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堵车路,难载车轮上的幸福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6:01:54
 据统计,北京市机动车以每月5.75万辆的速度在增长,半年增加了34.5万辆。据上班族讲述,他们的普遍状态是“出门路上能看星星,回家路上还能看星星”。另一方面,北京以“平均52分钟”位居全国城市上班耗时榜首,上班族担忧上班路将更漫长。(《北京晨报》7月27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汽车数量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交通都经历了“私人小汽车膨胀——道路拥堵——重视发展公共交通”的曲折道路,我国也不能例外。堵车这一愈演愈烈的“城市病”,已成为严重磨损社会运行效率的“顽症”。北京以“平均52分钟”位居全国城市上班耗时榜首,足见中国的城市交通弊端之严重。不可否认,中国人的交通意识和消费理念有一些问题,购车的排浪式消费行为造成了道路供给的巨大压力,新车的投放增长远远超过道路供给能力的增长,由此引起的交通病难以缓解。

  现代交通已经不再是人们主动交往和寻求相互交流的载体,而是丢在城市人面前的一种被动选择。人们从“因交往而交通”发展到“为交通而交通”,交通已经失去了交往和交流的载体功能。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你要不要交通,如何交通,而是你必须交通,而且只能如此交通!而今,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每一次出行都是一种煎熬,每一次交通都似乎都有不愉快的经历。除了必要性的交通活动之外,人们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上街面对熙熙攘攘的车流。

  享誉世界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专家伊利尔·沙里宁认为:“我们应当把城市建造成为适宜于生活的地方,由于这个原因,在建设城市时,就要把对人的关心,放在首要位置上。应当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协调物质上的安排。人是主人:物质上的安排就是为人服务的。”显而易见,城市交通理应为城市人更好的生存状态服务。唯有如此,城市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城市交通的规划与设计时,必须重视适当的交通规划。伊利尔·沙里宁的批评一语中的:只讲实用的规划人员,却采取最简便的办法,去应付困难。当车辆交通变得太繁忙时,他就把街道放宽,于是更多的车辆拥了进来。更进一步,私人汽车和机动交通的快捷和高效无形中增加了步行和非机动交通在城市生活中的交通成本。至于机动交通带给城市的环境污染、交通事故频发及其他负功能,就更不在话下了。因此,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如何处理和权衡交通群体的交通权利和交通利益。

  交通需求的日益增加与道路供给的相对不足,必然导致供求矛盾,交通拥挤也就难以避免。实践证明,只靠修路解决不了交通问题,提高道路的利用效率才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城市交通走汽车化发展模式,居民出行主要靠小汽车,城市结构松散,交通网络多呈方格网布局。由于小汽车交通带来的环境、能源问题日益突出,1980年代后,提出了“HOV(指载客量多的车辆优先”的政策,逐步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有的城市开辟了公交专用道,新建了轻轨交通,并提出了以公共交通引导土地开发的思想。进入1990年代,美国在智能道路交通系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可以借鉴法国里昂的经验,建立自行车租赁系统,解决“公交车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自行车—公交车—自行车”的有效便捷运转,更加方便市民出行。

  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在借鉴发达城市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制约下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探索如何采用新技术加快对道路交通系统的改造,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应当看到,中国人未来车轮上的幸福生活是靠公共交通工具来拉动的,而不是靠小汽车来牵引的。

 

(责任编辑: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