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负利率引发加息猜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29:53
国家统计局日前披露,8月CPI涨幅达3.5%,创下22月来新高。其涨幅比7月份扩大了0.2个百分点。之前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全年CPI的增速设定在3%以内,8月份CPI显著超过“红线”。 有业内人士猜测,或许决策层会有更加紧缩的政策出台。但是,更多专家则认为,8月份的CPI虽然再创新高,达到了3.5%的水平,但未来随着季节性因素消退,通胀压力会逐月趋缓,实现全年3%通胀目标的难度不高,加息压力不大。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8月份的PPI增长4.3%,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这有几层含义:

    其一,CPI的创新高并非原材料等输入性因素推动,而很大因素在于国内的自然灾害等因素所引起,自然季节性因素大。综合来看,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对新涨价因素贡献了70%左右,CPI的上涨主要还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从7月份以后的翘尾因素就会逐渐回落。如果后期管理得当的话,全年实现原定的宏观调控预期目标还是可能的。

    其二,代表原材料价格的PPI的涨速回落,CPI的适度上涨,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意味着成本因素的减弱和产品的价格上涨,特别是消费型企业;对于部分原材料类企业则有所压力。PPI的回落具备积极意义,一旦自然的因素消除,CPI出现回落的可能性就增大很多。

    其三,目前货币供应量增长压力趋缓,也为稳定物价创造了条件。从货币供给看,上半年央行公开市场调节适时有度,贷存比考核趋严,银行放贷能力有所下降;从货币需求看,上半年整体投资趋于平缓。供求两方面的影响将使货币供应延续上半年增速放缓走势,从而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8月份M1增速为21.9%,M2增速为19.2%,新增信贷为5452亿元。

    而最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处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阶段,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此时若加息,会进一步加大经济回稳的不确定性,与宏观调控“以稳为主”的基调不符。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潘向东也看出了经济的不同趋势。他认为,工业增加值下滑的趋势在8月份以后将加速,四季度将重新回到10%以下。

    经济处于一个下行通道中。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通货膨胀在上升并有可能继续维持,所以可以简单地说,我们正在越来越接近一个滞胀的状态。当然这个“滞胀”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因为一个国家有8%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别的国家来看还是很高的。我们的经济增长保8%,还是没有改变。到年底,这个趋势可能会得到缓解,CPI可能会达到高位不再上涨。

    有专家认为,中国现在的问题是过热的问题,这是由货币积累起来的。货币供应量从12万亿涨到68.75万亿,积累了一个很高的通胀压力,需要找到出路来释放。而由货币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现在还没有释放完全,它势必要推动CPI上涨,或者资产价格上涨。

    为此,面对通货膨胀我们也不得不防,适当的时候,适当地调整利率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在加息和调整准备金率中比较可能性的话,调整准备金率可能更可行。因为加息会有种种顾虑,也就是说,利率调整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来讲,提高利率会抑制某些部门的需求,但同时它会吸引国际的资金流,人民币的升值将有利于吸引外资,对供给有利。从微观角度来看,是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难的。如果想通过调整存款利率以结束负利率,需要上调的幅度就很大。而这样大幅度的利率上调会缩小商业银行的息差,这就需要考虑银行是不是承受得住,这一点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委婉地提到了。如果同时上调贷款利率,将使一些已经获得资金的项目所面临的还款压力增大。

    通胀未来的走势会不会是持续上升,是央行年底前是否加息的重要前提。8月份的CPI符合预期,9月份可能到顶,然后逐渐回落,全年可能控制在3.1%左右。除非通胀走势失控,否则年内及2011年上半年动用加息“核武器”的概率较低。

    不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在美国货币政策超常宽松的背景下,我们采取非对称性加息未尝不可。郭田勇表示,因为经济增速放缓,所以贷款利率可以不必动,但是必须上调存款利率,采取非对称加息的方式。非对称加息主要是补偿储户利益,而银行的利差会受到影响,从上半年情况来看,银行利润相当不错,同时利差处于高位,有能力消化此次非对称加息。

    然而对于利率的调整,从国际范围来看,因为美、欧、日三个经济体处在回落的态势,很可能三个经济体会较长时间保持低利率。很多国际金融机构预测,可能会保持1%左右的水平3至5年。这样一个国际范围内低利率环境的常态化对中国的利率政策也形成很大的制约。中国的利率政策也不太可能单方面脱离主要方面的国际货币的利率走势,出现大的价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