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不要迷恋纯爱,纯爱只是个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7:09:31

《山楂树之恋》:不要迷恋纯爱,纯爱只是个传说…


  
  
  上周未,有幸受小梦关照到政协礼堂观看《山楂树之恋》的全球首映。电影放映后,央视录制《山楂树之恋》的首映典礼,张艺谋携众主演出席。我坐在离台不远的地方,但因没有戴眼镜看台上人比较模糊。活动结束后,我发现这种模糊感恰是张艺谋及其电影给我的感觉。他既能拍出《活着》这样流传百世的经典,也能拍出《三枪拍案惊奇》那样遗臭万年的恶作,既能拍出《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现实主义力作,也能拍出《十面埋伏》那样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烂片,既能拍出《红高粱》这样点燃人性激情的划时代作品,也能拍出《満城尽带黄金甲》那样颂扬家庭乱伦残暴杀戮的黑暗大片……这些很难让我对张艺谋作出明确判断,他可以震撼我感动我,也可以把我气得咬牙切齿捶胸顿足。他看上去,有时候像天使,有时候像魔鬼;有时候像天才,有时候像蠢才;有时候像大师,有时候像狗屎。
  
  自《山楂树之恋》开机以来,本片便被媒体报道是张艺谋艺术电影的纯情回归。进入新世纪后,张艺谋在用《英雄》开创并迈入中国商业大片的道路上有过两次艺术的回归,第一次是2005年的《千里走单骑》讲述跨越血缘超越国界的浓浓父爱,第二次是眼下的《山楂树之恋》叙述“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从形式到内容仔细分析,这两次回归有很多相似之处,《千里走单骑》和《山楂树之恋》都有许多“张艺谋艺术电影”的经典元素。就《山楂树之恋》而言,仍然可以归纳为四点回归:从表达主题来看,张艺谋回到了人文关怀的轨道上来,特定时代的真情挚爱散发着迷人的情愫;从人物形象来看,张艺谋回到了“一根肋”的模式上来,特别是老三对于爱情的执着令人感动不已;从影片风格来看,张艺谋回到了纪实的路线上来,服饰、道具、场景都力图还原时代背景,导演擅长的色彩运用压缩到最小,洗尽沿华,返朴归真(据张艺谋自己在台上说,原本拍摄了许多色彩鲜艳的唯美场景,但为了配合主人公的纯爱全部放弃。这一点与《我的父亲母亲》有所不同);从影片题材来看,张艺谋回到了农村的故事上来,静秋和老三的爱情在农家旧房、山间小路、野外河畔萌发、递进。
  
  类似的回归,《千里走单骑》留看我的是思索和满足,《山楂树之恋》留给我的更多是疑问和遗憾。受片长时间的限制,原著中很多的精华被删掉被消解,尤其是叙事问题令影片质量大打折扣。比如,片中静秋和老三的相爱速度非常快,缺少那种对初恋时细微心理的描写。一见种情的爱情里,往往双方会在初次见面后产生许多各自的小设想、小猜测和小期待,这是爱情中非常微妙、美妙的时刻,而影片对此的描述基本为零。缺少这样的心理发展变化,很容易让人产生静秋和老三怎么会相爱的疑惑?故事每每到转折的关键时刻,影片多以字幕作简单介绍,消解了剧情片基本的起承转合的高潮感,使影片始终处于一种波澜不惊的平淡之中。在对性的揭示上,编导虽然着墨颇多却出现理解偏差,有意将纯情与“无性”或者“性的无知”划上等号,河边游泳、医院同床、好友打胎、“得手”与否等段落表现得欲说还休欲动又止,这恰与原著作者描写的性与爱息息相关的本意相背。小说作者艾米曾指出张艺谋把清纯和无知搞混淆了,“他以为一个对世事一无所知的人就叫清纯,但‘无知’和‘清纯’显然是两回事,静秋除了对性不了解外,其他方面是很成熟、很智慧的。” 
  


  每个时代都有本时代的爱情,它的知音也是那个时代的人。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改变的不仅是物质世界,还有人们的情感世界。今天,静秋和老三的故事是五六十年代生人的怀旧平台。那个年代,纯情是婚前的“无性”,是终生的“等待”,是不变的“承诺”,就像小说和影片中一句句动人的话语:“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只要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若是你死了,那我就真正的死了。”老三与世辞离,秋静错过了失去了爱人,但对她来说永远有份幸福终生相随,因为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把她的生命看成是自己的生命,有一个人曾经倾其身心地爱着她爱过她。
  
  然而,对于八零九零后,纯粹的爱情只是渐行渐远的传说,观看静秋和老三的爱情只是一次短暂的精神上的重合。电影散场的时候,他们会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在他们的生活里,爱情没有对与错,没有早与晚,只有“有”或者“没有”。他们“跟着感觉走”,信奉“恋爱无罪,分手有理”和“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与父辈不同,纯情之于他们可以当作是一份信念,可以将它放在心里,但不能套在身上。
  
  张艺谋一向敢于起用没有经验的新人,《山楂树之恋》众星拱月,李雪健、奚美娟、吕丽萍、萨日娜、孙海英一群老戏骨甘当绿叶,映衬两位新人窦骁和周冬雨。经过造势的海选,“万里挑一”的两个主演身上仍未失去本色的演出成为影片的一个亮点。作为大三和高三的学生,他们的内心里保留着些许纯洁,这恰恰可以与静秋和老三的内心激发共鸣。片中,静秋的青涩纯净、坚强隐忍,老三的纯朴自然、执着不悔,在定格的瞬间宛若一幅幅充满真情、诗意的画卷,就像那张两人开怀憨笑的合影照片。
  


  放眼当下大大小小的银幕,有不胜细数的绝症铸成的爱情悲剧,其中不乏细腻、柔弱、动人的例子,如韩国电影《我脑中的橡皮擦》、台湾连续剧《星心的泪光》(言承旭、关颖主演)都可以将观众感动得一塌糊涂。《山楂树之恋》也是此等借白血病绝症类狗血煽情的影片,编导从原作中撷取精华部分,医院内外的隔墙相望、站在岸边的隔河相拥、蹲在地上为爱人包扎伤脚这些段落构成影片最纯洁的因子。特别是影片结尾处,面对弥留之际的老三,静秋一遍一遍地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老三盯着静秋、盯着墙顶他们两个人的合影,泪水从他的眼角滚落下来……
  
  刘X亚X洲说:“看上一个人需要一分钟,喜欢一个人需要一小时,爱上一个人需要一天,忘掉一个人需要一辈子。” 1975年老三离开人世,三十年后静秋忘不掉曾经的爱人,将他们爱的日记交给她的好友艾米写成了小说《山楂树之恋》。五年后,张艺谋将小说改拍成电影,水准平平,却在屏幕上留下了一份纯爱。这份纯爱,属于那个时代的年轻男女,无关这个时代少男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