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心理保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1:35:43

认识心理保健

一提到养生保健,大家脑海里立即闪现出某人坚持体育锻炼、饮食调节、起居有常或长期服用保健品之类的形象,很少有人心头会呈现心境宁静祥和,情感乐观通达,人性质朴率真的个体形象。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而导致的心神疲惫,人们开始追求所谓的“慢生活”,以降解压力,传统的科学性的理论和知识,重又被大众接纳和利用,心理保健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人要保持身体健康,需要做到“精神内守,真气从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则“病安从来”?强调精神和心理保健对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黄老哲学,更是漫画式的描绘出人的心境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后来的祖国医学中,也多有一脉相承的观念延续,并把“情志”作为致病的一个重要方面。至于西方对于人类心理的研究,成型于100多年前,脱胎于宗教、哲学,从上世纪初影响力逐步扩大,走向科学化研究的轨道。

为什么心理学对国人的心理保健功能未得到有效的利用?这要从历史中找一下原因,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没有本土的宗教,只有被宗教化的哲学,儒家学说自汉至宋明时期成为文化主流,它的理念对目前社会仍有深远影响,儒家学说自诞生之日起,就以经世致用为目的,惟目的性经过岁月的沉淀,使大部分人下意识的忽略了对过程的体验,只去关注身外的东西,如可见的功、名、利、禄和自己的躯体,不太关心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或者好了伤疤忘了痛,更看重功名利禄所带来的现世报,寥寥数个经历了苦其心智、劳其筋骨而得大任的榜样,淹没了数不胜数的经历一生心理冲突折磨的灵魂,这种被人们内化了的价值观念,驱使着大家如灯蛾扑火般,前仆后继的追求群体所认同的东西。自己是谁?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变得不再重要了,至于什么精神内守、什么情志致病,人们只是在意识层面知道这么一回事而已。也有一部分对儒、道似有所悟的人,在精神、心理的困苦中,会以道和禅暂时平衡自己,寻求心灵的解脱,当一旦看到现实利益,就又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把以往的一切心理痛楚忘得一干二净。

当下,有的心理学家怪罪国民没有养成打理自己心理的习惯,这是把结果当成了原因,试想一个从小就被传统程朱理学文化内化了的个体,闪现一点自我意识就内疚得很的人,如何去养成自我体验的习惯?

近几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科学社团,逐步开始重视和播散心理保健科学知识,我们对心理保健专业的研究开始大幅度的缩短与先进国家的距离,但这只是专业层面上的接近,要真正的全面增强国民的保健意识,是一个知易行难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更新换代来完成。只有我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才能做到内观我心,知我真实的所欲所求;才能做到知我长短,在现实中扬长避短;才能做到尊重现实,得到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因势利导,无谓的心理冲突自然会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