。

  一些城市费了老大劲征集来的形象推广口号,竟然涌现了“一座叫春的城市”、“两个胖胖欢迎您”这样的“杰作”,成为笑谈。这一方面是少数城市文化内涵“贫血”的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个城市要有文化品位,其管理者首先要有文化,要知道敬畏文化,并且懂得如何搞好文化。

  上世纪50年代拆北京城墙时,梁思成先生曾抱住一块城墙砖大哭。他哭的不仅是行将消逝的老北京城,更是为历史文化遗产将要面临的多舛命运而悲。 今天,在镇江千年粮仓命悬一线的生死关头,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林留根等文物专家奋力争抢,最终还是无力回天。这两件“憾事”,用同一种悲怆的语气,执着地向人们发出呼吁:城市发展,把根留住。

  我们听到了吗?我们心动了吗?我们行动了吗?

  相关新闻:

  江苏宋元粮仓遗址被毁调查:塔吊货车仍在作业

 

(责任编辑:徐焱)
人民时评:推土机横扫珍贵文物,城市发展如何留根--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如何在化解民怨中创先争优--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官员的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是如何练就的???--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工资集体协商如何打破阻力--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三国》《红楼梦》等名著翻拍如何取悦于民?--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我们如何培养理性的一代--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又见自杀悲剧,干部的心理压力如何化解--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如何理解胡总书记的“人人都能成才”?--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关系3000万人利益,事业单位工资如何改革--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二姨夫猜想”--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二姨夫猜想”--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根叔”告诉我们教育精神的根在哪里--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危难时刻,人民教师再显风采!--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讨薪被打耳光,老板如此霸道--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重大灾害考验执政能力--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法律为何管不了“土地闲置”难题?--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把国际会议挪到穷地方去开--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习近平“三观”的核心是什么?--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李荣融自称忠臣又何妨?--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重大灾害考验执政能力--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当“诽谤罪”无法再绞杀批评--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整治买官卖官,岂能只查处“掌柜的”--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拿什么终结“垃圾油”恶梦--观点--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