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泉学院:世界高校中的另类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8:17:50

深泉学院:世界高校中的另类ZT

 

刘海峰

 

原载《科学时报》 (2010-2-1 B1 大学周刊)

 

(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

 

最近,中国的许多媒体都转载了一篇文章,开头便说:据加拿大媒体报道,在美国加州的沙漠山谷中,有一个名叫“幽泉学院”的牛校,每年只招13名大学生,而且清一色只招男生,在校生一般不超过26名。每位学生只需自己买书和日用品,学费、生活费均由学校提供,学生得到的各种资助每年达到5万美元。虽然它的学制只有短短两年,可是其录取率甚至比哈佛还要低。

 

幽泉学院过去通常翻译为“深泉学院”,建于1917年,坐落在美国荒漠山谷,与世隔绝。其办学宗旨是:“劳动,学习,自我管理。”每名学生一周要完成20小时的劳动,参与耕种、放牧等。有时候劳动会持续到晚上,但学生们的课业一点不轻松,一学期仍然要学完三四门课程。

 

该校最有特点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学校的一切日常管理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包括学校开设课程、任免教授、新生录取,都由学生董事会参与,而且决定权很大。每年全体学生还要举行一次公投,决定是否开始招收女生。不过,这么多年的投票结果一直没有改变——学校仍然只招收男生。

 

创办人卢西恩·卢修斯·纳恩认为,物质世界充满罪恶,真正的伟人要能倾听“荒漠的声音”。这所特立独行的牛仔式大学,是许多优秀学生的乌托邦,同时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实验的成功典范。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10年里,16%的深泉学院学生转学到了哈佛大学,13%转到芝加哥大学,7%转到耶鲁大学,7%转到布朗大学。其他转学的学校还有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乃至牛津大学等名校。

 

看了这些关于深泉学院的描述,我真是感慨万千。我去过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没有去过地处加利福尼亚州偏远地带的深泉学院,但那却是我最熟悉和了解的一所美国高校。20年前,我有两年的时间经常关注该学院的动静,而且十分了解,原因在于,我与当时该学院中的一位学生——我的弟弟刘海云——经常通信。

 

海云是我们家四兄弟中最小的,小我九岁。作为长兄,我不仅与他一同生活多年,而且他在1986年夏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后,我们还在厦大校园一起度过了3年多的时光,可以说是手足情深。海云读大三时,受一位在厦门大学外文系任教的深泉毕业的美国教师的推荐,申请去深泉学院“深造”——从大学年级来看是“浅造”,但是因为该校课程难度极高,对中国学生来说还是“深造”。我看过他撰写的所有申请材料,确实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进取心,结果他如愿以偿。

 

1989年12月,我专程送海云弟出国,我们一同从厦门乘大巴去深圳,我一直送他到罗湖口岸。看他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消失在过海关的汹涌人群中的时候,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他只带上300美元,孤身一人前往美国,到那人生地不熟的美国,而且是偏僻的几乎不为中国人所知的深泉学院,未来如何谁都无法把握。那时也不会知道就是深泉的经历和培养给刘海云今天的成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接下来我就逐步了解了深泉学院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方面面。从炒菜、洗碗、清理下水道,到喂马、骑马、开拖拉机、开汽车拉货、打树桩,所有这些西部牛仔的活计每个学生都要轮做一遍,机会一律平等,大家都得到锻炼。可以想见,有的学生烧的饭菜不会很可口,但大家过的是近乎我们过去吃大锅饭的生活,或者说“共产主义”的生活。这样朝夕相处两年下来,同学之间结下深厚友情。毕业后对母校充满感情,也都乐于为母校捐款。刘海云在2008年度成为他们那一届学生中为母校捐款最高的校友。

 

地处沙漠绿洲的深泉学院的确是世界高等学校中的另类,该校对学生的锻炼和全方位的培养在全世界独一无二。这样一个“迷你学院”,生动地体现出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过去我们往往只关注美国有世界一流大学,有规模超大的公立巨型大学,现在知道原来还有这样“小而美”的学院。她犹如荒漠甘泉,滋养着一届届学生,让人们感受到清新的气息。她坚定不移地守望传统,学生彻底的半工半读。这真是“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过去我们提倡的“培养劳动观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怕脏、不怕累”等等,现在已离中国的大学生越来越远,但在深泉学院却九十年如一日地传承下来。

 

由于深泉学院每堂课都是讨论式的,教授与学生比例都很低,而且人文学科科目较多,对从中国去的学生而言挑战性很高。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从无到有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公共演说是必修课,两年中每个学生都要在整个社区成员面前演讲。因为学生自治程度非常高,学生会议很多,刘海云曾有一句名言在该校流传:“深泉的学生会议比我的社会主义祖国的会还更多。”

 

深泉学院的毕业生多数都卓有成就,因为没有坚强意志和远大抱负的人,是不可能自愿去那么偏远的地方“上山下乡”的,那可是名副其实的“洋插队”。刘海云是至今为止唯一到深泉学院留学的中国人。我估计,中国城市里的“80后”、“90后”,基本上没有人会选择去深泉学院,也无法经受那样艰苦的磨炼和考验。不过,假如现在有哪位在中国城市里生长的青年学生能够自愿申请去美国深泉学院并获录取,在那里坚持学习和劳动两年,我会由衷地对他产生十分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