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历史上的十次大裁军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5:29:07


  朝鲜停战实现和国内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基本结束后,1953 年8月2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面对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已全面展开等大好形势,决定对人民解放军再一次进行精简整编。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了“军事系统(包括公安部队)应在整顿组织、精简机构和冗员、加强技术训练、提高部队质量的基础上,大力缩减军费开支”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军费减少3万亿元。毛泽东还提出今后的军政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不得超过30%的要求。一方面要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军队,另一方面又要大大减少军费,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彭德怀连续召开扩大的军委例会,研讨精简整编的工作方针、原则、措施等问题。彭德怀提出了这次精简的原则:国家武装部队的总数应保持一个适当的数量,太少会削弱国家现实的防御力量;过多则增加财政负担,影响经济建设。为了在裁减人员的同时,能保持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应多减机关、少减部队,多减步兵、少减特种兵,多减战士、少减干部,增建学校。9月8日,彭德怀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报告,建议修改1952年的军队建设五年计划,常备军总额应定为350万人,在两年内实现。毛泽东批准了彭德怀的报告。 
  为统一思想认识,解决军队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彭德怀向毛泽东建议召开一次有各大军区、各军兵种领导同志参加的军事会议,毛泽东批准了他的建议。在彭德怀主持下,高干会议于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召开。会议对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作了总结,同时,结合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了军事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军思想,完成军队建设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民解放军全面开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彭德怀代表军委作了《四年来的军事工作总结和今后军事建设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报告,阐述了军队建设十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会议确定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为:建设世界上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以保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 
  高干会议对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会议提出,首先集中资金,发展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通过工业的发展,提高军队的技术装备水平。彭德怀说:“现代化的军队必须有现代化的装备(包括飞机、各种舰艇、各种大炮、各种坦克、各种车辆、各种雷达、通讯设备和各种军需品)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飞机、铁路、火车、公路、汽车、轮船),这些不是单靠国外订货所能解决的,必须建立我们国家自己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如果没有重工业,没有现代装备来武装我们的军队,则我国和我军仍将处在落后状态,而落后照例是要挨打的。建设重工业,就需要大量的投资。如果我们的军费同过去一样仍占国家开支的很大比例,不能挤出钱来投资于工业,则重工业建设是不可能的。” 
  高干会议研讨了精简整编工作。聂荣臻在会上作了《关于组织编制问题的总结》的专题报告,对各军兵种的人员比例、组织与编制、人员的处理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和部署。 
  高干会议后,全军深入贯彻会议精神,进行了精简整编的充分准备,由于全军上下的一致努力,此次精简工作到 1955年底顺利结束。全军总兵力共精简了23.3%,其中陆军部队裁减了54.8%。步兵师的数量减少了26%。其间,还相继组建了一批直属中央军委、总部或大军区的通信兵和防化兵部队,进一步加强了特种兵,推动了陆军的合成化建设。 
  通过这次精简整编,压缩了军队总定额,减少了军费开支,军费开支由1953年占国家财政开支的34.2%降到24.1%;向地方输送了一大批骨干。到1956年,全军转业干部和复员战士已达500万人。 
 
  第四次精简整编后,军队实现了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军政费用占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32%降低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20%左右,把国防费用降低到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5%左右。 
  据此,中央军委于1957年1月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了加强国民经济建设同加强国防建设的关系。会议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 
  1957年7月16日,彭德怀在第三次国防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谈到为什么要进一步裁减军队人员,如何裁减,以及建军方针等问题时说:“从军费开支来看,1956年我国军费的开支是61.16亿元,占国家总支出的20%。在这里边,用于吃、穿、训练、装备修理、办公杂支、工程建筑、动员复员的费用,占去大部分,而用于装备购置费用的,只占一小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想迅速提高军队的装备质量,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针对这种情况,从今年开始,准备进一步裁减军队的数量。准备裁减的,主要是各种平时没有迫切需要的勤务部队,是些可办可不办的过多的学校,是些工作任务重叠或者可以合并的机关部门,并且在保持足够战斗单位骨干的原则下,把战斗部门的战时编制转为平时编制。” 
  这次精减工作从1957年开始到1958年底结束,共转业和复员了100余万人。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的有1个军部、16个师、30余所医院和 30余所院校。精简最多的是步兵部队和各级机关,步兵部队精简51.2%,各级机关精简27.2%,全军总人数降为237万。在步兵减少的同时,海、空军和特种兵得到了加强,占到全军总人数的32%,成为合成军队中重要的战斗力量。 
  被精简出去的部队官兵很多投入到农垦事业中去了。 
  20世纪50年代,经过连续4次大规模精简,解放军的军费开支由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的43%,下降到8.9%,减轻了国家的负担,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军队的合成化建设和质量建设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在四次精简整编过程中,完成了人民解放军由战时体制向国防军体制的过渡,初步建立了和平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体制编制,建立健全了全军的领导机构,重新划分了战区,建立了军区领导机构,完善了战略战役指挥体系,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