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开”的十年四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3:44:58
中经开究竟何方神圣

        1988年4月,由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了中国农业开发信托投资公司。这家小规模的信托公司一开始就有着浓厚的"政府背景",它以接受财政部农业周转金委托管理起家,之后接受全部财政周转金和农综办资金的委托管理。1992年1月,中国农业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羽翼渐丰,改名为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信"或"中经开"。其业务扩大至信贷、证券、实业投资等自营业务。"中经开"以其进取与凶悍的风格闻名于业界,迄今在证券市场上已经叱咤风云近十年。

  中经开最为风光的一仗是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以中经开为代表的多方大获全胜而告终。经济学家韩志国说:"中经开是一个特殊企业。财政府部掌管政府调控大权,按常理说,它是不能办企业的。在办了企业的情况下,在327国债期货这样的交易品种中,中经开也理当不能参与,否则就有内幕交易的嫌疑。"中经开的判断左右着多方的判断,而当时保值贴补率与贴息的走势又恰恰与中经开的判断完全吻合,这不能不给中国的资本市场留下一个长达近七年的疑点。

  此后使中经开"名声大嗓"的还有同年8月发生的长虹转配股事件和近期的银广夏事件。

    327之后,中经开走了一个"下降通道"。信托业务、房地产投资都不景气,而证券的承销业务又往往因为恶性竞争变得几乎无利可图。

    1997年,中经开对外支付几次出现危机,78亿元债台高筑,证券占用客户保证金6.8亿元被挪用,经营不善的实业投资11家,公司几近破产。

  公司于1997年下半年开始清理整顿。采取了"取消各业务部门、证券总部和各营业部对外融资、担保权,各类资金纳入公司资金计划部统一管理"以及其它一系列措施。在清理整顿的同时,公司的盈利能力迅速增强。1998年公司实现利润为15,261万元,1999年为5,918万元,2000年更是实现利润2亿多元。

  2000年6月,中经开经由国务院批准,成为清理整顿后首批确定保留并移交中央金融工委管理的中央级信托投资公司之一。公司已将实业投资剥离给中经投公司,信贷资产已"模拟委托"给资产管理总部继续清收,而最为关键的"中经证券公司"虽然早已上报筹建材料,却迟迟未被获准。

  中经开截止2000年底,总资产为154亿元,所有者权益22亿元,实收资本为12.88亿元(其中外汇资本0.38亿美元),13年来共创利税16亿元。

  中经开本部现有员工211人,平均年龄35岁,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14人,占员工总数的63.7%,其中博士4人,占1.9%;硕士16人,占7.6%。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些新面孔,元老们挥手作别中经开久矣。


(一)——“327国债”事件篇

    1996年至今,每年的2月23日,上海的古先生黎先生总会聚在一起,聊一聊1995年"327"国债期货那场大撕杀。时间慢慢愈合了伤口,从最初的愤懑、长吁短叹到如今的心如止水,2月23日已没有当时凭吊的意味而纯粹变成了一种仪式。

  古先生和黎先生是那次博奕的输家,他们一位当时位居万国证券国债部负责人,曾经设计了一系列的行动方案,另一位隶属辽国发阵容,冲锋于前沿阵地。在原万国首领管金生身陷大狱,辽国发老总高原、高岭二兄弟不知去向的今天,古黎二人成了还愿意说话的最权威人士。

  8月22日下午,上海汉口路的一家宾馆里,古先生在记者的多次请求下,谈及了"327" 事件。三个多小时的谈话停顿后,窗外午后的阳光早已变成昏黄的灯光,屋内是一片令人窒息的寂静。


    厚"此"违规薄"彼"违规


    国债期货市场是1993年底由上交所提出并经财政部、人民银行批准而设立的试点,最主要的目的是刺激国债市场,使国债能顺利的发出去。但良好的愿望却演变为一场金融灾难。

  当时市场上云集了众多著名机构,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三家:有财政部背景的中经开,由中国证券"教父"管金生统领的万国及以路子"野"著称的辽国发。

  据古介绍,上交所曾对每家机构的仓位有过明确的限制,后因种种原因不得不一再更改,但仍有个大致的范畴。当年万国证券显赫一时,实力强大,因而有50万口的开仓数额,位列各机构之首,中经开大致相同。当时机构之间互借仓位的现象非常普及,虽不合规,但没有弄出事端,上交所也乐得睁只眼闭只眼。

  对"327"品种的青睐是因为其时限短,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债95年7月即将交付,这给了市场极大的投机空间。虽说多空双方就"327"品种年利率低于当时银行利率因理解相弃而使该品种价格有所波动,但更大程度表现为多空方单纯的资金角力。例如,在2月23日之前的数周,万国在"327"品种上为多头平仓,而中经开恰恰相反是空头平仓。

  2月9日,中经开以多头入场,而万国、辽国发则更换了角色,变成了空方,多空争战在当月23日达到了极致,当天开盘多方连续挺进使局势呈现一边倒,而收盘7分钟,空方疯狂反扑,欲置多方于死地。如今令人记忆最深最著名的就是万国那笔700多万口的空单封停。这一笔空单也将中国的国债期货市场给打掉了。

  据古透露,在上午的交易过程中,管金生曾发现出自无锡国泰的200万口空单,当然他明白其幕后操作者是辽国发。为此管找到了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要求停止当天的整个交易。理由是局势已失控,多空双方均存在大量违规行为。现在看来这也是尉的最后一个机会,抓住了,不仅可以拉管金生一把,更可以使自己的危机消于无形。可惜尉放弃了。这一事件也直接导致了尉文渊的下台。

  2月23日交易结束后,上交所宣布交易结束前7分多钟的交易行为无效,管金生疯狂的举动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但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并不能因为管金生的那笔空单数额巨大来单纯取消其交易行为,而对当时无其他明显违规特征的交易行为予以承认,比如以中经开为首的多方,其交易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其指定仓位。合理的解决方式应该是取消当天所有交易。


    70亿元之迷


    但据有关人士透露,,中经开帐面并未赢利。这种说法首先让记者大吃一惊:期货市场是个绝对的"零和游戏",一方输了,肯定有相应的一方赌赢相同的钱。据测算,当时国债期货的输赢在70亿元左右。万国、辽国发是绝对的输家,中经开肯定是大赢家,如果说帐面没有盈利,那数十亿元的巨额资金难道会不翼而飞?

  按古先生的说法,这应当是很容易调查的事情,尤其是对"327"事件发生后,中央组成的以财政部、人行、监察局、安全部、证监会等六大部委的调查组来说更不是一件难事。即使事隔六年的现在,事情也可以弄得水落石出。因为交易记录保存在电脑里,各种单据还可以查到,交易出自哪家席位一目了然。至于为何中经开没有赢利,古先生不愿意过多纠缠,黎先生更是讳莫如深。

  但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是否在机构席位下的仓位并不属机构所有,这类似于如今股市上的"代客理财",说难听一点,即"老鼠仓",而且风险可以设定为零。因为交易前草拟一份协议,若交易赢利,则协议生效,收益归个人;若交易亏损,则毁掉协议,由公家承担损失。

  在记者就这一运作模式再次求证古先生时,他认为市场上肯定会有人这么干,因为如此操作十分简单,而且隐蔽性强,但若都用此方式则太过显眼。古说,在2月23日这天诞生了很多亿万富翁。据传,这些人当时就离开了期货市场,甚至连股票也不碰,做起了实业。


    管金生为何孤注一掷


    古先生介绍,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参与"327"事件中万国最后一周的交易事宜。他离开时万国的仓位是70万口空仓,如果按平仓计算,70万口空仓将近亏损2.8亿,但由于当时12%--15%的保值贴补率尚有2亿多的收入,如此算来万国当没有多大亏空。

  至于管金生为何孤注一掷,古表示难以理解。兴许管觉得自己太过强大,骨子里的自信使他敢冒跨掉公司的风险。万国证券是股份制公司,其当时在国内的地位全靠管金生一人打拼而来,监管对管而言形同虚设。但对2月23日交易的最后分钟管金生最后的疯狂古先生表示理解:管不愿意看到亲手打下的江山又毁在他自己手里,于是以命相博。如果成功,兴许能转危为安。"但管的肉身撞到的是如岩石一般坚硬的中经开。

  "327"事件后,六大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曾对古进行了严格盘询,在阐述为何做空时,古的理由很堂皇:"一、根据当时《政府工作报告》的思路,我国经济发展将有良好的预期,通货膨胀将持续下降;二、尽管当时327品种的年利率仅为9.50%,低于银行利息,但那时的保值贴补率约为12%,故实际利率仍达到20%以上;三、按市场经济规律,贴息仅为权宜之计,而当时的金融债券并未贴息,故对贴息的出台认识不足。"


    输嬴早有天命?


    对2月9日入场做多的中经开,据说调查组同样进行了"为何做多"的质询,但每个明眼人从背景中皆看得出问题:当时中经开的董事长刚从财政部副部长的位置退下,总经理则是财政部综合司司长。中经开选择2月9日入场做多,据透露,当时贴息的方案已制订完毕。

  调查组工作之后,将"327"事件定性为"违规操公司作",古作为直接操作人,与公司另一位工作人员一同受到处罚,对中经开则无任何涉及。

1995年4月,万国召开董事会,管金生辞去职务,5月被公安机关逮捕,96年春节,被宣判17年有期徒刑,罪名为贪污、挪用公款40余万元。万国公司经次一仗,损失14亿元,元气大伤,不久被重组。

  另一空方主力辽国发被判"金融诈骗罪",其首领高氏兄弟至今下落不明。

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近日曾表示,希望对六年前的"327"国债风波做重新的评判。"该事件给管理层带来的反思应该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古说。

  比如说违规持仓、交易所没有完备的预警工具,在事件初露端倪时没有任何一家部门提出恰当的意见等等,但问题的关键是:究竟谁放了胜负手?

    没有财政部出台的贴息方案,即由9.50%的利率提高到12.24%就很可能没有"327"国债风波,至少多空双方的输赢没有这么大。

 
(二)——长虹事件篇

    长虹转配股上市流通


    1995年8月21日,距"327"国债事件仅半年,上交所再次成为焦点,而此次的主角依然是中经开。

    1995年7月24日,四川长虹公告配股说明书:以总股本23781.876 万股向全体股东按10:2.5比例配股,配股价7.35元。由于法人股股东长虹机器厂等放弃配股,公众股股东还可以按10: 7.41的比例受让法人股转让的配股权。

长虹当时配股的主承销商为中经开,副承销商上海申银万国证券和上财证。配股采取余额包销制,未被认购的配股和转配股部分均由承销商负责包销。配股说明书明确告诉投资公众:社会公众股部分于8月14日上市流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在国务院就国家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未作规定以前,社会公众受让的法人股转配部分暂不上市。

  在长虹实施配股的第二天,8月15日公司发布分红派息公告确定按配股后的股本(包括转配股部分)每10股送红股7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正是这个分红公告,使承销商中经开、上财证有了运作的空间。

  8月16日,受送配股利好刺激,长虹股价自14.80元上涨至17.69元,涨幅近20%,为当日个股涨幅之最,成交金额4.2亿,创95年长虹成交金额之最。8月18日,长虹股价更涨至18.73元,三日之内带动萎靡不振的上证指数从751点冲高至769点,这也是95年上证指数的最高点。

  8月21日,长虹红股除权上市的第一天,在股价稍作涨升后迅即跳水,当天报收9.92元,(复权为17.26元),下跌7.85%,成交 3564万股。以正常的流通股推算,当日的换手率高达28%;此日,长虹股价再跌2.87%,成交1400万股。正当人们对有如此巨额数量的长虹股票汹涌沽出,股价大幅跳水不明就里之时,有投资者不经意间发现长虹转配股红股居然可以参与交易。市场顿时哗然。

  8月23日,《中国证券报》在头版刊登了12位股民联合署名,题为"长虹转配红股上市是怎么回事"的读者来信,信中称:"此为一起严重违规事件,一. 国家股、法人股转配股暂不上市是早已公布的政策,长虹公司在配股说明书中也有此条,而红股作为转配股票的派生物亦不应上市流通;二.如果有关方面对长虹转配股有别的认识或特别考虑,此次事件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存在严重违规,长虹事前未发布任何有关转配红股上市的公告,就连上交所电脑系统中的公告信息在21日全天也没有丝毫反映,严重违背了三公原则,极大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天,上交所公告长虹股票停牌半天;24日,《中国证券报》披露,证监会正式介入调查此事,长虹股票连续停牌。25日,证监会对长虹转配红股上市事件作出裁决,认定此事件违反有关规定,将上交所的作为定性为"工作失误"。同日,上交所通知,根据有关部门要求,在证监会连续调查核实长虹事件有关情况期间,其股票连续停牌。如此,长虹股票从8月23日下午一直停牌了两个多月,直到11月6日证监会作出处理决定才于11月9日复牌。


  中经开捷足先登


    长虹的转配红股是如何明知故犯"溜"出来?又是那些人得风气之先竟相抛售而牟取暴利?11月6日,停止交易达两个多月的10万长虹股东终于等到了证监会的处理结论。

  由于当时大势低迷及转配股比例过高等原因,长虹转配股并未完全配售出去,4400万转配股中有1100万股由承销商中经开及上财证包销。8月 15日,长虹公告送股派息当天,上交所擅自批准长虹转配红股上市,并定于8月21日长虹送股除权日同公众股的红股部分一起上市流通。主承销商中经开于8月 21日至23日上午两天半时间内,利用自营帐号抛出转配红股421万股,所得金额437570万元,其中8月21日集合竟价时,利用自营帐号抛出80万股转配红股,占当日集合竟价开盘交易总量的81%。与此同时,上财证也于8月21日上午利用自营帐号将70万股转配红股悉数抛出。

  原来长虹转配股红股违规上市,先是本应提供技术保证的上交所偷偷打开"后门",继有中经开等"捷足先登"抢先开溜。交易所开的后门,主承销挖的跑道,在其他投资人尚不明白纷纷放弃转配之时,1000多万的"馅饼"大部分落到了中经开的嘴里,一切操办得如此默契。


  市场元气大伤


    为维持市场公平,证监会只得"将错就错",对其他投资者持有的转配红股也允许流通,是为国内证券市场头一遭。然而,流通的权利有了,股价却已是昨日黄花。中经开可以第一时间内卖到10.40元/股,中小投资者可没有这样的运气:8月21日收盘价10.10元,22 日9.81元,23日再跌至9.70元。至于关了两个多月,11月9日放出来的投资者,所能成交的价格不足9元。到1995年底,长虹股票的价格竟一路下跌到7.59元,市赢率2.34倍。按证监会的处罚办法,中经开不过被没收了2000多万的违规收入,但成千上万长虹股东损失了几个亿乃至十几个亿的合法收益。

  从1995年7月31日长虹配股除权到8月18日违规前夕,三周时间长虹股票从11.37元上涨至18.37元,涨幅65%,长虹的复盘使大盘从699点上扬至757点;而8月21日,长虹红股违规交易后,其股价却从10.96元跌至年底的7.59元,跌幅30%。由于长虹大部分时间停牌,真正交易时间不过四五周,在长虹违规对股市人气的重大影响下,上证综指也跌至555点。


(三)——东方电子篇

    烟台的芝罘海滨依然是碧波浩淼,但是这个占尽地利之先的城区海滨已经不知不觉被污染,知情人宁愿舍近求远,到离城二十多公里的开发区海滨去消夏。

    这让人想起烟台的骄傲--东方电子。这家被全国各家权威机构一致评为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在最近的暴泻行情中,被弃之如草芥,股价被拦腰斩断。这又是哪些知情人先走一步,留下腰斩的股价给最后的接棒者?


  谁抛弃了东方电子


    东方电子曾经创造了一个股本扩张与业绩增长交相辉映的典范,股价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公司1997年1月21 日1720万A股上市,总股本6830万股,其间通过送配转,到2000年底,总股本达到91795.2万股,股本扩张6.72倍。然而高速扩张的股本丝毫没有稀释同样高速增长的利润,公司净利润从1997年度的7061.55万元,增长到2000年度的47296.57万元,增长6.7倍,净资产收益率平均高达30%。其股价也不含糊,在1999年的"5.19"行情中,东方电子从5月18日收盘的21.16元上涨到1999年7月12日的60元,39 个交易日股价上涨183.55%,其间成交量比行情启动前放大10倍。之后,随大市回调。在1999年底开始的第二轮网络高科技股行情中,东方电子再次成为明星,2000年2月17日,其股价最高达45元,涨幅180.9%。从"5.19"行情前的最低点18.8元到2000年网络股行情的最高点,东方电子总共上涨278.72%。从上市至今年年初,四年来其股价累计飙升60倍以上。

  今年7月13日,一直高企的东方电子突然变脸,先于大盘10天开始表演大跳水,股价几乎跌出一半,直到现在还惊魂未定。

    东方电子怎么了?7月25日,公司终于按捺不住,发布"提示性公告",称"到目前为止,公司一切经营活动正常,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公司副总、董事会秘书高峰亦声明"公司基本面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确,从其公布的中报来看,其每股收益仍然高达0.27元。

  按此逻辑,市场抛弃东方电子似乎不可理喻。高峰对此的解释是--"东方电子盘子大,情况复杂,这次下跌是某些大机构所为。"公司的其他有关负责人还暗示,不要只盯着此番暴跌中大肆出货的基金安信和基金安顺。

  那么,高峰所指的"某些大机构"究竟是谁?


    中经开脱不了干系


    在东方电子公开的大股东中,除了基金安信和基金安顺外,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即"中经开"格外引人注目。

中经开系东方电子1997年初上市时的主承销商和上市推荐人。其持有东方电子的情况公开亮相是在1999年。尔后,中经开及其关联机构一直重仓持有,至此次暴跌之时,持股已长达近四年之久。

  1999年东方电子中报显示,中经开持有东方电子4,648,886 股,占总股本的1.62%;中经开下属的中经信大连实业开发公司持有1,547,207 股,占总股本的0.54%,二者分别为东方电子的第四大股东和第八大股东。1999年年报显示,中经开增持东方电子股数达12,853,850 股,占总股本的2.24%,为东方电子的第三大股东。其时,中经信大连实业开发公司从十大股东中消失,而中经开的另一张面孔出现了,即东方电子第六大股东北京中经开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持股6,392,831,占总股本的1.11 %。

    然而到2000年中报之时,中经开似乎已经从东方电子的前十大股东中全身而退。但是一个新基金取而代之,成为其第六大股东,即基金景宏,它持有东方电子8,970,824股,占总股本的0.98%。到 2000年末,基金景宏的持股已达10,669,512,占总股本的1.16%,另一只景字头的基金景福也因持有2,737,848股东方电子成为其第九大股东。到2001年6月30日,这两家基金仍然分别为东方电子的第七和第十大股东。基金景宏与基金景福均系大成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两员大将,而中经开正是大成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之一,中经开同时也是基金景宏的上市推荐人和发起人之一。

  中经开到底持有多少东方电子?来自东方电子内部的消息人士回答:"说不清楚,只知道很多很多。"中经开在东方电子上到底获利多少?这位人士同样回答:"说不清楚,只知道很多很多。"

  中经开作为投资者,当初看好东方电子,大量买进,如今看淡,大量卖出,似乎无可厚非,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中经开东方电子亲密接触


    作为东方电子实际上的大股东,中经开与东方电子一直"亲密接触",这种良好关系持续到今年年初。

    从1999 年12月27日东方电子职工股上市当天收盘价16.02元算起,经过26个交易日,2000年2月17日东方电子股价最高达45元,涨幅180.9%。在该波行情中已经赚得钵满盆圆的中经开等机构并未因此满足。据知情人透露,当时证券市场疯炒网络高科技题材,中经开等机构先后到公司,质询东方电子为什么不投资网络。

  随后,2000年3月8日,在《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上,同时刊登东方电子的董事会公告,称:"2000年3月7日,二届九次董事会会议在公司会议室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如下决议:拟投资人民币一亿元在北京成立北京东方网络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为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成立后将在网络基础建设、网上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三个层面,分阶段投资发展;将采取合作、兼并、自主开发等多种模式发展网络信息产业;业务发展方向以现有的电力为行业和专业基础,同时扩展到广阔的其他行业及方向。"

  但是直到今年东方电子的中期报告中,前景被描述得如此光耀的网络项目仍然下落未明。据东方电子的内部人士透露,此项目从来都没有实际运作过,它只是公司当时的一种意向。

  东方电子的股价四年间飙升60多倍,公司本身自然也是大获全胜,东方电子的造富运动一直被视作资本市场的奇迹。

    1999年12 日27日东方电子内部职工股23246.73万股上市,当时东方电子流通股不过14385.27万股,也就是说当天东方电子的流通股总量陡增 161.6%,但市场对此毫无惧色,并没有将其作为公司的重大利空。当天东方电子成交量达到3794.88万股,换手率超过10%。也就在当天,东方电子轻而易举就诞生了数个百万富翁。

  如果没有二级市场上的出色表现,东方电子内部职工的获利恐怕要打折扣。当年东方电子有3450万股内部职工股,发行价1.6元。除1997年与新股上市20%,在三年后2760万股职工股因历年送配增加到23246.73万股,股本增加742.27%,成本不到0.2元,这样,这部分数量巨大的廉价股票上市后最少增值80倍,最多可达200多倍。

  至此,无论是中经开、别的机构,还是东方电子本身,都在东方电子二级市场上所向披糜的征战中硕果累累。


    中经开先走一步


    表面上看起来,中经开与东方电子十分默契,但就在2000年年初的网络热潮期间,中经开就已经有暗暗出货的迹象。东方电子在这期间的两则风险提示公告似乎能有所映证。

  2000年1月8日,东方电子公告:该公司股票价格近日异常波动,股价已连续三日达涨幅限制;2000年2月22日,东方电子又公告:该公司股票价格近日异常波动,股价已连续三日达跌幅限制。两次公告间隔仅一个月。这仅仅是不和谐的开始。

  之后,东方电子鲜有象样表现。但一方面中经开手中的筹码还很重,另一方面中经开与东方电子的不协调仍未停止。东方电子2000年年报称,公司拟10送6。据东方电子内部人士透露,年报刊出后,中经开等机构大为不满,认为东方电子未与其商量,二者矛盾激化。

  据悉,此间曾有新机构准备进场接货,并于今年6月5日,在东方电子没有任何新闻由头的情况下,在某证券报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东方电子 (0682)一枝独秀高成长典范》一文,提及东方电子"斥巨资设立北京东方网络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涉足前景广阔的网络产业,拓宽公司的发展领域"等举措,并称"这些举措为公司未来继续保持旺盛的经营活力和高成长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保证了在可预见的将来公司的行业垄断地位将无可撼摇,仍然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据然而中经开去意已决,终于,7月13日,东方电子先于大盘整整10天开始重挫。

  7月25日,公司公告投资者,公司经营状况一切正常,但是东方电子仍然抛盘如注。8月14日,东方电子发布第三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决议公告,称 "因公司董事会未能与拟收购企业股权出让方达成协议,公司董事会拟放弃2001年增资发行A股的计划"。市场曾将东方电子增发和发可转债融资指责为"狮子大开口",据东方电子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公司放弃增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司希望其股价止跌回升,维护公司形象,但是从市场表现来看,"病去如抽丝 ",东方电子仍然走势疲惫。


  中经开不谈过去


    中经开的有关人士对东方电子与中经开的亲密关系不置可否。他说:"我能说的只是,到目前为止,中经开已经不再重仓持有东方电子了。至于以前与东方电子的接触,已经是过去的事了,过去的事情了解它做什么?"

  中经开对其"过去"实在有理由敏感。2001年中经开成立专案办,集中处理公司历史遗留的重大疑难案件。中经开都卷入了哪些疑难案件?业内人士都略知一二,比如,"327国债"、长虹转配股上市事件、以及眼下沸沸扬扬的银广夏,都是可以一聊再聊的谈资。

  中经开的这位人士认为,中国证券市场需要树立信心,需要向前看,没有必要对一些问题太过渲染。

    他介绍说,中经开即将进行重新登记。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中经开成为首批保留并移交中央金融工委管理的中央级信托投资公司之一,其归口领导为中国人民银行。但因其兼有信托业务和证券业务,在监管方面有空白,这次重新登记后,中经开的业务划分将更加明晰。

  但另据业界人士透露,由于中经开在证券业务方面"一直有暇疵,并不令人满意",所以"中经开证券公司"迟迟没有批下来,增资扩股困难重重。


    东方电子进入平稳期


    当然,此次东方电子下跌,也与其自身的发展阶段有关。高锋先生表示,东方电子已进入一个平稳期。他认为,这是企业发展的正常周期,同时国际市场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的全球性高科技衰退大潮,象一场瘟疫似地袭卷全球,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宣布,公司今年第二季度亏损达创纪录的194亿美元;思科公布的今年第三财季财务报告显示,亏损额高达26.9亿美元,这是该公司第一次亏损;朗讯、北方电讯、摩托罗拉、戴尔等国际知名大企业的纷纷裁员。纳斯达克步入漫漫熊途。

  他同时提及,国内的竞争也加剧,这是东方电子当前最大的难题。虽然经历了业绩的飞速成长以及二级市场上的神彩飞扬,但当一切归于沉寂后,公司的基本面仍然决定一切。

  看看与东方电子同行业的国电南自的业绩和股价格就可知道。国电南自出自南瑞集团,南瑞集团作为行业龙头,是东方电子的主要竞争对手和赶超目标。

  但国电南自的经营状况和市场表现都远逊于东方电子。1999年国电南自主营收入、净利润、利润率分别为:38153.37万元、3355.62 元、8.8%,2000年这三项指标为41916.89万元、4735.88万元、11.3%,均并无明显增长。国电南自刚上市即1999年每股 0.284元,到今年中期只有每股1分钱。在二级市场上,国电南自在1999年11月上市,经24元位置震荡数日后一路上行,在2000年2月17日达到 42.6元的最高价,之后股价进入长期的下降趋势,近期已经回到上市初的22元。

  价值回归终究是件好事。


(四)——银广夏事件篇


    银广夏的造假,目前路人皆知;银广夏如何造假,相信随着证监会日渐深入调查,投资者会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但为何短短一年间股价上升400%多,是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结果或与其他机构联手、如何联手,其探究的难度甚大。

对目前主力的坐庄情况,记者尚在求证之中,但对投资基金,由于相对透明的文字公告,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清晰。



    景宏、景福集中建仓剖析


    基金景宏、基金景福是大成基金管理下属的两只基金,其规模分别为20亿、30亿规模。2000年两基金中报显示,两基金均未买入过银广夏。自2000年7月 20日,银广夏开始结束长时期的除权后整理态势,开始大幅拉升,因此两只基金的第一次建仓是在7月下旬,建仓成本大至在25元。这是第一次建仓阶段。第二次建仓时间在2000年12月14日至年底,其大致成本在32元左右。至此,两只基金的建仓阶段完成。伴随着两只基金的建仓,除权后的银广夏也从21元涨至37.99元,完成了银广夏的最后一次拉高过程。

  关键的问题是两只基金是跟庄还是故意高位接货?银广夏曾经在6月26日、27日拉出巨量阴线的同时,完成了冼盘的过程。但从两基金中报分析,并未看到两基金介入的迹象,放弃低位建仓的机会,反而是在两次拉高的过程中完成了建仓的行为。第一次大幅拉高的过程中,成交量始终保持既不放量也不缩量的状态,属于一种推高股价的行为。之后在高位拉出平台,成交量忽放忽缩,说明前期机构刻意减仓的意愿与行为已很明显,但两基金集中性建仓的过程恰恰就在此时,说明两基金在高位主动性接货的意愿非常强烈。或者,银广夏之所以能够在高位保持高位整理的态势,两基金可谓功不可没。


  三季度两兄弟竟加仓


    在今年上半年两基金出现小幅度减仓的行为,但减仓的比例很小,以景宏为例,仅仅15%左右。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两基金在7月份以来竟然出现明显加仓行为。如若不是银广夏事件浮出水面,两基金的仓位会更重。7月份是高科技股暴跌的日子,是所有基金都在减持高科技股的日子,但两基金却是在逆大盘进行单方面的加仓。那么,银广夏事件中两基金的行为,目的又在哪里?与其它机构一起做庄,高位接货,还是在基本面不清楚的情况下选错股票?此点已无从考证。


  与中经开的关系扑朔迷离


    在银广夏除权后的价格在30元(复权后为60元)之上投资近4亿元的动机如何?落难还是英雄仗义?与其它小投资者一样被骗,还是高位英雄救美呢?从上面的资料已经基本断定出最后的结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从密切关注基金景宏、基金景富与中经开之间的关系。此次引发的银广夏事件,再次将中经开推向前台。基金景宏是2000年底银广夏的第8大股东,而"北京中经开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是其第七大股东,两者之间看似英雄略见相同,选美标准极其一致;同时,中经开作为基金景宏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两者还有亲密的血缘关系。银广夏的今年中报尚未公布,这个帐户上的股票数据量的增减对于两基金的投资行为的定性将下出结论。


  基金景宏、景福两基金持有银广夏变动一览表


基金名称 项目 2000.09.30 2000.12.30 2001.03.30 2001.06.30 2001.08.11

基金景宏 股票市值(万元) 6747 26328 23876 21430 20500

股票数量(万股) 209.73 700.96 632.81 601.80 672.00

基金景福 股票市值(万元) - 12881 - - 14800

股票数量(万股) - 342.95 - - 485.64


注:画"-"表示持仓量不祥,但已经持有附注: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基金字【1999】10号文批准,由光大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大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四家公司各持股25%。2001年7月3日公布与‘德意志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合作。  2002年6月公司股东之一‘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拟将所持全部25%的股份转让给中国银河证券公司。  2003年12月,中泰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受让大成股权被正式批准,现有股东包括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光大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泰信托投资有限公司。  2005年6月,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将其所持本公司23%的股权转让给中泰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转让后,本公司股东及各自出资比例为:中泰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48%、光大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5%、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5%、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  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首批获准成立的老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公司总部设在深圳,在北京、上海设有分公司。公司现有股东和持股比例分别是中泰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48%、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5%、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5%和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四家公司各持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