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惊天黑幕曝光?(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9:40:40
原文地址:(下)" h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3fd81f0100l4nf.html" target="_blank">中国食品安全惊天黑幕曝光 (下)作者:囚笼里的千千

                


 

   9.中国特产“毒大米”

 

  我国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地市场上查出“毒大米”数百吨,根据部分省公布的

 

“毒大米”样本检验结果,所抽检样本的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均严重超标。

 

  问题食品每天放倒500人——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食品后可出现发热、腹痛、呕吐、食欲减退,严重者在2至3周内出现肝脾肿大、肝区疼痛、皮肤黏膜黄染、腹水、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病的表现,也可能出现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症。

 

                           


 

                                  原料米已霉变发臭米中布满蛹丝。

 

                        

    10.变态香肠令人作呕

  长虹食品大市场是南京市有名的副食品批发市场,春节日益临近,在位置显眼的香肠批发点前,摆满了各种色泽鲜艳的香肠。大批的香肠还在不断地装卸着,生意很是红火。但是记者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香肠不仅价格差别很大,而且有的香肠价格比猪肉还要低很多……

 

  为了了解这些香肠的质量究竟有什么差别,按照摊主提供的地址,记者直奔江苏省泰兴市,在紧邻泰兴市的南通市如皋县城公路边的一个加工点,工人对我们的突然出现很是戒备。记者随后来到不远处的一家冷库。远远地就能看见,工人正从冷库里往外抬着碎肉。车间里,工人正用铁锹把地上的肉泥铲进铁桶,院子里已经晒了一些香肠。在另一个车间里,满地都是猪头和碎肉。

 

                      

 这些碎肉就是槽头肉,槽头肉是猪舌头后面的肉,老板告诉记者,他们这一带不少加工点都用槽头肉做香肠,而附近的泰兴市有一个叫野竹村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槽头肉做香肠。

 

 亚硝酸钠在食品加工中主要作为发色剂和防腐剂使用,它的最大用量为每千克加0.15克,而老板在500斤肉里就加进去了100克亚硝酸钠,超过最大剂量的两倍多。但是老板也知道亚硝酸钠加多了不好。老板:这个东西(有)剧毒随你多好的身体吃这么一点就死了。

 

 接着老板又从柜子里拿出来一个红红的瓶子,往桶里又倒了一些红色粉末。记者:这是什么?老板:食品红调色的。老板把水桶提到操作间,接了一桶水。随后整桶的食品红溶液被泼到池子里的肉馅上。工人迅速地开始搅拌。

 

 灌好的香肠拿到架子上去晾之前,还要到放进门口的大盆子里,浸一下,工人说这种特殊的处理是为了防虫。工人:(香肠)容易粘苍蝇。记者:那你们怎么办?工人:用药水来(防蝇)用打蚊子的药水一打(在水里)就不粘了!

 

                     

 虽然院子里苍蝇到处乱飞,但是用药水浸过的香肠上,却一只苍蝇也没有。几只死苍蝇散落在装着药水的盆子里。晾晒一阵子后,香肠被送进了用砖砌的、简陋的车间里进行烘烤。

 

  老板还介绍说,他这里的肉还算是不错的,村里还有一些加工点做香肠用的肉,比他用的还差得多,有的根本就不能吃。按照老板提供的线索,记者又来到野竹村的另一个加工点,看看老板说的“不能吃的肉”究竟是什么?加工点里,几名工人坐在窗子底下分割肉。院子里到处堆着成堆的肉块。

 

                      

   11.毛发酱油

  按照热心观众提供的线索,记者在湖南省常德市的澧州食品城的一家批发店里,找到了这种名叫"红帅"的酿造酱油。据店老板透露,这种很受学校食堂等单位欢迎的酿造酱油,的确不是用传统工艺酿造的,而是用一种特殊的原料勾兑的。

 

 他就向记者展示了用这种氨基酸液加工酿造酱油所采用的特殊工艺。只见他一边加热氨基酸液,一边往锅里加一种白色片状物。这种东西一加进去,锅里马上就冒出一股强刺激性的气体。在车间的墙脚,记者发现,装着白色片状物的袋子上,赫然写着工业用"氢氧化钠"。

 

 这些酱油并没有被立即灌装,而是被转移到了楼上的一个大储存罐里。技术员又往罐子里加了一些增稠剂和酱油香精,所谓的酿造酱油就配制完成了。

 

   工人:我们这里的人,看见做这个很脏的,一般都不吃酱油的。一般我们搞这个事的,晓得,就不吃!哈……       

 

                     

  他告诉记者,毛发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简单的酸解后就能提取氨基酸,厂里多年来生产的氨基酸液其实都是用毛发来加工的,每天消耗的毛发都在10吨左右。     

 

  记者:什么地方收过来的?工人:全国各地都有。记者:天天都要卸货?工人:天天都卸。

 

 经过简单分拣,这些污秽不堪的毛发不再作任何处理,就直接被送到机器里打松,然后打成包拉去投料。随后,记者又跟随拉毛发的板车来到了生产氨基氮液的投料车间,一名工人正大把大把地把送过来的毛发塞进反应釜里。

 

 据副厂长介绍,这种粉按1比3的比例兑水溶解后,就还原成了氨基酸液。用它来配制酱油,除了能迅速扩大产量外,与酿造酱油相比较,用氨基酸液配制酱油至少可以降低一半以上的成本,因此,一些做酱油的企业和"新生源"建立了长期固定的业务关系。

 

                 

 12.“乡巴佬”卤制食品黑幕

  浙江温州市的苍南县,以生产卤制熟食闻名省内外,这里生产的卤制食品有鸡腿、鸡翅、鸡蛋等,品种繁多。记者在当地的市场上采访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卤制熟食厂生产的品种虽然各不相同,但产品的名称却惊人的相似,有叫香不佬的,有叫鲜巴老的,还有很多厂家都叫乡巴佬。据当地人介绍,因为在苍南县最早生产这类卤制品的厂家用了“乡巴佬”这个名称,以后大家群起效仿,久而久之,“乡巴佬”就几乎成了当地生产的卤制熟食的代名词。

 

 记者来到沪山镇,走访了十几家食品厂,看到一些厂家连起码的防尘、防蝇措施都没有。记者来到了华都食品厂,这家厂是苍南县中等规模的卤制食品加工厂。院子中间堆放着冷冻的鸡腿和鸡翅,很多包装袋已经破损了,工人们很随意地在上面踩来踩去。在卤制车间里,卤好的鸡翅掉在了沾满油污的地上,又被工人捡起来,扔回锅里继续加工。

 

 身在中国无法改变,唯一要做的是适应环境——老板告诉记者,卤制食品的味道主要来自这些添加的佐料,产品的颜色也很重要,如果调得不好,就会很快褪色、变色,卖不出去,所以颜色一律要进行特殊的调制。他还介绍,在苍南县,卤制的鸡腿和鸡翅主要有红色和黑色这两种颜色。

 

                  

  这个“糖色”学名酸性橙,是一种化工染料主要用于皮革纺织物的染色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随后,记者再次来到佳利食品厂调查,在卤制车间里,一名工人正在稀释酸性橙。用工业染料染出来的鸡腿、鸡翅,看起来果然色泽鲜艳诱人,经过真空包装后就可以出厂了。经销商:销得特别好我们家货都销空了现在拿货也拿不到价格涨得吓死人!

   

                

 13.米粉

  甘荫塘市场是贵阳市最大的粮食市场之一,在市场东南角有一个巨型仓库,里面堆满了成袋的稻谷,(空镜)这里的工人告诉我们这些谷子都是很长时间的陈谷子了。工人:起码得有7、8年了。记者:起码得有7、8年了?工人:应该是,这米都黄了。记者:这米打出来应该有黄(曲霉素)了吧?工人:应该黄,打出来应该含黄(曲霉素)了!

 

 黄曲霉素的毒性是xxx钾的10倍,是xxx的68倍。而且黄曲霉毒素有很强的致癌性。这正是国家不允许xxx流入口粮市场的主要原因。工人告诉记者,由于陈化米颜色发黄,外观上与新大米的差别十分明显,因此他们这里的陈化米都要拉到别的xxx米厂里经过加工才能往外卖。

 

 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这位老板告诉我们只要添加一种化工原料,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让又黑又黄的陈化米做出又白又亮的米粉。经过了几天的观察,记者发现,工人们在加工米粉时,每次都要把这个水桶里的白色液体加入米浆当中。这种液体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老板告诉我们,这就是他们使用的化工原料,他还说这种原料原本不是液体而是固体,随后一名工人从屋子里拿出了几块白色的东西,扔进桶里溶解。

 

                

   14.腐肉猪油

  对怎么熬猪油大家恐怕并不陌生,因为它很简单,只要把锅烧热了,放下肥肉就可以熬出猪油来,可在深圳市宝安区的一些炸猪油作坊,炼起猪油来就像做实验,一会儿倒些液体进去,一会儿倒点粉末进去,猪油的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放进去的都是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炼出来的又能是什么呢?

 

记者:(你们)炒菜也用这种油吗?老板:炒菜不用 记者:你们自己吃这个油吗 老板:我们吃花生油不吃猪油

 

                           

 15.红薯粉条的“新”工艺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是我国南方红薯粉条的主产区之一。在县城的城东和黄土铺镇一带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红薯粉条加工点和工厂。这些加工点生产的红薯粉条通过县城的集贸市场批发到全国各地。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发现,在每一个摊位上,都摆放着几种不同颜色的红薯粉条。这里的老板告诉我们,这些不同颜色的红薯粉条是有差别的。另一位老板也向记者透露,他们当地人只吃一种颜色深的红薯粉条。虽然这种粉条看相不太好,但却是正宗货。而那些看相好的红薯粉条都批发到外地,当地人从来不吃!

 

 过了一会儿,一名工人从里屋抬出一袋淀粉倒进了一口大缸里,并从墙角拿出一根木棍开始搅拌,而这口大缸里的水正是刚才那个工人洗完手的水。搅拌完淀粉浆,工人把洒落在缸边的淀粉用勺子一点点地收集起来,倒进和好的淀粉浆里。据工人介绍,除了玉米淀粉外,其它淀粉也可以掺进红薯淀粉中。他们还能通过控制不同淀粉的混合比例,让一般消费者吃不出掺了其它淀粉。

 

 老板所说的这种没有问题的化工原料到底是什么呢?他不肯讲,我们始终找不到答案。在另一个加工点,一名工人无意间透露说他们一般在后半夜开始生产时,才往红薯粉里加化工原料。记者决定夜里到这家加工点继续调查。

 

 我们在这家加工点开始生产前来到了这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工人正在配料。工人从角落里的拿出一个水瓢,把里面泡好的一些液体倒进已经调好的淀粉浆里。记者注意到,水瓢里还残留着两块没有完全融化的白色块状物。工人始终不肯告诉我们这种具有神奇增白效果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原来,所谓的特殊处理就是在淀粉浆里添加色素。又过了一个晚上,我们在这个加工点里看到了加过色素的粉条。其颜色果然鲜艳诱人。对此,工人颇为得意地说,没有他们调不出来的颜色。

 

 记者:粉丝都销到哪里?工人:主要有广东、广西、湖南!老板:全国各地都有!

 

               

   16.注水有新招肉牛变“水”牛

  山东省聊城市每年屠宰的肉牛有五六十万头,市区附近的茌平县洪官屯乡有一家屠宰场,在当地颇具规模,这里每天车来人往,生意很是红火。老板:我这里一个孬货也没有,我狠把质量关,所以我的客户拉回去一百个放心。老板:这里的牛肉是最好的。她说我们这里牛肉是全中国一流的,最好的牛肉。

 

 在屠宰场记者看到,工人正在先将一根1.8米长,比大拇指还要粗的塑料管,通过鼻子插到胃里,然后接通水管。记者:这是干什么?工人:在洗胃。记者:洗胃,为什么洗胃?工人:胃里脏,你看这些脏东西是从胃里出来的。

 

 几个小时后,这些接受“洗胃”的活牛,肚子被灌得滚圆滚圆的,四脚朝天,直翻白眼,发出痛苦的哀鸣。面对已经是奄奄一息的活牛,屠户们仍不肯罢手。他们接着将一根十多厘米长,小拇指粗的锋利的钢管插入牛的胃里。

 

  但是这些被灌了一肚子井水的活牛,根本来不及消化,就已经奄奄一息了。那么屠宰场给活牛洗胃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位老板最后向我们说出了其中的秘密:所谓洗胃,就是为了增加牛肉的含水量。一头300公斤重的牛经过“洗胃”,要灌进100公斤左右的井水,宰杀后能有大量的井水残留在体内。

 

 屠宰场的老板说,他们这里各种手续齐全。老板:动物检疫合格证,卫生许可证,防伪标签,地税局,动物检疫站都有。老板:消毒合格,走人。产品质量合格,走吧。全中国没问题。老板说,他们给活牛灌水,已经有五六年了。在聊城市给牛灌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离开茌平县,记者随后对东昌府区、高唐县、阳谷县等地的十几家屠宰场进行调查采访后发现。给活牛灌水的现象十分普遍。在高唐县鲁西肉类营销大市场记者看到,活牛在宰杀前都要灌水,宰杀后还要通过动脉血管再注水。这头牛被注进了一桶水,但屠户连留在管子里的水也不肯放弃,高高地举着水管,努力里将残留在水管里的水注进牛的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