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的中医治疗、保健与食疗-深圳博爱医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58:43

胆结石的中医治疗、保健与食疗

发表于:2005-12-6 11:39:22  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 10080 次   进入论坛   与医生即时沟通

        胆结石是一种远古已知而相当普遍的疾病。是属于肝胆郁结兼湿热内蕴的一类疾患,也是危害健康的常见急腹症之一。
  胆腑功能以疏泄通降为顺,若肝胆郁结或中焦湿热滞结,胆汁疏泄失常,致胆气郁结久熬成石。
  导致胆结石的病因:一是肝气郁结,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所以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约四倍,尤以三十五岁至五十五岁者更易罹患。二是肝胆湿热,外邪内侵,或饮食不调,以致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调条而引起。台湾生活日渐西化,尤以摄取了高热量、高胆固醇食品,这些膏梁厚味、油腻炙搏之物,酿湿生热,造就了胆结石罹患率向西方看齐的原因了。
  本病症状中的寒热往来,恶心呕吐等,均属少阳胆经证。出现其它消化道的证候,是由于肝气郁结,侵犯脾胃,脾胃运化障碍所致。如果湿浊停留,郁湿化热;可以出现黄疸,所谓「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诊断要点〕
1.胆结石有三征,称为Charcot三征:1.黄疸;2胆绞痛;3.发烧(Charcot fever)。
2.诊断上最有利的工具即是腹部超音波,操作简单、准确性高,有时小至二公厘之 结石亦可查出。
3.X光检查: I.V.C.或 P.T.C.
4.四"F”:患者多为女姓(Female)、胖子(Fatty)、四十岁以(Forty)及多胎者 (Fertile)。
〔治疗〕
  胆结石的治疗,在西医方面可藉由药物(溶解结石)、手术(取出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饮食疗法(控制胆结石的形成)及最新的超音波震荡法除去结石。 
  而中医则根据临床证状不同可分湿热、气痛、化脓溃疡、正虚邪陷等四类型

一、湿热型(相当于胆总管急性梗阻合并急性感染) 
  1.主证:起病急剧,右上腹剧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渴喜饮,高热,恶寒,身面目黄似橘色。右上腹硬满拒按(压痛,反跳痛,肝及胆囊肿大)小便黄浊或短少,大便秘结,粪便灰白色。舌苔黄腻或白腻。脉象弦漓或洪数。
  2.治法:疏清肝理气,清热利湿、佐以通里攻下。         
  3.方例:大柴胡汤加减或龙胆泻肝汤加木香、枳壳、郁金、大黄、茵陈。 

二、气痛型(相当于无明显梗阻或感染的肝管、胆总管及胆囊结石石及慢性胆囊炎)
  1 .主证:右上腹短暂的或轻度的隐钝痛 ,嗳气,反复发作,伴有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食后心窝部不适,或有轻度巩膜发黄,上腹部轻度或明显压痛,小便清利或黄,大便如常。舌苔薄白或净。脉象弦或弦滑。
  2.治法:舒肝理气。
  3.方例:越鞠丸或四逆散加木香、大黄等。

三、化脓溃疡型(相当于胆石症并发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积脓、穿孔、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肝脓肿等)
  1.主证:除有湿热型证候外,尚有寒热往来,神昏谵语,持续腹痛,肌紧张,拒按或反跳痛,休克等征象。  
  2.治法:宜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四、正虚邪陷型(相当于胆石症伴有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者)
  l.主证:隐钝痛持续存在,神智不清或昏迷,面色枯萎,语声低微,皮肤黄晦,间成青紫,甚至有出血倾向;腹呈气臌,轻度压痛,肝脏肿大,并多有触痛,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质绛紫,舌苔干枯如砂皮样。脉象弦数或沈数。
  2.治法:芳香开窍、镇静、清热解毒。
  3.方例:发生肝昏迷时,可选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若舌质紫绛而干,宜用清营汤。
〔保健〕
  1.治疗过程切忌郁怒,暴躁,要调畅情志。
  2.运动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可以减肥(控制体重)、使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减少、好胆固醇增加。
  3.有胆囊炎者,应注意不要食燥热食品。   
  4.饮食原则:要注意卫生,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
  5.饮食内容以低糖、低脂、高纤维、和低胆固醇为主。另外还有维生素也对预防有帮助。
a.低糖、低脂
过多的糖分和脂肪易引起肥胖,减肥是预防和治疗胆结石重要途径。
  对于已经有胆结石的人,油腻的饮食(不论是何种油脂)通常会刺激胆囊的收缩,引起不适,当限制脂肪的摄取时,多数患者疼痛不适的症状可以减轻或消除。
  在限制脂肪摄取时,特别要小心的控制饱和脂肪的量,因为饱和脂肪会促进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使胆结石更形严重。所以烹调用油如椰子油、棕榈油是饱和脂肪高的油脂,尽量不要使用。
b.高纤维 
蔬菜、水果、全榖类和全豆类等食物中所含的高量纤维质,可以在肠道内吸附胆酸(胆汁的主要成份)而使之随粪便排泄。 
  但胆结石已经造成不适,则要避免一些会造成胀气的食物,如干豆类、洋葱、甘藷、萝卜等,以免使症状加剧。
c.低胆固醇 
 控制直接自食物获得的胆固醇(每天低于300毫克)。而一般植物及纯植物制品中是不含胆固醇的。
d.维生素 
 一些研究指出,维生素A和维生素E对于预防和治疗胆结石有一定程度的帮助。此外,维生素C可以保护维生素E不被破坏,也要适量补充。而刺激性强的调味品,如辣椒、胡椒、芥末等也要避免,可免造成不适症状。 
 
〔食疗〕
a.100%纯苹果汁每天1500~3000ml,连续喝5天(当开水喝)
第6天开始禁食到下午2点以后,2点、6点、8点各喝一杯(约200ml) 柠檬汁(自挤半杯)及橄榄油半杯二者互倒混合(不要揽拌)。晚间10点吃一包泻盐,若有解出来,是似黑色的小石。
以上为一个疗程(一月中6天)。不效,可连用3月。
b.玉米须30克,蒲公英15克,茵陈15克,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玉米须可促进胆汁分泌,加速血液凝固,利尿降压。玉米须可在受粉前割下,阴干存放。
  蒲公英寒而不甚,攻而不峻,既不碍脾,又不妨肝,为治疗胆石症常用之品。
  茵陈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清热开郁,胆汁入小肠之路遥毫无阻隔。
d.定时煎服金钱草作清凉饮料,以预防复发。四川大金钱草能促进肝细胞的胆汁分泌,使胆汁增多,促进排出,有利胆退黄减疼作用。鲜者,有黄疸者,用量要大。
结论:胆结石是很常见的疾病,可能有11-36%的人会有胆结石。但很多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症状,因此到死也不知道自己有胆结石,而这些人(除了糖尿病人及有溶血疾病的人一定要胆囊切除外),要不要切除胆囊则是见仁见智。但有研究发现这些没有症状的病人将来出现症状的机会是50%,而合并严重并发症的则高达20%。所以对这类静止性结石的溶解排出的问题,中药的需求就日趋加重。
  对于无自觉症状,或直径小于1.5厘米以下或泥沙样结石患者,可考虑用中药排石。方药如柴胡、木香、枳壳、郁金、金钱草、檀香、海金沙、茵陈、白芍、元胡索。
  而目前较难解决的高位及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以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不但能解除症状,而且能促使胆管结可的排出。是开辟治疗胆石症的新途径。
  但若发生合并症或情况严重时,就应切除胆囊以免危及生命。  
所以临证不但要准确及时地进行辨证治疗,而且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要用中西医结合或选择手术,而后用中药调理,不宜偏执一端,而让病患少了治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