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萝莉塔)萝莉起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9:22:29

洛丽塔

百科名片

《洛丽塔》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 另有与此相关的歌曲、名词和时尚风格。

目录

小说
  1. 创作背景
  2. 故事梗概
精彩书评
作者
  1. 简介
  2. 生平介绍
  3. 创作评价
相关事件
  1. 禁书
  2. 争议
  3. 国内首位译介纳博科夫作品的人
  4. 洛丽塔的经历
电影1
  1. 基本信息
  2. 剧情
  3. 电影对白
电影2
  1. 基本信息
  2. 幕后花絮
歌曲
时尚
  1. 服装风格
  2. 国内服装
  3. 三大主流
  • 风格
  • 相关名词
  • 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小说

创作背景

    

  

《洛丽塔》最令人叹服的成就之一就是,作为一个移民作家的纳博科夫比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更逼真地创造了美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但这种“逼真感”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背景,并没有给亨伯特的欲望世界赋予任何社会学意义上的现实感。纳博科夫始终是一个醉心于操纵幻觉的魔术师。  和纳博科夫笔下的许多人物一样,亨伯特是一个化了装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他禀然敏感,想象力丰富,但近于偏执。他在小说中曾引用一位诗人的话说,“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当然,在《洛丽塔》中,这种所谓的“美感”既有艺术华丽的诗意,也充满了堕落者阴恶的罪恶感。作为他的欲望对象,洛丽塔只不过是亨伯特意识的产物,是他异想天开地企图从外部的现实和时间中抢夺出来的一个幻想。

故事梗概

  小说描述了一位从法国移民美国的中年男子亨伯特·H·亨伯特(Humbert Humbert)在少年时期,与一14岁的少女安娜贝儿发生了一段初恋,最后安娜贝儿因伤寒而早逝,造就了亨伯特的恋童癖(The child love),他将“小妖精”定义为“九到十四岁”。亨伯特最先被一名富有的寡妇抛弃,后来又迷恋上女房东Charlotte Haze的12岁女儿洛丽塔(Lolita),称呼她为小妖精。  洛丽塔恣意的挑逗亨伯特,使得亨伯特无法自拔,为了亲近这位早熟、热情的小女孩,亨伯特娶女房东为妻,成为洛丽塔的继父,他利用零用钱、美丽的衣饰等小女孩会喜欢的东西来控制洛丽塔。小说中的女孩原名桃乐莉·海兹(Dolores Haze),西班牙文发音的小名为洛丽塔(Lolita)或罗(Lo),因此作为书名。后来女房东发现自己的丈夫与女儿的不伦之恋,一时气疯往外跑,被车子撞死。亨伯特将洛丽塔从夏令营接出来一起旅行,两人尽情的缠绵。洛丽塔在和继父旅行的过程中被剧作家奎尔蒂带走了。奎尔蒂在洛丽塔十岁的时候就见过她了。那时候洛丽塔就喜欢他了。但是奎尔蒂是个变态狂,强迫洛丽塔在他面前和别人拍色情电影,洛丽塔不接受他就把洛丽塔赶走了。然后洛丽塔过着近乎流浪的生活,然后遇到了后来的丈夫。 一日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来信,信上说她已经结婚,并怀孕了,需要继父的金钱援助。亨伯特给了她400美元现金和2500美元的支票,还把屋子卖了,买家先付的10000美元跟房子的契约。洛丽塔拒绝了亨伯特再续前缘的要求,亨伯特伤心欲绝,他枪杀了那个带走洛丽塔的剧作家奎尔蒂,1950年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十七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而死。

编辑本段精彩书评

  这部小说更多的应该是满足人们窥探隐私的心理。  细想亨波特的心理活动,甚至于会找到很多的共同点。有些是很牵强附会的,另外一切却有些道理。对于此的解释是,并非完全的变态,扭曲的心理也有未扭曲的部分。  我想,有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怪异的联想。对于文学作品或者电影,遇到了似曾相识的情节,就不顾一切的往自身上面套用。比如这里面亨对多的占有欲。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容易让一种病态的气氛环绕。我们会专注于这样的“共同点”,却对于本质上的差别视而不见。显然,这样是不正确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星座,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从而让多数人乐此不疲,甚至感同身受。  当一个人习惯于将自己置于悲凉的境地,生活中就彻底失去了乐观的情绪,而代替它的就是消极。消极的态度会使一个人性格上出现繁杂的变化,晴雨不定。丰富的思想加上合理的逻辑才是最好的。  消极的产生,一方面由于自身,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于后者,我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无视。世界虽然很大,社会虽然复杂,但是真正跟你有密切联系的人不过一二人,这样的极少数的人的想法才是值得关注的。对于前者,这是主观上面的原因,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内心的空虚,一个是身体的健康。分散注意力是治疗内心空虚的很好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让自己忙碌起来。忙碌到你无暇顾及心里一些多余的活动。现在来看,能够做的无非是学业、读书、电影电视。健康的身体是做一切事情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也容易导致消极。到这里,我想到了林黛玉,弱不禁风、顾影自怜。  既然了解了消极是如何产生了,我们就有方法去努力克服它。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会起来决定性的作用。我曾经认为,一次深的感情的反射弧应该是四个月。就是说,四个月会决定能否彻底忘记。而其他的绝大多数的事情,都经不起四个月的考验。比如让人悲痛的一件事情,或许一个月左右就能被彻底遗忘,或者至少是释然[1]

编辑本段作者

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年4月23日 -- 1977年7月2日  俄罗斯出生的美国小说家、诗人、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文体家。曾被公认的二十世纪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生平介绍

  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纳博科夫是弗拉季米尔-德米特里耶维奇和艾伦娜所生孩子中年龄最大的,是家中的长子。他出生在当时地位显赫并且富有的家庭。他的孩童时代在圣彼得堡度过。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家庭使用着三种语言俄罗斯语、英语、法语,所以纳博科夫在孩童时代就能讲三种语言。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家离开苏联,前往克里米亚,他们在那里住了18个月。在克里米亚的白军起义失败之后,纳博科夫一家离开苏联前往欧洲西部开始背井离乡的生活。  1919年从俄国移民之后,纳博科夫一家在英国定居,在英国,纳博科夫成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一名学生,有计划的学习斯拉夫语和罗曼语。他主要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18年的文学生涯。  1922年,纳博科夫的父亲在德国柏林被俄罗斯君主制主义份子刺杀,原因是他尽力掩护了他们真正的目标Pavel Milyukov,一位拥护宪法的在野党领袖。这一关于错误认知而导致误杀的情节, 反反复复出现于作者的尤其是当角色因为误解而被暴力杀害时。例如,在《微暗的火》中,约翰-席德被错认为是Zembla之王而被刺杀。6月,纳博科夫接受剑桥法文与俄文学位,并迁往柏林与家人同住,以私人教授英语、法语、网球、拳击等维生。在1923年,他从剑桥大学毕业前往柏林。在柏林用Vladimir Sirin写作,获得了一些诗人与作家应有的名誉。  1923年,纳博科夫母亲偕妹 Elena移居布拉格,以V.D.Nabokov孀妇身份接受政府抚恤金。5月8日,纳博科夫于柏林一慈善化装舞会上,初识犹太律师之女薇拉(Vera Slonim),两人在1925年于柏林成婚。1929年,纳博科夫偕妻赴巴黎;1934年他们的儿子Dmitri出世;1937年,纳博科夫与薇拉移居巴黎,以避日渐蔓延的纳粹祸乱。  在欧洲生活的这些年里,纳博科夫出版小说《国王、皇后、侍卫》、《圣诞故事》、《防守》、《眼》、《荣耀》、《黑暗中的笑声》、《天赋》、《斩首的邀请》、《礼物》,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译作品、诗集、诗剧和剧本。剧本《事件》与《华尔兹的发明》在巴黎以俄语上演。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讲授文学。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41年在纽约博物馆工作  1942年,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研究员,每周三日于威斯利学院教授俄文。  1945年,纳博科夫与薇拉成为美国公民;  1948年,任康奈尔大学俄国与欧洲文学教授;  1952年,任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文客座教授。这期间,他出版了《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尼古拉-果戈里》、《俄国三诗人》、《庶出的纹章》、《故事九则》、《确证》等书。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1958年,《洛丽塔》在美国出版。这期间,他还出版了《菲雅尔塔的春天》、《普宁》、《纳博科夫十三篇》,并与独子Dmitri合译出版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  1973年因其终身成就被美国授予国家文学金奖。  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葬于Clarens。墓碑镌文:“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作家”(Vladimir Nabokov, ecrivan)。

创作评价

  纳博科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一生的创作极其丰富多样,包括了诗歌、剧作、小说、传记、翻译、象棋与昆虫学方面的论文等大量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小说闻名于世,如《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阿达》、《透明物体》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纳博科夫前后期的创作在基本主题和结构手段上的连续性是很突出的一个特征,从最初那部表现怀乡愁恩和移民生活的《玛丽》到他七十岁时所写的那部大掉书袋的探索乱伦爱情之作《阿达》莫不如此。  纳博科夫否认自己的创作有政治或道德的目的,对他来说,文学创作是运用语言进行的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因为“艺术的创造蕴含着比生活现实更多的真实”,他认为艺术最了不起的境界应具有异常的复杂性和迷惑性,所以他的作品致力于用语言制造扑朔迷离的时空迷宫,制造个人的有别于“早已界定”的生活与现实,显示出一种华美玄奥新奇的风格;此外,纳博科夫在昆虫学方面具有的兴趣和研究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对事物的观察与描述显示出一种细致入微和精巧的特色。  纳博科夫作品的中心主题是以各种象征手段表达艺术本身的问题。表面上,《防守》描写下棋,《绝望》描写谋杀,而《斩首的邀请》是个政治故事。实际上,这三部作品都在议论艺术,而这些论述才是理解全书的关键。纳博科夫最优秀的俄文小说《才能》(1963)是他从模仿某类作品形式达到讽刺目的的创作手法的开始。  他用英文写作的头两部作品成就不大,1954年,《洛丽塔》完稿后,“对几个上了年纪阅读能力差的人来说,是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于是先后遭到四家神经紧张的美国出版社的拒绝。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  1955年9月,历经挫折之后,《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认可,并获得出版。在宽容的法国出版后,屡屡被批评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说,也是由于这部小说一眼看去必定会产生的这种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况也是如此。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因特网上键入主题词“洛丽塔”,所搜出的全部网页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面对不同的议论,纳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确:“在现代,‘色情’这个术语意指品质二流、商业化以及某些严格的叙述规则,那也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在色情小说里,必须有一个个性描写场面。此外,书中描写性的场面还必须遵循一条渐渐进入高潮的路线,不断要有新变化、新结合、新的性内容,而且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萨德那里有一次花匠也被叫来了)。因此,在书的结尾,必须比头几章充斥更多的性内容。”纳博科夫也说:“《洛丽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说。”  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无英雄气质的人物赫伯特。他对年轻少女有着不可抗拒的情欲。其实,这是纳博科夫的又一篇寓言故事,从淫欲来检验爱情。小说《苍白的火》(1962)是由一首长诗和对长诗的长篇议论组成。它发展并完善了纳博科夫作品独树一帜的结构形式。《艾达》(1969)是他最费解的作品,采用世系家族小说的形式,同时运用俄、英、法三种文字,并概括应用了以往作品中的一切主题。  除小说诗歌外,还发表过贬抑果戈里的评论,和4卷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译作和论述。70年代,他的声望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禁书

  1954年,《洛丽塔》完稿后,“对几个上了年纪阅读能力差的人来说,是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于是先后遭到四家神经紧张的美国出版社的拒绝。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  1955年9月,历经挫折之后,《洛丽塔》终于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认可,并获得出版。在宽容的法国出版后,屡屡被批评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说,也是由于这部小说一眼看去必定会产生的这种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况也是如此。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英特网上键入主题词“洛丽塔”,所搜出的全部网页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

争议

  关于小说,争议的焦点自然是有关艺术的社会责任问题。《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称:“《洛丽塔》无疑已是图书世界的一桩新闻……”《洛丽塔》争议的关键和最令人难解的是,纳博科夫对道德问题显得很没兴趣。许多人的阅读动机可能确实出于要看一看《洛丽塔》到底有多“不道德”,好奇的读者总是由它联想到因为色情描写而引起世界性争议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尤利西斯》。一位论者自觉找到了被这种含混性掩埋了的真义,称《洛丽塔》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但另一位论者却发现:《洛丽塔》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  面对不同的议论,纳博科夫本人的回答非常明确:“在现代,‘色情’这个术语意指品质二流、商业化以及某些严格的叙述规则,那也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在色情小说里,必须有一个个性描写场面。此外,书中描写性的场面还必须遵循一条渐渐进入高潮的路线,不断要有新变化、新结合、新的性内容,而且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萨德那里有一次花匠也被叫来了)。因此,在书的结尾,必须比头几章充斥更多的性内容。”纳博科夫也说:“《洛丽塔》根本不是色情小说。”

国内首位译介纳博科夫作品的人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洛丽塔》,但或许正因为如此,到现在为止,纳博科夫也没有在中国产生真正的重大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对第一个译介纳博科夫的梅绍武来说更是如此—— “我是第一个介绍纳博科夫进入中国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译文出版社要出一套书介绍美国文学,找到我的时候,我就选择了纳博科夫,因为他当时是西方很重要的一个作家,被称为‘小说之王’。  他们本来要我翻译《洛丽塔》,但我拒绝了,这个小说讲的是一个老头和一个小姑娘谈恋爱,我不太喜欢,觉得它和我们中国的道德不太相符。但后来我看到评论,说它讽刺了美国社会,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不要把它当做一部黄色小说。现在它在美国也得到很高的评价,我想,它还是一部好作品吧。  1985年,一位美国作家到我家里来聊天,听说我翻译了《普宁》,就建议我翻译《微暗的火》,说它是纳博科夫最好的作品。我看了之后觉得这部书太难翻译了,李文俊建议我选译。我花了半年的时间翻译了其中几章刊登在《世界文学》上。1999年的时候,我才又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把它全部翻译了出来。  纳博科夫好用生僻的古典字,翻译他的书得备一本《韦伯斯特国际大词典》。他的文笔晦涩,头一遍让你云里雾里,第二遍理出些头绪,第三遍才能茅塞顿开。所以,翻译自有翻译的乐趣。像纳博科夫就尽制造谜语,有时我怎么也想不明白,等到豁然开朗就会很高兴。  纳博科夫的作品在世界上很有名,但在中国知道他的人不多,大约是因为他没有象米兰·昆德拉那样被宣传得厉害。”

洛丽塔的经历

  《洛丽塔》当时的风行一时就是因为读者们的这类双重兴趣。内容的奇特与写作的精妙使它成为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洛丽塔》的成功,立即把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升华为一位国际知名人物。在一个访问记中,纳博科夫告记者道:“出名的是洛丽塔,不是我。”这是他的谦虚。纳博科夫的名字不但在国际文坛上响亮,而且也成为出版界的畅销商标,他出生于一八九九年,到了一九五八年才在西方享受盛名,当时已六十岁。他的成功可以作为对那些年近花甲而尚在苦苦耕作的未成名作家们的鼓励。  《洛丽塔》初版仅五千本。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读了以后,在伦敦《泰晤士报》写评论,把它称扬为一九五五年最佳三部小说中之一部。此活,《洛丽塔》就不胫而定,成为国际畅销书。  格林与威尔避及书局编辑的见解不同点是在,前者所看到的是文学与文字,后者却只看到了浮面的淫意淫词。《洛丽塔》的最后在文坛的胜利可以说全是格林的功劳。格林予以佳评后,美国的小型文学杂志《铁锚评论(AncIIor Review)也予注意,节录登载,这家杂志当时的年轻编辑即是目前主持《纽约书评》双周刊编务的杰逊。埃浦斯坦。不久美国与英国的书局也改变原意,陆续在英、美、加拿大出版了《洛丽塔》。  当《洛丽塔》初版在巴黎由奥林比亚书局出书时,英国政府当局曾要求法国政府查禁。  在英美问世后,英国内阁也曾开会辩论,但是没有禁售。新西兰则后来一度禁售。  《洛丽塔》在美国由普特南书局于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于一九五九年一月爬升《纽约时报》畅销书目单第一位!(最终被另一个俄籍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挤出宝座。)当时多半的书评都把评论集中于所谓“洛丽塔事件”的纠纷,而不是书的文学价值。

编辑本段电影1

基本信息

  导演:亚德里安·林恩    

  

编剧: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Stephen schiff  演员:杰里米·艾恩斯 饰 汉伯特  多米尼克·斯万 饰 洛丽塔  国家:美国/法国  影片类型:爱情/剧情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SDDS  幅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片长:137分钟  对白语言:英语

剧情

  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不伦之恋。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勃特年过中年  

Lolita

,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狂燥的精灵们。  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为自己和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勃特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美国高速公路上到处逃窜的乱伦爱情……直到狂燥的洛丽塔开始厌倦最终离开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灵的亨勃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克拉尔·昆宁。  这部电影让人或者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也许是男主角对洛丽塔朦胧悲壮的爱,  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洛丽塔和拐走的他的男人走了,男主角疯狂的寻找,然而一无所获。  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无人知晓,也许我们能看见的只是悲伤,痛苦,撕心裂肺,他对洛丽塔的爱到底是怎样的。  是迷恋曾经的影子,还是另一种不为人知的悸动。  当三年后,他落寞的守在曾经和洛丽塔生活的房子里时,  收到了洛丽塔的一封信,洛丽塔和另一个男人结婚了,怀孕了,需要钱,他开着车,去那个爱的人生活的小镇,  他站在门口,内心复杂,她开门,四目相对,整部影片最让我难忘的就是男主角看洛丽塔的眼神,  喜悦,悲伤,无法理解,惊讶,等等等,  他给洛丽塔四千块钱时候, 她惊喜, 却并不愿意和他走。  这是让我落泪的地方,颤抖的手,白色的信封,洛丽塔惊讶的声音,你给了我们四千块钱。  “是的,即使你拒绝和我走,你依然可以得到它”  “那是唯一一个让我着迷的人”挺着肚子的洛丽塔似乎回忆的说着那个老男人,带着狗,喜欢所有的少女。  强迫她们与男孩做爱,拍照是他的爱好。  “那我呢?”  得到的是沉默,她也并没有和他走。  他流着眼泪开门,她送他,对着自己的小狗说:“ 和我爸爸说拜拜”  也许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洛丽塔没有爱过,至始至终。  他开车离开的时候看见远处站着的孕妇,安详,或许已经褪色。  一瞬间他出现错觉,看见她还是当年妖艳的少女,穿着蓝色的裙子,活泼,美丽。  最后的结局是枪响, 鲜血, 绝望。  他杀死了那个让洛丽塔魂牵梦萦的变态男人,独自开着当年和洛丽塔一起旅行的老爷车。  漫无目的,眼神空旷。  后面是很多的警车,追逐着,撕响着。  他停下车,站在能望见她城镇的地方,“当时我耳际响起的... ...是一片儿童的欢笑声,令我心灰意冷的... ...不是身边没有洛丽塔,是欢笑声里没有她”。  1950年他死于心肌梗塞,在监狱里。  1950年圣诞节,洛丽塔死于难产。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或许沉闷的些。  他延伸了小说没有的地方,细节,或许有人会落泪,比如我。

电影对白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婷婷四尺十的洛。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杜洛丽。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这是humbert教授在影片开始的内心独白,为洛丽塔作了准确的诠释。  在他失去Lolita后,影片的结尾最后的独白中“当时我耳际响起的... ...是一片儿童的欢笑声,令我心灰意冷的... ...不是身边没有洛丽塔,是欢笑声里没有她”  我望着她 望了又望 一生一世 全心全意 昔日如花妖女 现在只剩枯叶还乡 苍白 臃肿 混俗 腹中的骨肉是别人的 但我爱她 她是我今生最爱的人 我肯定 就像自己最终会死去一样肯定 她可以褪色 可以萎谢 怎样都可以 但我只要看她一眼 万般柔情 涌上心头  幕后花絮 1962年,电影怪才库布里克和他的制片人詹姆士·B·哈里斯花了150万美元买下了《洛丽塔》小说的版权,这在当时可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在电影剧本的第一稿中,编剧凯尔德·威廉汉姆为了迎合电影审查委员会的标准而将故事的结局改为亨伯特最终跟洛丽塔结为夫妇。但没有一个人喜欢这个结尾,于是库布里克决定在不违反审查委员会标准的原则下,尽可能地忠于原著。而其中对审查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妥协就是,电影中的洛丽塔的年龄要比小说中的12岁大。最后这部小说被库布里克改编为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  1962年,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将小说搬上银幕。在今天看来,这一版本显得过于“保守”,但在六十年代初期,如此大胆的银幕题材可谓惊世骇俗,非库氏此等先锋不敢吃这个“螃蟹”。  很明显,库布里克是把这个故事当作“讽刺画”处理了,因而其主旨更接近于文化层面上的嘲讽和隐喻,而不是个体层面上的悲悯和描摹——他要把人物的可笑和荒谬剥给人们看。比如本片的配乐几乎是清一色的泡泡糖舞曲,轻佻的“cha cha cha”.......全片充满黑色幽默,其不合时宜的“搞笑”甚至让人怀疑库氏居心何在。比如有一场戏,汉伯特和一个黑人侍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开一张折叠帆布床,其滑稽的身体语言和与环境、道具的互动直让人想起卓别林的桥段。洛已经睡了,这张打不开的床可谓遂了汉伯特的心愿(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和洛同床了)。但不幸的是,这张床到底还是被多事的黑人侍者制伏了——汉伯特的性企图落败,萎了.这个捣蛋的黑人侍者代替库布里克调笑着可怜的汉伯特。  从故事的角度看,这一版本有很多不足.最大的缺憾是:影片根本没有交待汉伯特“为什么”会如此迷恋洛丽塔,库氏完全忽略了原著中安娜贝尔这个人物。按说150分钟的片长随便抻出一段来也已足够铺陈汉伯特少年时期打下的心理基础,但导演似乎假定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耳熟能详,因而砍去了必要的“前因”,使汉伯特几乎一上来就是个心理变态者。可实际上,小说中的汉伯特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我最终未能使我的安娜贝尔阶段保留一个完整的结局也许是因为最初那次不成功的约会”——成年后的汉伯特始终留恋着那种像童年一般纯真的美妙的感觉,因而在他第一眼看到草地上穿着比基尼,戴着太阳镜,沐浴在阳光中读书的洛丽塔之后,就彻底沦陷为她的俘虏。  其次是演员问题。  扮演汉伯特教授的人选可谓几经周折。导演库布里克和制片人詹姆斯 B 哈里斯的首选是James Mason.但由于此君有百老汇的演出任务在身,所以库氏不得不考虑劳伦斯奥立弗。但后者在经纪人的劝说下拒绝了这个角色,于是库转而考虑Peter Ustinov,后被刷掉;制片人又推荐了David Niven,他倒是同意了,但考虑到自己的电视节目赞助商"四星剧院"会反对这一决定,这厮还是临阵脱逃了.最后,James Mason终于痛下决心,从百老汇的演出剧目中退出,参加洛丽塔一片的摄制.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演过西北偏北的“恶棍”总是一脸坏相,我始终看不到他诠释的汉伯特表现出剧烈的感情调动。影片一开始就是故事的结尾:汉伯特枪杀Quilty。据说是因为发行商想让汉伯特被观众发现是恋童癖者之前先成为冷血杀手,这样就不会有人同情他的遭遇(!)。  扮演迷人而危险的电视剧作家Quilty的是Peter Sellers。你也许奇怪为什么我第二个就提到了他,这也正是我想问库布里克的问题。因为在影片中,这个角色即使没有喧宾夺主也至少和汉伯特平起平坐——以致新版导演亚得里安林恩笑称本片应改名为“Quilty”。他的戏分太多了,一会是电视剧作家,一会是便衣警察,一会是德国精神病医生,一会又是诱拐洛丽塔的花花公子,他像变色龙一样不懈的与汉伯特周旋,其噼里啪啦的语速简直像个饶舌的rap歌手。也许库的意思是他和汉伯特两人是硬币的两面,一个君子一个小人一个明枪一个暗箭,一个是英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美国的低级性倒错者。不过Sellers确实演技出众,这在稍候的“奇爱博士”中有更淋漓尽致的表现。  至于洛丽塔,这个混杂了天使与魔鬼的尤物,在书中只有12岁(!),而她的扮演者Sue Lyons当时年届14(影片1961年首映时15岁,未出席;直到62年英国首映时,方才获准入场),以今天的审美观来看并不具备“小妖精”的素质。虽然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不过始终缺少那股“致命”的吸引力。相信是因为电影分级制度尚未实施的原因,库氏必须小心翼翼的处理性场面以避免禁映的命运——实际上,片中根本没有“成人”镜头,这无疑使洛丽塔空有一身本领而无用武之地。假设库布里克是在1999年“大开眼戒”之时拍这个片子,想必就真的是“大开眼界”了。  Shelley Winters扮演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海斯,一个富有漫画般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粗俗、多情、敏感、神经质。  总之,库氏没有在人物身上倾注(我认为)应有的同情或理解,缺乏悲剧感.虽然是大家手笔,但我仍然对片中的诸多手法不明就理,而且,你会发现这个片子带有很明显的希区柯克似的悬疑味道,比如汉伯特策划谋杀海斯时的心理活动,Quilty化身后的匿名电话和跟踪----尤其是他在旅馆里背对汉伯特时两人的对话,以及后来在公路上若即若离的追车场面,都极尽西区科克的精髓.这些使得全片颇具“娱乐性”——可是你知道,在库布里克的片子里出现“娱乐”意味着什么。  1997年,拍电视广告出身的美国导演亚得里安林恩(Adrian Lyne) 重新拍摄的“洛丽塔”在欧洲上映。同30年前相比,这一版本无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实于原著。尤其是对男女主人公性关系的描绘,可谓“赤裸裸”。毕竟是《爱你九周半》的导演,片子的整体氛围颇有“软核”色情片的味道。  我国影迷应该对亚得里安林恩的风格非常熟悉,像D市上很早就出现的《爱你九周半》、《致命吸引力》、《不道德的交易》等等都出自他的手笔。其特点是情欲味道很浓,深层思考不足,总是长久的纠缠于中上层资产阶级意乱情迷的男女两性关系。当年他放出口风来要重拍洛丽塔的时候,很多评论当即回应“太糟了”,但林恩依旧不为所动,只不过拍竣之后做了重新剪辑,以符合美国严厉的反儿童色情法(就是这项法律把“铁皮鼓”一片告上法庭)。但紧接着又在国内院线遇到红灯,虽然导演名头很亮,且片子有强大的演员阵容和成功的海外票房,但依然没有美国发行商愿意摸这块烫山芋,因为乱伦题材在美国社会可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于是此片只落得在有线电视网“秀时间”(Showtime)率先放映的厄运。不过还好,塞缪尔高德温公司(注)高价买下了该片的影院放映权,并在98年9月25号开始了小规模的局部上映。在将近2年的漫长等待之后,美国观众终于可以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从技术上讲,两部片子可谓今非昔比.新版的摄影(Howard Atherton)极为出色,用光和服装都非常考究,配乐更请来驰骋多年的大师级人物Ennio Morricone,两相呼应,狠狠的渲染了那股阴郁,绝望和晦暗的情绪。全片预算高达五千六百万美元,足见林恩重塑经典的野心。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杰瑞米艾恩斯所扮演的汉伯特教授,其毁灭性的反英雄形象绝对胜过当年的James Mason.另,小说的磁带版由艾恩斯本人亲自朗读,可惜国内影迷无缘聆听其杀人声线。  扮演洛丽塔的是从25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15岁少女Dominique Swain,当时的她还是一名中学生,之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其沐浴着阳光和洒水器溅出的水滴。趴在草坪上读书的出场可谓情色经典。日后她还在吴宇森的《夺面双雄》中扮演约翰屈弗塔的女儿——又一个“洛丽塔”形象。  Melanie Griffith和Frank Langella分别扮演海斯和Quilty。  综上可见, 两位导演对同一题材的处理截然相反。前者是讽刺的黑色幽默,后者是移情的黑色哥特。必须承认,后者比前者更加激动人心,对情绪的搅动有股欲罢不能的气势。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影响(新版很早就出过vcd),我觉得97年的版本更加原汁原味,人物丰满,各方面都很精致。虽然诋毁大师库布里克的版本有沦为乱臣贼子之嫌,但我仍然坚持认为,新版要更胜一筹。  注:塞缪尔高德温(1882-1974),美籍波兰电影制片商,他在1917年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1925年跟路易斯·比·梅耶公司合并成立了迈拓-高德温-梅耶公司(Metro-Goldwyn-Mayer),即米高梅。  1997年,《洛丽塔》的故事第二次拍成电影,洛丽塔变得更鲜艳更明亮,更让人动心,然而意境却也变得浅薄了,爱情空茫了,只剩情色欲望在蠢动着。  2005年,《洛丽塔》再度在银幕上亮相,美国导演贾木许在坎城影展参赛片《爱情,不用寻找》中,安排了21岁的女明星AlexisDziena演出洛丽塔。

编辑本段电影2

基本信息

    

  

外文名称 Lolita  更多中文片名: 一树梨花压海棠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编剧: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screenplay)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 ....(novel)  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uncredited  主演:  詹姆斯·梅森 James Mason ....Prof. Humbert Humbert  谢利·温特斯 Shelley Winters ....Charlotte Haze/Humbert  苏·莱恩 Sue Lyon ....Lolita  影片类型: 爱情 / 剧情  片长:152分钟  国家/地区: 英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黑白  混音: 单声道  级别:Ireland:15 / Finland:K-15 / Hong Kong:III / Singapore:PG / Portugal:M/12 / Canada:G / Australia:M / Finland:K-16 / Sweden:15 / UK:15 / Spain:13 / USA:Approved / Canada:R / Japan:R-15 / West Germany:12 / Norway:16 / UK:X / South Korea:18 / Italy:VM14 / Argentina:16 / Canada:AA / Brazil:12 / France:Unrated 制作成本:$2,00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61 A. A. Productions Ltd.  拍摄日期: 1960年11月 - 1961年5月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剧情  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在这部电影里利用他独有的黑色幽默和对纳波科夫小说的深刻理解,试图探讨一个关于性欲的混乱与迷惑的主题。

幕后花絮

  ·库布里克和他的制片人詹姆士·B·哈里斯花了150万美元买下了小说的版权,这在当时可说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  ·埃尔罗·弗林曾被考虑过扮演亨伯特,但是在电影开拍之前他就死了。  ·休·莱昂被选中扮演洛丽塔,部分原因是她胸部的尺寸。  ·在电影开始,奎迪说:"我是斯巴达克斯。"库布里克在1960年拍摄过电影《斯巴达克斯》  ·海报上洛丽塔戴的心型太阳眼镜没有在电影中出现,在电影中她戴的是一副普通...

编辑本段歌曲

  有关LOLITA 的歌曲中,最能反映小说原著味道的中歌曲,就是法国女歌手Alizee不满16时发布的首张单曲《Moi…Lolita》,有MV,有兴趣可以百度下,欢迎大家进入Alizee吧  歌词  Moi lolita(我叫洛丽塔)  Paroles(词): Mylène Farmer  Musique(曲): Laurent Boutonnat  Moi je m'appelle Lolita  我叫洛丽塔  Lo ou bien Lola  洛或者罗拉  Du pareil au même  都一样  Moi je m'appelle Lolita  我叫洛丽塔  Quand je rêve aux loups  当我梦到狼时  C'est Lola qui saigne  罗拉正流着血  Quand fourche ma langue  当我把一个字错说成另一个字时  J'ai là un fou rire  我在那笑个不休  Aussi fou qu'un phénomène  就如同一个古怪的人一般  Je m'appelle Lolita  我叫洛丽塔  Lo de vie, lo aux amours diluviennes  生命之洛, 无尽的爱的洛  {Refrain:}  重复  C'est pas ma faute  这不是我的错  Et quand je donne ma langue au chat  当我自认猜不出来时  Je vois les autres  我看到了其他人  Tout prêts à se jeter sur moi  随时准备向我扑过来  C'est pas ma faute à moi  这不是我的错  Si j'entends tout autour de moi  假如我明白了周围的一切  Hello, helli, t'es A (L.O.L.I.T.A.)  hello,helli,你是A  Moi Lolita  我就是洛丽塔  Moi je m'appelle Lolita  我叫洛丽塔  Collégienne aux bas  正念初一的学生  Bleus de méthylène  穿着蓝色牛仔裤  Moi je m'appelle Lolita  我叫洛丽塔  Coléreuse et pas  脾气时好时坏  Mi-coton, mi-laine  穿着棉毛混织的衣服  Motus et bouche qui n'dit pas  嘘,别说话  A maman que je  对妈妈来说  Suis un phénomène  我是一个头痛的人  Je m'appelle Lolita  我叫洛丽塔  Lo de vie, lo aux amours diluviennes  生命之洛, 无尽的爱的洛  C'est pas ma faute  这不是我的错  Et quand je donne ma langue au chat  当我自认猜不出来时  Je vois les autres  我看到了其他人  Tout prêts à se jeter sur moi  随时准备向我扑过来  C'est pas ma faute à moi  这不是我的错  Si j'entends tout autour de moi  假如我明白了周围的一切  Hello, helli, t'es A (L.O.L.I.T.A.)  hello,helli,你是A  Moi Lolita  我就是洛丽塔  C'est pas ma faute  这不是我的错  Et quand je donne ma langue au chat  当我自认猜不出来时  Je vois les autres  我看到了其他人  Tout prêts à se jeter sur moi  随时准备向我扑过来  C'est pas ma faute à moi  这不是我的错  Si j'entends tout autour de moi  假如我明白了周围的一切  Hello, helli, t'es A (L.O.L.I.T.A.)  hello,helli,你是A  Moi Lolita  我就是洛丽塔  LO-LI-TA  洛-丽-塔  LO-LI-TA  洛-丽-塔  LO-LI-TA  洛-丽-塔  LO-LI-TA  洛-丽-塔  LO-LI-TA  洛-丽-塔  LO-LI-TA  洛-丽-塔  LO-LI-TA  洛-丽-塔  LO-LI-TA  洛-丽-塔  歌曲:洛丽塔  歌手:卓亚君 专辑:2008年三月热搜歌  作词:王筝  和我跳舞吧 lolita  白色的海边的沙  爱情还是要继续吧  十七岁 漫长 夏  喜欢一个人 lolita  只喜欢一天好吗  或许从没有爱上他  只是爱了童话  那个野菊花开满的窗台  窗帘卷起我的发  我把红舞鞋轻轻的丢下  不在乎了 lolita  田野金黄了 lolita  舞台就快搭好了  我们一样吗 lolita  对孤单习惯了  如果我不做自己的观众  还以为在爱着他  我坐着飞机到海边找他  多疯狂啊 lolita  喜欢一个人 lolita  只喜欢一天好吗  爱情还是要继续吧  十七岁 漫长 夏  都会忘记吗 lolita  来不及带走的花  努力开放了一个夏  十七岁 海边 他  歌名:我爱洛丽塔  歌手:徐黛妮  词曲:刘义  专辑:芭比  谁会邀请情人节的猎手  草莓色的卷发 可爱的洋娃娃  谁会回忆说过的梦话  百褶裙上开满鲜花  勇敢的 幻想的  粉红色的洛丽塔  我爱的洛丽塔 拒绝长大  燃烧吧 永恒的魔法  洛丽塔 甜蜜得爆米花  继续美丽的战计划  我爱的洛丽塔 拒绝长大  燃烧吧 永恒的魔法  洛丽塔 甜蜜得爆米花  继续美丽的战计划

编辑本段时尚

  洛丽塔为Lolita的中文译音。在Anna Sui和Christian Lacroix的引领下,“洛丽塔”风又成为2007春夏时尚的一大热门主题。一个13岁的女孩和一份不伦之恋,让“Lolita”被当做一个词汇收入辞典,专门用来形容富诱惑力的早熟女孩。Lolita其实就代表着一种娇嫩、鲜艳和带着企图的青春。  经典元素

服装风格

  我们最早听到的洛丽塔,是一本小说的名字和一位12岁少女的名字。如果仅从对小说的理解,可以将其单纯地理解为早熟的性感少女以  

  

及她和恋童癖的联系,而且有接触西方文化的人会发现,西方人说的“洛丽塔”女孩是那些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 但是当“洛丽塔”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就将其当成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统一将14岁以下的女孩称为“洛丽塔代”,而且态度变成“女郎强穿少女装”,即成熟女人对青涩女孩的向往。 而几乎所有东方型的“洛丽塔”,都以电影《下妻物语》里的宫廷娃娃时装作为标准来打扮自己。港版“洛丽塔”由此而来,而惯于向香港取经的粤版洛丽塔也一样。但不同的是,粤版洛丽塔玩家年龄集中在13-25岁,而且大部分人不超过20岁,十七八岁的这类玩家,她们并不存在要拼命装嫩的需要,更多时候她们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衣着态度,和寻求有别一般的生活方式。

国内服装

  LOLITA PRINCESS  Lolita Princess Royal Fairy Tale 女装品牌 简称 LOLITA PRINCESS  创 始 人:Eva Mao  主 打 设 计 师:Eva Mao  设计理念:优雅、快乐、幸福、精致  一扇通往梦幻世界的大门……打开  

  

梦境瞬间实现的!  LOLITA PRINCESS品牌开创了一个丰富而富有浪漫色彩的世界,如同梦境般美丽,又现实的触手可及。  LOLITA PRINCESS的洋装是真实的,美丽的,带着幸福的甜味!  LOLITA PRINCESS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幸福女人的甜蜜故事。  品牌建立  05年,一位刚刚走出大学校园门的年轻服装设计师凭着对“公主梦"的眷恋,开创了LOLITA PRINCESS品牌的洋装,立志把女生的公主梦境变成现实。  数年后的今天,LOLITA PRINCESS品牌洋装在经历了很多曲折之后日渐成熟。  LOLITA PRINCESS品牌利用新的制作工艺,定制印染面料,运用服装表达或可爱或俏皮或典雅的洋装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女生的公主梦。  从此,LOLITA不在只有日本才有,中国也有了自己的LOLITA风格的品牌!  09年的LOLITA PRINCESS洋装已经远销日本,美国,澳洲等海外国家, 深受外商喜爱。  品牌创始人Eva Mao说:“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也是有优秀的洛丽塔风格品牌的。”  淘宝上公认制作质量比较好的店家有  表面咒语、Dear Celine、Kidsyoyo、MoMo&jia baby shop 、第六十九部门、琥珀牙牙等。

三大主流

    

  

一、SweetLolita
———以粉红、粉蓝、白色等粉色系列为主,衣料选用大量蕾丝,务求缔造出洋娃娃般的可爱和烂漫,在广州是最多人选择的造型,走在大街上也不算太张扬。  Sweet Lolita  现今在Lolita界的地位:主流  Sweet Lolita正如其名,属于所有Lolita分类中服饰设计最为甜美的一个派别。Sweet系洋装的布料大多以粉红、粉蓝或白色等粉嫩可爱的单色为主。除此之外,为了能制造出一种仿若洋娃娃般可爱甜美、烂漫纯真的气息,Sweet系洋装通常会在衣物上使用比别的派系 更多的蕾丝和本布褶皱。  近几年来,大约是因为版型与设计经常被山寨的缘故,各家Sweet系洋装品牌纷纷摈弃单色布料,转而使用起各种印有糖果、蛋糕、小动物或描述某个童话场景的印花布料(因为图案特殊且难以仿制,这种布料往往是单此一家别无分店,所以相当能防D版于未然)。  一般来说,Sweet系Lolita洋装往往比其他系别的洋装更能获得初次踏进Lolita世界的女孩们的青睐。  Sweet系Lolita洋装代表品牌:BABY,THE STARS SHINE BRIGH、Angelic Pretty、METAMORPHOSE  二、ClassicalLolita———以简约色调为主,着重剪裁以表达清雅的心思,颜色不出挑,如茶色和白色。蕾丝花边会相应减少,而荷叶褶是最大特色,整体风格比较平实,适合新手。    

  

☆Classical Lolita☆  现今在Lolita界的地位:主流  恰如其名,Classical系Lolita洋装正是所有系别的Lolita洋装中服装款式最为优雅的派别。其洋装设计就好象19世纪英国的贵族少女一般,既古典优雅,又不失纯真可爱。  Classical系Lolita洋装所选用的布料虽然也喜欢以纯色为主,但它所使用的纯色料子一定都有着素雅得体又不刺眼的色调。除开白、黑、粉、蓝这四个基本色之外,各式各样美丽的碎花布也是Classical系洋装布料的爱用之选。  与Sweet系Lolita洋装不同,除了古典系蕾丝之外,Classical系Lolita洋装极少会在衣物上使用到大量造型平平、质地一般的蕾丝。在衣服上每个需要用到花边的地方,Classical系Lolita洋装基本上都会以与衣服相同质地的本布褶皱来代替蕾丝。而Classical系洋装所选用的布料颜色亦非常素雅,除了白、黑、粉、蓝这四个基本色之外,各式各样美丽的碎花布也是Classical系洋装布料的常用者。  总而言之,Classical系Lolita洋装的特色就是“简约而不简单”。由于款式简单大方、优雅不凡,Classical系Lolita洋装比其他系别的Lolita洋装更适合日常穿着,也更容易被家长及大众所接受。当少女们厌倦了造型过于夸张的Sweet系Lolita洋装和非常不日常的Gothic系Lolita洋装后,Classical系Lolita洋装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她们的必然选择与最终选择。  有意思的是,最能穿出Classical系Lolita洋装韵味的人居然并不是青春活泼的高初中女生,而是那些年纪在20以上的、因为工作和阅历的缘故而拥有了沉静气质的年轻女子。看来在现实中,“气质”能与“年轻”完美并存的实例果然屈指可数呢。  代表品牌:Mary Magdalene、Victorian maiden、JULIETTE & JUSTINE  Lolita不是Cosplay:前者代表生活态度,后者更加强调角色模仿    

gothiclolita

三、GothicLolita———主色是黑和白,特征是想表达神秘恐怖和死亡的感觉。通常配以十字架银器等装饰,以及化较为浓烈的深色妆容,如黑色指甲、眼影、唇色,强调神秘色彩。  ☆Gothic Lolita☆  现今在Lolita界的地位:主流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Gothic Lolita与纯正的Gothic是完全不同的,大家千万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因为以正常人的眼光来看,纯粹的Gothic根本就是“妖魔鬼怪般的人物”。而Gothic Lolita虽然在服饰设计上也弥漫着相当浓厚的Gothic味,但它至少还能给人以小恶魔般另类的可爱天真之感。  其次,那些认为凡是用黑白色面料制作的Lolita洋装就一定属于Gothic系Lolita洋装的想法也是错误的。事实上,即使采用完全相同的面料进行衣物制作,那些出自不同派系之手的Lolita洋装也依旧会在观感上存在着极易分辨的明显差异——  比如上面这2张图。就算图里的模特都穿着黑色的洋装,但人们还是能从款式和造型上轻易认出谁才是甜嫩可爱的Sweet系Lolita洋装、谁又是如同死神般冷淡孤高的Gothic系Lolita洋装的。  几乎97%以上的Gothic系Lolita洋装都只采用了黑色和白色的单色布料,像粉红、嫩黄之类的可爱颜色可是与这个系别完全绝缘的。此外,Gothic系Lolita洋装也是所有类别的Lolita洋装中最常使用皮质材料的派别。难怪在国内的某些地方,是否穿着使用上等小羊皮制作的束腰会成为了外行人判断此人是否Gothic系Lolita少女的唯一标准了。  除了单调的布料用色之外,Gothic系Lolita少女们最爱使用的配饰,也是最能表现出Gothic那股混合了“恐怖”、“纯真”、“神秘”、“绝望”、“忧郁”、“死亡”与“禁忌”这七大主题的独有气息的各类小物(如黑色指甲油、十字架和骷髅银饰等)。    

Elegant Gothic Lolita

此外,Gothic系Lolita洋装中还存在着两个比较特别的分支——EGL Lolita及EGA Lolita。EGL Lolita的全称是“Elegant Gothic Lolita”(即“雅致歌特Lolita”)。它的款式设计一般偏向传统古典,虽与Gothic Lolita非常接近,却又多带了点吸血鬼的感觉。而EGA Lolita的全称则是“Elegant Gothic Aristocrat”(即“雅致歌特贵族”),其服装款式一般为男装、长裙、裤子和领尖定有纽扣的衬衣及外套。  与其他系别的Lolita洋装比起来,集优雅华丽与黑暗诡异于一身的Gothic Lolita可谓是最受欧美人热爱和着迷的Lolita风格。也许这是因为Gothic系Lolita洋装的设计中充满了神秘及诱惑的禁欲色彩,所以更能引起深受基督教影响之人的共鸣罢。  代表品牌:Moi-meme-Moitie、Mille Fleur  注意:BLACK LOLITA是sweet系而非gothic系  一般很多刚开始著Lolita或著了一段时间的人往往也会把黑色和白色的lolita当成Gothic Lolita,其实有很多都犯了美丽的错误—Sweet Lolita也可以是黑白或黑色的。  因为根据Lolita衣装道乐一书所指,黑色Lolita是Sweet lolita内的一支。使用黑色的颜色但cutting可爱,而化妆也以可爱为主,例如使用浅色系的化妆品及配衬可爱的饰物。带有温馨的亲切的少女的味道的黑色/黑白色lolita便是称为black lolita。  而黑白的Gothic lolita和black lolita的分别在于它所表现的不是sweet的味道而是死亡的、恐怖的、神秘的、迷一般的意境。化妆一般会使用深色的系列,而拍摄上的手法(假如是要摄影的话)也会尽可能把这一种意境表达出来

编辑本段风格

  在Old school朋克,Hip&Hop,Guru等一波波穿着风格在过去的十年中轮流主导了从东京到纽约的街头风尚后,另一种完全与棒球,滑板,水手服,牛仔,超短裙等“现代时装元素”毫不相关的服饰风格兴起了,它使原宿到布朗克斯区的街头仿佛落入了一场永不落幕的万圣节狂欢: 14至18岁的高校女生穿着华丽的丝绒长裙,或起褶篷裙缀满蕾丝花边的紧身胸衣从她们系满绸带和纽扣的灯笼袖上衣中绽放出来,并罩以宽大的斗篷和高筒长靴。与这些格林童话式的装束相搭配的是浓重的泪滴式黑色眼影与苍白的歌舞式粉底。  没有Lolita情结的女人就像是过于成熟的水果,失去了青涩带来的回味。现实而安全,但谁还稀罕这些?于是,那些缀满白色的黑色的花边裙子,胸前的绑带把我们带回到逝去的懵懂岁月,那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装嫩,而是对于自己的最好奖励,允许自己生活在非现实的世界中,鼓励自己犯那些小小的错误,甚至有那么一点残忍和邪恶。  时尚界自然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由头,女人要的无非是虚荣,美貌,年轻,如今又加上了肆无忌惮的华丽。在这个洛丽塔般“小妖精”横行的年代,John Galliano在Dior05秋冬秀场上摒弃了以往多变眩晕的风格,用华丽和不同季节服装的混搭,制造出早熟的摩登小女郎风格,硕大的太阳眼镜,女人味十足的皮草搭配芥末黄的百褶裙和吊带上衣,性感清纯一个都不能少。时尚精英们纷纷向懵懂和叛逆致敬,他们和普通大众一起进入一场拒绝长大的游戏中。年轻且性感的装扮,并不难做到,因此近年来,蕾丝花边和蝴蝶结曾风靡一时,且风头不减。法国设计师Josiane Pividal和Joseph甚至为自己的服装品牌起名为Lolita Lempicka美国小说家Nabokov的名著改编电影《Lolita》和画家Tamara de Lempicka的姓两者之结合),其灵感多来源于40年代的服装风格,在巧妙的整体风格中以略带嬉戏的态度平衡摩登和古典两种感觉。充满了女性化的色调,浪漫而独特。在今年春夏,他们用嫩黄或嫩蓝的色调搭配柔软而轻薄的面料,青春洋溢。  连一贯成熟优雅的Chanel也在05春夏的Haute Couture(高级成衣)中,穿插许多可爱细腻的小细节,蓬蓬裙,草帽和硕大的蝴蝶结。Jean paul Gaultier则将街头洛丽塔的风格带入其秀场中,印花连衣裙配以带着花边的遮阳伞。同样的设计,在John Galliano为Dior设计的白色裙装上也能找到。日本设计师品牌KENZO在屡次换人之后,亦有杰出表现用浓浓的怀旧感诠释少女风范,一套以粉色基调为主的碎花裙装,配以宽沿帽,荷叶边的裙摆摇曳生姿。  在这个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的世界中。还有多少人愿意做个中规中矩的淑女?叛逆不再是年轻女孩的专利,用迷人的高跟鞋,满缀花边的连身裙,猩红色的唇膏和维尼熊做武器。倘若能够活地多姿多彩,做个迷人的小狐狸精又何妨。

编辑本段相关名词

  萝莉(ロリ),是洛丽塔(ロリータ,Lolita)的缩写,洛丽塔原指美国一部小说《Lolita》,后在日本引伸发展成一种次文化。“萝莉”或“萝莉塔”作为名词用以指称“女孩子”本身,或指称“穿着萝莉装的女性”。但作为形容词有时会专指“拥有萝莉风格”,例如萝莉装(ロリータ?ファッション,Lolita fashion)。  萝莉文化(Gothic Lolita)是一种源自日本的衣著次文化,流行于少众的青少年,其中以女性占多。萝莉式的衣著主要模仿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宫廷式服装。  一般文化历史研究指,萝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具强烈性暗示的穿衣文化,利用衣著来刺激起萝莉爱好者的性欲。  (Lolita Complex,ロリコン,或萝莉控),指的是男性(今亦有指女性)比起对成年女性而言,对于未成年的少女更具性方面的兴趣的一种性向,或是指有著这种性向的人。原文“Lolita Complex”虽不是和造英文,但是现今除了日本人以外几乎已经没什么人在用了。  一般来说LOLI给人一种保护欲。Lolita不单是一种服饰潮流,更是年青人表达情感需要的方式,或是弥补自信不足的自我保护武装。一如发展心理学家艾力逊指出,年青人正处于“自我认识与迷乱”的阶段,他们往往拥有童真与梦想,有摆脱现实规限的渴求,需要寻找自我,因此以不羁和野性挑战传统,期望得到别人关注、了解、认同和真正接纳。  (注:右图人物为galgame《Narcissu》中的主角佐仓瀬津美)注释  缩写后的中译,习惯上通常会转为艸部的“萝”字。  例如会对小女孩产生性幻想,相关综合症称为洛丽塔综合症(ロリータ?シンドローム,Lolita syndrome),日本美其名为情结或综合症,实质是严重罪行,因为即使只是私下传播或观看女孩子裸体照片,也会形成一种市场需求,间接令不法份子用尽方法去拍摄迎合这种需求的照片,从而令小女孩身心和成长受害。大部份国家均有保护儿童的法例,日本则要延至1999年,才开始定立保护儿童等相关法例。  此处的“萝莉”只作名词解,不作形容词解,因为“萝莉控”只指喜欢女孩子的人或喜欢“穿萝莉装的女性”的人,但不包括“喜欢穿萝莉装”的女性。