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导:青年学者受学术“潜规则”之苦最严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0:08:06
中科院博导:青年学者受学术“潜规则”之苦最严重
2010年09月21日 19:30:38  来源: 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青年一代的学者,因为受既得利益者的排斥,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可能受到挫伤,好的项目可能被扼杀,这对于我国科研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目前,学术界“潜规则”问题的确比较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涉及权和钱的领域,“潜规则”上升为学术腐败,为科技人员所深恶痛绝。学术“潜规则”与官场“潜规则”、官场腐败等有“异工同曲”之处,它是当今这个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各种“潜规则”现象的一个缩影。
科研经费申请中的“潜规则”
学术“潜规则”尤以科研经费申请、科研成果评议、毕业生论文答辩等,表现最为严重。以科研经费申请为例,看似有明规则作为指导,比如要求申请公开透明、公正公平、保密回避等等,但实际上因为明规则太软,真正发挥作用的却是上不了台面的“潜规则”——人脉关系,权钱交易。
比如,学界某些有影响力、有地位的专家学者,或者某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因为声望高和人脉广,专搞“科研公关”,去揽课题、申请经费。申请到经费之后,只负责分配经费或者分配科研津贴,具体课题研究工作则转包给朋友、同事或者自己的研究生去做,俨然成了“项目老板”。
在有些领域,科研经费申请有特殊的条件限制,这些限制可能造成某些项目非某些人或者某些机构莫属。而选评委员会中的学者,既是评审者,有时候又是申请者,这些人已然形成了“圈子”,他们会互相照应“圈内人”。比如973、863课题申请,某些评审的院士、专家、或者顾问,知道项目的细节,总是“委婉”地向课题负责人介绍自己的熟人或者学生加入课题组,课题负责人为了得到项目,也总能分出一部分经费给评委或顾问,经费下来两相获利。被评审者与评审者都明白,项目获批才是硬道理,经费下拨到自己名下才能算经费。
搜索更多潜规则 青年学者 的新闻
机票超售何以成了业内“潜规则”?
个人房贷收入证明造假成潜规则 500元就能开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